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七年級歷史秦統一中國說課稿

七年級歷史秦統一中國說課稿

發布時間:2021-03-04 02:17:03

Ⅰ 初中歷史七上第九課《秦統一中國》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麼

初中歷史來七上第九自課《秦統一中國》最感興趣的問題是秦滅六國;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
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
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Ⅱ 七年級歷史說課稿絲綢之路的開辟鹿山版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本課主要講述了漢朝的對外交往,包括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兩部分內容,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於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學生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地理空間去認識和思考,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初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並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於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法採用和學法指導 本課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方法,學生課前預習,分組搜集有關資料並在課堂上展示,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由於年代久遠,學生對這段歷史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我製作多媒體課件,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提供有關歷史影像資料,並輔以動態路線圖,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從而突出重點,加深學生印象.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以樂曲導入,創設情境 播放樂曲《絲綢之路》,同時展現雄奇的大漠風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設一種積極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對絲綢之路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講授新課 一 張騫通西域 首先引導學生看書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著由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詩句,了解西域當時的情況.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經過由學生講解,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 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 為了突出這個重點,我播放影片《漢武大帝》中關於張騫通西域的片斷,讓學生對張騫這種為報效祖國,不畏艱難險阻,勇於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形成感性認識,以此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對於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評價張騫通西域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升華: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二,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目是本課的重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 這里主要從絲綢之路的由來,路線,作用,啟示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要貨物是中國的絲綢等中國傳統的商品,可以通過一些絲路沿線考古發掘的實物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 絲綢之路的路線,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個同學自己動手繪制,然後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為了提高效率,對此我把學生分成經濟,政治,宗教,文化四個組,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在某一個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討.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絲路的文化內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成功突破難點,過渡到第四個主題:絲路的啟示. 拓展延伸——絲路的啟示 這一主題我的設計意圖是,發揮歷史學科學以致用的特點,培養學生歷史與現實聯系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我在這一環節設置了一些與絲路有關的當代熱點問題在課堂上討論: 比如:圍繞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政策兩個熱點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性,和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正確性. 再如:對羅布泊和樓蘭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讀使學生樹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進人類和諧發展的生存觀. 三,班超經營西域 這一部分由學生閱讀教材,對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動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最後教師指出:班超是張騫之後又一位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沒. 課堂小結 一 絲綢之路 二前60年漢設西域都護 166年,大秦使臣來東漢 三 張騫, 班超, 甘英 探究學習 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你有金點子可提嗎 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並交流討論.此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升華,以史為鑒,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對我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結合所學為祖國的建設出點子,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板書設計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滿意請採納

Ⅲ 誰有初中歷史課--秦朝的統一說課稿啊內容要詳細點的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

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央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把對「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一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這個問題,則更屬於政治學范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掌握,也是個難點。

地位分析:
「秦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後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局面;秦統一後採取的措施,一方面維護了統一的成果,加強了秦的封建統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統治者特別是秦始皇的專橫、殘暴。正是這種嚴酷統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和秦的滅亡。這些對後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法建議:
1.關於"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後滅於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國七雄的方點陣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點陣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2.關於"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內容的講授。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麼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央集權"。

3."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目。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一後,文字、貨幣統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一的關系,突破難點。至於"焚書坑儒",教師講明"焚書"、"坑儒"的概念,指出此舉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

4.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意提醒"篆"字的寫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5.如何講授秦疆域圖與國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圖》是我們在歷史課是接觸到的第一幅歷史疆域圖,如何通過疆域圖了解一個國家的疆界四至呢?

Ⅳ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十課問題: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秦統一的意義是: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Ⅳ 初中上冊第九課的歷史秦統一中國,在線等急!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 ---------李白
秦滅六國

Ⅵ 您好,您有人教版七年級歷史的說課稿是嗎能否馬上發給我一份,我明天上午急用!!多謝了!

