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歷史上的中國也叫中國嗎

歷史上的中國也叫中國嗎

發布時間:2021-03-04 02:31:05

① 歷史上,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稱自己為中國人

歷史上,我們從辛亥革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稱自己是中國人了。在古代的時候,國字的含義也就是成中國,也就是中央之城,歷史上從辛亥革命稱自己是中國人,就是以上這種行業,現在中國人也是一個含義特別廣泛的稱呼了。我國古代沒有把中國用作正式的國名,直到辛亥的時候才把中國運作簡稱,在5000多年,在中國大地上也有很多國家,像是一些經歷過戰爭的地方,只有在辛亥革命才是叫中國的,歷史上的記載從3000多年西周,中國人就成了這片土地是中國,他們的農民也叫做中國民,令人驚訝的是。不管是漢朝還是清朝,歷史上的政權不反對,自己也稱呼為中國人,其實當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開始,就已經有了中國的稱呼,因為這是砸幾百年或者是幾千年以前的了,而且在人的腦子里,中午也不是也只是一個單單的稱呼,但是到了現在,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稱呼了。

② 歷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稱自己為中國人

自稱中國人起始於辛亥革命以後。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

歷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稱自己為中國人: 自稱中國人起始於辛亥革命以後.我國古代,「國」是指一座城,或者一個邦。

現在的中國人也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稱呼。 恐怕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才能算中國人! 但是這裡面有很多人或許又不說自己是中國人! 很多概念:中國人、華人、中華民族、漢族、香港人、澳門人、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

這個概念不好界定!查二十四史 中國人出現過很多次,但都不是現在的中國人的意思。最早出現在《史記》一共5次,《漢書》出現過六次。原文不錄 但是大約在明朝的時候 中國人一詞被廣泛使用。意思與今天的中國人意思相近!

大概這個時候略微有一點世界的概念,盡管知道的世界還是很小很小! 原文如下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 卷三十三 臣按:武帝通西南夷、滅朝鮮、擊匈奴而勞中國人,漕中國粟以爭無用之地,是猶以璀璨之珠而彈啁啾之雀也,務虛名而受實害。

捐有用之財而易無用之地,豈帝王盛德事哉? 卷一百三十三 臣按:車戰之法,中國與中國人戰之法也,何也? 卷一百四十九 臣按:外國不用中國人,其為害不深,而其所以深為中國害者,用中國之人也。臣請立為條格,凡近邊之人有一才一藝者皆許自陳,試之稍如所言。

不必深求全備,苟有可用,皆隨其才而授以官,如此,則此輩心有所系、跡有所拘而不為彼用矣。 在帝國或者說王朝時代,通常正式的稱呼應該是臣民! 比如清朝人雖說也可叫中國人,但正式稱呼該說自己是大清子民! 真正意義的中國人應該是帝制滅亡後!即民國成立後!

漢代以後,「中國」一般指的是漢民族建立的國家王朝。但是在少數民族在統治中原之後,為了取得和漢族的心理認同,也將自己建立的國家稱之為「中國」。

到後來的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經歷幾千年數個朝代的更替,除了用自己的國號外,都延用了「中國」為國名,並且在對外出使時也統一使用「中國」這個詞。從中華民國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直接把「中國」同時作為國號和國名。

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2)歷史上的中國也叫中國嗎擴展閱讀:

稍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的大地上曾出現許許多多的大大小小的國家。從夏、商、周、秦、漢、晉,到隋、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沒有一個國號叫中國的。

可奇怪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至少是從三千多年前的西周開始,中國人就一直稱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為「中國」,華夏先民就一直稱自己是「中國民」。

而且,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無論是後來的大漢朝還是大唐乃至大清朝,歷朝歷代的政權不但不反對,而且是支持人們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中國」,稱自己是「中國人」。這是為什麼?我曾隨機地問過好多人,得到的回答是多樣的。有的說是因為孔子主張的「中庸之道」。

可歷史文獻表明,在孔子提出「中庸之道」之前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就已經有了「中國」的稱謂;


有的說是因為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其中之一是中州。可大禹把天下劃分為九州的說法是戰國時代才出現的,《尚書》「禹貢」篇記載的最早的九州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而沒有人們所說的「中州」。

