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思維導圖
歷史最好能將時光軸記在自己心裡,畫思維導圖實在不是文科所使用的辦法(個人認為)。我記得初中時,只是保持一顆對歷史的熱情之心,歷史成績一直不錯。
②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提綱內容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
1
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一、隋的統一
1.
建立:
581
年,北周楊堅建立隋朝。年號開皇。
2.
統一:
589
年,隋滅掉陳,統一全國。
3.
隋文帝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被稱為「開皇之治」
。
二、隋朝大運河——(隋煬帝)時開鑿
1.
目的: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和交流。
2.
概況:
「
3+4+5=1
」
①
三點: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餘杭。
②
四段: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
、
(通濟渠)
、
(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③
五水:連接了(海河)
、
(黃河)
、
(淮河)
、
(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④
地位:
全長兩千多千米,
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體現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
3.
大運河開通的作用(影響)
:
①
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南北(政治)
、
(經濟)
、
(文化)聯系的紐帶。
②
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
「絲綢之路」和(海上)
「絲綢之路」的樞紐。
③
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
④
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第
2
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一、
唐朝建立:
1
、
隋亡的原因:
①隋煬帝的暴政;
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③地方長官、
割據勢力紛紛起兵。
2
、
618
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
二、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1
.
①
626
年,
(李世民)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他就是唐太宗。
②它善於納諫,知人善任。著名進諫大臣有魏徵、他說: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
舟,亦能覆舟」
。
「君」指帝王,體現「存百姓」思想。
2.
貞觀之治
原因:
(
1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推行系列革新措施。
(
2
)
「貞觀新政」
:
①經濟: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
②政治: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舉制。
③法律:修改法令,編撰《唐律疏議》
。
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奠定唐朝進一
步發展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
三、
「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如何?
「三省」是指: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
、門下省(負責審核)
、尚書省(負責執行)
。
尚書省下設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四、評價唐太宗。
第
3
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
一、武則天統治
1.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國號為「周」
。
2.
措施:①重用酷吏,打擊官僚貴族,發展中央集權。②改《貞觀氏族志》為《姓氏錄》
。
③大力發展科舉制度。
④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3.
影響:史稱「貞觀遺風」
。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
二、
「開元盛世」
初一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
1.
原因:唐玄宗統治勵精圖治,實施促進社會發展的政策。
2.
唐玄宗統治措施:
重用賢能,
整頓吏治,
對軍事制度、
財政制度、
漕運制度等進行改革。
3.
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行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疆域:東至(安東)
,西迄(安西)
,北達(蒙古高原)
,南抵(南海)
。
四、唐朝的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曲轅犁)和(筒車)灌溉技術發明使用促進農業發展。
人口增長迅速。
第
4
課
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
一、科舉制。
1.
創立:隋朝創立,唐朝逐步完善。
2.
含義: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准。
3.
內容: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科主要測考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
進士科考經史、雜文,後來雜文專考詩賦。
4.
影響、
作用:
①便於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
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
②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③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
爭機會;④給社會帶來革新氣息和創造精神。
二、衣食住行時尚。
飲茶習俗在唐代風靡全國。騎馬出行很普遍,婦女以穿南裝、戒裝為時尚。
三、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的表現:
盛唐從習俗風尚到思想文化都體現出胡漢交融和中西貫通的特點,展示了博
大開放、匯納百川與充滿新活力的時代精神。整個社會激盪著為國建功立業的
進取精神。
③ 初中七下歷史第一課重點是什麼
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講清楚大運河的概況,完成課後的活動河探究。
④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單元知識框架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裡,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9、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漢興,隋亡唐興,有什麼共同之處?
