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歷史上出現幾次大遷徙
人類歷史上總共發生過十次大遷徙。
1、匈奴人的野蠻的入侵
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起初生活在裏海附近的一個地區,不過,這個部落的人不滿這種現狀,他們對羅馬帝國周圍地區的開始進行了野蠻攻擊,這一事件也導致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
羅馬帝國在公元376年到476年之間曾引發了大遷徙,稱之為「國家游盪」,這次遷徙使哥特人、汪達爾人和亞人都遷往日耳曼,使羅馬帝國實力削弱了。
2、大西洋奴隸貿易
在15 - 19世紀期間,商人們將奴隸從西非運送到新大陸和美洲,奴隸們必須在咖啡、可可、棉花和煙草種植園里工作。
奴隸貿易是歷史上最大的遷徙之一,大量的黑人被運送到歐洲的一些國家,並在當地市場上出售,以成為某人的財產,這是歐洲史上的黑料。
3、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到新英格蘭是在1620年到1640年發生的,當時英國發生的移民主要是清教徒,他們大量的遷移到馬薩諸塞和巴貝多島。
在英國,移民們覺得國王詹姆斯一世和後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受到了威脅,他們正處在宗教沖突的邊緣,清教徒逃離主要使為了尋找一個可以自由實踐宗教信仰的地方。
4、加州淘金熱
1848年到1855年之間的這段時期在美國被稱為加州淘金熱,當詹姆斯.馬歇爾在加州薩特的工廠發現黃金時,這一熱潮開始了。
當鄰近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他們趕往加利福尼亞尋找黃金,這些「黃金探索者」的數量很快就達到了30萬,其中包括歐洲人、澳大利亞人、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是史上最著名的人類遷徙之一。
5、非裔美國人遷移
非洲裔美國人的大遷徙發生在1910年到1970年間,當時大約有600萬黑人從南方遷移到北方。
他們搬出了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其他10個南部州,前往東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各州。這種非裔美國人的遷移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之一,並導致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6、新的大遷移
新的大遷徙是一個反向的過程,在1910年到1970年之間,非洲裔美國人發生了什麼?1965年開始的美國移民的新時期,顯示了移民模式的改變,非洲裔美國人離開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前往南方。
「新南方」以黑人的家庭紐帶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黑人遷徙。
7、印巴分治
從1858年到1947年,印度被英國統治著,即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共存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1947年印度分裂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英國左派將印度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事件引發了穆斯林向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大規模遷移,他們大多數都是遷徙到印度。
8、蘇聯人口遷移
1920年到1951年蘇聯人口遷移在這個榜單上排第三,這一轉移的目標是填補種族清洗的領土,並將勞動力轉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區。據統計,這種被迫遷移導致了大約600萬人的遷徙,並造成了約150萬人的死亡。
9、墨西哥移民
從20世紀初開始,墨西哥人口開始移民到美國,原因是國家需要勞動力和墨西哥的政治動盪。盡管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移民法發生了變化,但墨西哥人仍然是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與1980年相比,墨西哥人口統計到220萬,2013年上升到1160萬。
10、敘利亞難民危機
敘利亞難民危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這是一場持續的危機,也是一場大規模移民運動的例子。眾多的難民逃離敘利亞和周邊國家,使歐洲一些國家在2015年9月時遷移人口就達到了1.58億人。據CNN報道,這個數字幾乎是一半的美國人口。
中國的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
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
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貳』 歷史上有哪兩次大遷徙高潮
(1)我國古代人口遷徙的總趨勢是什麼?歷史上有哪兩次大遷徙高潮?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2)大遷徙對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的變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大遷徙對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變化有何影響?
