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政府職能演變的歷史與

中國政府職能演變的歷史與

發布時間:2021-03-04 05:38:41

Ⅰ 古代與近代中國政府主要職能的表現,分析政府職能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與近代社會,政府運轉一直都在中央嚴密管制下,簡言之,即地方權力歸於中央。這一政治結構的設計師是戰國時代的韓非,韓非認為國家權力的運行與管理的實現,應當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這兒的聖人就是君主。中央對於地方,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指揮自如,君主對於全國,則是「天下主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以對地方與人口的管理為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根深蒂固,中央政府通過全國劃一的戶籍管理、土地賦稅管理以及嚴格的上計制度,將所有的土地與人口都納入其直接控制之下,地方政府無任何自主權與支配權,只是中央政府的派出代理機構。宋朝之後,州縣長官都改作「知州」與「知縣」;這與以往的州刺史、州太守以及縣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這些人的正式職務都是中央官員,是以中央官員的身份兼任地方,如清官包公的第一個職務就是以中央王朝的「大理評事」 「知建昌縣」。這一點與歐洲中世紀大相徑庭,歐洲中世紀各國國君與中央政府是地道的小政府與有限君權,地方的控制者是分封采邑而形成的領主,領主對封地內的所有事務擁有全權,國君對於領主封地內的土地與人口則無權過問。當時歐洲也流行著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類似的格言,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其實質含義正好相反。這樣涇渭不同的前提下的政府職能自然也會大不相同。
中國無論古今歷史上的各級政府是全能的一元化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有著機構齊全、涵蓋幾乎所有事務的機構與管理者。無論是國計民生的大小事務,還是司法、治安、民政以及宗教、教化等等,都在各級政府的職能之中。如經濟事務的管理,從農業到工商業,無一遺漏,中央王朝既有大農令、大農丞、勸農使,又有均輸官、平準宮,還有工部、戶部、少府等等,縣一級則有工曹、戶曹、市曹等等,縣城中的市場也有市令與均平令進行市場秩序與物價管理。對於社會精神生活與不同信仰也是在一元化的管理下,倡導什麼禮俗、尊崇什麼宗教,以至於表彰孝子烈婦、調和鄰里之爭都在政府的統轄之下。與之相應,中國歷史上沒有獨立於政府管理之外的宗教體系與宗教組織,也沒有自成體系、相對獨立的工商業行會或居民自治組織。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工商業行會,也有過村社組織,但都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中,實際上都是政府體系的末梢或變體,一旦成為異己的力量,政府會毫不猶豫地加以革除。

Ⅱ 政府職能發展演變進程

一)西方國家政府角色職能發展演變
前資本主義時期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前資本主義時期政府角色職能
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自給自足,加之國民居住分散,交通與通訊不發達,以及在封建制下農民對土地的依附,使得為數不多的社會公共事務在分散狀態下得到自行解決。
在自然經濟狀況下的政府職能,主要局限於「御外」和「安內」,維持國家統治方面。表現為政治統治職能極端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相對弱化。

自由資本時期政府角色職能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以後,機器大工業取代手工作坊成為生產的主要形式。由於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交通通訊的發達,社會公共事務與公共需求日益增加。
這一時期,亞當?斯密經濟理論和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佔主導地位,社會經濟運行主要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無須政府過多干預。因此,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只提供法律制度、產權保護等最基本的核心公共產品,其餘的事都交由市場自行調節。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論證了市場機制的有效性。認為「利己的潤滑油將使經濟齒輪以奇跡般的方式來運轉,不需要計劃,不需要國家元首的統治,市場會解決一切問題。」
因此,亞當?斯密主張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生活。

在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守夜警察」政府職能有五項:
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制定和實施法律,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界定產權,保護產權;監督合同的執行;維系本國貨幣的價值。
這一時期的政府管理,奉行的是「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信條,不直接干預社會經濟活動。

壟斷資本時期政府角色職能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由於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市場失靈」,導致西方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和政府幹預經濟的思想佔了上風。因此,二戰以後,西方各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直接干預,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糾正市場的失靈。

