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暖的發展歷史
1
、在公元抄前1300年,在土耳其王襲族的宮殿中,出現了地面輻射
供暖的雛形。
2
、在公元前60年,古羅馬帝國時期,出現了「火地熱」形式的低溫輻射供暖,主要應用於貴族
住宅中。那時的地暖是在地面鋪設一層石子或大理石,用火烤以後取暖。
3、
在中國,地暖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那時的地暖是皇宮王室才能
擁有的取暖方式,如現存中國的故宮。宮殿的青磚地面下都有砌好的煙道,並配有出煙窗。冬天通過煙道傳煙並合理配置出煙窗,就可以加熱青磚,把熱能傳到室內,使室內產生溫暖的效果。
4
、後來,中國北方農村出現了火牆、火炕,作為地面低溫輻射供暖,到現在還是有一些地區在使用。韓國、日本則開始出現地炕。
5、現代地暖起源於上個世紀初。1907年,英國巴克利教授申請了
地面輻射供暖的專利,奠定了地暖發展的基礎,並為地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由51舒適網為你解答,望你採納
② 暖氣片的歷史是什麼呢
暖氣片起源於歐洲,在南歐的義大利最早興起。在暖氣片式散熱器還沒有出現的日版子里,權壁爐是歐洲最常用的冬季取暖方式。暖氣片式散熱器在歐洲成熟出現的年代大家公認為19世紀末,1890年在歐洲貴族宅邸興起,當時採用的是鑄鐵浮雕單柱形式,價格極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於上流社會。後來,這種形式被傳到蘇聯,再由蘇聯傳至中國。全世界並沒有規定的暖氣使用緯度分界線,只是在中國,是否使用暖氣片被公認為是以長江或淮河為限。但是在江西等省市的70年代老房子里,仍然可以看以暖片氣的存在,說明在某個時代,江西也曾集中供過暖氣片。
③ 中國冬季供暖以長江為界有什麼依據或歷史背景
一種說法是:在中國,國家劃定冬季供暖的區域為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14個省份,涉及大約2億城市居民。另一種說法是:國家規定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冬季不供暖,長江以北冬季供暖。還有一種說法是:以黃河為界,黃河上游地區供暖,中下游地區不供暖。第四種說法是:以溫度為界,每年日平均氣溫小於和等於5攝氏度的天數在90天以上的地區供暖。主要是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 這些說法可都是公開見諸報端的。 國家是什麼時候做的這個規定?規定到底有哪些細節?為什麼要如此規定?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在計劃經濟年代,財政困難情況下,基於最低保障考慮的規定。不列入冬季供暖的地區,意味著國家預算不會為其列支供暖經費。而在計劃經濟年代,供暖的費用基本上是由政府包下來的。 事情就是這樣,16攝氏度,是人體對寒冷忍受程度的一個界限,過了此線,人即沒有了舒適感。南方的許多地方,冬季的大部分時間是低於這個界限的,但政府的一個規定,讓南方人的冬天過得非常痛苦。作家池莉有一篇小說,寫到武漢人的冬天,看得人毛骨悚然。 應該考慮南方人的採暖問題 在北方,許多年裡,人們的取暖問題是和單位密不可分的。 如果你住著單位分給你的房子,那麼,你就什麼心也不用操,舒舒服服享受就行了。如果你住著其他單位的房子,那麼,你要把按房屋面積收取的採暖費交給對房子有管理權的單位,再拿單據到你自己的單位去報銷。 在北方,許多年裡,不同單位的人們之間比較單位優劣,冬季的供暖穩定是一個重要指標。
④ 暖氣的歷史,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暖氣的(集中燒鍋爐供暖的那種)
70年代後期吧!
很多那個時期的居民小區有暖氣,再早的就沒見過了!
