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外來文化引入中國的歷史

外來文化引入中國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4 02:14:22

A.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外來文化的傳入如何理性對待外來文化

只知道
西漢時候 張騫出使西域後帶來了一些西域文化
東漢 佛教傳入又是是一次
唐代 與外國文化交往密切
清代 西風東漸 是一次

B.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來文化的影響

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特別是對現代中學生的影響具體又表現在哪裡?這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千年一日,不斷重復,如果不是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們或許還依舊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搞不好我們的女同學現在還要纏著小腳呢。中國傳統文化本以仁愛、孝悌、忠信、和平、謙恭、中庸、因循、團聚、勤儉、自強等等為美,並以此標准評判社會、領導人生,這種儒家的傳統思想統治了華夏民族2000年,咋看一眼,似乎沒什麼不妥,列強要是不來,我們也就這么過日子了。這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根本就是大相徑庭,很明顯是外國文化的沖擊改變了這一切,即是說「現代」的概念和外來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我們簡單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的情況。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當然在這里我們先澄清一個概念,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90年代的孩子們心目中的傳統文化是什麼?我想不會是女子十二樂坊穿著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鬧哄哄的演奏那所謂的傳統民樂吧?還是認為魯迅先生筆下那個滿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國的古代文人?如果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或是SHE的《長相思》里才開始接觸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太遲了?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是歷經千年,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發展起來的。她幾經建構-解構-再建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慢慢沉澱而成。前面說到,佛教是印度傳入的,但是在後來的幾百年發展中產生了中國自己的特色,產生了自己的朝拜方式,這就算是中國的文化了。英國的威廉斯曾給出文化定義的三個方法:
(1)用來「描述知識、精神與美學發展的一般進程」。
(2)用來指涉「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
(3)用來象徵「知識,尤其是藝術活動的實踐及其成品」
我本人比較傾向第二種定義方式,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比如打火機在傳入中國幾十年後,中國工匠按自己的設計在上面雕上龍鳳的圖騰,就算是中國式的打火機了,可以算是中國文化的范疇。有句玩笑話這么說的:「一個人夢游是神經,一百個人夢游是集體神經,一個鎮上的人夢游就是一種文化了」也有一定的道理,符合「一個民族、一個時期、一個團體或整體人類的特定生活方式」的規范,當然這是笑話。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外來的文化影響著我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現在的中學生為例,至少他們現在的生活,從家用的電視、冰箱、洗衣機,到出門吃的快餐、坐的汽車,所有的生活工具都是外國傳入的,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除了貼在家門口的對聯之外似乎並不多。連打火機這種生活必備的小玩意都是外國發明的。
通過調查發現,現在的中學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並且興趣不大,而對外來的文化卻表現出很大的熱情,這可能與他們所處的生活方式有關,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中國的傳統文化跟不上腳步,大家的選擇有自己的合理之處也有些無奈之處。比如說京劇,近年來在珠海似乎都沒有較大規模的正式演出(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很明顯是因為喜歡京劇的人群少得可憐,另外京劇的演出樣式也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看來如果京劇不尋求自己本身變革的話,難保不會被社會所淘汰。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外來文化沖擊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包括對文學、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三個主要方面。
一、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影響。
我個人的觀點有三個方面的變革:一是留學生運動及其相應的翻譯小說的興起;二是由翻譯小說引發的白話文的突破;三是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歷史中,現實主義少得可憐,我印象中就看了一部《紅樓夢》算是有瓜葛的)在中國的長盛不衰。
