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開創晉國霸業的戰役
城濮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說是專先軫的謀劃。前屬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戒,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Ⅱ 中國古代都有那些著名戰役
有柏舉之戰、長平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薩爾滸戰役等。
1、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
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4、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柏舉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淝水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爾滸戰役
Ⅲ 中國古代史的各種戰役
1 城濮之戰 狐毛,子玉 退避三舍,後發制人
地點: 城濮(今山東鄄城縣)
時間: 前632年
參戰方: 晉國,楚國
影響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2 馬陵,桂陵之戰 孫臏 龐涓 田忌 圍魏救趙 避實就虛 減灶誘敵
戰爭時間:公元前341
戰爭雙方:齊,魏,韓
影響 齊國在桂陵之戰,以及在隨後的馬陵之戰中的大獲全勝, 並援救了趙韓兩國,使得其威望上升,挾戰勝之威,齊國力量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強大國家,稱霸東方。魏國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遭受重創後,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乘虛而入,從此喪失了與齊秦兩國爭霸的能力。
3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 白起,趙括
時間: 公元前262年
參戰方: 秦國 趙國
影響 長平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參戰人數趙軍45萬人,秦軍保守估計也在百萬以上。從國家戰略到具體戰術,軍事家直到現在都在探討它的得失。長平之戰,對中國歷史走向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催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的大帝國
4巨鹿之戰. 破釜沉舟 項羽 章邯、王離
地點 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 交戰方 楚地義軍,秦軍
時間: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影響 項羽率領5萬楚軍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軍破釜沉舟,一舉擊敗20萬秦軍,使秦軍遭受巨創,並迫使另20萬秦軍不久投降。而項羽則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
5 官渡之戰 袁紹 曹操
時間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參戰方: 袁紹軍;曹操軍
戰役意義 官渡之戰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方僅有曹操和袁紹勢力較大,此戰擊潰了袁紹,北方就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6 赤壁之戰 劉備周瑜 曹操 黃蓋
地點: 赤壁
時間: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參戰方: 孫劉聯軍,曹軍
影響 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使得國家統一的時間延後了幾十年,也使得了這幾十年中涌現了無數英雄。
7 淝水之戰 謝安 苻堅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投鞭斷流 東山再起
時間: 公元383年11月
參戰方: 東晉,前秦
影響 淝水之戰的結果,是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這場戰爭對於前秦政權和苻堅本人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局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國滅的悲慘下場。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8釣魚城之戰 王堅,蒙哥汗
地點: 四川合州釣魚城
時間: 1259年
參戰方: 南宋,蒙古
影響 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續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 還。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不得不撤軍北返。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軍,一路克捷,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 城下。由於蒙哥之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 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 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佔今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准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 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 已遠遠超越了中國范圍,它在世界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頁。 