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o型血的歷史
隨著血型研究的越發深入,關於血型發源的猜想也是層出不窮,新專近有一種比較有意思的屬假說,認為血型的演變是由地域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決定的。該假說認為:
最早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是O型人,大約在公元前6萬年至公元前4萬年之間的非洲,O型人靠吃野草、昆蟲和從樹上掉下來的果實維持生存,在嚴酷的生活環境中鍛煉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一邊同猛獸及災難抗爭,一邊繁衍生息。勇敢的O型人因生活方式的特點而被定義為「狩獵血型」,時至今日,非洲的一些原住民身上也依舊傳承著這種大膽開放的特性。在獵光了幾乎所有的大野獸後,他們從非洲向歐洲和亞洲轉移。
Ⅱ 血型系統的歷史
血液有不同類型是奧國病理學家、免疫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一八六八—一九四三)在1902年提出的。他曾從自己和五位同事身上取得血液樣本,合成三十個樣本,進行觀察研究。他發現有的樣本成功混合,有的卻發生凝結(黏在一起」。他於是領悟,每個樣本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有兩人的樣本,紅血球上有一種稱為「Anti-gen」(抗原)的物質,他於是以「A」作標記;另外兩人的樣本,另有一種「抗原」,他依字母順序,以「B」作標記;只有一人的樣本,A抗原和B抗原都沒有,但血清中卻有兩種抗體,他自己的血液也是如此,他於是以「O」(表示無抗原)作標記。後來,他發現有一群人的血液,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他便叫它做AB型。
從此,血液便分為A型、B型、AB型和O型。 但是有科學家預計在未來會有C型血出現。人類最早的血型是O型,然後才出現了A,之後是B,最後是AB型。從O型血到AB型血之間經歷了上百萬年之久。所以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發展以後會有C型血的。
紅細胞血型是1900年由奧地利的K.蘭德施泰納發現的。他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與別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後,發現有的血液之間發生凝集反應,有的則不發生。他認為凡是凝集者,紅細胞上有一種抗原,血清中有一種抗體。如抗原與抗體有相對應的特異關系,便發生凝集反應。如紅細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體,便會發生凝集。如果紅細胞缺乏某一種抗原,或血清中缺乏與之對應的抗體,就不發生凝集。根據這個原理他發現了人的ABO血型。後來他又把不同人的紅細胞分別注射到家兔體內,在家兔血清中產生了3種免疫性抗體,分別叫做M抗體、N抗體及P抗體。用這3種抗體,又可確定紅細胞上3種新的抗原。這些新的抗原與ABO血型無關,是獨立遺傳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統。而且M、N與P也不是一個系統。控制不同血型系統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體上,即使在一個染色體上,兩個系統的基因位點也相距甚遠,不是連鎖關系,因此是獨立遺傳的。
Ⅲ 人的血型分幾種,它們名字的來歷是什麼呀
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者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中國人口有13億多,4種血型,平均一種血型有3億多人,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只擁有一種血型?血型到底是個人的特徵,還是集體、種族的特徵?有分析認為: O型血在人類學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獵血型; A型血是第二種最多見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從事農耕作物的,也叫做農耕血型; 與O型和A型相比,B型卻是人類學上較晚出現的血型,這類人是最早習慣於氣候和其他變遷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為最晚出現、最稀少的血型,占總人口不到5%。這類人擁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徵。 在中國北方長城的兩邊,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為主,B型血佔了大多數。現在蒙古、滿族中B型血佔40~60%; 湖北湖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瑤壯侗語族各民族,素食為主,A型血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30~60%; 在長江流邊,AB型血是比較常見的,但數量非常少,歷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在中原地區,陝西人、山東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佔主要地位,估計40~55%。 在整個漢族中: B型血佔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集團演變而來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O型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血緣來源是黃帝集團和東夷集團。人類血型的發現已有100年的歷史。早在1900年維也納大學的Landsteiner就發現了人類ABO血型系統,從此各國學者開始了血型研究。100年來,相繼發現血液中各種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別。A、B、O、AB血型是對紅細胞上的ABO系統而言,其實紅細胞上還有Rh、MN、P等20多個血型系統。此外,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紅細胞酶等各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發現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種。除了同卵雙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Ⅳ 血型的發現史有哪些
1682年哈維發現血液循環以後,人類就開始進行輸血的嘗試。
1667年,法國哲學家丹尼斯和外科醫生埃默雷茲異想天開,將250毫升羊羔的血輸給了一個病人,這是人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輸血,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後來又有人重復他們的實驗,但都沒有成功,出現了病人死亡的悲劇,所以輸血的嘗試慢慢停頓了下來。
一個世紀後,輸血試驗又被人們嘗試。1829年,布倫德爾第一次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試驗。但以後的試驗結果還是令人失戶,大多數病人死亡,只有少數病人得到康復,到底是什麼原因在作怪呢?