本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首先受打擊的是中國軍隊,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它己經老朽得不堪一擊了。奇怪的是一直到近半個世紀之後,這個打擊才落到中國傳統文學的頭上,不同的是,這一次,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掄起大錘,砸向了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這把大錘,不是別的,恰恰是被我們罵為「洋鬼子」們的「西洋小說」,所以引發了以上三方面的變革。我現在教的學生,之所以能寫白話文而並不是傳統的文言文,見了老師的面說「Good morning」而不是「小生晨妙遇先生,敬尊矣」也是拜外來文化沖擊所賜。中國的白話文興起的確有利於人民之間的交流,所以現在有人認為文言文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堅持認為在21世紀的今天,文言文比白話文先進,他們舉常用的例子,假如母親在家裡病了,希望你趕快回去。要拍電報:
英語:your mother is seriously ill,please come home back quickly.
白話文:你媽媽得了重病,希望你趕快回家。
文言文:母病重,盼速歸。
由上至下,表達含義越來越明確,用字個數卻是越來越少,由此可以自然得出結論:英語不如中文,白話文又不如文言文。這是一種俠義的比較,我個人認為沒有道理的,因為電報屬於在淘汰邊緣的通信方式。最多是用在軍事的無線電中,而軍事信息的傳遞是不需要加入個人的情感的。像母親病倒這種情況,打個電話表達會更加清楚。所以,白話文更適應現代的生活。外文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總體來講是利大於弊。
當然,現在的感覺是外來文學的影響也有些過了頭,中學生看古詩詞的基本沒有了,用英文寫情詩的倒是不乏少數;自己動筆的情況少了(都是用電腦打字),所以寫錯別字的人越來越多了(包括我)。不可否認電腦時代的大趨勢就是打字寫文章,因為論文在電腦上總比書面上好改的多,但是沒有筆跡的區別體現不出來學生自己的風格,所以在大學之前還是提倡學生們寫作用筆來完成。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發現,現在的學生寫字水平已經無法和上一輩的人相比,普遍潦草無比,字跡難辨,倒是練簽名的興趣盎然。另外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在作文中夾雜的半英文和不規范的語法現象也很多,這令許多老教授大為感慨。
在這種情況下要引導學生多讀些古詩,讓他們發現中國文化的精髓,畢竟那種押韻的詩詞有著自己的意境,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詩詞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體現,只有精通本國語言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所以我並不提倡學生看外國的翻譯詩篇,因為翻譯過來的東西往往離了神,要看就看原版的東西,包括電影也一樣,不要看配音版的。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現在的學生還是更傾向看傳統的文學,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關鍵是如何引導的問題。
二、外來文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列強的入侵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技術革命,隨之而來的便是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但畸形的發展,雖然畸形,但好歹發展了,從洋務運動到民國初年的民營資本,再到現在的中外合資,外國的技術文化始終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可以說,現在的社會經濟騰飛90%是因為外國的文化影響所致。
那為何中國的社會沒有自己進行經濟生產的變革呢?美國的瓊斯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一旦上了軌道,就會持續自我再生產。除非是被某些沒有道理的干預使之越出軌道,否則經濟成長仍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對於當時的中國,他認為政府是一種負面力量,既未為經濟的持續成長提供必要的構架,又阻礙了原有的積極發展。他代表了一種自相矛盾的觀點:一方面認為國家太過軟弱,以致不能積極有為;另一方面則又認為國家十分強大,足以對進步起否決作用。而中國的學者則比較統一一個觀點:中國以農業為主導的社會經濟形態不具備資本到技術變革的條件。
現在的生產能力提高了,人們不像500前一年只能換4到5套衣服,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愛好買靚衫,所以現在的學生經常上午和下午穿的衣服都不同,並且有的一身的衣服超過7種顏色,在這種情況下,互相攀比的風氣就會越來越猛,為了消除這種影響,統一的校服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當然校服產生最初的目的並不在此,而是統一外表形式和表現內在的學校精神。
三、外來文化對中國生活方式的影響。
其實生活方式的變化包括思想和物質上的兩個主要方面。
思想的解禁令中國人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不少,現在的教師不難發現如今的學生不再像以前我們那樣的「填鴨式」思維了,而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國60年代流行的叛逆潮流現在在中國可謂是如日中天,你告戒學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結果他回答:「可惜往往是最不重要的一半」足把你氣死。
