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中國為什麼沒有打過日本
打了,明朝的時候打的。元世祖忽必烈,好大喜功,非要打日本,2次都失專敗了,具體怎麼回事忘記了屬,第一次因為將領不想打,士兵也不想打。第二次是因為將領垃圾,人生地不熟,進入埋伏,10W大軍沒了。。。
我不知道你說的「中華民族,不是少數民族」什麼意思。元朝,清朝主要的將領也都是漢族,中華名族就包含了少數民族。
政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商貿,那時候日本很帖服,天天來學習,也不招惹你,打他幹啥,那小破地方還,海戰還費勁。。。很多原因,當時對中國要是有威脅肯定會打的了。
宋朝不可與唐朝相比滴!唐朝國富民強,軍事也是威震四海,沒人敢惹,還有錢。宋朝就完了,北宋無良將,南宋無良相。北宋的時候能建國沒被金遼打虧了就不錯了。南宋朝廷SB一群,有那麼一批將軍都打金,收復失地呢,哪有功夫打日本
你要對歷史感興趣,就從春秋戰國一直看到清朝滅亡,看正史。
㈡ 歷史上有中國侵略過日本嗎
元朝兩次征討日本
1、元朝第一次向日本進軍是在1275年,地點選在最近的北九州地區。第一戰發生日本與朝鮮半島間的門戶——對馬島。首先元軍選擇從朝鮮半島的合浦悄然出擊,不日就成功登陸對馬島並全殲島上日軍,佔領對馬島。
2、1281年,忽必烈第二次下令東征日本,並派出約15萬的軍隊,可謂當時最大規模的艦隊了。但是,第二次出征似乎比第一次要艱難多了。當時元軍選擇兵分兩路尋找登陸地點。
但是由於收到沿海鎮守日軍的強烈反抗,元軍在尋找登陸地點就花費了太多時間。登陸後,又遭到日軍陸軍部隊截擊,當時日軍的裝備較第一次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所以元軍傷亡不小,又時逢疫病,元軍進度遲緩。
結果一拖再拖的元軍在海上徘徊多日後,又遭遇強台風。並且,這一次元軍的損失更加慘痛,倉促建造的粗陋艦隊在強大的台風面前更是不堪一擊,元軍幾乎全軍覆滅,死亡之數過半,第二次出兵日本也因此宣布失敗了。
(2)歷史上中國打過日本嗎擴展閱讀:
忽必烈對日本有著明確的政治目的:
1、自唐代最後一代遣唐使之後,日本已經數百年未通中國,如果日本向忽必烈表示臣服,有助於增加元帝國的權威性,對忽必烈鞏固權力頗為有利;
2、當時元帝國正在對南宋發動最後的進攻,而日本是南宋的重要貿易夥伴。從切斷其外援的角度,獲得日本的臣服頗為重要。
日本侵華戰爭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與盟軍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日本投降書,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次年起,9月3日被確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日本被牢牢釘在戰敗國的恥辱柱上。根據《波茨坦公告》設立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反和平」「反人道」罪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定了性。1951年9月,日本為獲取所謂《舊金山和約》,公開接受戰爭罪行的裁決。這段黑白分明的歷史,在戰後的日本竟一直爭論不休。
安倍二次上台,揣著明白裝糊塗,竟說「侵略」沒有明確定義。有日本政客還說戰敗是最大的錯。日本右翼分子更是顛倒黑白,把日本在二戰中的侵略戰爭說成是正義戰爭、大東亞解放戰爭。侵略戰爭肯定論在日本大行其道。
㈢ 歷史上中國沒有戰勝日本過。
日本是亞洲最先被西方打開國門的,也是最早西化的國家,跟著西方列強瓜分大清,拿的具回額的賠款,不斷增強國答力,相對於當時的民國還是百廢待興 這種分列始終沒有有效的統一,跟已經民族主義高漲的日本是沒有可比性的。:再來侵華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在他們窮兵黷武 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的同時,我們還在拚命建棉紗廠 。。這也是日本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侵華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再晚十年,他們一點機會都沒有、 我們為什麼節節敗退?因為日本是有計劃有預謀的,他們連匯測的中國地圖都比我們的先進 更別說 武器 訓練。 但是他們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最失敗的原因就是他們忽略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韌性。就跟德國6個月滅亡蘇聯的計劃一樣。當時我們根本沒有準備這樣一場戰爭,好正面我們打不過,但是我們確實把日本拖在了這個大泥潭。。你說的美國原子彈,當時日本已經沒有生源力量了。亞洲最強的關東軍到最後都是一些殘兵或者抓的皇民,真正的主力已經消耗殆盡。原子彈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好一根稻草。別民族自卑感這么強,我們弱的時候他們沒乾死我們 ,現在我們這么強大。拋開美日安保條例,我們真要全力入侵日本,他們守不了一個月。
