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高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

高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06:59:26

① 求教一些高三歷史知識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整合歸納的方法和步驟

中國的近代來史最准確、經源典的分類是以「五四運動」為界限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主要以重大事件進行歸類,有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及辛亥革命四個重要事件,分別是農民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及資產階級對舊中國的探索,均以失敗告終,這段歷史告訴你「沒黨不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後無產階級登上舞台,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告訴你「黨怎麼行」!黨的課本最後近代史總結出來就是:歷史選擇了共產黨!

② 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怎麼復習

中國近代史綱要的「四個結合」復習法: 

一、縱橫結合:從縱橫兩個維度宏觀上、總體上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體系。  

從縱向的維度,就是要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這160多年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前三章敘述1840至1919年80年的歷史,主要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

第四至第七章敘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30年的歷史,即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發展、勝利的歷史;第八至第十章介紹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近60年的歷史。  

從橫向的維度,就是要在把握上述歷史脈絡的基礎上,著重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內容:  

1、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  

認清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國情,是認清一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基本依據。所謂基本國情,包括這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基本特點、面對的中心任務等。  

2、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跡、功過是非。  

例如,1840年以後,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一次又一次侵略戰爭以及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洪秀全、洪仁玕與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奕等與洋務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與戊戌變法;孫中山等與辛亥革命。

毛澤東與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辟;鄧小平與改革開放事業的開創,等等。這些歷史事件,有的勝利了、成功了,要把握其勝利的主要原因、成功的基本經驗;有的失敗了,要把握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教訓。相應地,還要把握相關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以及評價。 

3、了解和把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黨派組織、重要會議和文獻著述等方面的主要內容。  

4、把握和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基本經驗。  

二、記憶與理解相結合 

在目前的幾門公共政治理論課中,帶有「歷史課」色彩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考生在復習這門課程時,一定要注意掌握其「歷史課」的性質和特點,注意掌握其所涉的歷史背景、歷史課中的相關知識點,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會議、著作及重要的時間、地點等。這門課的復習中,記憶題是佔有一定的比重的。  

三、歷史與理論相結合  

既要了解基本歷史知識,弄清歷史發展脈絡,更要把握歷史規律、基本理論、基本經驗等理論問題。從考試內容看,主觀性試題依然考基本理論、原理、歷史經驗、教訓、重要結論等。  

四、理論與實踐結合  

緊密結合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實際,通過對有關歷史進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

(2)高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近現代史是指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其中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是中國的近代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是中國的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綱要涵蓋了中國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風雲變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輝煌的歷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歷史。

雖然,中國的歷史課是從小就接觸的,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有別於高校的歷史課,它是通過近現代歷史來學習政治理論,這一點是廣大考生要高度重視的。