學生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了,現在的教學不僅同以前的私塾大為不同,沒了體罰(當然在內地的學校中體罰還比較嚴重),而且學生有許多都不在家裡吃飯(午餐),而節省時間做別的事情。社會在變革,以珠海為例,現在的家庭自己做飯下廚的已經很少(在內地還是比較多),原因是沒有時間,相應的快餐店因此長盛不衰。當然快餐店最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出現的,它的出現壓縮了人們花在進食方面的時間成本,大大提高了社會的生產效率。通過調查發現中學生並不是有些人現象中的特別青睞肯德雞或麥當勞,中餐店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中國人還是更喜歡中國菜,但是這種快餐的經營形式仍是由外國傳入的。這說明還是外來文化比較適應現代生活的腳步。和日本的比較
最後我們再比較一下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的文化基本都是源自中國的,在明治以前,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漢字,除了語言,這個大和民族幾乎和中華民族一模一樣。十九世紀的世界列強同樣沖擊著日本的傳統,在「明治維新」之後,短短三十年,迅速崛起的日本已經有實力和強大的沙俄叫板了。在文化的改革方面,日本在受外來文化沖擊「陣痛」的同時,卻不斷將自己的文化溶入其中,比如在文字方面根據自己的發音習慣發明了如同英文字母的平片假名,大大降低了閱讀和書寫的麻煩,歷史上稱為日本字的拼音化。日本的繪畫傳統原來也是中國式的山水畫,只講境意不求精準,而隨著不斷地創新,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寫實風格。
不得不提得是現代漫畫的起源也在日本,它突破了四格漫畫的框架,試著用「電影」的模式來解讀漫畫,較出名的有鳥山明、北條司、井上雄彥、車田正美等等,75-85年這一代的孩子(包括我)就是看這些漫畫長大的,那些算是漫畫的精品了,反觀現在的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因為現在的漫畫泛濫成災,質量普遍很差。日本的漫畫自成一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且引導國際的潮流趨勢,你看,這就形成了一種文化。所以說自創的東西是最容易形成文化的一種產物。中國也有自己的漫畫風格,只可惜數量太少,沒有發揚光大。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以後出世的,在他們的童年時期沒有好的兒童漫畫來引導他們的世界觀,所以在教育階段上面會出現一個真空,好的動漫作品可以在孩子最需要性格完善的關鍵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最近網路上不是一直在批評央視的動畫片《虹貓藍兔七俠傳》充滿血腥暴力么?甚至還有兒童欲效仿劇情割破動脈,這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再說說日本的服裝,老的和服不說了,說說現在流行的日本學生校服,特別是女生穿裙子、打領結、加長襯襪子的風格,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一眼將其從各國的人群中分離出來,這就是日本自己的服裝風格了,應該說效果還是不錯。中國其實也可以借鑒一下這種創意的方式,前段時間在網上看見有人提倡將中國的大學畢業學士服改成符合亞洲人身形的漢服款式,我覺得就挺不錯,要是設計成功,不就是中國的文化了?
日本的傳統文化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的時候同樣面臨消亡的危機,但是它們比較好地將兩者進行了結合,從而派生出來了屬於自己的新的文化,並且將其向外界推行。中國在這方面做的就不太夠。看著滿大街的「哈日」、「哈韓」的中學生,我們難道不覺得有些慚愧?說實在的本人從內心深處並不喜歡日本,但是仍然覺得它們的有些做法的卻值得借鑒。 宗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對中學生的影響很大,中學生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很注重「自我」方式,簡單一點說,思想上幼稚,行為上成熟。由於沒有童年生活的艱苦磨難,現在的珠海中學生普遍嬌生慣養,自理和自製能力都非常差,並且不太有禮貌,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家長的溺愛和老師縱容是要擔很大責任的。另外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缺乏革新所致,在人們需要信仰和規范的年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卻不能提供相關的思想服務或者說是流行因子,而中學生最容易感興趣的就是新奇的事物,這直接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喜歡上肯德雞、街舞、韓流服裝等外來的文化,因為相比之下,傳統慢節奏的中國菜、太極拳、中山裝等的卻不太符合生活的需求。
現在有的老一輩人比較悲觀,認為傳統文化一旦消亡了,中國就不是中國了,其實不然,我說過了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東西,因時而變,因勢不同,現在的中國文化和20年前相比都已經大為不同,中學生節假日去滾軸、照貼紙、卡拉OK等活動也不能視為和傳統的文化趨勢向孛,這是一種結合的關系。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而做出變革,當然原來的也可以保留,比如說文言文,我們可以視白話文是文言文的進化版本,它是流行的趨勢,但是文言文本身還是要保留,可以專門開設一個科目去派專人學習,使之得以延續,但是這種不適應現代生活的文書形式不能強求每一個人學習。日本的落語文化和相撲文化歷經了一千多年仍可以延續,中國難道做不到么?只要能變革,中國的傳統文化定能引發中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導新的潮流。
一個能創新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看來我們做教育的人,平時在教導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傳統文化變化的走向。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C.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規模較大的外來文化輸入