其三,它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漢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傾慕漢文化之士。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後, 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蒙哥汗曾留下遺言,日後攻下釣魚城,當盡屠城中之民。後來釣魚城降元,以不可殺城中一人的條件。放下武器。自願終止抵抗。1279年守將王立開城,釣魚城才落入蒙古之手。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過程中殺人過億,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被屠城。而且是被屠的乾乾凈凈。惟有由釣魚城抵抗了36年而全身而退。用實力讓魔鬼們放下屠刀。 釣魚城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顯示了其防禦作用,它 成為蒙古軍隊難以攻克的堡壘
Ⅳ 中國古代十大戰役,年份,涉及人員
1、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年代說法不一,從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進行的決戰。
戰爭過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採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聯軍於2月26日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歷數子辛的種種暴行,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
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
子辛驚聞周軍來襲,因此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即時征調,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逸周書·克殷》記載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沖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商軍迅速崩潰。子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台時,用「輕呂」擊刺子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
戰爭結果
《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擊斃商軍十八萬人,生俘三十三萬人,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一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隨後聯軍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四處征伐忠於的商朝各地諸侯,驅逐商朝大將飛廉於海濱而殺之。
但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余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戰爭過程
公元前507年,蔡昭侯、唐成公為報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使楚北側失去屏障。
公元前506年春,應蔡國之請,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8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謀伐楚。
同年四月,晉國又指使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沈國。楚國於同年秋發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認為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為名,經淮道繞過大別山脈,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對楚國實施打擊。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出動全國之兵,乘船溯淮水西進。至戰略要地州來,舍舟於淮汭(今河南省潢川縣,一說安徽省鳳台縣),登陸前進。以蔡、唐軍為先導,3500名精銳步卒為前鋒,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楚不料吳軍作此迂迴奔襲,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倉促率軍趕至漢水西岸布防,阻止吳軍渡漢水攻楚都城。
當吳、楚兩軍在漢水對峙時,沈尹戌鑒於分散在楚國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結,易被吳軍各個擊破,難以阻止吳軍突破漢水的防禦的特點,又針對吳軍孤軍深入,不佔地利的弱點,主張充分發揮楚國兵員眾多的優勢,變被動為主動:由令尹子常憑借漢水之障與吳軍周旋,正面牽制吳軍,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省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縣東北的一條長城)調集楚國兵力,迂迴至吳軍側後,毀壞吳軍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然後與子常軍實施前後夾擊,殲滅吳軍。
值沈尹戌趕赴方城調兵之際,武城大夫黑認為楚軍不宜進行持久戰,主張速戰速決。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貪功之心,慫恿其速戰。子常聽信二大夫之言,又錯誤地估計了戰場形勢,以為憑自己的實力可以擊敗吳軍,於是改變與沈尹戌商定的夾擊吳軍計劃,不待沈尹戌軍到達,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吳君臣得知楚軍夾擊之謀,又見子常軍渡河來攻,為避免腹背受敵,改變原定在江、漢腹地與楚軍決戰的計劃,由漢水東岸後退,調動楚軍於不利地形。子常錯誤地認為吳軍畏楚而退,緊追不舍,企圖速勝。在小別(山名,今湖北省黃岡地區大崎山)至大別(今湖北省大別山)間,連續三戰,楚軍受挫,銳氣大減。子常意欲棄軍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責,只得勉強繼續作戰。