《北方民族大融合》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中圖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後出現的政權分立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說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於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初一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些復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於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定:
1、知識目標:
(1)知道北魏建立和統一北方的時間
(2)了解北魏遷都的目的和意義
(3)概述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4)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況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民族大融合的進程,理解民族融合的含義,培養學生正確認讀歷史地圖的能力,比較、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相關知識的拓展和設疑,認識民族融合對少數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深遠影響,理解我國民族關系是貫徹民族平等原則,培養學生結合歷史背景進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3)能夠在教師指導下,按要求查閱和收集與自已研究的主題相關的歷史資料、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結合史實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並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
3、情感與價值觀:
(1)通過對民族融合情況的分析,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對民族融合的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是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締造的:認識民族融合,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2)了解孝文帝順應歷史潮流,堅決抵制舊勢力,堅持改革的史實,學習頑強的意志和除舊布新的勇氣,培養堅強的學習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於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別,限於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並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並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路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系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赦勒歌》
赦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an)牛羊。學生朗讀後,教師提問學生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教師引導,得出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族的民歌,藉此引出本節課所講主題:有關鮮卑族的歷史史實。
(設計意圖:用生動,活潑的詩歌形式引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
2、進入新課
由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解決以下問題,
鮮卑族是如何興起的?北魏政權是何時建立的?北魏是怎樣統一北方的?是在何時?將四個班分成四組,各組討論之後,由各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
[多媒體顯示]展示北魏統一北方示意圖
掛圖可以直觀地掌握抽象的地理概念。
(讓學生清楚了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設問:「入主中原的鮮卑族是像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趨向民族融合呢,還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因循守舊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留意北魏統治者學習中原文化的進步意義。並告知學生認識此點是為接下來理解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礎的。實際上也為教師接下來的講課作思想上的鋪墊。
[多媒體顯示]--- 北魏孝文帝圖
簡單介紹孝文帝,創設問題情境「這時的北魏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讓學生自由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問題指向北魏的制度問題,認清北魏所處的社會還是比較落後的奴隸,他所在朝廷面臨的問題是在民族融合的趨勢下,如何控制比自己先進的漢族人和其他逐步走向漢化的少數民族,如何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從而使學生明確認識改革的必要性。(設計意圖:層層設疑,逐一引導,使後面講解「孝文帝為什麼要改革」這個問題時能水到渠成)
[多媒體顯示]―遷都洛陽
(寓教於樂,通過課本劇的形式使原本單調的課堂生動活潑起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且加深了記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並且在由學生表演的孝文帝與守舊大臣的爭論中體味新舊勢力的斗爭、孝文帝改革的所遇到的阻力和孝文帝為達到遷都的目的所表現出來的堅強意志,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銳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多媒體顯示]-- 胡穿漢衣圖
創設情境:遷都洛陽後,如果你是孝文帝,你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促進民族融合?學生分組討論,把本組意見記錄下來,全班進行交流,最後老師歸納總結。(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思維,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精神.
[多媒體顯示]――北魏後北朝的政權更替圖。
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細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復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關注國家大事,了解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讓學生認識民族關系是我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大問題,。

