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唯心主義主要任務

中國歷史唯心主義主要任務

發布時間:2021-03-04 16:14:10

❶ 中國唯心主義的思想內容

陸九淵,王守仁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王守仁原名雲,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是傑出的學者、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中國哲學史上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陸九淵,王守仁認為只有「心」才是最真實的,而物質世界都是虛幻的,主張「心」即主觀精神是宇宙或物質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派生於精神。如陸九淵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的「心即理」 思想等。

❷ 關於中國古代唯心主義思想的1000字論文

中國古代的唯心論思想
通常使用的"唯心主義"一詞,是指一種與"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派別,它譯自西文Idehism,指在哲學基本問題即物質與精神的關繫上,強調精神是起決定作用的,第一性的,精神比物質更為根本。以此來反觀中國古代哲學史,從孔子的"畏天命"到程朱的理一元論、王學的心一元論,唯心主義有著悠久的傳統和豐富的思想。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是圍繞著"天人"、"形神"、"有無"、"力命"、"理氣(道器)"、"心物(知行)"等獨特范疇而展開的,在思辨中,唯心主義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而顯現出迥異的特徵。從先秦逐步展開的"天人之辨"是中國人對物質和精神問題的集中思考。三代以來,"天"被視為有意志有人格的至上神,它創造並主宰了世界。孔子的"天命"、墨子的"天志"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孟子更以"天"為第一性的本原,認為它是人的心性的來源,它賦予人以良知、良能,所以盡心可以知性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兩漢延續了"天人"關系的探討,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構築了一個"天人相類,天人感應"的世界模式,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人本於天,道出於天,竭力以天的意志來說明人事。兩漢時還發展了"天人之辨"的另-個側面,即"命"與"性"的關系。董仲舒以"偷"為上天的命令,認為人的性情就是天賦予的,所以人要自覺地服從命運的安排,從而宣揚了宿命論的思想沿此路下來,又演變為魏晉南北朝時的"命"與"遇",隋唐時的"命"與"力",和兩宋時的"性"與"習"的探討。"命"與"遇"探討的是必然與偶然的關系。向秀、郭象的《莊子注》以遇為命,認為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必然的,所以人要隨遇而安,聽從命運的安排。韓愈宣揚命定論,認為人的貴賤禍福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是人力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人只有隨之任之。宋以後的理學家多發揮《中庸》之義, "天命之謂性",即人性是上天所命。程顥、程頤和朱熹都認為人生而有善性、善德,但受氣稟而喪失了明覺,所以要通過後天的習行、修養恢復人的"天命之性"。無論是認為天命不可抗拒,還是宣揚天賦人性,都是對先秦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然而每個時代的唯心主義都有不同的重點,除了"天人之辨"在不斷豐富外,哲學論爭的中心問題也在變化。自秦漢到南北朝就貫穿了"形神"問題,即人的形體(肉體)與精神(靈魂)的關系問題。唯心主義往往認為精神可以脫離肉體而長存,精神比形體更重要,其中佛家尤其宣揚"神不滅"論,並與中國傳統的有神論結合起來。"有無"問題也從這一時期開始突出來。"有"指有形的物質存在,"無"指沒有任何具體規定性的絕對,何晏、王弼論述老莊,以為有生於無,"無"為本,"有"為末。隋唐佛教盛行,佛家將"有無"發展為"空有";"一切皆空"是佛教各流派的共同主張。兩宋時"有無"之爭轉換為"理氣(道器)"之爭。"氣"或"器"是指具體的物質存在,"理"或"道"是指抽象的客觀規律。程朱學派的理一元論認為,理先氣後,理是根本,它包容、主宰自然和人類。朱熹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他建立了一個理一元論的龐大體系,他的"理"是一個"實而不有,空而不無"的精神實體。陸王心學是在批判程朱理學的過程中形成的,上將"有無"發展為"心物"之爭。陸九淵提出:"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也,心即理也。"王陽明建立了以心統萬物的"心學"體系,宣揚"心外無理、無物、無事",一切'"有"都不能離開"心"而獨立存在。他說:"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王陽明自言傳孔孟心印,事實上,心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孔盂的唯心成分,同時,它也融合了佛家的思想。佛家以外部世界為虛幻,以為一切諸法(即萬事萬物)都是心造的,故有 "三界唯心"之說,心學承繼了這一思想。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在與唯物主義的斗爭中,領域不斷拓寬,理論也日益精緻。圍繞著時代主題,唯心主義偏重於天、命、神、無、理、心等哲學范疇。它宣揚了天命、鬼神等思想,但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推動了思辨能力的發展,而且孔孟、禪宗、陸王都重視"心"即人的主觀能動性、無疑是有合理之處的。