凱恩斯主義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國家的宏觀管理,市場經濟就會成為萬惡資源,資源也會遭到毀滅和破壞。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充當社會秩序的消極保護人,而應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
羅斯福新政開創了政府強力干預社會經濟的先河,並因此結束了放任自流的資本主義時代。

美國總統羅斯福,面對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蕭條,通過頒布和實施一系列新政策,包括緊急銀行法案、節約法案、啤酒法案、農業法案、失業救濟法案、工業復興法案、以工代賑法案、社會保障法案、稅制改革法案等,加強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使美國經濟走出了蕭條。
其他西方國家政府也加強了對經濟和社會事務干預,以促進經濟復甦。

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在干預經濟,糾正市場失靈方面的職能作用主要有:
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穩定宏觀經濟;
調節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
消除經濟的負外部性效應;
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彌補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等。
政府全面干預的結果,導致政府職能和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支出不斷增加。

當代資本主義政府角色職能
當代西方學者既不贊成政府只承擔守夜人職能的自由主義,也不贊成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干預主義,而主張有選擇的干預「市場失敗」。
他們認為,「政府不是喂養於天國、產奶於地上的母牛」,政府同市場一樣會失敗。政府失敗包括官僚主義猖獗、行政效率低下、官員特權橫行、機構自我膨脹、管理費用高昂、財政赤字劇增、以權謀私嚴重、大量財政經費落入特殊利益集團私囊等。因此,以「失敗的政府」去干預「失敗的市場」,必然是敗上加敗。

市場有失敗,政府也有失敗,那我們應如何選擇?
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市場或政府——權衡兩種不完善的選擇》(查?沃爾夫主持完成)的結論是:
既要使政府在改善和擴展市場中發揮作用,又要利用市場力量改善政府功能。也就是說,利用政府彌補市場缺陷,利用市場克服政府失敗。

總結這一派的觀點,主要有:
市場有失敗,政府也有失敗,政府失敗既表現為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度造成市場進一步失靈,又表現為國家對經濟干預不足使市場無法正常運行;
政府只能幹預市場根本性失敗,不能幹預非根本性缺陷
政府要利用市場去干預經濟。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職能發展趨勢
政府職能逐步擴大
近兩個世紀來特別是二戰以來,西方國家政府職能迅速膨脹。因為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公共事務不斷增加,為滿足較高的社會發展,政府活動也隨之增加。這就是「瓦格納法則」.
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瓦格納」認為,為滿足較高的社會發展,政府活動也必然隨之增加。他的這一論斷被稱為「國家活動不斷增加的法則」,該法則不斷被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所證實。

政府職能體系中政治職能相對減弱
在早期的政府職能體系中,政治職能佔有重要比重,政府的主要職責和任務是通過對內階級鎮壓,對外擴張或防衛,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被視為是實行政治統治的必要補充,是從屬於政治統治和為政治統治服務的。
然而,政治統治職能只能起到控制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作用,不能消除這種矛盾和沖突。

統治階級日益認識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兩極對立最終會損害統治者的利益。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物資資源的大幅增長,統治階級可以為社會各階級、階層提供更多的分配份額,使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相對緩和。盡管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依然存在,但它以更隱蔽的形式體現出來。
由於社會公共事務的增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不斷增強和膨脹,從而使政府政治職能呈現出弱化的趨勢。

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社會化
政府的管理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隨著社會公共事務的激增,政府在許多方面感到力不從心。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成員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為他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被迫把某些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權交還給社會,集中精力管自己應該管、有能力管、也管得好的事情。

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實行公共事務管理民營化,將公共服務或部分政府職能委託給民間團體或私人管理。
日本政府將清潔衛生、維修公共設施、修建學校等社會公共事務委託給地方自治體、民間團體或私人管理,除社會福利設施外,其他社會公共事務委託管理面達80%左右。
美國大約有35%的地方政府讓私營公司負責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營企業經營城市公共汽車系統。

近年來,西方國家社會中介組織廣泛興起,這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社會化趨勢的重要反映。
政府通過宏觀協調,將一部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交還給社會,由社會組織代替政府進行管理,實現社會職能社會化,是當代政府職能發展新特點、新趨勢。