吳軍停止後退,於11月18日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夫概認為應先發制人,擊潰子常軍,爾後以大軍繼之,必敗楚軍。闔閭慮及勝敗在此一舉,務求萬全無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見。夫概見機而行,率自己所屬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軍一觸即潰,楚軍大亂。闔閭見夫概突擊成功,立即發起全面攻擊。子常棄軍逃奔鄭國,史皇及其部屬戰死,楚軍大敗。
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紛紛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至清發水(今湖北省安陸市境內涢水)追上楚軍,闔閭欲立即展開攻擊,夫概認為乘其半渡而擊,必獲大勝。楚軍見吳軍追至而未進攻,急於求生,爭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時,闔閭揮軍攻擊,又殲楚軍一部。吳軍加快追擊,竟使楚軍在潰逃中雖炊熟而不得食。
追至雍澨(今湖北省京山縣西南),與由息(今河南省息縣西南)回援的沈尹戌軍相遇。沈尹戌率軍奮力拚殺,雖然擊敗夫概,但被吳軍包圍,楚軍突圍失敗,沈尹戌見無法獲勝,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楚軍失去主帥,慘敗潰逃。
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家屬親信逃走。楚軍得知楚昭王已逃,全軍潰散,子期率兵趕去保護楚王,子西則率軍西逃,吳軍於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國與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此戰吳國以少勝多,大敗楚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戰爭結果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吳國在經過6年的「疲楚」戰略後,一舉戰勝強敵楚國,給楚國以巨大的創傷,使吳國聲威大振,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柏舉之戰,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尉繚子曾贊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率領6萬楚地義軍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軍隊破釜沉舟,大敗20萬秦軍,使秦軍受到嚴重損失,並迫使另20萬秦軍不久投降。而項羽則確立了在各起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
戰爭過程
前207年12月,項羽率楚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鉅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戰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戰爭結果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六萬破數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戰爭過程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 官渡之戰地圖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縣,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沖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爾還,袁軍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死於亂軍,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依謀士劉曄之計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彧給予曹操方面決心,使得曹操得以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 曹操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戰爭過程
赤壁之戰前前後後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細節,這里只揀「火燒赤壁」一節——
十二月,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火攻計策,並讓黃蓋向曹操寫信詐降,以接近曹操戰船。
至戰日,黃蓋准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
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戰爭結果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戰爭過程
「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軍。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
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
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小兒輩已破賊!」)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
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戰爭結果
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請繼續看下一條回復
Ⅳ 在哪一場戰役中晉國戰勝楚國
