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中國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第一,兩國關系開始還是不錯的。因為中印兩國都是長期被列強所欺負的國家,所以在反抗帝國主義這方面合作是很緊密的。印度當時搞了一個不結盟運動,自己做這個組織的領袖,中國也樂見印度發揮作用,中國也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
第二,新中國是1949年成立,印度是1947年獨立。從剛開始建國的條件來說,印度是明顯超過中國的。印度獨立沒有發生戰爭,是和平獨立的。而且英國殖民印度300年期間給印度留下了很多財產。比如印度建國時鐵路總長度達5萬多公里,而面積三倍於印度的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只有2萬公里。
第三,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政策直接導致了中印利益的碰撞。印度開國領袖聖雄甘地在印度獨立後說,希望印度成為一個傳統的國家,不搞什麼現代化的工業,只是老老實實的做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以崇高的精神獲得世界各國的尊敬和認可。但是甘地死了以後,尼赫魯即聲明:印度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所以他的野心一步步擴張,直到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
第四,尼赫魯所要求的土地是過去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是無效的。但是尼赫魯一口咬定要繼承英國過去的權利,所以和中國發生了矛盾。後來在英美等國的鼓吹下,加之英美的軍事援助,尼赫魯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由於印度軍隊厭戰,加之指揮落後,給人以雄壯威武印象的印度軍隊很短時間內全面潰敗。印度國內完全震驚,國際社會完全震驚。
第五,印度鄰國巴基斯坦和印度長期不和,戰爭不斷。為了牽制印度,中國大力發展和巴基斯坦的友好關系,這使印度心懷記恨;而中印戰爭的失利使印度第三世界領袖的形象毀於一旦,印度遭受戰略損失。從此印度對中國懷恨在心。
第六,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國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從2001年以來,中國的經濟規模急劇膨脹,2009年GDP已達50000億美元,印度GDP僅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而1988年印度GDP還是中國的80%多。所以印度政府很受刺激,所以也開展了「追趕中國」的運動。但是由於印度政府效率過於低下,口號遠多於行動,所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還在迅速拉大。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印度經濟規模在5年後可能不足中國經濟總量的10%,而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所以總的來看,印度這個國家既可憐,又可恨。
⑵ 中國和印度古往今來國家關系如何
本節目里,我們就中印兩國關系做一簡單闡述。正如大家所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即1962年,中國與印度之間爆發了一場短暫的軍事沖突後,迄今為止,中印兩國間仍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分歧。但中印兩國最近幾年都表達了致力於解決雙方分歧與矛盾的誠意。中印兩國之間的最主要分歧歸納起來有二點。其一是邊境劃分矛盾;其二是中國西藏流亡人士達賴喇嘛在印度政治避難問題。中印兩國在雙方交界的西馬拉雅山地區九萬多平方公里的歸屬問題上存在分歧。印度認為,這塊一直居住藏族的地區屬於印度領土,但中國方面強調,這塊居住著藏族的地區是屬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延伸地帶,屬於中國領土范圍。中印在這一地區存在的分歧,導致兩國於1962年爆發了戰爭。這場戰爭在當時印度領導人保持克制的情況下很快得以結束。盡管戰爭早已結束,但兩國在邊境問題上存在的分歧仍沒能得以解決,後來隨著中國向西藏派駐軍隊,達賴喇嘛率領幾千名藏民前往印度北部地區。印度政府向這些西藏流亡人士提供政治避難後,中印兩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深。後來,隨著印度指責中國支持印度國內的一股分裂勢力,致使中印兩國之間關繫到九十年代一直沒有得到大的改善。 在冷戰時代,印度與前蘇聯建立了戰略同盟關系。以致於中國與前蘇聯因在意識形態上存在著競爭,從而促使中美關系得到發展的同時,中國與印度的關系不斷惡化,後來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地區和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當然,在冷戰結束前,印度也做出過希望與中國改善雙邊關系的意願。最近幾年,中印兩國通過組建一個確定兩國過境劃分的專門委員會,進一步深入討論和解決雙方在邊境問題上存在的分歧。