⑤ 歷史上寒冷冬天古人如何取暖
來到年底公司組織旅遊,去的地方是湖北襄陽宜昌等地。前幾天一場大雪讓我旅行可謂是飽嘗寒冷,真是冷的腳都沒有地方放。回到山東又迎上寒潮,零下十度的溫度也是沒誰了(記憶中應該好幾年都沒有這么低的溫度)。這才想到這么冷的天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真是不查不知道了查了真知道,歷史上古人取暖方式可以說是別具匠心。而唐朝王爺的取暖方式更是奇葩。
歷史上最常見取暖方式: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詩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手爐,是在火爐的啟示下演化而來的。小編理解就是古代的暖手寶。手爐的起源,相傳產生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江蘇江都,時值深秋,天氣寒冷。江都縣官許伍為拍皇帝的馬屁,叫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放進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十分高興,捧在手上,便稱之為"手爐"。
歷史上最古老也是沿用至今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窮人在家裡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其實就是咱們東北大土炕,相信睡過的都知道那叫一個暖和。
歷史記錄可以追溯到秦朝。在秦長樂宮遺址發現的火牆是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明清更為徹底,乾脆將房屋的牆壁砌成空心,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一般設於房外。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台基下出氣口排出。火炕一般有兩個灶,做飯的鍋灶不與炕在同一房間,卧室內炕另有一個專為加熱的灶,這種形制至今仍在東北農村廣泛使用。
歷史上最奇葩的取暖方式:據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香肌暖手》載:「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常日如是。」這段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就是到了冬天時候天氣冷,這個岐王不用手爐取暖,就把手伸進美女懷里用於取暖。岐王並不是個例,開元天寶遺事妓圍》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申王李成義,是唐玄宗之兄。這段話就是到了寒冷的冬天,申王就讓一群宮女圍繞著自己用來取暖。這種取暖方式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也達不到取暖的效果,只是他們炫耀的方式。
歷史上最靠譜的取暖方式:古人就懂得獵殺動物皮用於取暖。在三九嚴冬,裘也就是現代所說的皮草,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為達官婦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到了清朝皮草還是出口的主要收入之一。
想想現在的地暖空調想想真覺得幸福。說了這么多大家對於古人的取暖方式怎麼看呢?
⑥ 暖氣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暖氣片於19世紀末在歐洲宅邸興起,當時採用的是鑄鐵浮雕單柱式,價格相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流行於社會。暖氣片的專業名稱叫散熱器,其工作原理為:熱源提供的熱水流過散熱器本體→散熱器與室內空氣、人體、維護結構等進行換熱→散發熱量後,熱水溫度變低,流回熱源重新加熱。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改進,暖氣片成為了歐洲主要的供暖方案之一。雖然不如地暖舒適,但是憑借安裝時間靈活的特點,鋼制暖氣片也獲得了廣泛使用。
80年代前
中國較早的供暖系統基本是學習前蘇聯的系統,在集中供暖區域大量使用鑄鐵暖氣片。
當時集中供暖系統多為整棟樓或整片小區統一設計,多為垂直單管的安裝方式,無分室或分戶溫度調控,離供水主管越遠的房間採暖效果越差。
當時中國處於計劃經濟時代,經濟並不發達,出於節約能源的考慮,集中供暖大多採取間歇性、分時段供暖。
鑄鐵暖氣片的容水量大,在計劃經濟時代分時段供暖時,可以短暫儲存熱量,且成本低廉,因此獲得了國家的大力推廣。
然而,鑄鐵暖氣片的「傻、大、笨、黑」逐漸被人們厭棄,且在生產加工過程嚴重污染環境。
70年代開始中國就試圖開始「以鋼代鐵」,研製新型暖氣片。
(6)中國取暖歷史擴展閱讀
暖氣發展歷史
1900-1920年代,伴隨著暖氣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暖氣片。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
1920- 1930年代間,暖氣片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制暖氣片,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
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 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暖氣片,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制暖氣片。
1950-1960年,人們已經醫治完畢2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產生了較為良好的工業革命成果,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銅質板式暖氣片以散熱量大、外觀簡潔、大方、價格適中,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主流產品。
1960-1980年人們考慮到鋁材傳熱系數高的特點,希望其能取代鑄鐵和鋼質暖氣片。但由於鑄鋁型材粗獷簡單及不能很好解決鹼性水質腐蝕問題,故而在1980-1990年期間暖氣片主流又回歸到鋼質。可人們要求其外觀必須能和現代的家居格調相一致,滿足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暖氣片
⑦ 古代人冬天如何取暖宮廷又是怎麼取暖呢
1、古代人用火或者火塘來取暖。
(1)燒火取暖