城濮之戰,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公元前632年,晉國為救援宋國之圍,在城濮(今專山東鄄城屬西南)擊敗楚軍,開「兵者詭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戰。4月,晉、楚兩軍為爭奪中原地區霸權,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楚軍居於優勢,晉軍處於劣勢。晉國聯合齊、秦國,南下救援宋都商丘。楚軍元帥成得臣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Ⅵ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最少十個(寫出戰爭雙方)
牧野之戰:交戰雙方:周武王聯軍
商軍
結局:商朝戰敗,統帥紂王自殺
長平之戰:交戰雙方:秦國軍
趙國軍
結局:趙軍戰敗,被圍殲
垓下之戰:交戰雙方:漢高祖,漢軍
楚王項羽,楚軍
結局:楚軍被全殲,項羽自刎
官渡之戰:交戰雙方:曹操軍
袁紹軍
結局:袁紹軍傷亡過半,袁紹敗逃
赤壁之戰:交戰雙方:曹操軍(東漢軍)
孫劉聯軍
結局:曹操軍戰敗,曹軍北撤
淝水之戰:交戰雙方:東晉北府軍
前秦軍
結局:前秦軍傷亡近80%,敗亡
城濮之戰:交戰雙方:晉國軍
楚國軍
結局:楚軍敗
薩爾滸之戰:交戰雙方:明軍
後金軍
結局:明軍傷亡過半,敗退
鴉片戰爭:交戰雙方:清軍
英軍
結局:清軍海防被突破,戰敗
甲午戰爭:交戰雙方:清軍
日軍
結局:清軍戰敗,戰敗
Ⅶ 中國歷史上的全部戰役
我說了能給加分嗎 100分
①原始時期:
約公元前30世紀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
約公元26世紀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阪泉之戰
約公元前26世紀涿鹿之戰
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與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4世紀帝嚳攻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3世紀堯攻驩兜丹水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舜攻三苗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禹攻共工之戰
約公元前22世紀禹攻三苗之戰——
夏商時期戰爭年表(約前21世紀—前1057年)
相傳帝禹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戰
②周朝:接著是武王伐紂,朝歌之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較詳細:
鄭庄公圖霸中原之戰
在春秋初期,鄭庄公為奪取對中原地區的控制權而進行的戰爭。周平王東遷後,王室衰微,諸侯失控。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強者力圖向外擴張,出現了大國爭奪對小國控制權的爭霸戰爭。首先在中原圖霸的是鄭庄公。鄭國於周平王二年(前769年)、四年,先後擊滅鄶和東虢,由於鄭地處中原腹地,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國力日漸強盛;加以鄭君擔任輔佐王室之卿士,政治地位優越,使鄭成為春秋初期的主要強國之一。鄭庄公繼位後,首先肅清國內分裂勢力,乎定了共叔段之亂(鄢之戰),爾後採取遠交近攻方略,聯合距離較遠、對其威脅不大的齊、魯,共同對付鄰近的宋、衛。鄭國從平定共叔段叛亂之時至庄公去世的二十一年(前 722—前701年)間,對外作戰10餘次,多獲勝。較大的作戰共6次:周桓王二年(前718年),在北制大敗衛之與國南燕軍(北制之戰);六年,大敗來犯之北戎軍並殲其前軍(鄭抗北戎之戰);七年,在戴全殲宋、衛、蔡聯軍(戴之戰);八年,與齊、魯聯合攻佔許國並大敗宋軍;十三年,在葛擊敗周桓王所率周、蔡、陳、衛聯軍並射傷桓王(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為大國爭霸打開局面;十四年,鄭又出兵援齊,重創北戎軍。至此,鄭庄公的圖霸事業達到頂峰
伊闕之戰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將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大敗韓、魏聯軍的重要殲滅戰。
秦國經商鞅變法後,日益強盛。到秦昭王時,加快了兼並六國戰爭的步伐,乘齊、魏相持之際,首先加兵地處中原要沖的韓、魏之地。二十一年,秦左庶長白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一舉攻佔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白起因功被封為左更。二十二年,韓、魏以公孫喜為主帥,率聯軍24萬進據伊闕迎擊秦軍。伊闕為韓、魏門戶,兩山對峙,伊水流經其間,望之若闕,地勢險要。聯軍據險扼守,和秦軍呈對峙態勢。秦軍在數量上只有韓、魏聯軍的一半。聯軍各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白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先設疑兵牽制聯軍主力韓軍,然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一舉將其殲滅,殺其主將犀武。隨後立即轉用兵力攻打韓軍。韓軍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又全殲韓軍,俘韓將公孫喜。
點評:此戰,白起抓住聯軍自保守實力,互相推諉,不肯先戰這一戰機,共殲滅韓、魏聯軍24萬,攻佔伊闕等5城,是先秦戰史中一次較大規模的,且是以少勝多的殲滅戰。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白起因戰功卓著擢升國尉,開始了其輝煌的軍事歷程。秦國也因此戰的勝利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燕攻齊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亞卿樂毅率燕、趙、韓、魏、楚五國聯軍進攻齊國(今山東境)的大規模作戰。
元年(前314年),力圖向外擴張的齊國,乘燕國內亂,出兵佔領燕都。四年(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廣招賢才,勵精圖治,欲報破國之恨。但燕為遼東偏僻之國,無力單獨向強齊進攻。亞卿樂毅及謀士蘇秦建議,利用齊、秦、趙三強爭奪宋國富庶土地的矛盾,誘齊滅宋,以此爭取其他國,孤立齊國,「舉天下而圖之」 (《戰國策·燕策二》)。燕昭王採納樂毅關於卑事齊而驕之的謀略,表面上臣服於齊,派蘇秦假意事齊,取得齊之信任,並乘隙離間,收買齊王寵臣淳於髡,使齊放鬆對燕的戒備,而西向謀圖中原。齊南敗宋、楚,西擊三晉,與各國的矛盾加深。同時,燕國在樂毅主持下,改革政治,整訓軍隊,出現國家殷富、士卒樂戰的新形勢。燕昭王加快聯合各國、合縱攻齊的步伐。他命樂毅出使趙國,促成三十一年燕、趙兩國國君,定下攻齊之盟。樂毅又通過趙國聯絡秦國;燕使劇辛又去楚、魏進行聯絡。燕昭王還親自入趙與趙惠文王相會。這樣,燕很快與各國結成攻齊聯盟,組成了合縱攻齊的聯軍。