該委員會成員最近幾年分別在北京和新德里召開數次定期座談會,並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在承認印度領土完整的同時宣布,做好著與印度就兩國邊境分歧展開政治對話的准備。與之相對,印度政府在阻止達賴喇嘛從事反中國政府活動的同時宣布:西藏問題應通過政治方式加以解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承諾,中國不會支持印度北部地區的分裂主義活動。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關系得到改善令美國不安,美國現已制定了與印度結成戰略聯盟和向印度提供條件的計劃,按照美國的意願,中印兩國間的矛盾越深越好,兩國間的邊境矛盾一直存在下去對美國有利。現今,美國、以色列政權和印度三方存在著組成戰略同盟的關系的可能性,不久前,美國同意以色列向印度出售雷達預警飛機,而此前美國要求以色列取消向中國出售同類型號的雷達預警飛機的舉動表明:在出售先進武器方面,美國對印度的態度比對中國的態度積極。除此外,美國最近增加在印度的投資和美國與以色列有意向印度靠攏的政策是美國在南亞地區實施的新策略,其目的就是在中印巴三國間製造障礙。當然,印度也非常清楚,印度保持與地區大國的友好關系,有利於印度的國家利益,現今還沒有跡象表明,印度會改變自己與地區大國發展合作關系的政策,但美國側重發展與印度的戰略合作關系和降低與巴基斯坦合作關系的舉動,不能說與中國沒有聯系。 最近幾年,美國在致力於發展與印度關系的同時,將中國以自己的合作夥伴國地位逐漸列為競爭對手。在美國國內現今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即: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從地區大國轉變為一個能足夠影響和左右國際事務的強大國家,從而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屆時,美國與印度的戰略同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遏制中國。與此同時,美國和以色列與印度加強戰略同盟關系的目的,是擔心中國,印度和俄羅斯三方結成戰略同盟關系後,危及到美國在地區和國際社會的霸主地位。 親愛的聽眾朋友,我們今天這一時間的節目就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再會!(這是電台播音稿)
⑶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3)中國雲南與印度歷史現狀和未來擴展閱讀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
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⑷ 中國和印度比較,知曉世界上兩個最大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1500字
中國和印抄度人的區別就思想而言是,印度人擅長玄思,所以印度人的宗教很厲害,中國都要那萬里西行求法。中國人雖然有各種思想諸子百家,但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家後百姓普遍比較愚昧和現實。印度過去和現在論經濟沒法跟中國比,雖然都是人口大國但是印度人的生活質量遠不如中國,他們的城市化率也不如中國。可是軍事上尤其是海軍,印度的強大超過了中國,中國的遼寧號目前剛服役沒有戰鬥力,而印度目前成建制的航母戰斗群就好幾個了,印度洋已經名副其實變成他印度的洋了,現在和過去印度是不如中國,但是為來的世界是海洋的世界,印度這點比中國看的遠,中國目前南海都沖不出去,中國的崛起就是海洋的崛起。
⑸ 中國與印度的發展
1、都是發展中國家
2、因為中國的崛起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再說以後中國成為世界霸主就沒他們好果子吃了
3、印度是所謂的民主國家。跟西方是同一陣營的。而且印度的發展至今不能跟中國比,對西方構不成威脅
⑹ 對比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比較(國際掃描)
□趙建軍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
⑺ 對比中國和印度的綜合狀況
最佳答案檢舉 中國與印度國力對比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⑻ 中國,印度發展現狀 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中國幾十個造船廠同時再造軍艦,最近十幾年來平均每年造19艘驅護艦,兩艘內航母,潛艇,大容型登陸艦,大型補給船,還有其他軍用艦只。印度十幾年來就造了一艘導彈驅逐艦,那甲板薄得張局踩上去忽悠忽悠的都怕漏下去,一艘航母下水了三次,現在還在船塢里趴著呢,造了一艘核潛艇還在水裡泡著不能用呢。
⑼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發展
表面上平靜,暗地裡互相防著,相互較勁。這幾年會好一點,經濟爭端比較明顯,其他回方面答反而蓋過去了,不過在領土問題解決之前兩國的爭端是不會停止的,印度還是會繼續增強軍事實力來防止中國武力解決領土問題,而中國也會不斷在南亞西亞和東南亞施加影響,實際上,印度周圍的國家現在大多跟中國關系良好,甚至依賴中國,中國在這些地區的市場這幾年也是在不斷擴大,軍事合作也在加強。但是中國這些人精力放在經濟發展與東面海域,而印度則是放在巴基斯坦以及載加強對南亞各國的控制上,所以中國與印度的關系還會比較久的保持現在的這種關系,除非南亞爆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