㈣ 中國歷史上從未戰勝過日本嗎
歷史上中日共發生過五次戰爭,即白江口之戰(唐朝公元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忽必烈兩次征日戰爭(元朝1274年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第一次是日本完敗,並且戰敗的日本開始以遣唐使的名義全面向中國學習。
第二次是忽必烈的蒙古陸戰無敵,卻在海戰上遇到難題,又被兩次大風暴給摧毀了船隊(後來日本稱之為「神風」),忽必烈失敗。
第三次萬曆時期的明朝經過一代代奇葩的明朝皇帝折騰後已經是日薄西山,但是仍然幫助藩屬國朝鮮擊敗了日本豐臣秀吉的兩次入侵。忘恩負義的棒子國總是吹噓什麼鳴梁海戰之類的,其實主要仗都是明朝打的,棒子國在明軍入朝前一潰千里,明軍晚到一點就滅國了。
第四次是滿清野蠻人統治下的中國和日本的一次不對等戰爭。清朝的艦隊、財力全面占優勢,卻因為為了給慈禧修園子挪用海軍軍費導致海軍沒有訓練經費,很多水兵臨戰了才第一次開動軍艦,第一次開炮,完全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結果被弱小的敵人給打敗。其後又因清朝官員派系斗爭,草草議和,並且把尚能作戰的海軍船隻賠償給日本,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這些軍艦還在用來屠殺中國人。
第五次就是抗日戰爭。中國經歷了這么多年的層層削弱,已經千瘡百孔。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割據勢力太多,政令不統一導致與日本差距拉到更大,實力對比比清末的差距大很多倍,所以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中國軍民擋住了日本的瘋狂進攻,並且把日本拉進持久戰的泥潭。中國戰場的殲敵數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日本的戰略被中國戰場給拖得亂七八糟。
日本軍部的戰略是三個月滅亡中國,然後以中國的資源和人力作為補充去再征服其他周邊國家。然而日本陸軍三個月沒能滅亡中國,三年過去了還是沒有,想要從中國掠奪的戰略物資沒法保障,反而拖住了大量的精銳部隊,逼著日本再去找好啃的骨頭來補補身體,於是轉而把南洋作為重點。這一行動對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造成了傷害,美國開始對日本貿易禁運。美國的貿易禁運讓日本的物資更緊張,於是日本只好孤注一擲去炸珍珠港主動挑起戰爭,於是美國加入戰爭並且從事實上碾壓了日本。所以說,中國的抗戰雖然艱辛,但是從戰略角度上說,正是中國的堅持導致日本的戰略選擇艱難,並且不得不鋌而走險去招惹美國,一步步走上絕路。不然以美國的尿性,它寧可躲後面不參戰,專門賣軍火發大財,絕對不會加入到反法西斯戰爭中來。
㈤ 歷史上有中國侵略過日本嗎
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 元朝時蒙古曾經要侵略日本 只不過戰船最後被一陣風刮的船全沉了 全軍覆沒 後日本為了紀念這一陣風 才有了後面的神風敢死隊這一說。這次戰爭被稱為文永之役 。
㈥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有過哪幾次戰爭
中日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詳情請登錄:
http://ke..com/view/32125.htm
㈦ 歷史上日本被中國侵略過嗎
是元朝而不是蒙古大軍攻打日本。
相關史料:
元朝對日本國的戰爭
元世祖忽必烈大帝早就有使日本臣服之心。至元三年(1266年)八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說黑的)、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高麗向導將蒙古使臣引至巨濟島便返回,未能到達日本。次年六月,忽必烈再派里德等出使,嚴令高麗方面務必將使臣護送到日本。高麗國王派其朝臣潘阜等代替蒙古使節傳書,日本國執政的鐮倉幕府拒不答復元朝國書,潘阜等人不得要領而歸。至元五年(1268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里德等人出使日本。元使到達對馬島,仍被日本國拒之門外。後來在至元八年(1271年)和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又兩次派秘書監趙良弼出使,也均被滯留於日本太宰府,未能進入其京都。