其實,遠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學家曾經發現,北京人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通過燒火取暖。
(2)火塘取暖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
窮人在家裡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2、宮廷利用」夾牆「來取暖
中國古人的智慧是值得尊敬的,早在秦朝,就已經有「高速公路」「下水道」等等基礎設施了。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
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
火牆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築遺址的爐灶,其排煙道先曲折,後直上通於戶外,近似後世的火牆。火牆由爐膛、火牆體和煙囪三部分構成。熱煙氣在牆內流程長,則蓄熱時間長,散熱均勻。煙囪是火牆的排煙通道。火牆的爐灶可以做飯,熱煙氣則通過火牆體供暖。
(7)中國取暖歷史擴展閱讀:
古代也有"取暖費"
中國封建時代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中,主要由俸銀、祿米、柴直(值)銀三大部分組成。柴直銀,就是包括冬天的薪炭費用在內的生活補貼。
早期烤火費多是實物發放,如宋代,每年從陰歷10月到次年正月發炭,宰相、樞密使每人發200秤,其餘官員從100秤、30秤、20秤、10秤不等。主要用來做飯、燒水的薪柴,則是常年按月發放。
⑧ 暖氣片的歷史是怎樣的
事實上,暖氣片起源於歐洲。在暖氣片式散熱器還沒有出現的日子裡,壁爐是歐洲最常用的冬季取暖方式。
世界上使用暖氣的分界線是哪條緯度線?在中國其實就是集中供暖南北分界線的問題,大體上廈門-韶關-柳州-文山-臨滄一線以北南方地區都是有家庭採暖的需求,分戶供暖是南方家庭採暖的解決方案。
以南方的省會城市長沙為例,有鋼制板式暖氣片,還有純平暖氣片,銅對流暖氣片等。當然裝暖氣片的以新房居多,消費者追求一定的家居舒適感,暖氣也不再是北方人的專利。
⑨ 暖氣片的歷史
暖氣片起源於歐洲,在南歐的義大利最早興起。 在暖氣片式散熱器還沒有出現的日子裡,壁爐是歐洲最常用的冬季取暖方式。
暖氣片式散熱器在歐洲成熟出現的年代大家公認為19世紀末,1890年在歐洲貴族宅邸興起,當時採用的是鑄鐵浮雕單柱形式,價格極其昂貴,作為一種生活中的奢侈品流行於上流社會。後來,這種形式被傳到蘇聯,再由蘇聯傳至中國。
1900-1920年代,伴隨著暖氣片取暖的方便性、舒適性被廠泛認可和用於上流社會交際場所(如教堂、劇院)的需要,產生了散熱量較大的多柱、鑄鐵浮雕暖氣片。滿足了較大空間的樓堂館所。
1920- 1930年代間,暖氣片第一次革命產生了單柱鋼質暖氣片,明顯地提高了生產量,較大量滿足社會需求。
1930-195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多數人放棄生火取暖的基本方式。 追求更高生活水準。從而產生了大眾化的暖氣片,即多柱鑄鐵和多柱鋼質暖氣片。
1950-1960年,人們已經醫治完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產生了較為良好的工業革命成果,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在滿足取暖舒適的同時,在節能環保、美觀裝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銅質板式暖氣片以散熱量大、外觀簡潔、大方、價格適中,受到人們青睞,成為主流產品。
1960-1980年人們考慮到鋁材傳熱系數高的特點,希望其能取代鑄鐵和鋼質暖氣片。但由於鑄鋁型材粗獷簡單及不能很好解決鹼性水質腐蝕問題,故而在1980-1990年期間暖氣片主流又回歸到魯本斯鋼制暖氣片的時代。可人們要求其外觀必須能和現代的家居格調相一致,滿足人性化、個性化的要求。依據當時的生產工藝水平,大多數生產廠商普遍採用氬弧焊工藝插接式焊接,生產線條流暢的管式暖氣片。
全世界並沒有規定的暖氣使用緯度分界線,只是在中國,是否使用暖氣片被公認為是以長江或淮河為限。但是在江西等省市的70年代老房子里,仍然可以看以暖片氣的存在,說明在某個時代,江西也曾集中供過暖氣片。
⑩ 中國古代冬季取暖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古人一般從衣著、建築、火坑、火塘、地炕、壁爐、火牆幾個方式來取暖的。衣著:中國古時所謂的布,一般是指麻布,人們用「布衣」一詞形容平民百姓,是因為窮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以麻布蔽體。
自秦漢迄唐宋一千五百年間,絲麻維系著數千萬,甚至上億中國人的衣著、被褥等生活必需。至元明時,棉花逐漸部份取代絲麻,成為中國重要的天然纖維作物。
古代皮衣——裘,王室貴族一般用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檔動物毛,而庶人則用劣質的羊皮或者狗皮。
建築:火牆構造圖 建築一般都是座北朝南,有利於依靠日照取暖。而且,無論正房、偏房都有厚厚的牆壁和屋頂,以利保暖。
火塘: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火炕:南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依靠盡量厚的棉被來抵禦寒冷的,而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的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
地炕:條件好一些的百姓和貴族,有更高級的採暖設備——地炕,其構造是在房屋的一側或兩側的廊下、或檐下挖一數尺深的燒火坑,坑內砌灶,灶的煙道在室內地面下往復盤旋,這樣,灼熱的煙氣把大型方磚鋪砌的地面烘熱,供室內採暖。它既無煙氣污染,又可免去煤氣中毒之虞,而熱氣流自地面上升,使室內供熱十分均勻,在沒有現代化的暖氣和空調設備時,地炕是很高級的採暖設備了。 壁爐:
據《秦宮廷文化》介紹,考古工作者們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三座壁爐,似為供取暖用的設備。爐口前有灰坑,爐的左側有一個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該壁爐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沒有較大的火焰,燃燒的時間比較長,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反映了我國古代先進的建築採暖技術。 火牆:秦長樂宮遺址也曾發現火牆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用來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