(1)①總趨勢是由北向南遷徙,南方人口所佔的比重不斷加大,到唐安史之亂後,南方超過北方。②出現兩次遷徙高潮,一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二是安史之亂後經五代十國,直至兩宋。③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大批南遷。
(2)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遷入關內,逐漸和漢人融合;遷到南方的漢人和百越各族不斷融合,出現民族大融合的高潮。②唐後期至兩宋時期,北方的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進人中原地區,和漢族人相互影響,至元代,已統稱為漢人,唐朝以來,遷到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我國又出現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
(3)人口的遷徙,帶來經濟重心的南移。大量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逐漸趕上和超過北方。在唐代,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大都在北方;到宋、元、明,重要的工商業中心大都分布在南方,尤其集中到長江三角洲的蘇杭一帶,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最早在這個地方產生。
『叄』 誰知道中國古代兩次大遷徙的具體時間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的不足而對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內遷。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泛稱「五胡」。大量人口遷移到南方,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次戰亂雖然僅僅持續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為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南遷的中原地區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狀況。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被大量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地區,到五代時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和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到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繼承汗位以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地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進入今天的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兩宋時期,北民的進一步南遷,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
『肆』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遷移是什麼
今天就與大家一起簡單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看看當年我們的家族祖先的遷徙軌跡。
第一次: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裡。
中國歷史上這六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對促進民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發展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也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伍』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1、闖關東
19世紀,黃河下游災難頻發,成千上萬逃荒的農民為了生存,冒險進入東北,這成為「闖關東」的開始。1860年,沙俄侵入東北,清政府被迫開禁放墾以增強防衛,河北、山東等地的農民大量湧入東北墾荒。到1931年,闖關東的山東人就已達1000多萬。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陝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佔的比例最高。清代以來,土地貧瘠加上天災不斷,使得成千上萬的晉北貧民與商人背井離鄉。他們或向西遷移,經殺虎口進入蒙古,或向東進發,過大同後經張家口進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導致晉文化傳播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得當地單一的游牧文化變成了農耕並舉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人下南洋則是為了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當時英荷殖民統治下的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推出了優惠政策,比如給移民免費土地、臨時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費的食物,許多中國人,尤其是華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帶口,或單身一人,滿懷著希望與夢想來到南洋。
(5)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大遷徙擴展閱讀: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這當然不是把全國的百姓都關進監獄,而是讓他們生活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禁止其隨便遷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國分為九州,著手統計人口和土地。
商朝設有分管統計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開始有了戶ロ。周朝每年都通過比、間、族、黨、州、鄉,遂各級組織調查人口的增減,然後層層上報給中央負責管理戶口的司民。
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屆時,司民將天下戶口報給司寇,司寇再上報天子,天子接受戶口冊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五拜而受之,然後交天府內史保存。
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這說明,自遠古時代,國君就十分重視掌握全國的人口情況,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調査對於國君或諸侯進行軍事征伐、徵收賦稅、佔有和分配俘虜與奴隸、追查逃亡以及殺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嚴格而詳細的戶籍制度,以後各個朝代,無不重視對戶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來越周密完備。
從這種針對某一地區的禁令可以看出,內地大部分地區的百姓已經遵守法紀,沒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現象。
宋哲宗趙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個高祖父的子孫不得分家。皇帝們採取又賞又罰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願分家別居,不分家別居,就不會擅離故土。皇帝禁止百姓遷徙,除了考慮到農業生產和稅賦以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眾造反。
『陸』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6)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大遷徙擴展閱讀: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來說,遷徙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從大的歷史社會背景來看,人口大遷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戰亂、天災所迫;二是因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脹的壓力,政府有組織的移民;三是由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逐。
『柒』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類大遷徙
從五胡亂華開始,總共有五次民族大遷徙。
『捌』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移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玖』 中國歷史上有哪兩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被稱為五胡亂華時期。
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的不足而對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內遷。在這一過程中,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歷史上泛稱「五胡」。大量人口遷移到南方,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這次戰亂雖然僅僅持續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為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南遷的中原地區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狀況。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被大量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地區,到五代時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和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到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繼承汗位以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地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進入今天的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兩宋時期,北民的進一步南遷,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