中國歷史上唯心主義代表人物

說到代表人物,絕對是王陽明。
不過,傳統上,儒家講究天人感應,本質上只怕都擺脫不了唯心主義的影子。

❹ 請問中國古代有哪些唯心主義思想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

中國漢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董仲舒在著名的《 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他的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其後,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 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 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天」的學說 在董仲舒哲學體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學概念,主要指神靈之天,是有意志、知覺,能主宰人世命運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屬性賦予天,使其神秘化、倫理化。同時,董仲舒吸收陰陽五行思想,建立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宇宙圖式。董仲舒還給天體加上了道德的屬性,自然現象成為神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風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識的體現。
天人感應說 董仲舒天人感應說有兩個要點:①神學的災異譴告說,被認為是天對君。②「天人同類」、「天人相副」說。上述兩點往往交錯或一道出現。天人感應說牽強附會,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有礙人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社會。他宣揚這一學說,也包含著限制君權、維護封建地主階級長遠利益的目的。
人性論 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論。他認為人是宇宙的縮影,是天的副本。人的性情稟受於天。他還指出,人與禽獸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質,但這種善質是潛在的,要經過教育才能轉化為人道之善。董仲舒將性劃分為「三品」,認為「聖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 ,都不可以名性 。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認為被統治者的大多數屬於「中民之性」,需要統治者加強道德教育。
倫理學說 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他認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現。從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出發,並明確指出人性包括「性」與「情」兩個方面。他認為,性表現於外則為仁,可以產生善;「情」表現於外則為貪,可以產生惡。因此,必須以「性」控制「情」,「損其欲以輟其情以應天」。董仲舒繼承了先秦時期孔子、孟子的義利觀,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的主張 ,強調義重於利。在志與功的關繫上,他強調志,主張「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認為動機(志)不善就可以懲罰,不必等到釀成事實。
歷史觀和社會政治思想 董仲舒認為,歷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統不斷循環的 。每一新王受命 ,必須根據赤黑白三統,改正朔,易服色,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則,是不能改變的。「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思想,以後成為封建社會綱常名教萬古不滅的僵死教條 ,起了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董仲舒生活的時代,土地兼並日趨嚴重,針對這些情況,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廢除鹽鐵官營等措施,主張減輕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節約民力,保證農時,使土地和勞動力有比較穩定的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鞏固大一統的封建國家。這些建議和主張在當時有進步意義。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為當時封建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論根據。因而被尊為群儒首,成為漢代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理論家 。董仲舒著作 很多 ,據《漢書·董仲舒傳 》稱,「凡百二十三篇」,外加說《春秋》的《玉杯》等數十篇十餘萬言。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嚴可均《全漢文》輯錄的文章兩卷。