1900年,奧地利醫學家蘭德斯坦納研究了這一問題。他發現自體的紅細胞和血清在試內混合後,不會發生凝集,但從不同個體採集來的紅細胞和血清在混合以後,在試管中就發生凝集與不凝集兩種情況。這咱現象雖然很多人都觀察到過,但只有蘭德斯坦納做出了解釋,紅細胞上有兩種特異的結構,它們單獨存在,也呆同時存在。在血清中有這種特異性結構的抗體-凝集素,如果它與紅細胞上的特異結構相遇,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給人輸血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危險。於是,蘭德斯坦納就成了血型的發現者。接著,他又推斷出:人的血型是可以遺傳的。他的理論為輸血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醫學家奧登堡根據蘭德斯坦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將凝集反應應用於輸血前的配血試驗,只有紅細胞和血清混合後不凝集的人之間才能進行輸血,居然大獲成功,挽救了大量傷員。以後隨著不斷的實踐,輸血的安全性逐漸提高,到上世紀20年代末,歐洲、北美已普及輸血這一醫療措施。
1930年,蘭德斯坦納獲得諾貝爾獎。
Ⅳ 人類血型的發現現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科解剖研究所助教Landsteiner首先發現人類紅細胞ABO血型.這一劃時代的發現為以後版血液的安全,有效輸用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他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獎。此後他又發現了Rh,MN,P等血型系統,贏得了「血型之父」的譽稱。
大家通常熟悉的紅細胞血權型只是ABO 血型系統的A,B,O,AB血型.近來對Rh血型系統應該也有所了解.其實目前被國際輸血協會(ISBT)命名的紅細胞血型系統已有29個,血型抗原已將近300個,40多個遺傳座位和824個等位基因。
Ⅵ 血型的發展歷程
首先聲明不是抄襲,出處http://www.newhealth.com.cn/doc/rtzs/file1-106.html
通常所說的血型就是紅細胞的血型,是根據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特異性業確定的。已知人類的紅細胞有15個主要血型系統,其中敢主要的是ABO血型系統,其次Rh血型系統。
臨床上最重要的是將人類血型分為A、B、AB、O四種(稱為ABO血型系統)。在人類的血液里含有凝集原(又稱抗原)A、B和凝集素(又稱抗體)A、B。
凝集原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凝集素存在於血漿(或血清)中。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B)會發生紅細胞凝集現象(溶血反應)。所以在人體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類型不同,可分為A、B、AB、O四種血型.