宏觀調控與綜合協調職能增強
西方國家政府在實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社會化的同時,十分注意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和綜合協調職能。
各國政府普遍加強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部門,建立和完善綜合協調機制。美國的總統府,英國的內閣委員會、財政部,法國的總統府、經濟計劃廳等,都是承擔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職能的重要部門。

各國政府普遍重視計劃手段與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的綜合運用。
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指導性計劃,對國民經濟發展前景作出預測,向社會經濟組織提供政府經濟政策和市場發展前景的綜合信息;
另一方面政府通過預算調控、貨幣金融調控、物價調控等經濟手段及法律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控,以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行和競爭的公正性、合法性。

(二)轉型期我國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的涵義
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
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
政府職能轉變的措施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職責范圍、內容、方式進行的調整與轉移。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中國加入WTO。
由於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所以,原來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上的、與之相適應的政府職能配置、政府機構設置和政府行政運行方式,完全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轉變。

由於中國加入了WTO,所以,中國政府的職能配置必須與WTO要求相適應,凡是不相適應的,必須按照WTO的要求進行調整和轉變。
政府職能配置、政府機構設置、政府行政運行方式適應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政府職能配置、政府機構設置、政府行政運行方式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政府職能轉變內容:政府職能重心轉變
政府工作重心的轉變是由社會基本矛盾變化決定的。
我國建國初期,階級職能是政府職能的重心。其後,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政府職能重心便由階級職能逐步轉向社會管理職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

從發展趨勢看,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將逐步從以經濟職能為主向以經濟和其他社會事務管理職能並重的方向發展,以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有序地發展。

政府職能內容轉變
政府管理內容的調整變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政府職能優化及管理科學化的客觀要求。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應將不屬於自己的職能交還給企事業單位及社會中介組織等,防止政府職能的「越位」;將屬於自己的職能收歸政府,避免政府職能的「缺位」,實現政府與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職能重新調整與組合。通過這樣的職能轉變,找准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位置。

政府職能關系轉變
即政府系統內部縱向層級和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重新劃分和配置。
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劃分和配置,應按照必要的集中和適當的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范圍,明確各自的權力和責任。

凡屬國家事務和全國性公共事務管理職能,應由中央政府行使,與之相應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支付等也應由中央政府負責。
凡屬地方性公共事務管理職能,應歸地方政府行使,與之相應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支付等均應由地方政府負責。
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分和配置,應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一個部門承擔的原則,合理劃分和配置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能,形成協調配合、完整統一的部門職能體系。

政府職能作用方式轉變
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是市場經濟提出的要求。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
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由以產品為對象的部門管理轉向以行業為對象的行業管理

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轉向主要依靠經濟、法律手段管理
由重計劃輕市場轉向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
由單純管理轉向管理服務
通過這樣的職能轉變,真正做到政企、政事、政府和社會職能分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政府機關主要通過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檢查監督等方式,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做到宏觀管住,微觀放活。

政府職能的完善與發展
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具體職能,要隨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擴充和完善。這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的。
當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一些新的、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的社會公共事務時,政府必須要增加一些新的職能,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政企分開
政企分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也是政府機構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
政企分開是政府的社會職責與企業的社會職責分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政府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管理職能分開。

政府職能轉變的措施
解除政府主管部門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
政府部門不再直接管理企業,不再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投資決策。
同時,政府要承擔從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事務,解決好企業辦社會的具體問題。

裁減政府的專業經濟部門和各種行政性公司,發展社會中介組織
裁減專業經濟部門和行政性公司,是從根本上取消管理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使企業成為無主管企業。
在過渡時期,可保留部分專業經濟部門,其主要職能是制定行業規劃和引導行業產品結構調整。

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將來企業的行業發展和行業自律等,應主要由行業協會來管理。
加強和改善國有企業的監管方式
在國有重點企業實行稽察特派員制度
在有些地方或有些領域派代表參加企業監事會等。

Ⅲ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行政職能轉變歷程的基本特點及主要原因

1、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正確處理改革、穩定和發展的關系
3、借鑒國外改革經驗和吸收我國傳統行政精華並舉
4、堅持漸進性改革
5、立足於中國國情