③ 中國近代史的復習資料

侵略與反抗(1—5課)
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英國等國向中國走私鴉片;2、鴉片戰爭;3、第二次鴉片戰爭;4、俄國侵佔中國大片領土;5、俄英支持阿古柏侵佔新疆;6、俄國侵佔伊犁;7、甲午中日戰爭;8、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列強的四次侵華戰爭
戰爭名稱 侵略國 目的 起 止
時 間 結 果
鴉片戰爭 英國 為了打開中國大門
1840、6—1842、8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為主凶
美、俄為幫凶 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1856、10—
1860、10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 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1894——1895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鎮壓義和團運動
1900—1901 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三個不平等條約:
條約名稱 時間 國家 主要內容 影 響
《南京條約》 1842 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馬關條約》 1895 中—日
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闢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
中—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 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這三個不平等條約從內容和影響上看有哪些相似之處?
1、都有賠款;2、都使中國的主權遭到破壞;3、都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產生了影響。
《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可以看出列強對我國的侵略有何變化?
1、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2、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 3、侵略國家越來越多,組成同盟共同宰割中國; 4、將清政府變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①賠款最多的條約:《辛丑條約》 ②割地最多的條約:《璦琿條約》
③關稅權淪喪的條約:《南京條約》 ④標志著帝國主義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的條約:《馬關條約》
⑤最能體現資本主義資本輸出特點的條約:《馬關條約》⑥刺激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的條約:《馬關條約》⑦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條約:《辛丑條約》⑧在中國開設使館界的條約:《辛丑條約》
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先後進行了哪些反抗斗爭?
1、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2、太平軍抗擊洋槍隊;3、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4、鄧世昌等黃海殉國;5、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這些斗爭體現了什麼精神:不畏強暴、不怕犧牲、捍衛國家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 。
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1 1840-1842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北京條約》等,進一步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3 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 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歷次侵華戰爭又為什麼都以清政府的失敗告終:主觀:1、清朝政治腐朽,經濟落後,軍備廢弛,綜合國力弱;2、清政府腐敗無能、妥協投降;3、作戰方針失誤;4、部分將領臨陣脫逃等 客觀:列強強大,先進的政治制度等
根本: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戰勝不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未來應該怎樣做,我們的國家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①政治:堅持改革開放;②經濟: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③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制度;⑤外交:提高國際地位;⑥科技: 大力發展科技;④軍事:走科技強軍之路;⑦教育:實施科教興國。
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政治:社會性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經濟: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開始解體 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外交:由閉關鎖國到被迫開放。
鴉片戰爭的失敗原因、主觀:政治腐朽,軍備廢弛、科技落後、綜合國力落後 客觀:英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經過工業革命,處於上升時期 根本:腐朽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認識: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只有推翻腐朽的政治制度,大膽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自身綜合國力,才能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
中英《南京條約》的危害(分條分析):割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人民負擔,開放五口,協定關稅,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而協定關稅,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的目的:牟取暴利,扭轉貿易逆差
鴉片輸入對中國的危害:白銀外流,清政府財政危機 政府腐敗 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削弱軍隊戰鬥力 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
太平天國運動性質: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根本: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具有局限性。
為什麼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繼續:1、原因: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2、性質:都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3、結果:都是清政府戰敗,並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 擴大:1、時間:時間更長,持續四年之久 2、侵略國家:侵略國家增多 3、影響: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4、土地:喪失土地主權更多 5、條約: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新疆行省建立意義:鞏固西北邊防,加強了對新疆的管理,有利於新疆的開發的經濟發展。
有無必要收復伊犁:俄強清弱,要收回伊犁,沒有付出一定的代價是不可能的,而伊犁新疆的大門,沒有收復伊犁等於沒有收復新疆,國家的安全仍沒有保障,所以收復伊犁比賠款和土地更重要。
收復新疆成功的原因:1、性質: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行為 2、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3、策略:正確的戰略方針 4、軍隊:廣大清軍愛國士兵英勇抗戰
收復新疆的意義: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國的陰謀,鞏固了祖國的西北邊防,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馬關條約》影響(分條分析):中國國土進一步淪喪,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是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馬關條約》影響(整體):1、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掀起了救亡高潮 3、《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原因:主觀:政治腐朽,軍備廢弛、科技落後、綜合國力落後,清政府一再妥協退讓
客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向資本主義道路,處於上升時期,野心由來已久 根本:腐朽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八國聯軍發起侵華戰爭原因:義和團運動損害了其在華利益,鎮壓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主要功績: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
《辛丑條約》影響(分條分析):1、經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加劇中國貧困
2、政治: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軍事:是清政府完全處於帝國主義軍事控制之下,便於帝國主義直接鎮壓中國人民反帝運動 4、形成國中國局面,形成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義和團運動失敗原因:客觀: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盲目排外 根本:農民階級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具有局限性。
