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全球治理歷史

中國全球治理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03:41:44

1. 中國為全球治理做出了哪些貢獻

近日有媒體稱,中國外交戰略在過去五年出現重大變化,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版,再到積極進取,為構權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做出了實在的貢獻。

近兩年來,中國成立基金協助聯合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成為貢獻最多維和部隊人員的國家,人民幣也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在國際影響力增長的同時,中國一再強調不會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而是要讓國際秩序更全面、均衡地反映各國的利益。

希望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可以日益加大!

2.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了哪些中國方案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局勢動盪不安。針對國際社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嚴峻挑戰,中國以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全球問題的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提出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為全球經濟化解矛盾、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利馬會議、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等國際場合,習近平總書記直面「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區域合作碎片化等重大問題,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開出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葯方,為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力圖打破國際社會發展桎梏,開辟出一條解決國際問題的新路徑。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互利共贏格局,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它不是一事一議的區域內雙邊短期方案,而是面向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方案;它不是單方面提供援助,而是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對G20平台和金磚國家機制的倡議,也同樣不是囿於集團或區域性的考量,而是力求更高程度、更大范圍的跨區域、全球共同發展的主張。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包括公平正義的和平方案、互利共贏的合作方案、創新共享的發展方案等,其目的在於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建立更加合理的國際秩序,阻止地區沖突,推動國際生態與環境的改善,促進國際體系的完善。

(2)中國全球治理歷史擴展閱讀: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外交實踐和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它回答了在充滿差異的社會中,在文明多元化的現實里,在國家間不同利益的訴求下,如何解決國家間矛盾和分歧、實現共同發展的問題。

正確義利觀、新發展觀、新安全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既體現中國特色,又實現了外交理論的創新發展。


中國方案堅持互利共贏,強調權利與責任的互動、對等和一致,強調共存共處、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包容互鑒。中國方案植根中國土壤,是在中國實踐的成功基礎之上提出的,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參考。

中國方案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深受中華文化整體觀、辯證觀、義利觀的啟發,其所倡導的循序漸進、顧全大局、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等理念都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管控危機、解決問題的方法。

3. 中國全球治理的戰略地位包括哪些

近年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成員。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後,作為二十國集團的重要一員,中國竭力推動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改革與創新,提出要加大金融體制的監管力度。在全球環境治理領域,尤其是氣候治理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暫不承擔有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但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自覺、主動承擔了量化減排目標,多次宣布自主減排承諾。中國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在全球安全治理領域,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派出官兵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積極參與亞丁灣護航等國際安全行動。在反對恐怖主義、打擊跨國犯罪、抗震救災、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等全球治理和地區治理領域,中國是積極建設性的重要參與者,並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更大的力度為全球和地區提供更多經濟和安全公共產品。
除了態度更加積極外,當前中國對全球治理進程的參與還呈現出明顯的主動作為的傾向,包括提出理念和設想、提供議題和方案、構建制度和規則等。甚至在某些全球治理領域,中國開始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引領作用。中國提出促進相關國家經濟合作的「一帶一路」構想和倡議,並為此協調設立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與金磚國家加強戰略合作,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維護全球治理進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中國積極參與蘇丹達爾富爾危機、伊朗核談判等國際熱點問題的解決,並最終取得良好效果,等等。以上種種都可以體現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主動性和引領性。中國正在努力嘗試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和國際格局的調整,全球治理也開始步入轉型期。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面臨的兩難困境日益凸顯。一方面,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呼聲日漲。倘若中國對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參與不力,往往會被一些國家指責為沒有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另一方面,當中國嘗試利用自身增強的實力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貢獻一份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時,有些國家又開始表示擔憂,甚至批評中國在試圖挑戰現有國際秩序。例如,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便被有些國家解讀為對現有國際金融機制的一種挑戰。客觀上講,中國對全球治理進程的參與並沒有脫離現有的國際機制,即便與其他國家合作新設立的一些國際制度也是對傳統國際機制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和顛覆。
未來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和引領性作用將會進一步凸顯。然而,在全球治理轉型期,很多傳統的國際制度面臨改革問題(如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改革等),很多全球性問題需要依靠新的國際規則和標准加以解決。這些問題大大增加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難度。中國能否有效化解參與全球治理的「兩難困境」,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國能否真正實現由地區性大國向世界性強國的轉變。

4.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國態度、中國角色和國家利益訴求有哪些不

參與全球治理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國太多,中國角色應該是一個非常有正義的。

5. 討論(互動答疑)題一:中國在「全球治理」的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和理論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能夠相對的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就是對世界治理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6.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7. :中國在「全球治理」的進程中起到了怎樣的歷史作用論文

新中國成立後,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經歷了多個歷史階段的轉變,梳理總結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歷史經驗,對於更好地認識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所提出的「中國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中國應以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觀為全球治理理念賦予新的內涵,並進一步推動中國全球治理方案的有效落實: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機制創新,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倡議等新機制、新平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全球治理的議題設定能力,將全球治理領域的新問題新挑戰轉化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全球治理議題;強化全球治理的資源整合能力。

(7)中國全球治理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是成功的,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這次調查是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與凱度集團合作開展的第六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調查在全球22個國家同步展開,受訪者達1.1萬人。

與以往相比,本次調查新增人類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40周年等熱點話題,涵蓋了中國整體形象與影響力、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和科技的國際形象與傳播。

調查顯示,中國整體形象保持穩定,內政外交受好評。2018年,海外受訪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為6.2分(10分制),延續了近年來小幅穩定上升的趨勢。海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印象仍然好於發達國家,且今年提升0.2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和國內治理的表現得分分別為6.4分和6.3分。發展中國家受訪者對中國的全球治理貢獻度、國內治理表現的評價高於總體水平。

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是成功的,且對全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在了解改革開放的海外受訪者中,62%的受訪者認可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74%的發展中國家受訪者認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意義。很多受訪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具有積極影響,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在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領域中,科技(63%)、經濟(60%)、文化(53%)是海外受訪者最為認可的3個領域,認可度均超過五成。在中國科技成就的認知度中,高鐵技術在海外的認知度最高,其次是超級計算機和載人航天技術。

與2017年調查相比,海外受訪者對中國未來參與全球治理各領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海外發展中國家受訪者最期待中國在全球治理發揮更大作用的領域是經濟(61%)和科技(59%),發達國家受訪者最為期待的領域是科技(42%)和文化(39%)。

65%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將持續增強。

調查顯示,歷史悠久、充滿魅力的東方大國,仍是海外民眾對中國的突出印象。海外發展中國家受訪者選擇此選項的比例超過發達國家,達到62%。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餐(55%)、中醫葯(50%)、武術(46%)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3個方面。

普遍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接近半數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貢獻。65%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將會持續增強。

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個人、國家、全球治理具有積極意義。其中,海外受訪者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全球治理的積極意義的比例最高,達62%。比較而言,海外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認同該理念具有積極意義的比例更高。

認可「一帶一路」倡議對地區和全球經濟的積極意義。調查顯示,海外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對於「一帶一路」倡議對個人、國家、地區和全球經濟的積極意義更認可。海外受訪者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認知度達到20%,在印度、日本、義大利等國家達到40%及以上。

8.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中有哪些內容和成就

(1)「神五」、「神六」、「神七」載人飛船發射並成功返回。
(2)導彈部隊創版建和發展,我國「權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形成。
(3)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區,加入APEC、WTO等國際組織,直接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

9. 建國初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身份

建國初參與者
後來轉變為建設者
現在引領者

10.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全球治理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