Ⅳ 我國政府職能的歷史演變

一是准確界定政府職能,消除「三位」現象。在公共財政體制下,政府主要具有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主要職能。只有按照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要求去糾正好「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歸位。
二是科學處理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時,應遵循受益原則、行政管理原則、國家利益原則。受益原則簡言之就是誰受益、誰管理;誰製造危害、誰負責。行政管理原則就是對於無法用受益范圍劃分的上下級政府共同承擔的經濟行政或者社會行政事務,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定標准來劃分。國家利益原則是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的高度出發,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主權,協調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事權關系的准則。
三是按照社會公共需要確定政府公共支出范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調控應是按市場規則、適應市場要求辦事。公共支出應主要用於「公共」領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維持性支出,包括國防、基礎教育、科研、衛生保健等支出;二是轉移性支出,主要包括價格補貼、補貼支出等;三是公共工程性支出,指大型公益性基礎設施的支出。
四是進一步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要充分體現公共財政理念,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能,並根據行使政府職能的要求調整和完善政府機構,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共財政體制,然後據此設置行政機構和人員配備,建立起一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實行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機構,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
五是加強公共服務理念,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構建公共財政體制要求政府提供的主要產品就是服務。也就是說,公共財政理念的內在實質就是服務性財政,政府的根本職能就是提供優質服務。所有的政府行為都是為社會經濟發展間接地提供動力,其目的就是讓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讓企業和居民唱主角。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經濟活動的主體,是直接參與者,即政府充當了所謂的「運動員、裁判員、決策者」一身兼三職的角色,經濟資源的配置是按照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干預來實現的。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由市場為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影響資源配置行為和影響經濟主體作出判斷、決策的是市場;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是:制訂和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當前。我國已處於建立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因「入世」而進一步開放市場的階段之中,政府在推進經濟市場化,尤其是國際化方面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政府要維護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通過自身改革實現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貿易自由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因此,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政府對企業逐步由以直接管理為主轉向以間接管理為主;把不應當由政府行使的職能逐步轉給企業、市場和社會中介組織。當前最突出的就是要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消除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與世貿組織原則相悖的行政障礙,同時,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建立國內統一市場與公平競爭機制。政府要逐步從運動員身份中淡化出來,強化裁判員角色,把精力主要放在:在宏觀上調控國民經濟總量;制定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在微觀上提供公共服務;培育市場體系、維護市場秩序;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總之,轉變政府職能的目的就是要給政府角色與行為進行科學定位、增強政府的服務功能、裁判功能、導向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機構經歷了幾次重要的改革,其中前幾次改革的目標是為了精兵簡政、提高效率、壓縮財政開支,從1998年開始的這次改革其目標主要是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而轉變政府職能。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來深化政府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深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這是因為,首先,舊體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模式將越來越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如過多的行政審批制度肯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效率,從而成為深化改革的阻力。因此,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進入的效率要求必然導致政府要減少行政審批項目,減化行政審批程序,其次,加人世貿組織後,中國經濟將在全方位受到國際經濟競爭的沖擊,而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於不斷健全和完善之中,它的不成熟必然導致與國際經濟的差異。作為服務於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載體的政府體制,需要向世貿組織原則靠攏。再次,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已由機構體制的改革深入到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入世貿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賦予了中國政府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活力。
如何來具體實施政府職能轉變才能適應世貿組織原則,保證中國經濟更大程度參與國際競爭呢?第一,通過取消各種政策優惠或限制來適應國民待遇原則。取消不同所有制或地域的歧視政策,實現所有企業的公平待遇。第二,通過取消市場進入管制,實現貿易投資和自由化來體現貿易自由化原則。建立在成員內的統一市場是入世的基本要求之一,統一市場不僅確保每個成員實施WTO協定的能力,而且能防止政府和市場壁壘的出現與增加。因此,「人世」後要按照WTO貿易自由化的原則,加快統一和競爭市場的建議。第三,通過杜絕「暗箱操作」,要求政府按透明的法律程序「依法行政」來實現世貿組織的透明度原則。透明度原則就是要求政府的行為模式完全採取公開的程序化和法制化方式。依法治國的要害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點是透明和穩定。政府的執法、行政實行「陽光公報」,紅頭文件公布於社會,形成「太陽下的權力」。將政府行政置於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既可以落實人民的知情權,有效保護人民的參政意識,又可以限制地方政府出台土政策的可能性。

