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少個民族要一一說出
中國歷史上除了現在的56個民族外,還有一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如建立金國的女真族,建立匈奴國的匈奴族,建立西夏國的黨項族,建立遼國的契丹族等。
⑵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民族
中國歷史上除了現在的56個民族外,是有其他民族的,這些民族或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或與異族融合,或被迫遷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16個,但是說起來太長,挑重點吧。匈奴,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強悍游牧民族,強勢時期約幾百年,相傳是夏朝遺民,以後都是小打小鬧,直到公元5世紀,北匈奴在歐洲建立起匈奴帝國,南匈奴幾乎同時在中國建起帝國,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向定居文明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戰敗之後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陝西現在的劉姓,呼延,獨孤或許就是匈奴後裔,但並非絕對,西方匈牙利人的嗩吶和剪紙和陝西的也很像,尾音與陝西口音也相似,匈牙利詩人也說過: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東胡,強盛時期同於匈奴,但被匈奴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柔然,源於東胡族,鮮卑人的一支,柔然最盛時,其勢遍及大漠南北,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服屬,後鮮卑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與柔然互相征伐,至北魏太武帝擊敗柔然,改稱柔然為蠕蠕。後一部西遷中亞,另一部分分南北柔然,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南柔然避於今內蒙古境內,形成後來的契丹民族。突厥,是帶匈奴血統的,現在全球約有1億多人口是操著一口突厥族語言的,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突厥是中亞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土耳其人就自認為是突厥直系後裔,強勢時期的突厥主要是和隋唐打,最後榮光的後突厥帝國在武則天時代亡於回鶻。歷史上的民族大多都是這樣遷徙,改名,同化。現在少數民族身上多多少少有這些歷史民族的血統,他們不是滅亡了,大部分的只是改名和融合罷了。
⑶ 中國共有多少個民族
中國官方承認的有56個民族。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在中國,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地區。
中華民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56個民族的統稱。
中華民族共包括56個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資料來源:網路中華民族
⑷ 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少數民族
(一)匈奴。中國史書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一部分西遷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擊滅位於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後,便開始扮演著推動歐洲民族大遷徙的主要角色,對歐洲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如曇花般的匈奴王國在歐洲消失了,但是許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來。許多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歐洲其他地方人的長相有明顯區別,匈牙利民歌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還有一部分南遷的匈奴融入漢族。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下來了。(二)鮮卑。大多數的古鮮卑人後裔都融入了漢族,還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變為了錫伯族。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制,並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三)黨項。西夏亡國後,黨項族人民失去了共同生活的地域,不得不與其他民族間錯雜居,從而漸漸為藏族、蒙古族、回回族等族所同化。現在存在的後裔分布在四川,青海等地
⑸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少個民族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1.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2.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民族活動范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系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通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 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通過中央政府設置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系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3.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范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范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類型。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范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布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范圍基本一致。 2.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范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系。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范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征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3.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類型的民族有:朝鮮族,是形成於朝鮮半島而後遷移到我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我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我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
採納哦
⑹ 構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有幾個
原本「抄華夏民族」也是少數民族襲,他們驅逐了越、蠻、夷、巴等民族才定居中原(「中原」是指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一帶)
後來一個叫做「秦」和一個叫做「楚」還有多年前被驅逐的「越」融入了周形成三個強大的國家,再後來一點,在北方一個叫做「薊」的民族改名叫做「燕」也融入了(我說的是國民整體,而非領導階級)
秦統一了中國
後來,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國家要明顯強於南方的,無奈,隨著孝文帝改制,漢族的數量多了一倍多
再後來,一支鮮卑人,姓楊的接受漢文化後領到了一支強勁的勢力,統一中國,國號「隋」
後來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才是在西方然眼中地道的中國人,而漢族在那個時期,被認為是南方少數民族
然後是蒙古人統一了中國
然後的明朝,是一次伊斯蘭教革命,領導者為了避諱,沒有將自己的姓氏定位國姓,改成了「鄭」不過隨著佛教和道教的復興,明朝並沒有將這種信仰維持多久
後來的那個朝代又是信仰藏傳佛教的人領導的,那就是清
現在的中國,是56個民族的中國
⑺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15個民族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腐朽的西晉政府在經歷八王之亂後,民眾損失過半,其後被各胡軍隊一系列車輪戰的打擊,終於亡國於凶奴首領劉淵了.
當時入侵中國的胡族大大小小有十多個.