單元感悟:1、外國列強的侵略、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和綜合國力的衰弱是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根本原因;2、帝國主義之所以不能滅亡中國是因為中國人民的抗爭;3、 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4、 落後就要挨打,中華民族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立於民族之林。
近代化的探索(6—9課)
洋務運動(器物變革)
背 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時 間:19世紀60—90年代。 派 別:洋務派。
階 級:地主階級。 主 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結 果:失敗。
代表人物: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性 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自救運動。
主要活動:創辦近代軍事、民用工業,籌辦海軍,創辦新式學堂。
失敗原因:單純的學習西方技術,不觸動腐朽封建制度。
意 義: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對外國經濟實力的擴張起到一定抵製作用,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局限性:其主觀目的維護封建統治,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結 論:地主階級不能代領中國人民走向富強道路。
啟 示:1、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
2、要想使國家富強,必須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3、地主階級不能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富強。
戊戌變法(制度變革)
時 間:1898年6月—9月。 派 別:維新派/資產階級改良派。 階 級:資產階級。
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主 張:變法維新。 結 果:失敗。
性 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不代表先進生產力。
背 景:1、直接:《馬關條約》的簽訂,掀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2、根本: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主要活動及分條作用:1、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有利於資產階級參政議政,實現整治民主化);2、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3、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有利於傳播西方科技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思想);4、訓練新式進隊(有利於近代軍事的發展)。
失敗原因:
主觀:1、維新派未發動人民群眾,缺乏群眾基礎。2、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光緒帝。
根本:1、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2、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不代表先進生產力。
客觀: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
意 義:
思想: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傳播,起到思想啟蒙作用。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經濟: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推動近代化進程,揭開政治近代化序幕。
啟 示: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失敗標志: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
失敗依據:1、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2、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辛亥革命(思想變革)
背 景:經濟: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政治: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直接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時 間:1911年10月10日。
階 級:資產階級。結 果:失敗,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派 別:中國同盟會。
主 張:用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核心是:民主、共和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代表人物:孫中山 性 質: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主要活動:多次舉行武裝起義(特別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高潮)。
失敗原因:根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主觀:沒有依靠、發動人民群眾,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客觀:中外反動勢力強大。
意 義:1、推翻了清朝的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建立了中華民國;4、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5、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6、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7、推動了現代化進程。
局限性: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
結 論:資產階級民主共和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中國行不通。
啟 示(失敗的認識):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人民群眾,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失敗依據:1、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2、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三民主義的作用: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三民主義的缺點:民生:沒有提出土地改革具體方法;民族:沒有明確提出反帝口號但有反帝的含義。
中國同盟會意義:同盟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既有成功又有失敗的原因:
1、辛亥革命的意義;2、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3、辛亥革命失敗依據。
新文化運動(思想變革)
背 景:1、從根本上講,是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2、中華民國成立後,從西方傳入了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資產階級思想;3、袁世凱為實現獨裁和專制,宣傳尊孔復古的逆流,新舊思想發生激烈沖突;4、辛亥革命失敗後,知識分子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改選國民性。
時 間:1915年起至1919年的五四運動。 派 別:資產階級激進派。
標 志:1915年《新青年》雜志的誕生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的興起。
內 容:前期:1、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5、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性 質;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新文化運動後期作用:積極: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消極: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
新文化運動新在哪:比較徹底地批判封建正統思想
近代化的探索的特點:是一個由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的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過程
對於近代化探索的感悟:1、中國人民具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2、中國近代化歷程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 3、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命運 4、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5、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人民群眾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五四運動及中共的建立
五四愛國運動發起原因:根本: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直接:法國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五四愛國運動前期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時間:1919年5月4日 地點:北京 上海
五四愛國運動初步勝利的表現: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 上簽字。
五四精神:不屈不撓,敢於斗爭,憂國憂民,樂於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
如何發揚五四愛國精神: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堅定的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努力學習,樂於奉獻,承擔起民族復興重任。
性 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對應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劃時代的標志:是中國新民主革命的開始。
五四愛國運動為中共的成立奠定基礎