Ⅳ 經濟思想史政府職能的演變

(一)西方國家政府角色職能發展演變
前資本主義時期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角色與職能

前資本主義時期政府角色職能
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自給自足,加之國民居住分散,交通與通訊不發達,以及在封建制下農民對土地的依附,使得為數不多的社會公共事務在分散狀態下得到自行解決。
在自然經濟狀況下的政府職能,主要局限於「御外」和「安內」,維持國家統治方面。表現為政治統治職能極端強化,社會管理職能相對弱化。

自由資本時期政府角色職能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以後,機器大工業取代手工作坊成為生產的主要形式。由於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交通通訊的發達,社會公共事務與公共需求日益增加。
這一時期,亞當?斯密經濟理論和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佔主導地位,社會經濟運行主要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自動調節,無須政府過多干預。因此,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只提供法律制度、產權保護等最基本的核心公共產品,其餘的事都交由市場自行調節。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論證了市場機制的有效性。認為「利己的潤滑油將使經濟齒輪以奇跡般的方式來運轉,不需要計劃,不需要國家元首的統治,市場會解決一切問題。」
因此,亞當?斯密主張放任自由的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幹預社會經濟生活。

在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守夜警察」政府職能有五項:
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制定和實施法律,維持社會基本秩序;界定產權,保護產權;監督合同的執行;維系本國貨幣的價值。
這一時期的政府管理,奉行的是「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的信條,不直接干預社會經濟活動。

壟斷資本時期政府角色職能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由於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市場失靈」,導致西方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和政府幹預經濟的思想佔了上風。因此,二戰以後,西方各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直接干預,以彌補市場的不足,糾正市場的失靈。

凱恩斯主義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國家的宏觀管理,市場經濟就會成為萬惡資源,資源也會遭到毀滅和破壞。因此,政府不能僅僅充當社會秩序的消極保護人,而應積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
羅斯福新政開創了政府強力干預社會經濟的先河,並因此結束了放任自流的資本主義時代。

美國總統羅斯福,面對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蕭條,通過頒布和實施一系列新政策,包括緊急銀行法案、節約法案、啤酒法案、農業法案、失業救濟法案、工業復興法案、以工代賑法案、社會保障法案、稅制改革法案等,加強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使美國經濟走出了蕭條。
其他西方國家政府也加強了對經濟和社會事務干預,以促進經濟復甦。

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在干預經濟,糾正市場失靈方面的職能作用主要有:
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穩定宏觀經濟;
調節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
消除經濟的負外部性效應;
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彌補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等。
政府全面干預的結果,導致政府職能和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支出不斷增加。

當代資本主義政府角色職能
當代西方學者既不贊成政府只承擔守夜人職能的自由主義,也不贊成政府全面干預經濟的干預主義,而主張有選擇的干預「市場失敗」。
他們認為,「政府不是喂養於天國、產奶於地上的母牛」,政府同市場一樣會失敗。政府失敗包括官僚主義猖獗、行政效率低下、官員特權橫行、機構自我膨脹、管理費用高昂、財政赤字劇增、以權謀私嚴重、大量財政經費落入特殊利益集團私囊等。因此,以「失敗的政府」去干預「失敗的市場」,必然是敗上加敗。

市場有失敗,政府也有失敗,那我們應如何選擇?
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市場或政府——權衡兩種不完善的選擇》(查?沃爾夫主持完成)的結論是:
既要使政府在改善和擴展市場中發揮作用,又要利用市場力量改善政府功能。也就是說,利用政府彌補市場缺陷,利用市場克服政府失敗。