延續抄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
沖擊,
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
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
其對華
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另一
次發生在
19

20
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
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
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
強行撞開了中
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
三十年的功夫,
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
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
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D. 在中國100年歷史里,哪些外來文化進入了中國。

阿拉伯數字,漢語拼音,西方哲學思想,現代科學,馬克思主義。

E. 中國引進外來技術和外來文化的事例

1、佛教產生於印度,卻光大於中國。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紮根,既有文化原因,如中國文化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對外來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也有政治原因,如歷代帝王信奉佛教,依靠佛教教化百姓,鞏固統治。

2、中古時期,中國出現佛教熱,對中國金融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佛教把受人類文明指導的商品經濟理念帶到了中國,既有利於動員社會資本,又擴充了放貸范圍,使得佛教金融在南北朝時期興起並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最早依靠社會資本放貸的金融機構。

其次,佛教大大擴充了中國金融業的邊界,利用來自社會的捐施積極放貸,開中國金融史上利用社會資金向外放貸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中國金融的社會化程度,推動了質押、擔保等有利於降低社會化過程中借貸風險的技術的普及。

(5)外來文化引入中國的歷史擴展閱讀:

從自貿實驗區大幅擴容,到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從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宏大構想,到完善國際產能合作機制等,今天中國的開放既有高水平的「引進來」,也有大規模的「走出去」。換言之,我們打造的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升級版。

一方面,中國努力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公平公正對待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市場主體,歡迎跨國公司同中國企業開展各種形式合作;

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外國市場的大門也能對中國投資者敞開。我們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性政策,願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經貿分歧,積極推動建立均衡、共贏、關注發展的多邊經貿體制。

F. 外來文化對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主要為翻譯、工程、兵器、通訊、醫務等培養新型人才,雖然學堂規模不大,但是依舊打破了古老的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不同於傳統的近代科技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6)外來文化引入中國的歷史擴展閱讀: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