③ 古時候的中國也叫中國還是另有名稱

現在的「中國」和古代的「中國」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以下是"中國"一詞的由來 :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或漢居住的地位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有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和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並不等於今天"中國"的范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夏,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他們的國號都不叫"中國".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後,我們也把"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的最初意思是什麼呢?中者,天下之中心也。國者,大都城也。『中國』的最初的字面意思是位於天下之中心的大城。『中國』是華夏君主所駐的城市。華夏正統帝王代表其統治下的華夏帝國,『中國』也就衍伸為華夏國家。『中國』自上古(不晚於周朝建國時期)就是華夏國家總體的代稱,華夏兒女在夷蠻之人的眼中口中就是所謂的『中國之人』。此類記載遍布華夏和非華夏的文字記載。
把『中國』作為中國的名稱的歷史縮少為民國建立以來的不足一個世紀,是國內的賊虜和海外的倭奴等賤族的『陽謀』。凡我華夏兒女皆應牢記『中國』是中國3000年的國家稱號。為何倭奴打敗虜清後非得硬造出『之 那』這個詞來指稱中國呢?因為倭認為他們已經比中國強了,中國已經不配稱為『中國』了,因為『中國』的意思是華夏國家是天下的中心,其他周邊國家是蠻夷藩屬。

④ 在唐朝,清朝的時候也是叫中國嗎不是叫什麼朝嗎

中國是一個泛稱,指的就是古中國的文化傳承,它不特指哪一個朝代,而是所有的歷史。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4)歷史上的中國也叫中國嗎擴展閱讀:

中國的古代史: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

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么來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

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⑤ 為什麼中國叫中國歷史是怎麼來的

漢語「中國」一詞,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河專洛地帶,中國屬以外稱為四夷。在漢人心目中,其直接統治地區是為中國本土,其周圍四夷均為臣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成國家和朝代,後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戰,眾多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有著多彩的民俗文化,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⑥ 中國在歷史上有哪些稱謂

歷史上外國如何稱呼中國:

  1.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2.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3.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4.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5.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

  6.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7.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現在,西內遜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

  8.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

  9. 船國(Nuoc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中國」自己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

  1. 「九州」之名, 在《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2.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隨著中華帝國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3. 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⑦ 中國古代時候也叫「中國」嗎那怎麼解釋

在古代,「中國」一詞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處的都城。《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是勸西周厲王放鬆一點對人民的壓榨,先從愛惜京都的人民做起,進而安撫四方之民。這里,「中國」指京都,「四方」指京都外的諸夏。「中國」的另一古義是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即遠古華夏族所居住的地方。地處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人稱周、魯、齊、晉等國所處的黃河流域為「中國」。這一含義的「中國」與「中原」的詞義相同。
後來,隨著疆域的擴大,「中國」所包括的范圍也擴大了。在今天,「中國」已是專有名詞,與古義的「中國」大不相同了。
http://211.161.160.48/qjd/zy/44/html/writing4404.htm
遠在 3000年前,中國西周三代開國君主曾經三異國都。最初周文王在未得天下時,將周民族的政治中心確定在豐(今陝西西部的歧山附近),武王滅商後便將國都向東遷移到鎬京(今天西安附近)。成王即位後又派周公在今天洛陽以西5里處建立洛邑,史稱東都。當時建立洛邑的一個重要理由便是洛陽居天地正中。中國這個名稱就反映了天地正中的意識。周成王在位時採納了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周方略,大肆分封諸侯(所謂藩國),讓它們承擔保衛京畿的任務。於是形成了以四夷為外環,四方諸侯為內環,周室王畿為'中國'的政治格局,這就是中國一名的來歷。如今在德語中,除用China一詞稱呼中國外,有時還用Mitten Land一詞,即中央之國。應該說這個詞與中國的本義完全一致。在這個背景下,殷商時期流行的天下四方觀念變成了五方觀念,這第五方就是中央,而四方則成為具有邊緣含義的四維。春秋時期成文的《詩經》就有四方為綱、四方為則的說法。連中國傳統的四大名山--東岳泰山、南嶽霍山(今安徽天柱山,後改為湖南衡山)、西嶽華山和北嶽恆山--也被稱為四垣,就像一間屋子的四壁。天子定期到四岳巡狩,一來是為了祭告天地,二來為了視察四方諸侯的工作。
http://www.top169.net/book/novel/dly/15.htm
"中國"一詞的含義
翁獨健先生認為:"中國一詞,從《詩經》上就可以找到,不過古代'中國夕之稱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或者是一種褒稱。……歷史上的中國不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包括中原王朝以外的少數民族政權。"
張瓏如先生認為:"關於'中國'的概念,歷史上是某一個地域名稱,不是國稱,作為國家的概念,是近代的事。以往有些學者,把它認為國稱,或囿於《禹貢》九州之說,把中原地區作為中國的疆域〔,這〕是不對的。"
半一之先生認為:"中國之稱在歷史上是個地區的稱呼,而且是有變化和發展的。先秦時,指處於眾多國家的中央地區的國家,而把四鄰稱做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當時,中國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且它的領域也不是當時的國家領域。與'中國'同時使用的名稱還有『四海',『天下'。"
杜榮坤先生認為:"'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尚書》。據史籍記載和近人研究,初含有'京師','帝都','國中','王a'等意。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一詞包含的范圍逐漸擴大,成為地域的名稱。……古代華夏族最初於中原建立國家,為有別於四方蠻夷戎狄,自稱'中國',即'中央之國'的含意。……秦統一六國,華夏族與四周所謂戎狄蠻夷諸族逐漸融合,形成以華夏族(漢代以後漸稱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集權國家,'中國'一詞泛指中原王朝所直接管轄的地區……"杜先生又說:"歷史上'中國'一詞是地域或文化類型及政治地位的區分,而不是整個歷史疆域和政治管轄范圍的概念,國家政權的正式名稱。"
陳連開先生認為:"中國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含義不止一端,大體是殷周指天子所居王城;到春秋戰國指中原諸侯國和實行華夏文化禮儀的諸侯國,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到秦漢以後,往往指王朝直接管轄區,而以王朝的邊疆為『裔'。
以上各位學者的見解代表了學術界的基本看法,其中的諸多見解,如不能以現代國家概念去衡量當時的"中國";"中國"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中國"一詞包含的范圍不斷變化等,都是十分正確的,但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似有商榷餘地,這就是:"中國"之"中"字的真正含義到底是什麼 田繼周先生稱:"在先秦時代,中國是指處於當時我國眾多國家的中部地區的國家。比如商王國因居於眾國之中部,而稱中國。"舉一之先生意見同於田先生。筆者對此種說法一直持置疑態度。因為除瀕海的邦國之外,任何一個邦國四周都有其他邦國存在,因而所有這些邦國都是居於"眾國之中部",不獨商王國。杜榮坤先生認為古人自稱中國,"即'中央之國'的含意",所引用的史料見《韓非子 初見秦》。考《韓非子》原文:"趙氏,中央之國也。"其舊注稱:"趙居邯鄲,燕之南,魏之北,韓之東,故曰'中央'。"這顯然是講趙國居列國中央,跟中國是不是中央之國無關;魏國的位置更是居於列國中央,但文中卻未稱其為"中央之國"。真正值得注意的倒是殷商的名稱。《爾雅 釋言》雲:"殷,齊,中也。"《爾雅》疏釋曰:"殷,齊皆謂正中也。"系強調自己在"天下"萬國之中的中心地位而言。《詩 商頌 殷武》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句,毛詩注稱:"商邑,京師也。(鄭玄)箋雲:極,中也。商邑之禮俗翼翼然可則效,乃四方之中正也。"《易 坤》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的說法,《疏》釋為:"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居中得正,是正位也。"《禮記 中庸》有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韓非子 揚權》稱:"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天子居中得正,允執其中,天子所居之處非中而何 前述"五服","九服",均以天子所居為中心,由內向外層層構建藩衛之國。故"中國"之"中",並非源自地域位置,而是源自"以我為中心"的政治理念。
"春秋三世說"中的"天下"與"中國"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人華夏集團,有的進人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⑧ 中國一直都叫中國么