於是,樂毅以上將軍職,佩趙國相印,乘齊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之機,率燕、秦、趙、魏、韓五國聯軍攻齊。聯軍迅速渡過黃河,繼向濟水挺進。齊閔王急派觸子為將,達子為副將,率齊軍主力出動,欲拒聯軍於濟水之西。雙方相持期間,齊閔王因觸子畏懼不前,派人斥責觸子;又以不戰即斬首並掘其祖墳相逼,致使齊軍將士離心,軍中恐懼。樂毅指揮聯軍猛攻,齊軍一觸即潰。觸子逃亡,齊殘兵被迫退守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近處的秦周(今山東淄博雍門西)。
濟水之戰後,樂毅主動遣還遠道參戰的秦、韓兩軍,派魏軍前去攻取宋國故地,使趙軍奪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自率燕軍主力長驅直入,企圖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戰敗齊國,主要靠其他四國援助,擔心燕不能獨立滅齊,反對深入齊地,主張攻取齊國邊城而還。樂毅則認為齊軍主力已失,齊閔王不得民心,國內紛亂,齊強燕弱的狀況已發生根本變化,決心不失時機,向齊發起追擊。齊將達子請閔王犒賞將士,以勵死戰,反遭申斥,齊軍士氣更加低落。秦周一戰,齊軍再敗,達子戰死,燕軍攻入臨淄,「齊人果大亂失度」(《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年》)。閔王逃至莒(今山東莒縣),後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
樂毅入臨淄後,將齊國的珠玉財寶和貴重祭器全部運回。燕昭王聞齊都已破,親到濟水慰勞軍士,封樂毅為昌國君。為減少齊人敵對情緒,以利奪取全部齊地,樂毅在攻佔臨淄後,申明軍紀,禁止虜掠,採取兵撫交用的策略。減輕齊民賦稅,用官爵和封地籠絡齊吏,以爭取人心。然後,兵分五路攻取齊地。左軍渡過膠水(今膠萊河)攻取樂萊(今山東黃縣、牟平至榮城一帶);前軍沿泰山東麓至黃海邊,攻取琅琊 (今山東沂南至日照一帶);右軍沿黃河、濟水進占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與魏地相接應;後軍沿北海(今山東淄博東北沿海一帶)攻干乘 (今山東高青東北),樂毅親率中軍鎮守齊都指揮。燕軍僅用6個月,就攻下齊國70餘城,並按燕制設置郡縣。只有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3年未被攻下,反給齊以行間之機。燕昭王死後,其子惠王即位,聽信讒言,中齊將田單反問計,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田單用火牛陣擊破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隨即將燕軍逐出齊境,70餘城復歸於齊。點評:此戰樂毅利用齊滅宋後與各諸侯國的矛盾,促成各國合縱攻齊局面,爾後實行連續進攻,給齊以沉重打擊。齊國因內外矛盾交加,過早集中主力與強大聯軍決戰,幾致亡國,為後世用兵留下寶貴的經驗教訓。
即墨之戰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齊之戰中,齊將田單率領齊軍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進行堅守防禦並反擊燕軍圍攻的重要作戰。
三十一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破齊,連克70餘城,隨即集中兵力圍攻僅存的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齊國危在旦夕。這時,齊滑王被以救齊為名的楚將淖齒殺掉,其子法章被立為王,占莒。即墨軍民在即墨大夫戰死後,共推臨淄市掾田單為將,堅守抗燕。樂毅圍即墨城一年不克,遂令燕軍後撤9里設營築壘,欲攻心取勝,致使齊國獲得喘息機會。即墨,地處富庶的膠東,是齊國較大城邑。靠山近海,有充裕的人力、物力用於防守。田單遂集結所帶族兵及殘兵7000餘人,加以整頓、擴充。連其妻妾也編入軍營參加守城,和士卒伺甘共苦,「坐則織蕢(草器),立則仗鍤(鍬)」(《資治通鑒·周赧王三十六年》)。並增修城壘,加強防務,從而提高了即墨的防守能力,使燕軍屯兵城下,為組織反攻贏得了時間。又利用新立的燕惠王與樂毅不和這一矛盾,派人入燕行反間計。詐稱昌國君樂毅與燕惠王有仇怨,害怕被殺而不敢歸國,故意緩攻即墨,實際想在齊國稱王;如果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信以為真,派騎劫取代樂毅為將。樂毅投奔趙國。燕軍人心渙散,內部不和。騎劫到齊後,一反樂毅戰法,改用強攻,仍不能克。又改用恐怖手段威懾齊軍。田單將計就計,誘使燕軍行暴,聲稱齊軍最怕燕軍割掉降卒的鼻子,如果看見,即墨就會不攻自破。騎劫果然中計而行。即墨軍民見狀,更決心守城,唯恐落到燕軍手中。田單又聲稱守軍害怕城外祖墳被掘,那樣魂靈無依,做子孫的就會屈膝投降。騎劫立即挖墳、焚屍,即墨人無不痛心疾首,誓與燕軍決一死戰。為隱蔽齊軍反攻意圖,使燕軍喪失警惕,田單命精壯甲士隱伏城內,令老弱、婦女登城守望。又讓即墨富豪持重金賄賂燕將,假稱即墨將要降燕,請求燕將保全妻小。燕軍圍城已愈三載,急欲停戰回鄉,見大功即將告成,一心坐待受降,守備更加鬆懈麻痹。三十六年,田單見反擊時機成熟,便集中干余頭牛,繪五彩龍紋,束兵刃於其角,尾扎浸油蘆葦。夜間點燃牛尾蘆葦,牛負痛從預鑿城牆的通道沖出,狂奔燕營,5000名精壯勇士隨後砍殺,城內軍民鑼鼓聲動,吶喊助威。一時火光沖天,殺聲震耳。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皇失措,四散潰逃,死傷無數,騎劫在混亂中被殺。齊軍乘勝大舉反攻,很快將燕軍逐出齊境,收復被燕軍佔領的70餘城。隨後迎法章回臨淄,為齊襄王。田單為相國,受封安平君。
點評:此戰,田單智謀超群,在國破城圍、雙方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孤城,麻痹燕軍,積極創造反攻條件。在時機成熟時,充分運用機動性、突然性、殺傷力和心理威懾諸因素,以「火牛陣」進行夜間突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戰勝燕軍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即墨有一定的防禦條件;燕軍分兵多路攻齊,發展過快,攻城克堅的准備和力量不充分;田單巧施反間計,借敵之手除去最難對付的樂毅,也是原因之一。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閼與之戰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西),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