時間:1921年7月
中共的成立 地點:上海
代表:毛澤東 董必武 李達
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
中共一大會議內容:1、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2、大會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中共二大意義: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不足:沒有發動農民
中共成立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它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煥然一新」和「開天闢地」的意義:1、領導階級:無產階級;2、指導思想:馬列主義
3、奮斗目標:以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為遠大目標
4、革命綱領:提出徹底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
五四愛國運動中,學生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工人階級發揮先鋒主力軍作用

北伐戰爭(國民大革命的高潮)
國共合作的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黃埔軍校的建立: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黃埔 校長:蔣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建立目的:孫中山希望通過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辦學宗旨:培養有理想、不怕犧牲、
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新一代軍人 意義: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和北伐戰爭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國民大革命背景:政治: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軍事:黃埔軍校的建立
北伐戰爭:時間:1926年 目的:推翻帝國主義支持下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 孫傳芳 張作霖 總司令:蔣介石 主要戰場:湖南 湖北 重要戰役:汀泗橋 賀勝橋
成果:1、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2、從珠江流域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 3、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為攻打張作霖)結果: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失敗標志),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轟轟烈烈的國民運動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失敗依據:1、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2、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時間:1927年4月 地點:南京 人物:蔣介石 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國民大革命失敗原因:1、中共處於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主動放棄領導權 2、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3、帝國主義支持,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主要),反革命力量大於革命力量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原因:1、國共兩黨的齊心協力(根本) 2、北伐軍作戰方針的正確 3、廣大北伐軍官兵的浴血奮戰 4、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5、工農群眾的密切配合與積極支援 6、黃埔軍校為國民培養了軍事人才 7、這是一場正義戰爭
國民大革命的教訓:在革命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最深刻教訓),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④ 高考文綜歷史 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事件考點有哪些

一、時間范圍: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興起到勝利的歷史,共近110年
二、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主要矛盾:⒈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四、分期界標:「五四」運動
⒈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領導;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資產階級共和國為前途
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新民主主義國家為前途
五、中國近代化的沉浮
⒈政治民主化: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⒉經濟工業化: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⒊思想科學化: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一部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一、時間范圍: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
二、基本線索:
封建列強入侵,與中國封建統治者互相勾結,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
社會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近代化半封建社會
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世紀中後期(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
【階段特徵】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考點: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
⒉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斷增強(考點:太平天國運動)。
二、經濟(考點: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興起):
⒈自然經濟日益解體;
⒉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
⒊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⒋近代工業體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考點:新思想的萌發;選修I戊戌變法)
⒈開始向西方學習;
⒉民主思想逐步產生。
四、外交:閉關鎖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中國被迫日益對外開放。

⑤ 中國近代史綱要重點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列強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
1、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19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虎門銷煙:經過:1839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6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意義):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
評價林則徐:是我國的民族英雄,道光時奉命為欽差大臣,領導了虎門硝煙並取得勝利,後被遣戍伊犁,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悲壯詩句。被稱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意義):鴉片戰爭以後,《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啟示: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從此開始了屈辱的歷史,事實說明了「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我們只要發憤努力,振興中華,才能使我國自立由於世界。
4、1856-1860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佔領北京後,火燒圓明園。 啟示:這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一次浩劫。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蠻、兇殘的本質,有力的駁斥了所謂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是「野蠻人」的謬論。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沙俄是割占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其中《璦琿條約》是割占我國領土最多的條約。
6、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擊洋槍隊,具有反帝斗爭的性質。
7、左宗棠收復新疆:原因:19世紀60年代,中亞地區浩罕國阿古柏入侵新疆,1971年俄國出兵侵佔伊犁,中國西北邊境出現危機。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認識: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國的陰謀,鞏固了祖國西北邊防,維護了祖國統一,功垂青史,是我國的民族英雄。(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左宗棠)
8、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犧牲,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地化程度。
啟示: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為實施對外擴張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落後是中國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的震撼與刺激,促成了中華民族的奮起。唯有不斷變革、自強、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國屹立於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9、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時間 不平等條約 影響
鴉片戰爭 1840-1842 《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被列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 《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01 《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起步
11、洋務運動的目的: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洋務運動的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
洋務運動的內容:(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2)後期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從70-80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1862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洋務運動: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自救運動。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為中國近代化開辟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12、1895年春,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13、戊戌變法:1898年6月到9月,內容:(課本P34—P35)。性質: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 影響:是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資本主義改良方案,有利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就一步發展。 啟示: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不通。康有為等人勇於向先進的國家學習,敢於開拓進取、創新變革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值得我們學習。
14、1894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一個革命團體,成立地點:檀香山)1905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為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名稱 時間 地點 創建人 綱領 性質
興中會 1894年 檀香山 孫中山 「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中國同盟會 1905年 日本東京 孫中山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15、中華民國成立於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當選首任總統。
16、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意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不足(局限):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17、1915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P41),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的作用:課本P47
19、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20.小結:
運動名稱 領導階級 學習重點
洋務運動 開明的地主階級(奕忻,曾國藩等) 科學技術
戊戌變法 資產階級改良派(康有為,梁啟超,光緒帝) 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
辛亥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 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運動 小資產階級(陳獨秀,李大釗) 思想文化

