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歷史沿革
1969年,學校遷至抄勝利油田所襲在地——山東東營,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學院原校址內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學校更名為石油大學,逐步形成山東、北京兩地辦學的格局。
1997年,石油大學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行列。
2000年,石油大學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歸教育部管理。
2000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3年10月,教育部與四大石油公司簽署了共建石油大學的協議。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學(華東)立項建設青島校區。 2005年1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
2005年8月,教育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協議。
2006年10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61所試點高校之一 。
㈡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海洋石油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工業行業。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決定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2年2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國海洋石油工業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起步,海洋石油勘探始於南海。1965年後,重點轉移到了中國北方的渤海海域。在海洋石油工業開拓的初期,使用自製的簡易設備,經過艱苦的努力,在上述兩個海域均打出了油氣發現井。
從1966年到1972年,在渤海海域共建造了4座固定式鑽井平台,鑽探井14口,發現了3個含油構造,為海上石油勘探積累了經驗。
1973年以後開始更新設備,在國內建造和從國外購進了一批自升式鑽井船、三用(拖航、起拋錨、供應)工作船和地球物理勘探船等,在渤海進行勘探、開發試驗。
1973年2月,燃料化學工業部決定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恢復南海石油勘探。
1978年8月,石油工業部將渤海石油勘探業務從大港油田劃出,在塘沽。
在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決定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中國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全面負責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業務。
2011年7月20日,國家發改委批准了中海油集團的海南液化天然氣(LNG)工程項目,該項目一期設計能力200萬噸/年,擬2014年建成投產並於2016年達產。中海油集團為中海油股份(0883)的母公司。
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決定批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請,標志著中海油乃至中國企業完成在海外最大宗收購案。
2013年1月16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的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海油」)與雪佛龍中國能源公司(「雪佛龍」)就15/10和15/28區塊簽訂了產品分成合同。根據合同規定,在勘探期內,雪佛龍將在15/10和15/28區塊進行三維地震數據採集,雪佛龍承擔100%的勘探費用。中國海油有權參與合同區內任一商業油氣發現最多51%的權益。
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完成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收購它的普通股和優先股的總對價約為151億美元。
2015年9月18日,簽署《責任關懷全球憲章》,就加強化學品管理體系,保護人與自然環境,敦促各方為達成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等做出鄭重承諾。
㈢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歷史沿革
1953年,為支持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石油工業發展,以清華大學石油系、化工系為基礎,匯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的石油石化等系科,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學院正式創立,這就是中國石油大學的前身。
1960年,躋身國務院確立的64所「全國重點大學」行列。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沖擊,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東營,更名華東石油學院。遷校造成了學校人財物的巨大損失,當時所有校舍僅是只有40000平方米的「干打壘」土房,沒有實驗室、圖書館和運動場。面對困難,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在鹽鹼灘地上把學校再建了起來。
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學院原校址內成立研究生部。
1988年,更名「石油大學」,校本部設在北京,由石油大學(北京)和石油大學(華東)兩部分組成;石油大學(北京)在1989年面向全國恢復招收本科生。
1997年,學校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等院校行列。
2000年,學校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歸教育部直屬管轄,同年6月,學校成立研究生院。
2001年,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化學工藝等5個二級學科被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3年,教育部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簽署共建石油大學的協議。
2005年1月,石油大學更名「中國石油大學」,石油大學(北京)也相應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06年,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同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與轉化創新平台項目」進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2007年,「工業催化」學科和「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在石油石化領域優勢突出。
2014年,學校的科研成果「復合離子液體碳四烷基化生產高品質清潔汽油新技術」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5年12月10日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揭牌儀式在烏魯木齊舉行。
㈣ 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區分公司專。公司的前身——蘭煉、蘭化屬均是國
家「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自1958年投產以來,實現利稅200多億元,歷來以出產品、出技術、出經驗、出人才、出效益而著稱,分別被譽為新中國煉油工業和石化工業的「搖籃」。 蘭州石化公司集煉油、化工和化肥生產為一體,是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石化企業。公司擁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萬噸/年和7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並具備相配套的二次加工能力,能生產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催化劑、合成橡膠等400餘種石化產品,是我國生產石化產品品種比較齊全的企業之一。其石油產品、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催化劑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良好的聲譽。蘭州石化公司是國內三大催化裂化催化劑生產基地之一。2009年底新投產了550萬噸/年的常減壓蒸餾裝置.