秦穰侯魏冉,為擴大定陶封地,派客卿灶越韓魏兩國攻佔齊國的剛、壽地區,由魏入秦的謀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齊剛、壽是戰略錯誤,因中隔韓、魏,難以固守。建議採用「遠交近攻」戰略,使攻佔土地盡為秦有。又認為地處中原的韓、魏系天下樞紐,欲兼並天下,應先用兵韓、魏以「斷山東之脊」(《戰國策· 魏策四》)。秦昭襄王欣賞范雎的見解,任其為客卿,參與軍事謀劃。但北方強趙的存在,使秦對兼並韓、魏有所顧忌,遂尋機打擊趙國。三十四年(前281 年),秦攻取趙地3城後,趙以公子部為質於秦,並與秦簽訂以焦、魏、牛狐交換3城的協議。後又反悔。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趙不履行協義為由。派中更胡陽率大軍攻趙閼與。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樂乘等,詢問是否可救。兩人均認為閼與距邯鄲(今河北境)甚遠,道路崎嶇險阻,難以救援。唯趙奢認為,兩軍相逢勇者勝。於是,趙惠文王命趙奢率軍救援閼與。趙奢軍出邯鄲30里即築壘扎營,按兵不動。為隱蔽作戰企圖,傳令軍中:「有敢於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秦軍一部進屯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面,擊鼓吶喊,欲誘趙軍援救武安,鉗制趙軍。趙奢立斬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為秦軍所動。駐屯28天之久,繼續增強營壘防禦,造成趙軍怯弱,唯保邯鄲假象。秦派間諜潛入趙營探聽虛實,趙奢佯作不知,令屬下讓其任意活動,並放歸秦營,以麻痹秦軍。秦間諜把趙軍情況告於胡陽。胡陽大喜,認為閼與即可攻取,放鬆了對趙援軍的戒備。趙奢遂率全軍偃旗息鼓,疾馳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里處築壘設營。秦軍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兵到來,倉卒分兵迎擊。趙奢採納軍士許歷建議,發兵萬人搶占閼與北山高地。秦軍後到,攻山不下。趙奢乘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守軍也出城配合。秦軍不支,死傷逃散過半,大敗而歸,閼與之圍遂解。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
點評:此戰,趙奢隱蔽作戰企圖,麻痹敵人,促其驕傲輕敵,爾後出其不意,突然發動攻擊,以及搶先佔領要地,使己方處於有利地位的作戰指導,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秦國向東兼並的兵鋒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
陘城之戰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9座城邑的作戰。
四十五年(前270年),魏人范睢針對秦國過去「越人之國」進攻,勞多獲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即先交好與秦為鄰,處中原地帶的韓、魏兩國,以威服楚、趙;楚國強,則與趙友好,以威服楚;趙國強,則與楚通和,以威服趙;楚趙親附後,東面臨海的齊國必定恐懼,會自動親附秦國。那時,再向近處的韓、魏兩國進攻。這樣,得寸土則為秦國之寸土;得尺土則秦國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贊許,任命范雎為客卿,參與秦國大事。當時,韓國與秦國疆界相錯如織綉,「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於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韓國經白起幾次攻伐,國力日弱,但還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將攻韓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五十一年,白起率秦軍大舉進攻韓國,韓軍難以抵擋。秦軍進展順利,不久,奪占韓國陘城等9座城邑,斬殺韓國生力軍5萬餘人。韓朝廷陷入混亂,開始謀求防守,但為時已晚,不久又失南陽(今河南西南部一帶)、上黨(今山西東南部地區)等地。
番吾之戰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指揮趙軍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擊敗秦軍的作戰。
十四年,桓齮率秦軍在肥之戰中被趙軍全殲。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路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准備渡漳水向邯鄲(今屬河北) 進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陽曲)後東進番吾,拊邯鄲之背。趙將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託,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採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此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但由於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
點評:此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後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准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
趙破匈奴之戰
趙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趙邊將李牧率軍大規模反擊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東部)的重要圍殲戰。