Ⅶ 求一份中國歷史說課稿,謝謝啦!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本課位於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在第十三課中我們已經了解了秦朝的相關歷史。本課則從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軍事四個方面闡釋秦始皇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以及這一制度對當時和後世產生的深遠影響。所以在中國古代史中起著承前啟後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二、學情分析
1、通過對秦帝國興亡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了解秦朝相關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引導其進一步了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制度,有助於全面客觀的評價歷史。
2、七年級的學生認知以感性認識為主。對圖片、影音資料等形象化的內容,興趣大,接受快。但邏輯思維尚處於上升階段,對歷史現象及原因的分析、歸納、聯系的能力較弱。
三、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特點,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基礎知識:中央集權制的確立、郡縣制、皇帝、三公、交通的暢達、文字的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小篆和隸書、圓形方孔錢、萬里長城、焚書坑儒。
通過對秦始皇其人和他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的了解,逐步培養正確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
通過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後世產生什麼影響」,懂得綜合分析問題,知道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在大連出土的古代錢幣。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講述「習。出示「秦朝行政系統的簡表」,學生貼貼看,有助於學生對重點概念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和第十三課的學習,學生能懂得,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採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並對以後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周遊列國的尷尬事」設疑質疑,促進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廢分封,立郡縣」講述了秦始皇確立的 「中央集權制」,這一制度對後世歷代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車同軌,書同文」、「焚書坑儒」都是為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和鞏固服務的,因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
1、由於七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低,對一些歷史概念理解有很大的難度。因此如何理解中央集權制的概念就成為本課的難點之一。
2、「車同軌,書同文」與建立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關系,屬於教材的隱形知識,初一學生一般不易看出並理解,所以這兩方面內容均需要教師進行闡述,定為本課的難點問題。
五、教法與學法
1、模擬歷史情境、探究式教學,我根據教學內容, 提出「秦皇的四個煩惱」,創設特殊的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教學,體驗歷史、感悟歷史。
2、運用合作、探究、比較歸納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自主體驗,合作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自學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周遊列國尷尬事」,運用故事導新課。
在導課環節中我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歷史情境。(放幻燈片)戰國末年有些 「驢友」喜歡四處旅遊。在旅途中遇到了諸如:車不能行、錢不能花、字不能識、尺度不一等尷尬事引來了秦皇的無盡煩惱。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貼合初一學生的感性認知特點,此環節創設目的是設置懸念,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 二 )古今史料展新授,師生互動出謀略。
在新授環節,我設計了 「秦皇的四個煩惱」
「秦皇的煩惱一」:「車不同軌,書不同文」。
我設計的活動是「我幫秦皇解煩憂」。
首先請學生結合教材呈現的史料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找出對策。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每提及的一點,教師就相應的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關於統一貨幣的知識點,課前叫學生收集古代錢幣,結合學生收集的錢幣提出問題:為什麼中國多鑄造圓形方孔錢?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古人的宇宙觀——「天圓地方」。
關於統一度量衡,教師出示幻燈片,通過古今數據對比,以算一算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加深對度量衡的統一認識。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車同軌、書同文」的歷史意義。教師適機補充更為詳實的史料,凸顯難點。
設計意圖:「車同軌、書同文」 與建立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之一,採用小組合作方式,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各組中,及時了解學情,適機加以引導。學生普遍能夠理解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不僅消除了六國遺留的陳跡,而且促進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對於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有利於秦始皇鞏固統一,加強統治,可能會理解不到。所以教師要准備相應的史實加以闡述,引導學生突破難點的學習。
秦皇的煩惱二:「廢分封還是立郡縣」
我設計的活動是角色模擬。學生扮演群臣,殿前爭辯。(請看大屏幕),
現場展示的形式體現出分封制的弊端,使學生認識到為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式,加強封建統治,秦始皇必須創立了一套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
圖片展示中央集權制的具體內容。(大屏幕展示)
便於學生了解秦始皇通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將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軍政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從而實現政治上的完美統一。
接下來,教師在大屏幕展示「歷代中央集權制的簡況」。
使同學能夠清楚的認識和體會到:秦朝的政治制度確實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以後學習古代史的相關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和詮釋。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我們通過課本劇的形式配合大屏幕的動畫演示,再現歷史場景,直觀體現中央集權制的概念及其內容。讓學生能夠體會秦皇的煩惱,理解秦皇的創新。由此成功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秦皇的煩惱三:匈奴進犯
我採用的教學方式是:視頻再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領悟新知。(大屏幕展示視頻:匈奴進犯等場景)。
在了解了秦長城修築的原因之後,教師出示幻燈片,學生看圖講解,識記秦長城和靈渠的基本概況及歷史意義。教師再出示一組現狀圖,組織學生探討如何保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從而使學生理解保護長城和靈渠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保護長城和靈渠,這雖然不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但巧奪天工的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在保護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關注和保護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秦皇的煩惱四:儒生怨
秦始皇的暴政引起的儒生們的背後議論,引起他的第四個煩惱。他又是怎樣解決的呢?
大屏幕展示「焚書坑儒」的相關內容,提出問題:「歷史上對秦始皇的評價始終是功過參半,請你結合本段內容談一談假如你是秦始皇,你為何要 「焚書坑儒」?
學生激烈爭辯,得出結論: 「焚書坑儒」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思想措施。
教師追問「焚書坑儒」的利與弊。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總結歸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一,但手段殘暴,同時也禁錮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是他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體現。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要辨證看問題的方法,能夠正確的看待和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從而達到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現實作用。
(三)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結合板書(看大屏幕)總結歸納秦始皇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教師適機點撥重、難點。
教師小結:秦朝結束了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今天,我們再一次走近秦始皇,共同感受了他作為政治家的創新精神,共同領略了這位「千古一帝」的非常人生!希望他銳意改革、不斷創新的精神能引領今天的我們厚積薄發、與時俱進!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歷史秦統一中國說課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