㈤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歷史沿革
1988年9月17日,根據中國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政府職能轉換的要求,國務院撤銷版石油工權業部,以其所轄主要資源和資產為依託,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作為中國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上游領域的生產業務,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調控職能。
㈥ 想知道中石油的歷史及下屬集團
中國石油天然來氣集團公源司(簡稱《中國石油集團》,英文縮寫:CNPC)是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於1998年7月在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基礎上組建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系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是實行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跨地區、跨行業、跨國經營的綜合性石油公司。
㈦ 玉門油田的歷史沿革
玉門油田位於甘肅省玉門市境內,南依祁連山,北靠戈壁灘,東鄰萬里長城「邊陲鎖鑰」嘉峪關,西通「東方藝術明珠」敦煌莫高窟。是集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田作業 、供水供電、機械製造、建築安裝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石油企業。先後獲得甘肅省和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中華老字型大小」、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首批「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以及國家級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中國石油玉門油田分公司下設20個基層單位,現有在職員工12000餘人,固定資產原值78億元,凈值38.8億元,主要從事勘探開發、煉油加工、規劃設計、水電供應、井下作業、機械製造、建安築路、物資采供、通訊信息、交通運輸、消防保衛、物業管理、醫療衛生、離退休管理等業務。
玉門油田是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開發於1939年,已走過了近70年的發展歷程。先後投入開發的有老君廟、鴨兒峽、石油溝、白楊河、單北、青西六個油田。解放前10年,累計生產原油52萬噸,占當時全國原油產量的95%,玉門生產的油品,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特殊貢獻。1959年,生產原油140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51%。從六十年代起,玉門油田擔負起「三大四齣」(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先後會戰大慶,南下四川,跑步上長慶,二進柴達木,三戰吐魯番,曾先後向全國各油田輸送骨幹力量10萬多人、各類設備4000多台(套),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從玉門油田走出並成長為省部級領導幹部、兩院院士的就有22人,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鐵人」王進喜就是從石油河畔奔赴大慶、享譽全國的。著名詩人李季曾賦詩盛贊玉門:「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從七十年代開始,玉門油田先後經歷了60萬噸穩產10年、50萬噸穩產11年、40萬噸以上穩產10年,期間老君廟油田依靠傳統工藝的創新運用,做到了綜合含水32年保持基本不升和原油產量相對穩定,創世界同類油田開發高水平,曾四次榮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效開發油田」榮譽稱號。1997年,油田重上酒西展開勘探,第一口探井——柳102井於1998年8月獲得126m3/d的高產油氣流,揭開了玉門油田儲量和產量增長的序幕,現已建成50萬噸/年的青西油田。伴隨著青西油田的開發建設,全油田原油年產量持續上升。煉油化工伴隨著油田的發展,尤其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建設和發展,主要生產裝置達到了國內中上水平,綜合配套加工能力300萬噸/年,可生產燃料油、潤滑油、溶劑油、潤滑脂、石蠟、聚丙烯、工藝用油、電器用油、真空油脂、液壓油等13大類、160多種石油產品,其中15號航空液壓油、3號耐醇脂、2號低溫脂等10多個特油產品均為全國獨家產品,在國內享有良好信譽。
玉門油田工程技術及保障業務在長期的油田服務中逐步成長,提供電力供應、機械加工、工程建設、操作維護和物資供應的能力逐步增強。目前,油田井下作業擁有集團公司認證的甲級井下作業隊伍12個、乙級25個,熱電裝機容量達到123MW,機械加工區的 API資質認證和挪威船級社質量體系認證,建築安裝具備防腐保溫工程施工專業承包和石油化工設備管道安裝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具有良好的生產建設和服務保障能力。
在甘肅省委、省政府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玉門油田生活基地於2005年在酒泉建成並搬遷投運,極大地改善了油田職工的生活狀況,進一步促進了玉門油田的和諧發展。
展望未來,玉門油田正處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的發展任務十分繁重。油田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兩大主題,以油氣勘探、油田開發、煉油化工為重點,以水電供應、工程技術服務和綜合業務為保障,推動勘探突破、開發上產、煉化增效、工程技術保障業務加快成長,早日實現原油產量攻上100萬噸/年、建成300萬噸/年特色精品煉廠等發展目標,使油田又好又快的整體步入和諧發展軌道,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㈧ 中國石油中心醫院的歷史沿革
中國石油中心醫院是伴隨著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成長起來的醫療衛生機構。始建於1974年。
㈨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勝利油田的勘探開發歷程,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一是艱苦創業階段。勝利油田是在華北地區早期找油的基礎上發現並發展起來的。1961年4月16日在這里打出了第一口工業油流井——華8井,日產油8.1噸,標志著勝利油田被發現;1962年9月23日,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的高產油流,這是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一口油井,勝利油田早期稱為「九二三廠」即由此而來;1964年1月,經黨中央正式批准,在這里展開了繼大慶石油會戰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石油會戰;1966年2月,探明了山東境內第一個大油田——勝坨油田,由於該油田位於東營地區勝利村一帶,為了紀念石油會戰取得的重大勝利,1974年「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二是快速攀升階段。經過多年的艱苦拼搏,勝利油田在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946萬噸,成為我國第二大油田,並一直保持至今;原油產量1984年突破2000萬噸,1987年突破3000萬噸。三是持續穩定發展階段。1989年勝利油田結束會戰體制,在大打勘探進攻仗的同時,及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提高油田綜合管理水平上來。1991年原油產量達到3355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93年建成了我國第1個百萬噸級淺海油田;到1995年原油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3000萬噸以上。四是全面提升整體發展水平階段。1998年,國家進行石油石化大重組,勝利油田劃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領導和管理;2000年,重組改制為勝利石油管理局和勝利油田有限公司;2006年,勝利油田有限公司變更為勝利油田分公司。這一時期油氣主業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年產原油穩定在2700萬噸左右。五是科學和諧發展階段。2007年以來,油田黨政領導班子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的理念審視、指導各項工作,油田進入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新階段。