其中族群在三十到一百五六十萬之間的大胡有:1凶奴、2鮮卑、3丁零、4羌、5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和巴氐)、6夫余、7羯、8高麗、9盧水胡.(在以後的漢人的大反擊,和胡與胡之間的仇殺中.這九個胡族除了人數眾多的鮮卑和入侵當時遼寧與漢人的居住的朝鮮半島的高麗人保存了下來,其它各胡基本上給殺絕
立誓掃清北方的悲壯英雄冉閔
西晉滅亡後的317年北方漢族人口總數不到1000萬。
以下是各族當時的分布情況:
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
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
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丁零人十五萬,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
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上交的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
甘肅東部一帶為鮮卑、羌、氐族。漢人約佔五分之二;
寧夏、內蒙古則基本上是鮮卑人天下,人數操過120萬;
遼西鮮卑人漢人各佔一半,各20到30萬;
遼東漢人100萬左右,高麗人50萬;
河西走廊-敦煌-新韁天山以南一帶多是中原流亡的漢族和當地漢族,人數三百萬,在以後的漢人的大反擊中大量回遷中原。
冉閔起義成功後,河北南部,山西,河南,山東四省的匈奴、羯、鮮卑、羌、氐人在冉閔組織的漢人的大反擊中被全部樹清.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白奴(凶奴分化為白奴和黃奴,黃奴自稱夏後依,白奴被冉閔和各路山西義軍殺絕)多達六十萬之多,其中四十萬被閔閔正規軍殺絕。兩次屠羯達三十二萬之眾,羯族從此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冉閔是五胡亂華時中原地區漢人起義首領之一,後被推為國主。當時有羯胡在河北暴孽,殘害漢民,先有驅數十萬漢丁修林苑甲兵,死傷遍野。後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又有奪漢女五萬入後宮肆意變態凌殺污辱之行。漢兒冉閔立誓掃中原,恢復中華河山,一朝得機起兵,旦夕間盡滅羯胡。後又以掃清中原為號召,揚言要六胡退出中土,否則將其統統殺絕。這就是有名的殺胡令。北方各地漢人群起響應,各胡深懼其下場將如同羯族與白奴人,而遭到群胡連番圍攻:
(1)其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凶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里,斬凶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於鄴城以一二千剛組織的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
(7)七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
經過數場戰爭下來,冉閔手下的漢軍越打越少,卻又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統治今天外蒙內蒙和中國北部的鮮卑卻進入極盛時期。這個時後東晉王朝卻打著正統的身份要到北方接受失地,乘冉閔與眾胡大戰時「接收」山東河南二省,又圖河北和山西.使的冉閔大努,而一努之下,在部將的擁護下作出了稱帝的主張。冉閔舉大事有一半靠的是李農,一位深受漢人義軍----乞活軍愛戴的將領。然而冉閔在稱帝後卻因其居功自大而殺了他。而使的幾萬乞活軍分離出了冉閔的軍隊。關中有漢人武裝不下五萬人築壘自守,對抗胡人,等待冉閔大軍到來。遼東也有約十萬漢人武裝響應。冉閔都沒能任用合適的人去加以聯絡。卻在這時稱帝,不僅沒得到東晉王朝的支持,反而使的東晉王朝與鮮卑人對他來了個南北夾擊。
冉閔建立的國家史稱冉魏,冉魏後期,漢族流民從各地擁入鄴城及其附近,加上長年征戰.農業生產欠收,城中糧食供應不足。冉閔將城中糧草分發給白姓後,帶領一萬兵(大部份是步兵)去今天的河北定州征糧。原住在蒙中高原的現屯兵邊界的鮮卑人得到這一消息,急調二十萬鮮卑騎兵南下,想座收漁人之利的消滅因剛掃清中原而元氣未復的冉魏政權。冉閔卻對鮮卑兵的行動卻渾然不知,後被鮮卑人的十四萬先頭騎兵部隊在常山包圍冉軍,卻給個個奮勇的冉軍再加上天神下凡般的大將冉閔打得十戰十敗!!要不是最後想出了拐子馬鐵浮圖的陰險鬼計。
與鮮卑人的廉台決戰中,中計被困的冉閔騎朱龍馬,持矛戟,於十餘萬鮮卑鐵騎軍中,手刃三百餘鮮卑強兵悍將,及至戰馬受傷倒地被俘,面對鮮卑國主質問仍大呼:「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天下大亂,你們這些禽獸一樣的蠻夷尚且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們堂堂中華英雄呢!)其後拒降被鮮卑王慕容俊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直至於十二月。慕容俊懼之,祭祀冉閔,追謚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即大雪過膝(晉書正史所載,絕非道聽途說)
冉閔戰死了,河北山西二省被鮮卑占據。但冉英雄收復的河南,山東二地民眾向南歸復南朝漢人.這使的當時北伐每每失敗的南朝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光復了河南,山東二地.這是祖遜北伐後南朝政府第二次控制這一地區.比祖遜收復的還多!