如此多年,5次通使不成,忽必烈決心使用武力。其實早在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就曾下令在高麗屯田,儲備攻日糧餉。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後又設立征東元帥府,以忻都、洪茶丘為都、副元帥,軍隊增加到25,000人。十月,元軍從合浦(今朝鮮馬山)出發,直搗日本。日本天皇徵集藩屬兵10萬餘人迎戰。元軍攻佔對馬、一岐兩島,在肥前松浦郡、築前博多灣(今福岡附近)登陸。但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台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因該年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永十一年,故這場戰役在日本史上被稱為"文永之役"。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鐮倉幕府處死。這一消息直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才傳到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調軍隊(包括結集南宋新附軍),成立征東行省(亦稱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計。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五月,征東行省右丞忻都、洪茶丘和都元帥金方慶率蒙、漢、高麗軍4萬人組成東路軍,乘戰船900艘,仍從高麗合浦出發,在築前去駕島登陸。遭到日軍頑強抵抗之後,東路元軍退至鷹島,轉攻對馬、一岐、長門等地。六月,行省右丞相阿塔海、右丞範文虎、左丞李庭、張禧等率新附軍及強行征發來的江南士卒共10萬人組成的江南軍,乘戰船3,500艘,從慶元(今寧波)、定海啟航。二路大軍約定六月以前會於壹岐島及平壺島。七月,兩路大軍在平壺島會合後,主力駐屯鷹島,偏師進屯平壺島,計劃分數路進攻太宰府。但是,元軍統帥之間不和,影響了軍務,加上日軍戒備森嚴,元軍在鷹島滯留達一個月之久。八月初一夜,元軍遭颶風襲擊,大部分船隻沉沒,軍士溺死者無數。初五,範文虎(南宋降將)臨陣脫逃,"獨帆走高麗"(方回《桐江續集》卷32《孔端卿東徵集序》),竟把10多萬元軍將士遺棄在海島上。日軍上島後,元軍大部分將士背水戰死;數萬士卒被俘。戰俘們被日軍押往八角島做奴隸。此次背水大戰生還者概不足五分之一。此年為日本俊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日本史志稱這一戰役為"弘安之役"。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搜集糧草,引起江南民眾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再次下令大造戰船。年底,征調江淮等地漕米百萬石運往高麗合浦,下令禁軍五衛、江南、高麗等處軍隊於第二年春天出師,秋天集結於合浦。後因部分大臣反對,尤其還要對安南用兵,忽必烈才不得不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下詔罷征日本。此後,元朝雖然還有過征伐日本的議論和准備,但均未能實現。直至大元末,元朝和日本政府之間始終處於僵局。中日交往主要為民間貿易和僧侶間的往來。元朝政府對這種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以上內容基本引自莫久愚、趙英主編《中國通史圖鑒》,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
㈧ 中國古代有攻打過日本嗎
在中國古代史上,有三次對日戰爭,兩勝一負。
第一次是公元回663年的白江口戰役,答唐朝和新羅軍隊以寡敵眾,最終以少勝多,來侵的日本400多艘戰船全部被燒。在此次戰役之前,日本已經向唐朝派過三次遣唐使。戰爭結束後,日本再次感到唐朝的強大,決心進一步向唐朝學習,因而有了後來長達兩百多年的遣唐使。
第二次是忽必烈1281年的東征日本。此次戰爭中,日本並不佔優勢,但由於蒙古人並不熟悉海戰,且麾下軍隊組成復雜,有蒙古人、大陸南方的士兵、朝鮮人,內部難以協調。在對馬島一帶先遇日本人的頑強阻擊,再遇大風(日本人將這股大風稱為「神風」,二戰後期自殺性質的「神風特攻隊」即典出於此),船隊損失巨大。由於此次戰爭的失敗,日本保留了侵襲朝鮮、中國沿海地區的實力。
第三次戰爭發生在明朝的萬曆年間(1592年、1597年),這次戰爭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詳細描述。豐臣秀吉本想通過朝鮮進攻明朝,甚至遷都北京,真是狂妄至極。日本人最終在朝鮮將軍李舜臣和明朝軍隊的聯合攻擊下慘敗。這之後日本長期不敢與中國作戰,一直到甲午戰爭發生。
㈨ 中國在那幾個朝代攻打過日本
中國古代主動攻打日本只有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最終以元軍失利告終。
一、元日戰爭介紹: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
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鐮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凶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