總結這一派的觀點,主要有:
市場有失敗,政府也有失敗,政府失敗既表現為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度造成市場進一步失靈,又表現為國家對經濟干預不足使市場無法正常運行;
政府只能幹預市場根本性失敗,不能幹預非根本性缺陷
政府要利用市場去干預經濟。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政府職能發展趨勢
政府職能逐步擴大
近兩個世紀來特別是二戰以來,西方國家政府職能迅速膨脹。因為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公共事務不斷增加,為滿足較高的社會發展,政府活動也隨之增加。這就是「瓦格納法則」.
19世紀德國經濟學家「瓦格納」認為,為滿足較高的社會發展,政府活動也必然隨之增加。他的這一論斷被稱為「國家活動不斷增加的法則」,該法則不斷被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所證實。

政府職能體系中政治職能相對減弱
在早期的政府職能體系中,政治職能佔有重要比重,政府的主要職責和任務是通過對內階級鎮壓,對外擴張或防衛,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被視為是實行政治統治的必要補充,是從屬於政治統治和為政治統治服務的。
然而,政治統治職能只能起到控制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作用,不能消除這種矛盾和沖突。

統治階級日益認識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兩極對立最終會損害統治者的利益。同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物資資源的大幅增長,統治階級可以為社會各階級、階層提供更多的分配份額,使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相對緩和。盡管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依然存在,但它以更隱蔽的形式體現出來。
由於社會公共事務的增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不斷增強和膨脹,從而使政府政治職能呈現出弱化的趨勢。

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社會化
政府的管理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隨著社會公共事務的激增,政府在許多方面感到力不從心。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成員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為他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被迫把某些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權交還給社會,集中精力管自己應該管、有能力管、也管得好的事情。

現在許多西方國家實行公共事務管理民營化,將公共服務或部分政府職能委託給民間團體或私人管理。
日本政府將清潔衛生、維修公共設施、修建學校等社會公共事務委託給地方自治體、民間團體或私人管理,除社會福利設施外,其他社會公共事務委託管理面達80%左右。
美國大約有35%的地方政府讓私營公司負責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營企業經營城市公共汽車系統。

近年來,西方國家社會中介組織廣泛興起,這是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社會化趨勢的重要反映。
政府通過宏觀協調,將一部分公共事務管理職能交還給社會,由社會組織代替政府進行管理,實現社會職能社會化,是當代政府職能發展新特點、新趨勢。

宏觀調控與綜合協調職能增強
西方國家政府在實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社會化的同時,十分注意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和綜合協調職能。
各國政府普遍加強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部門,建立和完善綜合協調機制。美國的總統府,英國的內閣委員會、財政部,法國的總統府、經濟計劃廳等,都是承擔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職能的重要部門。

各國政府普遍重視計劃手段與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的綜合運用。
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指導性計劃,對國民經濟發展前景作出預測,向社會經濟組織提供政府經濟政策和市場發展前景的綜合信息;
另一方面政府通過預算調控、貨幣金融調控、物價調控等經濟手段及法律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控,以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行和競爭的公正性、合法性。

(二)轉型期我國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的涵義
政府職能轉變的內容
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
政府職能轉變的措施

政府職能轉變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其職責范圍、內容、方式進行的調整與轉移。
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和中國加入WTO。
由於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所以,原來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上的、與之相適應的政府職能配置、政府機構設置和政府行政運行方式,完全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轉變。

由於中國加入了WTO,所以,中國政府的職能配置必須與WTO要求相適應,凡是不相適應的,必須按照WTO的要求進行調整和轉變。
政府職能配置、政府機構設置、政府行政運行方式適應計劃經濟體制;
計劃經濟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政府職能配置、政府機構設置、政府行政運行方式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

政府職能轉變內容:政府職能重心轉變
政府工作重心的轉變是由社會基本矛盾變化決定的。
我國建國初期,階級職能是政府職能的重心。其後,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政府職能重心便由階級職能逐步轉向社會管理職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

從發展趨勢看,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將逐步從以經濟職能為主向以經濟和其他社會事務管理職能並重的方向發展,以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有序地發展。