(1)思想主張、社會實踐及其特點:
派別 主要主張 社會實踐 特點
洋務派 學習西方技術(或中體西用) 洋務運動 學習西方器物、技術
維新派 要求變法維新(或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 戊戌變法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運動領袖 提倡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 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2)共同之處:挽救危亡。
(3)影響:①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現)代化;②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人們的覺醒。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8—11課)
2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
6月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的勝利。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中心地點 要求 領導者 主力 結果
1919年6月前 北京
1919年6月後 上海
五四精神:是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是追求科學、民主的精神,是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22、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選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23、1922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最高綱領:課本P57
24、1924年孫中山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目的:培養大量軍事政治人才,建立革命武裝。P47
25、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
在兩湖戰場消滅了吳佩孚主力;出師不到半年,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26、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也是國民大革命失敗的直接原因)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建軍節),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並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意義: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由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兩次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7、長征 :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體現了毛澤東的指揮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陝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精神:革命英雄主義、集體主義、艱苦奮斗精神等。
8、遵義會議 ★
時間:1935年1月
目的: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
內容: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2-15課)
9、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結果: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淪亡。 意義:中國人民局部抗戰開始。
10、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
抗日義勇軍(東北人民自發)&抗日游擊(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楊靖宇為代表)
11、西安事變 :性質:愛國「兵諫 」 ★
背景:①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②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得到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擁護;③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④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國共產黨的爭取下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與紅軍實行停戰。
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押了蔣介石。並通電全國, 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需要團結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從全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評價張楊二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敢於「兵諫」,具有正義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意義及作用: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12、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13、盧溝橋事變後,在民族危機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14、1937年底,日軍在南京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屠殺中國人民30多萬人。(2007年是紀念南京大屠殺70周年)啟示:戰爭殘酷,應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警惕戰爭,爭取和平;刻苦努力,保衛祖國。
15、中國軍民抗日事件:
戰役名稱 地 位 指揮者 黨派
平型關大捷 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林彪 共產黨
台兒庄戰役 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李宗仁 國民黨
百團大戰 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 彭德懷 共產黨 最大規模的戰役

歷史事件 時間 根本原因 地點 結果 影響
九一八事變 1931. 09.18 日本經濟危機 沈陽 東三省淪陷 日本局部侵華中國人民局部抗戰
西安事變 1936.12.12 民族矛盾上升 西安 和平解決 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盧溝橋事變 1937.07.07 侵略整個中國 北平 平津淪陷 日本全面侵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
南京大屠殺 殺害中國軍民30多萬人

16、中國共產黨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後戰場的戰略總後方。
17、中國共產黨「七大 」 (中共十七大 2007年10月)
(1)時間、地點:1945年延安
(2)主要內容:①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意義: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准備了條件。
1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字儀式,9月9日遞交投降書,抗戰結束。1945年10月25日,台灣從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國懷抱。
19、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①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它洗雪了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③中國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④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抗戰勝利的原因。①從國民黨的抗戰、共產黨的抗戰、人民的抗戰等具體史實,概括理解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②從美國在太平洋對日作戰、蘇聯出兵中國的史實,理解中國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組成部分,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國家的配合和援助。③白求恩支援中國抗日的事跡,說明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愛國華僑對抗日的貢獻。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反侵略的正義的戰爭。這是取勝的最根本原因。啟示: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近代取得的反侵略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光輝典範。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0、單元小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
時 間 行 動
九一八事變後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西安事變後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蘆溝橋事變後 民族危機空前高漲,國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16—17課)
21、抗戰勝利後,美國為了控制中國,採取扶蔣介石的政策,支持蔣介石打內戰。
22、1945年8月,重慶談判。 評價:重慶談判讓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臨危不懼、勇於斗爭的精神風貌,爭取和平民主是中國人民的心聲。
23、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解放區瘋狂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24、彭德懷率領西北解放軍大敗敵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25、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主力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26、三大戰役
戰役名稱 時 間 殲敵人數 結 果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9——11 47萬 解放東北全境 國民黨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淮海戰役 1948.11一1949.1 55萬 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平津戰役 1948.11一1949.1 52萬 華北全境解放
27、1949年4月23日,渡江戰役。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國民黨政府垮台。
意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
28、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共產黨英勇作戰,指揮得當;共產黨盡力爭取國內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大失民心;國民黨指揮不當等等
29、單元小結:人民戰爭發展的過程
時 間 階 段 標志性事件
1946年6月 戰爭爆發 蔣介石派軍進攻中原解放區
1947年夏 戰略進攻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48.9—49.1 戰略決戰 三大戰役