趙惠文王末年,北方匈奴部落逐漸強大起來,時常南下趙境騷擾,成為趙國大患。趙孝成王即位後任命李牧駐守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和雁門(今山西右玉南),防備匈奴入侵。李牧到任後,按邊防需要調整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在作戰上,改變以往敵軍來犯即出軍迎擊戰法,採用堅壁自守,示弱避戰,養精蓄銳,伺機反擊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兵器及手段,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召回李牧,另選將軍駐守。此後一年多時間里,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倉促集中出戰,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屢次失利,傷亡很多,邊境地帶變成了戰場,百姓無法耕作放牧,舉目一片荒涼,民不聊生。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職。李牧託病推辭,趙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請允許用以前的作戰方針。趙王應允。
按以往的方針施行,邊境局勢又得到控制,相對穩定下來。又經過幾年的經營、訓練,趙軍戰鬥力大為提高,求戰願望日趨強烈,而匈奴則誤認為李牧怯戰,益發輕敵。李牧認為殲滅匈奴機會已經成熟,便於趙悼襄王元年,進行戰斗編組,選拔人員,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精選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總兵力約 20萬人,將其控制於待機地域,並加緊臨戰前的戰斗訓練及准備。
就緒之後,放出牛羊和牧人,布滿山野。匈奴部落小隊侵入。李牧即佯裝失敗,故意丟棄人畜讓匈奴搶掠。匈奴單於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親率騎兵約l0萬人深入趙境。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於軍陣側後。當匈奴軍沖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斗,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於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李牧在殲滅匈奴主力後,又乘勝前進,滅?襤(今河北蔚縣北),破東胡(今內蒙古東部)、降林胡(今山西北部),聲威大振。此後10多年,匈奴不敢進擾趙國邊境。點評:此戰,李牧針對匈奴軍騎兵機動性、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是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蕞之戰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縱攻秦之戰,秦丞相呂不韋率軍在蕞(今陝西臨潼東北)擊敗趙、燕、魏、韓、楚五國聯軍進攻的作戰。
魏國在秦國連續進攻之下,喪失大片土地。魏景閔王感到單憑魏國,難以抵擋秦軍。接受大臣建議,遣人出使趙國,與其結盟,並提出再建抗秦合縱。通過外交活動,得到各國響應。六年,除齊附秦外,趙、韓、魏、楚、燕組成聯軍,共推趙將龐暖為帥。龐暖認為,攻秦之師屢向西進攻,均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被阻,不如繞道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南),南渡河水(今黃河),迂迴至函谷關後,可以出其不意。五國聯軍分路出蒲阪,進展順利,至蕞時與呂不韋所率迎擊秦軍相遇。呂不韋分析聯軍情況,楚軍遠來,軍士疲憊,戰鬥力不強,但楚為大國,影響較大,如楚軍戰敗,則聯軍必不戰自潰。遂決定先以精銳部隊,乘聯軍夜間疏於防範之機,突襲楚營。楚軍偵知,自行東撤。四國軍隊聞楚軍先退,軍心動搖。諸將皆請退軍,龐暖只好應允。於是,韓、魏、燕之軍先回國。龐暖怒齊獨附秦,率軍攻取齊國饒安(今河北鹽山東南)後,才回趙國。
點評:蕞之戰是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行動。盡管龐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從此,六國更無法抵禦秦國兼並。
肥之戰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名將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全殲秦軍的截擊戰。
十三年,秦軍在平陽大敗趙軍。十四年初,秦將桓齮又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對趙都邯鄲構成嚴重威脅。趙王遷急命北部邊防名將李牧為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抗擊秦軍。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為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桓齮認為,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為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為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占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斗,10萬余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兵沖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點評:此戰,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這是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邯鄲之戰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軍與趙、魏、楚聯軍在邯鄲(今河北境)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秦軍分多路進攻趙都邯鄲。因秦壬聽信范雎言,准趙割六城求和而退兵。當趙孝成正准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虞卿認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如此趙將滅亡;建議以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趙王用其謀,派虞卿東見齊王,商討合縱抗秦計劃;並借魏國使者來趙連絡合縱之機,與魏訂立盟約;同時將靈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黃歇,結好楚國,對韓、燕亦極力交好。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准備。