❺ 古代唯心主義代表人物,和思想

國古代的邏輯思想
中國古代的時空觀
中國古代的自然觀
中國古代的天道觀念
「天不變,道亦不變」
中國古代的偶然、必然觀念
中國古代的形、神關系
《天問》
《周易》和古代辯證法思想
陰陽五行觀念
「大九洲」的世界模型
古代的社會等級觀念
天命思想
中國古代的唯心論思想
通常使用的"唯心主義"一詞,是指一種與"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派別,它譯自西文Idehism,指在哲學基本問題即物質與精神的關繫上,強調精神是起決定作用的,第一性的,精神比物質更為根本。以此來反觀中國古代哲學史,從孔子的"畏天命"到程朱的理一元論、王學的心一元論,唯心主義有著悠久的傳統和豐富的思想。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是圍繞著"天人"、"形神"、"有無"、"力命"、"理氣(道器)"、"心物(知行)"等獨特范疇而展開的,在思辨中,唯心主義隨著時代主題的變化而顯現出迥異的特徵。
從先秦逐步展開的"天人之辨"是中國人對物質和精神問題的集中思考。三代以來,"天"被視為有意志有人格的至上神,它創造並主宰了世界。孔子的"天命"、墨子的"天志"就是由此發展而來的。孟子更以"天"為第一性的本原,認為它是人的心性的來源,它賦予人以良知、良能,所以盡心可以知性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兩漢延續了"天人"關系的探討,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構築了一個"天人相類,天人感應"的世界模式,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人本於天,道出於天,竭力以天的意志來說明人事。兩漢時還發展了"天人之辨"的另-個側面,即"命"與"性"的關系。董仲舒以"偷"為上天的命令,認為人的性情就是天賦予的,所以人要自覺地服從命運的安排,從而宣揚了宿命論的思想沿此路下來,又演變為魏晉南北朝時的"命"與"遇",隋唐時的"命"與"力",和兩宋時的"性"與"習"的探討。"命"與"遇"探討的是必然與偶然的關系。向秀、郭象的《莊子注》以遇為命,認為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必然的,所以人要隨遇而安,聽從命運的安排。韓愈宣揚命定論,認為人的貴賤禍福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是人力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人只有隨之任之。宋以後的理學家多發揮《中庸》之義, "天命之謂性",即人性是上天所命

❻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歷史觀簡單的說是復你對歷史發展的制看法.
在中國,如果問你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那其實就是後一句話了
:基本觀點是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基本內容就是歷史盡管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
但是他的發展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而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
這個規律,就是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
具體內容相信不用多說了吧,樓主應該知道德.
歷史唯物主義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唯物主義出現以前,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已經斗爭了很長一段時期.隨著遺傳學,
進化論,物質結構,天文學等自然學科的發展,
唯物主義基本取得了勝利和大多數人的支持.但是,在歷史領域,
卻很難獲得勝利.原因很簡單,任何人都知道,歷史是人的歷史,
社會是人的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任何一個影響起進程的決定都是由人作出的.因此,
這給我們一種感覺,那就是歷史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
顯然這是一個唯心主義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就在於,他告訴我們,
其實歷史發展也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的,他不以人的意志轉移,
其發展是要嚴格遵循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發展這一規律的.因此,
我們說,歷史唯物主義,是把"
維心主義從最後的庇難所中趕了出去".