第六、七單元經濟與社會生活、科學技術、思想文化(18-24課)
30、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主張和實踐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
3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
時 期 發展狀況 原 因
洋務運動到清末 民族工業萌芽,難以生存和發展 封建制度的阻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發展的黃金階段 1、帝國主義放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2、辛亥革命的推動
一戰後到新中國成立前 發展受挫 1、帝國主義卷土重來 2、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的壓迫
3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a.受三座大山的壓迫,發展水平落後;b.發展不平衡。輕工業發達,重工業落後;沿海沿江發達,廣大內地落後
33、19世紀初,西方發明的輪船、火車在近代相繼傳入中國。
中國第一條正式運營的鐵路——凇滬鐵路
34、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架設有線電報。後來,照相和電影也傳入中國。
35、1872年上海創辦了《申報》,1897年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36、科技思想簡表
代表人物 主要貢獻 主 張、地 位
詹天佑 設計人字形路軌、修建京張鐵路 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侯德榜 侯氏制鹼法 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
魏源 編寫《海國圖志》(史、地) 師夷長技以制夷 愛國思想家
嚴復 翻譯大量西方書籍、《天演論》 效法西方,維新改革 啟蒙思想家
37、戊戌變法期間建立的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
38、清政府1905年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宣布廢除科舉制度 (清末)
39、文學藝術成就(可連線補充)
文學:魯迅 《狂人日記》、《孔乙已》(他的小說為現代文學奠定基礎,雜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空前高度)
郭沫若 《屈原》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美術:徐悲鴻 《愚公移山》,
音樂: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思考:為什麼我國在古代科技發明領先於西方,而到了近代西方的科技發明卻領先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
①中國近代科學的落後有封建制度統治的原因,在封建專制制度統治下,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的政策、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中國商品經濟乃至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科學技術沒能拓展自己發展的空間;
②從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舉在鼓勵士人在考舉人、考進士、考狀元,埋頭故紙堆,死記硬背四書五經,不注意發明製造,缺乏對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沒有把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結合起來;
③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古代是農業文明發展先進的國家,其科技發明屬封建社會的農業文明,而近代的科技發明以近代科學理論為基礎,其科技發明成果能轉化為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日益豐富著近代工業社會的物質基礎。

⑥ 我是高三復習~怎麼分析下歷史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是怎麼劃分

中國歷史的劃分:古代史:1840之前;近代史:1840-1949;現代史:1949-至

世界歷史的劃分:1500年以前為古回代史,劃分的依據是:1500左右答的開辟新航路
第一次把整個世界聯系起來了,世界開始形成一個整體;1500年至1900年左右
為近代史,許多科學家通過發明各種交通、通訊工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
方式; 世界現代史從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按這個思路,把經濟、政治、文化分別理一理。

⑦ 如何復習世界史和中國近代史

時間 大事
公元前475年 進入封建社會、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相地而衰征(春秋管仲):根據土地的多少和田質好壞徵收稅賦。
初稅畝(魯):按畝收稅
老子:有無,難易、高低、貴賤、剛柔是互相依存、不斷變化。
政治上:主張無為、反對採用嚴刑峻法。
孔子: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代表奴隸主貴族階級
墨子:兼愛、非攻、尚賢。代表平民的利益
孟子:政治上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代表新興地主階級。
前202至公元9年
西漢統治,都城長安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
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 漢武帝設西域都護(西藏),漢元帝昭君出塞
105年 蔡倫造紙術