勝利油田勘探開發建設46年來,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國民經濟建設、石油石化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㈩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沿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與天然氣的國家,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歷史上,頓鑽鑽井技術的發明、自流井氣田的開發,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近代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1862年,當美國的石油開發如火如荼之時,中國的近代石油工業尚處於萌芽狀態。
19世紀下半葉,世界上主要產油國石油產量迅猛增長,供應量遠遠超出其國內市場需求,中國便成為其傾銷石油的市場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更為這些外國商人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1863年,美國商人首次把2100加侖(約6.8噸)煤油輸入中國,隨後的若干年中,各國列強也隨之將石油輸入中國,以此攫取巨額財富。1863—1949年的87年中,中國進口各國各類油料約3460萬噸,其中煤油約2464萬噸,汽油約281萬噸,柴油約622萬噸,潤滑油約91萬噸。再加上進口原油42萬噸,總計約達3500多萬噸。
外國石油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傾銷,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有識之士提議開發本國石油資源,以免利棄於他。在時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倡導推動下,1878年,在台灣苗栗後壟溪使用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頓鑽鑽機鑽成了中國第一口近代油井,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
20世紀初,清朝政府批准陝西當局開發陝北石油,成立延長石油官廠,於1907年9月10日,用近代鑽機鑽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開發了延長油田;1909年,新疆當局在獨山子也進行過近代石油鑽井。從大陸第一口油井鑽成開始,至清朝政府被推翻為止的4年間,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算是有了一個開始。
1912—1949年9月間的中華民國時期,剛剛起步的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環境十分不利。內戰、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和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民不聊生。相當長的時期內,僅有延長油礦、自流井氣田以及甘肅、新疆等地土法開采了少量的石油,石油消費基本上依賴進口。直至抗日戰爭開始前後,才出現了四川油礦、獨山子油礦、玉門油礦等一批現代石油企業。其中玉門油礦規模較大、產量較高、工藝技術較先進,奠定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1946年,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成立,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大而堪稱完整的現代石油工業部門,其時煉制進口原油和頁岩油,煤煉油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民國時期形成的石油工業雖然還很弱小,然而它的勘探、開發和煉油卻採用了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工藝技術,形成了一支專門的員工隊伍,培養了一批石油專業人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當代石油工業的發展准備了一定的條件。這是近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起步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性大規模的油氣資源勘察工作得以全面展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個突破;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和投入開發,使中國在60年代初期實現了石油基本自給,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之後,相繼建成了勝利、遼河、新疆、四川、大港、華北、長慶等大型油氣田,石油產量快速上升。截至1978年,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中國原油年產量就突破1億噸,跨入了世界主要產油國的行列。
1978年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石油工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技術水平和石油產量穩步提高,取得輝煌成就,開創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理論和符合中國油氣田特徵的勘探開發技術,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在我國陸地及海域建成27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到2005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億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500億立方米,成為世界第五大產油國。油氣在能源構成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5年的26.8%,同時,建成了20多個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為主體的石油化工體系,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3億多噸,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產能均居世界前列,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末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長,中國石油工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國家對石油工業實行戰略性重組。1998年,按照上下游一體化原則,組建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隨後,兩大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別組建的股份公司相繼在紐約、倫敦、香港成功上市。2003年,原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重組,更名為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加快了由石油化工貿易公司向實業公司的戰略轉型步伐。近年來,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石油領域。在中國石油工業產業鏈的不同領域,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競爭與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管理體制。
按照「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中國與世界能源界廣泛交流與合作,已經在6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油氣勘探、生產和服務。形成了油氣投資、工程技術服務和油氣貿易三大海外業務。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開始形成勘探開發、管道輸送、煉油和終端銷售一體化發展的格局,為今後拓展國際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的幾大石油石化企業正在向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