另一方面冉閔愛民如子,從異族豪強和統治者哪解放二十多萬漢人婦女,並幫自已的士兵找到失散的家人.當冉閔放羯人石虎強搶的六七萬漢族少女回家時,她們中的大多數卻沒有走。因為已經無家可歸了,冉魏滅亡時,惡運又一次降臨她們的頭上。在冉閔被擒殺,鮮卑南下她們盡給殘忍的充作了軍糧。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晉皇室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權,偏安江左,史稱東晉。
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動亂時期,在中原地區前後有七個民族建立了二十多個政權。北魏崔鴻著有《十六國春秋》記述這段歷史,後世稱這一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少數民族。「十六國」即:夏,成漢,「兩趙,」(前、後),「三秦」(前、後、西秦),「四燕」(前、後、南、北燕),「五涼」(前、後、南、北、西涼)諸國。
十六國中以匈奴劉淵建國最早。八王之亂時,劉淵游說成都王司馬穎召募匈奴五部為外援,回去後,即被匈奴貴族共推為大單於,不到二十天,結集部眾二十餘萬。308年,劉淵稱帝,國號漢,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北)。匈奴劉氏政權實行胡漢分治政策,仇視漢人。
318年劉曜自立為帝改國號為趙,遷國都於長安。史稱前趙,以別於319年石勒的後趙。公元328年,劉曜與後趙作戰,兵敗被殺。次年,太子降於後趙。
329年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務除前趙積弊,實力得以迅速發展,足與東晉相抗。石勒死後,子石弘繼位,為其侄石虎所殺,石虎自立為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石虎為人極端殘暴,窮兵黷武,令許多人為籌措從軍裝備被迫賣兒鬻女,或途中自刎則,死者相望,而徵令仍有加無已。他又聽信胡言,殘酷奴役漢人。
石虎死後,其子十餘人互相殘殺,石虎的養孫漢人冉閔殺死傀儡皇帝石鑒,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他限制「六夷」(匈奴、鮮卑、羯、氐、羌、巴氐),下令鄴都城門大開,「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任所之」。結果「六夷」紛紛出城,百里內外的漢人,則蜂湧而來。冉閔看到「胡」人終與自己「離心離德」,竟下令無論男女老少,格殺勿論,致使二十餘萬人暴屍於野。冉魏政權的大屠
殺引起中原少數民族的恐慌和圍攻,後趙石祗在襄國稱帝,並與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聯合,打敗冉閔。351年,石祗又被殺,後趙亡。次年,慕容儁斬冉閔,冉魏亡。河北二十餘萬漢人不甘侮辱,紛紛渡河南逃江南,但受到截擊,死亡殆盡。
由上可以看出冉閔宰殺「胡人」是出於種族仇殺而實行的種族滅絕政策!冉閔戰敗被俘,慕容後斥責他:「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也!」冉閔這話說的尤其漂亮,當真是豪氣干雲!然而,冉閔被「胡人」收養二十多年,期間肯定也是殺漢人無數。弒君篡位後,卻殺盡曹夷,反稱夷狄為禽獸,說的和做的全不是一回事!
⑻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為少數民族統治,他們分別是什麼民族
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拓跋珪於太初元年(386)稱王,初稱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後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滅北涼,結束十六國時期,統一北方,傳17帝,歷171年。天興元年(398)稱帝,都平城。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陝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後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加速鮮卑族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改拓跋氏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
東魏(534年~550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史稱東魏,傳1帝,歷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寶矩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傳3帝,歷22年。
北齊(550年~577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覺稱天王,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傳5帝,歷25年。
遼朝(916年~1125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契丹人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歷時210年,傳9帝。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907年耶律阿保機為契丹酋長。916年,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做了皇帝,遼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47年改皇都為上京,1007年遷都至中京道大定府。「遼」的疆域的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國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是當時統治中國北方與宋朝對峙的一個王朝。「遼」最初建國時,國號為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其間於983年至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9位帝王,1125年(遼保大五年)滅於金。
金朝(1115年~1234年),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大金」;「金」建於1115年,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金開興二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共經歷10位帝王。
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滅亡於明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滿族建立的王朝,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