220——589年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
266——280西晉
317東晉、統治者一方面加強內部團結,一方面施行休養生息,安撫北方南遷的流民。出江南「荊揚晏安,戶口殷實」
少數民族的內遷:西晉末年,戰亂頻繁,中原人口劇減,少數民族加快內遷速度。與漢族通婚雜居,相互學習,生產互補,實現民族大融合。
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少數民族的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統治者有利於農業發展的行休養生息政策。
南——青瓷、北——白瓷
581——618年 隋朝建立

三省六部制度、科舉制的建立 隋創立,唐太宗加強: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相互牽制和監督,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削弱了相權。
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605——610年大運河 大運河開通
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春秋,連接江淮)
趙州橋
原因:加強南北交通,加強對北方的統治,對高麗戰爭的需要。便於對江南的掠奪。
客觀上改善了北方交通,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鞏固統治和國家統一。
618——907 唐朝建立,都城長安
627——649年
貞觀——開元 貞觀之治
政策:知人善用,虛懷納諫。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科舉,大辦學校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租調制、兩稅法 租庸調制:繳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
影響:賦役相對減輕,開墾了荒地,稅收增加。
兩稅法。。按田畝繳納地租,取消租調制和一切雜稅。
作用,稅製得到統一,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戶口增多,
隋唐社會生活 中原人穿起胡服、士女竟衣胡服,戴胡帽,婦女盛行穿男裝,坦胸窄袖,社會風尚開放。
長安、洛陽、揚州的繁榮 長安:隋唐都城,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洛陽:大運河的水運樞紐
揚州: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運河長江的交匯處,江南物產的集產地,

經濟重心的南移 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②穩定的環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並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④南方統治者為發展實力,重視發展經濟⑤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海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
960——1127 北宋統治,都城開封
中央集權的強化 一:集中軍權。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不直接統領軍隊,將帥無調兵之權。實行更戍(shǜ)法.兵將不一。
二:集中行政權。樞密院管理軍事,三司管理財政收入。地方上,派文官擔任,設通判(監督)
三: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過分集權的影響
1.政府機構重疊,開支大2.軍隊作戰指揮低下
3.地方財政困難。
造成積貧積弱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1、 土地兼並嚴重。2.農民反抗斗爭
3、冗官、冗兵、冗費。

慶歷新政
范仲淹以整頓吏治喂中心的改革主張。
1, 嚴格官吏升遷考核制度。
2, 限制官僚子弟通過恩蔭做官
3, 嚴肅中央政令,取信於民
王安石變法 1, 經濟上實行①青苗法: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給農民②募役法③方田水利法④市易法
2, 軍事上實行。。保甲法。將兵法。
3, 改革科舉制度
影響:1,財政收入增多2.興修水利開墾了荒地
3,軍隊戰鬥力上升。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現象

澶淵之盟 評價:雖然是個屈辱性的條約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負擔,避免了更大規模的戰爭,經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對於遼來說,歲幣緩解了遼經費緊張的麻煩,而雙方開商埠互市,有利經濟文化的交流
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紹興和議 是南宋王朝力求偏安的屈辱投降條約。
消極作用:紹興和議是南宋政府向金乞降的結果,是"不平等"的.紹興和議最具屈辱性。它給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屈辱
積極作用:確立了宋金對峙的局面在客觀上也使雙方減少了戰爭,彼此獲得一個長時期相對安定和平的發展環境,有利於南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於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
元朝行省制度 中央設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軍事管理機關),御史台(監察)

14世紀——1918以前
14世紀 1368年明朝建立,都城應天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
文藝復興:傳播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運動
15世紀 1405鄭和下西洋 1487新航路開辟

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取消土司衙門,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統治的變革。
意義: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改變當地落後的狀態,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一條鞭法 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按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天幕上,按人丁和天幕的多寡來分擔。「納銀代役」
意義: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鬆弛,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合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攤丁入畝 清規定以康熙五十年數字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數。
意義:封建國家隊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隱蔽人口減少,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17世紀 1644年清軍入關。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600年東印度公司成立。西歐殖民擴張與掠奪。1689(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上稱作「光榮革命」。 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
啟蒙運動:洛克——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和外交權,分屬議會和君主。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影響: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⑧ 快高考了,高考歷史怎麼復習啊~~~