由於元日戰爭在阻止蒙古帝國和元朝擴張上所發揮的作用,使得它們在很多小說中都被提及,並且神風這個詞也是由此而生的。
(9)歷史上中國打過日本嗎擴展閱讀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 。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局面。 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戰爭結果:
抵禦元軍入侵的防禦工事的遺址,位於日本九州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區筥松。這個遺址本來在海岸邊,但現已離開海岸很遠。
忽必烈於1286年試圖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日本方面,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范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
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
盡管不是得到普遍承認,但許多學者仍認為侵略事件雙方的兵力比傳統觀點認為的要少得多。還認為日本方面能夠在沒有「神風」的幫助下有效地擊退入侵者。
㈩ 歷史上中國有沒有主動攻打過日本
據史料記載,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忽必烈曾經攻打過日本,但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
公元1274年,遠征軍由朝鮮出海,駛往九州島,全軍共兩萬五千人,幾乎都是少數民族人民。遠征軍統帥為蒙古人忽敦,兩位副統帥為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元軍航行至博多灣,首先攻佔並蹂躪了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分三處在九州登陸攻入內陸。三路入侵軍隊中,一路為主力,兩路為策應,主力部隊的登陸地點大約在長崎附近。
面對第一次「蒙古來襲」,日本鐮倉幕府調集部分正規軍迎戰,九州沿海各藩也緊急組織武士和民兵參戰。慘烈的戰斗進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戰術較為落後,在開始的戰斗中蒙受巨大傷亡,但他們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軍的推進。至此元軍傷亡慘重,進展無望,他們的敗局已不可避免,由於箭和給養都即將用盡,元軍無力繼續守住陣地,他們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元軍的艦隊遭風暴襲擊,遭受了一些損失,不過大部分船隻安全回國。
第一次侵日戰爭結束後,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領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乾脆地將蒙古使者斬首。忽必烈自然不會忍氣吞聲,在統一中國之後,他便著手准備第二次侵日戰爭。日本人嚴密偵視元帝國的動向,對即將到來的第二次「蒙古來襲」做了充足的戰爭准備。
此時日本政局穩定,因此日本人能夠動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擊入侵。幕府在九州徵用民夫於博多灣一帶敵人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區沿海灘構築了一道石牆,用以阻礙蒙古騎兵。當敵人進攻日期臨近時,北條宗盛和北條宗政分別率精銳武士軍開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區布防,北條宗政的鎮西軍後來成為戰斗的主力。同時九州各藩開始動員民兵,日本其他地區的武士也趕來參戰。
公元1281年,元帝國龐大的遠征軍由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北方出海的艦隊於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達博多灣,在等待南方艦隊期間,蒙古人輕易攻佔了博多灣的幾個島嶼,島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殺,島上的建築物也被盡被毀壞焚毀。
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個多月,遠征軍的損失已超過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牆。到七月下旬,元軍的糧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最終只好鳴金收兵。第二次侵日戰爭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