秦昭襄王見趙既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遂於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攻趙。秦軍長驅直入,於次年正月進抵趙都邯鄲城下。趙上卿廉頗率軍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並選3000精兵,不斷出擊,疲憊秦軍。王陵戰至第二年,秦軍五校(每「校」領軍800人)陣亡,仍不能取勝。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白起認為,趙自長平之戰後結親於燕,連好於齊、楚,合縱之勢業已形成,其元氣恢復,國庫充實,而秦軍雖然勝於長平,但將士死亡大半,國內空虛。現在,卻要隔著千山萬水,爭奪別人的國都,如果趙與諸侯盟國內外夾擊,則秦軍必敗。白起推說舊疾復發,不肯應命。昭襄王無奈,只好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魏王派晉鄙率軍10萬救趙。秦王派人威脅魏王說:「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魏王恐懼,命晉鄙大軍暫停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觀望。魏相信陵君決定救趙。他依靠魏王寵妃如姬盜得虎符,帶勇士椎殺晉鄙,奪其兵權。並下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父回國;兄弟都在軍中的,兄回國;沒有兄弟的獨子,回家奉養父母。最後,挑選8萬精兵,於五十八年進擊秦軍。當時楚春申君黃歇亦率軍救趙到達安陽(今河南境)。秦軍作戰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領兵攻趙。白起始終託病不出。秦昭襄王罷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郵(今陝西西安西北)自殺。十二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屢敗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馬北);秦將鄭安平所部 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西南地區)。秦軍復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秦國和趙、魏、楚三國簽約息兵,把以前佔領的河東郡還於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還於趙;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北)還於韓。
點評:此戰,是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秦昭襄王在趙國內部團結、外部合縱抗秦形勢已成的情況下,單純從兵力對比出發,認為秦強趙弱,堅持攻趙,在戰略上已屬失策;而在初戰失利、頓兵堅城時,仍一再增兵繼續強攻,置魏、楚援軍於不顧,在作戰指導上亦欠穩妥,因而導致失敗,推遲了滅亡六國的進程。此戰表明,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對於戰爭勝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樓主,太多了,超字數限值了!後面只寫名稱!請原諒!
長平之戰
鄗代之戰
河外之戰
楚巴與鄧鄾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之戰
越滅吳之戰
濁澤之戰
鄢郢之戰
秦收復河西之戰
合縱攻秦之戰
馬陵之戰
函谷關之戰
宜陽之戰
秦楚丹陽、蘭田之戰
秦滅巴蜀之戰
垂沙之戰
吳越爭霸戰爭
晉陽之戰
魏滅中山之戰
趙攻中山之戰
魏攻秦河西之戰
陰晉之戰
晉「三分四軍」與楚爭鄭之戰
晉、秦崤之戰
晉、秦麻隧之戰
晉、齊鞍之戰
巨鹿之戰
楚漢戰爭
馬邑之謀
昆陽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
靖康之變
黃天盪之戰
九江口之役
靖難之役
土木之變
戚繼光抗倭
薩爾滸之役
寧遠之役
山海關之役
鄭成功收復台灣
平定葛爾丹叛亂
雅克薩戰役
鴉片戰爭
虎門之戰
三元里抗英斗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左宗棠出兵新疆
鎮南關大捷
甲午戰爭
黃海海戰
廊坊之戰
武昌起義
樓主,本人才疏淺學,孤陋寡聞,恕難從命,根據資料,
寫了中國有史可查一部分戰役,還有很多戰役沒寫。
希望樓主追加些分數!!!!!!!!!!!!!!!!
Ⅷ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有柏舉之戰、長平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薩爾滸戰役等。
1、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
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4、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柏舉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淝水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爾滸戰役
Ⅸ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1、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早期的一場經典戰役,雖然沒有武王伐紂的氣勢,也沒有宣王南征的規模,是一次諸侯之間規模不大的戰爭。但它卻在政略、戰略和策略上體現了古代一些可貴的軍事辨證思想,給人以啟迪。
5、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