歷史其實是一門日積月累的學科,因為在貌似雜亂的歷史現象中,梳理、思考、以史為鑒確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是單單為了高考的歷史學習卻有著自己的方法和捷徑。
備考高考,其實就是備三個東西:教材、考試說明和真題。而針對備考的一年時間,在不同的時間段有有著不一樣的側重點。
首先,從升高三的暑假開始到高三寒假結束這半年的時間,主要是打基礎的時間。第一輪復習主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具體的步驟和安排可以按照課本的順序,新課標之後採取專題史的形式也沒有必要打破,主要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多的喚起高一高二學習歷史的記憶。這段時間注意掌握兩個東西,第一,這個時期歷史發展的主線是什麼?比如,復習中國古代的文化史,我們要著重掌握關於儒學的興起和在後世的沿革史;復習中國近代史要注意掌握中國的半殖半封的加深以及由此帶來的各階層的抗爭。第二,要注意盡量全面掌握知識點。參考2010年的北京高考題會發現,有一定比例的細節知識點的考察,比如,讓大家的學姐學長們都吐血不止的「元代王禎的《農書》」,用人教教材的同學書上只有七個字,七個字…所以這些細節的考察需要大家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就夯實自己的基礎,讓知識體系盡量的全面。這個時期知識點為主,可以適當的做一些真題,培養做高考題的感覺以及對於難度的把握。
然後,從第二學期開學到二模結束的時期,進行歷史的第二輪復習。這段時間的復習,可以打破教材編寫的框架,對知識點進行重新的整合。教材使用專題史的形式,我們就轉而採用編年史的角度,將整個歷史的知識通過另外一條線索穿起來,這么做還可以讓原本因為編寫的體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識重新整合在一起,從而有利於我們看到具體到某一個具體的時間段的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先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構建起來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古代史的部分為例,我們可以重新按照朝代來梳理一遍,一方面可以看到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概貌,同時可以發現一些貌似相對矛盾的細節。比如,北宋政治的積貧積弱和經濟的繁榮的矛盾。而這樣的點也是高考很容易出題的點。上面說的梳理工作並不會占據很大的時間,所以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要多做真題。
第三個階段,從二模結束到高考的時間,進行歷史的沖刺復習。所謂沖刺,就是我們不在糾結於細節的知識點的掌握,而是更加重視解題方法和時間安排的訓練。這段時間的知識積累主要是以社會的熱點問題為線索進行梳理,因為高考題會發現,文綜的命題從來都是不迴避社會熱點的;同時結合考綱,看其中的新增考點和改動在哪兒,因為考綱往往三月才出,距離高考已經很近,這個時候出的東西,有所刪改,難免有瓜田李下的意味,所以這個部分大家也要注意;同時可以順帶注意是否有相關的整的周年紀念事件。對於2012的高考來說,當然就是要關注一下以2結尾的年份,尤其是以12結尾的。上述的工作仍然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那麼這段時間的重點是放在做題方法的准備上。以材料題為例,重點體會如何從材料中條分縷析獲得答案,如何知道答案是來源於知識還是材料,如何確定答題的方向,如何確定要答哪個知識點等等。這段時間還要注意回頭重新看自己在一年的復習過程中做錯的題目,分析自己的思路的缺陷,知識的缺陷等等,查漏補缺。這個時期有個誤區需要注意,這段時間臨近高考,我們往往會聽到很多關於要注意休息,關於沖刺無用,關於要放鬆下來的建議,但是我們的經驗是這段時間,如果可以很好的沖刺,一鼓作氣,效率是任何時期都不能比的,而且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個就是整個高三的復習規劃,最後希望所有的你都能夠在高三一年的歷史復習中穩扎穩打,最後取得滿意的成績。望採納

⑨ 中國近代史的問題 高考歷史

民主共派和是以孫中山抄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而君主立憲則是以康梁等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其爭論的主要焦點是集中在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2;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3.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改良派以<<新民叢報>>為陣地,而革命派一<<民報>>為陣地展開論戰.
君主立憲主要強調保留封建君主,以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發展資本主義;而民主共和則強調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從而發展資本主義

⑩ 高中歷史:中國近代史(1840-1949)

從1840年到復1949年這個時期為中國近代史制,這個時期就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都是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正式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閱讀全文

與高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