❼ 歷史唯心主義的代表

代表人物
英國:貝克萊(1684年—1753年);
德國:費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國:孟軻(約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主觀唯心主義的傑出代表:門格爾、帕累托、希克斯
門格爾認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較,並且商品價格決定於商品的邊際效用。在門格爾等人思想的基礎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無差異曲線。門格爾、希克斯等人實際上認為,2件棉衣加上3個麵包,同1件棉衣加上5個麵包可以「無差異」。也即物理、化學等客觀狀態不一樣的東西給人帶來的感覺可以是一樣的。進一步而言,人的主觀感覺可以脫離物理、化學狀態而獨立存在,並成為決定人們行為的源泉——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者的精神症狀。
可恨的是,希克斯、門格爾等人糟蹋了經濟學中極為重要的兩個概念,效用和函數。門格爾、希克斯等人糟蹋了效用的概念。效用本來可用於描述商品滿足人某種需要的能力,可是希克斯等人出世以後,效用就成了人的主觀感覺,從而「商品具有的滿足人某種需要的客觀的能力」這一重要的內容就沒有了合適的概念去表示。
希克斯等人還糟蹋了函數。學過數學、物理等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函數都是指變數之間的固定的統一的關系。一旦上升到了函數,必將是一個客觀的、精確的規律。可希克斯等人的效用函數卻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環境而已。同樣的2件棉衣和3個麵包,張三的效用函數的取值今天為8、明天為10,李四的效用函數取值明天30、後天50。這哪裡還是函數?當然,嚴格而言這也可稱為函數,不過是沒有任何規律的函數。人類創造函數這一概念,是專門用來解釋規律的,而到了經濟學家這里,函數卻是沒有任何規律的函數。 代表人物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他把這種「客觀」精神稱為「理念」;
中國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 「理」;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770年—1831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
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哲學的創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概念"論和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本體論,也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石。他的"回憶說"認為認識就是回憶,堅持了唯心主義先驗論,他的理念論承繼了舊氏族時代的"因襲的觀點和思想方式",帶有許多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義因素。

❽ 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歷史唯心主義是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即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徵是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惟一真實的確良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論」.例如,英國大主教貝克萊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觀感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覺的復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馬赫倡言「世界是感覺要素的復合」;康德的「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尼採的「自然選擇的意志高於一切」;叔本華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波格丹諾夫的「經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驗」.中國古代莊子講的「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講的「萬物皆備於我」;陸象山說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說的「天下無心外之物,心包萬物,心包萬理,萬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特徵是把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絕對精神等)變為獨立的客觀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造者.它認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觀精神,而是由超空間的客觀存在的精神決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這種精神實體的派生物或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其所謂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例如,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約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確良創造物」,「人為天命所主宰」.中國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萬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和頤的「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朱熹認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萬物之本」,都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典型代表
歷史唯心主義不在這個概念中,歷史唯心主義是唯心史觀

❾ 中國古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及其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一詞,是指一種與"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派別,它譯自西文Ideism,指在哲學基本問題即物質與精神的關繫上,強調精神是起決定作用的,第一性的。
中國古代哲學史
春秋時期有孔子的"天命"、墨子的"天志"、孟子以"天"為第一性的本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董仲舒把儒學神學化,構築了一個"天人相類,天人感應"的世界模式
向秀、郭象的《莊子注》以遇為命,認為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必然的,所以人要隨遇而安,聽從命運的安排。
韓愈宣揚命定論,認為人的貴賤禍福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是人力所不能達到的事情,人只有隨之任之。
宋以後的理學家多發揮《中庸》之義, "天命之謂性",即人性是上天所命。
程顥、程頤和朱熹都認為人生而有善性、善德,但受氣稟而喪失了明覺,所以要通過後天的習行、修養恢復人的"天命之性"。
何晏、王弼論述老莊,以為有生於無,"無"為本,"有"為末。
隋唐佛教盛行,佛家將"有無"發展為"空有";"一切皆空"是佛教各流派的共同主張。
兩宋時"有無"之爭轉換為"理氣(道器)"之爭。"氣"或"器"是指具體的物質存在,"理"或"道"是指抽象的客觀規律。
程朱學派的理一元論認為,理先氣後,理是根本,它包容、主宰自然和人類。
朱熹說:理在事先,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陸王心學是在批判程朱理學的過程中形成的,上將"有無"發展為"心物"之爭。
陸九淵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陽明建立了以心統萬物的"心學"體系,宣揚"心外無理、無物、無事",一切'"有"都不能離開"心"而獨立存在。

❿ 哲學,的歷史唯心主義都包括什麼

歷史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
一、定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回的非科學的歷史觀答,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人們的思想動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叫唯心史觀。
二、內容
1、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精神決定物質;
2、人的認識是先天就有的或在頭腦中自己產生的。
三、表現: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傑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
四、舉例:梁啟超認為「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舍豪傑則無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唯心主義主要任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