政府職能內容轉變
政府管理內容的調整變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政府職能優化及管理科學化的客觀要求。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應將不屬於自己的職能交還給企事業單位及社會中介組織等,防止政府職能的「越位」;將屬於自己的職能收歸政府,避免政府職能的「缺位」,實現政府與其他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職能重新調整與組合。通過這樣的職能轉變,找准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位置。

政府職能關系轉變
即政府系統內部縱向層級和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重新劃分和配置。
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劃分和配置,應按照必要的集中和適當的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能范圍,明確各自的權力和責任。

凡屬國家事務和全國性公共事務管理職能,應由中央政府行使,與之相應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支付等也應由中央政府負責。
凡屬地方性公共事務管理職能,應歸地方政府行使,與之相應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支付等均應由地方政府負責。
橫向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分和配置,應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職能由一個部門承擔的原則,合理劃分和配置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能,形成協調配合、完整統一的部門職能體系。

政府職能作用方式轉變
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是市場經濟提出的要求。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這就要求政府的管理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由微觀管理轉向宏觀管理
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由以產品為對象的部門管理轉向以行業為對象的行業管理

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轉向主要依靠經濟、法律手段管理
由重計劃輕市場轉向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
由單純管理轉向管理服務
通過這樣的職能轉變,真正做到政企、政事、政府和社會職能分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政府機關主要通過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檢查監督等方式,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公共事務,做到宏觀管住,微觀放活。

政府職能的完善與發展
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具體職能,要隨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擴充和完善。這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決定的。
當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一些新的、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的社會公共事務時,政府必須要增加一些新的職能,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是政企分開
政企分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也是政府機構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
政企分開是政府的社會職責與企業的社會職責分開、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政府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與行政管理職能分開。

政府職能轉變的措施
解除政府主管部門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
政府部門不再直接管理企業,不再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投資決策。
同時,政府要承擔從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事務,解決好企業辦社會的具體問題。

裁減政府的專業經濟部門和各種行政性公司,發展社會中介組織
裁減專業經濟部門和行政性公司,是從根本上取消管理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使企業成為無主管企業。
在過渡時期,可保留部分專業經濟部門,其主要職能是制定行業規劃和引導行業產品結構調整。

要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將來企業的行業發展和行業自律等,應主要由行業協會來管理。
加強和改善國有企業的監管方式
在國有重點企業實行稽察特派員制度
在有些地方或有些領域派代表參加企業監事會等。

4

Ⅵ 政府職能的歷史演變

正好以前寫給這方面的論文,那我說說近代政府經濟上的職能吧。

近代是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時期,三代政府,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各不相同,對經濟產生了不同影響。清政府的最大貢獻在於開經濟立法之先河,鼓勵民辦企業的發展;北洋政府實行了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這一時期的市場機制初步形成,自由經濟是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點;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承襲了一部分北洋政府的政策,相對統一和完整的情況下,民族經濟發展迅速,30年代經濟達到近代高峰。和以前政府相比南京國民政府的政策也在發生轉變,由自由經濟向統制經濟過渡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與當時的戰爭局勢和世界背景有關,後期經濟命脈被官僚資本主義把持。三代政府都面臨財政危機在經濟方面的共同之處就是債務繁重,通過稅收轉嫁在人民身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資本主義走在崎嶇坎坷的道路上。

清政府
政治改革,走向君主立憲,模仿西方建立最早的經濟管理機構。經濟立法第一次高潮

北洋政府
沿用和修改清末經濟立法
近代自由經濟發展到高峰。推行鼓勵實業,獎勵工商的措施。裁厘減稅鼓勵出口

南京國民政府
前期自由經濟,度量衡和幣制統一
後期統制經濟,建立國家資本主義。

縱觀三代政府的經濟政策,既有不同又有沿襲,有的政策方針是好的,起到了一定效果,然而戰亂時代,,地方財政各自為政,直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全國的財政才真正統一。軍閥混戰政府的主要力量並不是放在經濟建設上,而是在爭權奪勢,劃分割據勢力,維持統治上,導致債務問題嚴重。

Ⅶ 當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

Ⅷ 試述我國政府職能發展變化的原因和趨勢!

原因: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自由、民主、參政意識。
趨勢:建立服務型政府。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政府職能演變的歷史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