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G. 求中國歷史有哪幾次外來文化的傳入

1,楚文化溶如中華文化
早期楚文化應該說不屬於當時的華夏文化。我們讀相關的史書可以發現,楚國的管制和官名與中原有很多不同。比如令伊,登徒等等,中原完全是不同的稱呼。
屈原的官職是三閭大夫,是指管理王族的三氏(屈,景,昭)的大夫,中原也沒有。三閭大夫這個官職本身說明楚國在那個時候還是「家族企業」,宗法家族就可以代表整個國家。
在西周晚期,周天子也數次征討南方(主要是針對楚國)。
現代考古研究也有人提出假設:楚國先祖可能是來自中亞。
不過從西周開始,南方的楚文明和中原華夏文明就開始交融了(戰爭本身其實就是交流的一種形式)。到春秋後期,中原國家出使楚國,楚國廟堂已經可以引用《詩經》了。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也深深的受到楚文化影響。甚至有說法:道家文化就是以楚國為源的。(儒家是魯國,法家是晉國。)
而楚文化大規模影響中原是在漢朝,反秦起義中,最重要的幾位領袖(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都是來自原來的楚國。而楚文化的精華——楚辭也廣為中原知識分子喜愛。當然,由於過去幾百年大家又是打仗,又是鬥嘴,雙方誰也不把對方當外人了。但應該說,後來的中國文化,應該說是以中原華夏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以南方的山水田園文化,道家文化為重要補充構成的。

2,佛教傳入
張騫鑿空西域後,來自印度的佛教也開始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在南北朝時期進入鼎盛。
印度文化傳入影響有下:
1,啟發了漢語的音調學說,通過梵語音韻的啟發,中國人開始發現漢語的音調,並歸納出「平上去入」四聲。
2,促進了後來儒學的發展:早期儒家學說應該說是一種社會學說,道德學說。有人生觀,有方法論,但缺乏的是世界觀哲學,孔夫子本身對這塊也不感冒,在這點上不僅不如老子,莊子,甚至不如墨子。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道家充當了這一部分,但道家也不完善,佛教的傳入,加上道家原來的部分,這個部分就完整了。並在宋朝最終變成理論成果。宋代哲學家不少,學派也很多,當然最著名的是朱熹。後來王守仁的心學也受到佛老很多影響。

3,明朝西學進入中國
這次外來文化進入,甚至有些農作物進入中國(比如玉米)影響應該說都不是很大。這里就不說了。

4,清後期到現在的西學漸
這個也不多說了,基本上相當於:共產主義進入中國,西方科技進入中國等等。

我這里要說的是,中國文化作為一個大系統,外來影響可能表面上看來很大,但是應該說對中華文明都是補充性質的。
即使當今什麼英語熱,在我看來,對漢語沖擊恐怕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大,試想,若中國強大,那麼多人學外語還會被認為是母語危機么?
其實漢語根深蒂固,外語影響到現在為止,還僅僅是皮毛,僅僅是一部分詞彙的進入。至於說有些人喜歡顯擺外語,但漢語最廣大的使用者——人民,有多少是使用英語說話呢?

中國文化的發展其實一直以來就是自主的,即使拋棄文言文,簡化漢字,其實這是漢語發展的必然趨勢。外來影響只是起到了催化作用,而不是改變的參與者。

H. 中國歷史上兩次外來文化侵入中國採取的策略和結果

蒙古入侵時 選擇了反抗 結果漢人成功復辟 滿人入侵時選擇妥協 結果.....你知道的 中國悲劇了一百多年

I.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主要受到哪些外來文化的影響

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曾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外來文化的沖擊。

一次發生在三世紀漢代末期,來自西域近鄰諸國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綿延不斷地傳入中土,前後長達數百年,其對華夏文化的影響,涉及到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等多個方面,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這第一次只是對中國的宗教信仰影響很大,對社會經濟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另一次發生在19、20世紀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為代表的幾乎所有當時已進入資本主義擴張階段的西方列強,挾持武力上的絕對優勢,強行撞開了中國的國門,一種具有現代形態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湧入中國,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統江山,這里主要包括對文學的影響、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J.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外來文化的傳入具體是什麼時間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重大的外來文化影響中國文化的進程,而這兩次中外文化的交流專也可以說是屬在不同形式的「對話」中進行的。第一次是自公元1世紀以來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第二次外來文化的傳入可以說是自16世紀末,特別是自19世紀中葉西方文化的傳入。上述兩次外來文化的傳入,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每一次都使得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進入一個深刻的轉型時期。

閱讀全文

與外來文化引入中國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