首先要明白,古代與今天的語言概念差別甚大。
在古代中國人的思想中,只有「天下」,天下的統治者是皇帝,皇帝的辦事機構是「朝廷」。而「中國」不過是中央直屬地區,中國的四周就是藩屬,是拱衛「中國」的。
古代的「國」,最狹隘的含義是城。李白詩歌中有「去國遠游」,不是指出國,而是指離開家鄉。
起碼從西周開始(夏、商的情況不清楚),國是地方政權設置,從屬於中央政權(朝)。從漢武帝開始,國的權力被縮小了,幾乎是今天的自治區,但是行政級次僅相當於地級市。
每一個王朝都自詡為正統,以「中國」自居,但是各有其朝代的名號。又由於大多數朝代的中央政權在中原地區,中國的含義也就接近於中原了。
直至辛亥革命之後成立的「中華民國」,才正式簡稱「中國」。當初稱「中國」也還有與清朝爭正統的意思。認為滿清是邊鄙民族,革命黨的民國才是正宗的「中國」。這與傳統的含義有相當的接近。
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已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正統」含義了。因為五四運動之後的新文化運動,大量引進歐洲學術思想,國家、民族、政府等方面的概念有了本質的變化,產生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學術概念。這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設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至於China的來源,則比較復雜,不多論述。最早在《聖經》中已經有了這個詞語,含義是東方某地。所以說,瓷器、茶、絲綢等說法不足為憑。

⑨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

中國國內最早有抄用中國這個襲詞稱呼領域從西周開始,但只是指關中、河洛地區,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外國稱我們為中國要從中華民國開始,中華民國將中國作為他的簡稱,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為中國。

(9)歷史上的中國也叫中國嗎擴展閱讀: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的歷史演變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含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

央視網-《百家講壇》 20170326 國之名稱(1)中國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中國也叫中國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