血型是遺傳決定的,親代與子代的血型關系取決於遺傳因素,如雙親都是O型,子代也是O型,子代也是O型,親代是O型或AB型,則子代為A型或B型。子代為A型或B型。子代與母親血型不合可引起新生兒溶血病。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者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中國人口有13億多,4種血型,平均一種血型有3億多人,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只擁有一種血型?血型到底是個人的特徵,還是集體、種族的特徵?有分析認為:
O型血在人類學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獵血型;
A型血是第二種最多見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從事農耕作物的,也叫做農耕血型;
與O型和A型相比,B型卻是人類學上較晚出現的血型,這類人是最早習慣於氣候和其他變遷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為最晚出現、最稀少的血型,占總人口不到5%。這類人擁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徵。
在中國北方長城的兩邊,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為主,B型血佔了大多數。現在蒙古、滿族中B型血佔40~60%;
湖北湖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瑤壯侗語族各民族,素食為主,A型血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30~60%;
在長江流邊,AB型血是比較常見的,但數量非常少,歷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在中原地區,陝西人、山東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佔主要地位,估計40~55%。
在整個漢族中:
B型血佔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集團演變而來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O型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血緣來源是黃帝集團和東夷集團。人類血型的發現已有100年的歷史。早在1900年維也納大學的Landsteiner就發現了人類ABO血型系統,從此各國學者開始了血型研究。100年來,相繼發現血液中各種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別。
A、B、O、AB血型是對紅細胞上的ABO系統而言,其實紅細胞上還有Rh、MN、P等20多個血型系統。此外,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紅細胞酶等各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發現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種。除了同卵雙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Ⅶ 中國人形成過程。B型血起源
中國人血型起源
B型血占%,主要是由匈奴、突厥、女真、等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演變而來;
AB型是B型人南下跟A型人繁雜而成;
O型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血緣來源是黃帝和東夷。
人類最早認識的血型系統是ABO血型系統。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的卡爾·蘭德施泰納發現,健康人的血清對不同人類個體的紅細胞有凝聚作用。
如果把取自不同人的血清和紅細胞成對混合,可以分為A、B、C(後改稱O)三個組。後來,他的學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發現了第四組,即AB組。
數年後,蘭德施泰納等人又發現了其他獨立的血型系統,如MNS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等。1930年,蘭德施泰納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幾十年來,新的血型系統不斷被報道,由1935年成立的國際輸血協會專門負責認定與命名工作。得到承認的30種人類血型系統包括超過600種抗原,但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罕見。
血型的發現開創了免疫血液學、免疫遺傳學等新興學科,對臨床輸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血型系統也曾廣泛應用於法醫學以及親子鑒定中,但目前已經逐漸被更為精確的基因學方法所取代。
Ⅷ 血型的歷史發展
血型是對血液分類的方法,通常是指紅細胞的分型,其依據是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遺傳的抗原物質。已經發現並為國際輸血協會承認的血型系統有30種,其中最重要的兩種為「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
Ⅸ 血型A型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林彪元帥——抗日英雄!有名的「三大戰役」其中兩戰由他指揮!共和國最年專輕最善戰的元帥!曾位列儲君(屬林若真要反,天下早姓林。耿直的A型人不合適搞政治,豈可忠奸闡明白!)
劉少奇--不用多引見了
李昌鎬—世界圍棋第一人(從不看對手的眼睛、憂傷、緘默寡言)
朱鎔基—前國度總理(強勢、清廉、務實的一任總理)
普京—俄羅斯前總統 (A型血人的作風)
吉米卡特--美國前總統
卡爾尼克松--前美國總統
老布希-前美國總統
約翰遜-前美國總統
金正日-現朝鮮最高指導人(A型的頑固的頑強、不向強勢低頭、但窮苦了人民)
朴正熙--韓國第三共和國總統
小泉純一郎—前小日本首相(可怕的敵人)
蒙哥馬利—英國陸軍元帥
麥克阿瑟—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福特—美國汽車大王(不善言辭的斗爭者)
俾斯麥—德國第一任總理、「鐵血宰相」 ——據推斷,那時還不能查血型
曾國藩—湘軍統帥(嚴謹、慎重、忠心的模範) ——據推斷,那那時還不能查血型
松下幸之助——日本松下電器開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