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相同點: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統一後很快滅亡的。秦隋後期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治者殘暴道,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②漢唐的興起都是統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都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且都成為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的統治者,都勤於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良。
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崇尚節儉,節制享受慾望。④合並州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徵為著名諫臣。⑥大興學校,發展科舉。
2、效果: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評價: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項目
漢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人才
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發展科舉
經濟
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親臨治理黃河,重視興修水利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和徭役
軍事
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無力與西漢對抗
在西域設置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
思想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辦太學
重視人才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
民族關系
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唐蕃友好
中國古代出現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農民戰爭的作用(農民起義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間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③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④個體作用:傑出帝王將相的個人政治品質。
三、女皇武則天
1、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後,「勵精為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5、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①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②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③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④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⑤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⑥群眾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⑦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為什麼要採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師:科舉制創立前(魏晉以來),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利用考試選拔官員。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意義: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3、武則天:開創殿試和武舉。
4、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也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二、北方——回紇的勃興
1、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
2、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三、東北——靺鞨(「車書本一家」)
1、7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
2、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
3、唐朝管理東北邊疆的機構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蒼山洱海間的南詔
1、六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民族
吐蕃
回紇
靺鞨
南詔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一帶
色楞河流域
東北松花江、黑龍江
雲南蒼山洱海
生活習俗
游牧、農耕、紡織和冶鐵水平高
崇尚勇敢、作風淳樸
驍勇強悍、能歌善舞
建築藝術高超
傑出首領
松贊干布
懷仁可汗
渤海郡王
雲南王
與唐關系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懷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渤海郡王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雲南王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一、唐與日本的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嗎?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什麼呢?今天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因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於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第7、8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學技術
1、建築:
特點:規模宏大,氣魄雄偉,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七百多年後,歐洲人才建成類似的橋。②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宮含元殿)。
2、印刷術:①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②隋唐時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歌等。③唐朝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醫學:「葯王」孫思邈《千金方》。
二、文學:詩歌
1、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2、代表詩人:
①李白(盛唐)——「詩仙」(《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②杜甫(盛-衰)——「詩聖」「詩史」(「三吏」「三別」)
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樂府》,詩歌反映現實。
三、書法:「顏筋柳骨」
1、顏真卿:創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稱「顏體」,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代表作為《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顏真卿。
2、柳公權:博採眾長,別出新意,成「柳體」,其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為《玄秘塔碑》。
四、繪畫
1、(唐朝)閻立本:擅長人物畫,代表作為《歷代帝王圖》《步輦圖》。
2、(唐朝)吳道子:「畫聖」,開後世寫意畫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五、藝術寶庫
代表:甘肅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開鑿,壁畫和彩色塑像,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1、唐初:《秦王破陣樂》
2、盛唐:《霓裳羽衣曲》
以上內容用表格可簡化歸納為:
一、科技方面
類別
朝代
設計者
成就
建築
隋朝
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
《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方面(詩歌)
代表人物
生活時期
代表著作
詩歌特點
人稱
李白
盛唐時期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即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像豐富,意境奇妙,語言輕快。
「詩仙」
杜甫
由盛轉衰
「三吏」、「三別」
或氣魄雄渾,或沉鬱悲愴,語言精練凝重
「詩聖」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樂府》
現實主義,諷喻社會,同情人民。詩歌直白如話,通俗易懂
三、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類別
代表人物
著作
成就
書法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創立了新書體「顏體」,是繼王羲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
柳公權
《玄秘塔碑》
自成「柳體」
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歷代帝王像》
擅長人物故事畫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開後世寫意畫先河,被稱為「畫聖」
石窟藝術
甘肅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可以來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50f630100dvfm.html
⑤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
(1)、隋朝統一的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長期的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南方陳政權內統治的腐敗容。
隋朝前統一的王朝有秦、漢。
(2)、隋文帝。國家的統一。
(3)、通濟渠、邗溝。反映了隋統治者貪戀江南美景,奢侈腐化,不體恤百姓。
(4)、大運河通航後,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它宛如一條綵帶,沿岸城鎮猶如綵帶上鑲嵌的一顆顆明珠。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⑥ 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一課內容
1、了解下列基礎知識: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富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大運河的概況及影響。
2、通過識讀「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預習檢測】
一、隋的統一(請你認真閱讀教材2-4頁「隋的統一」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 年, 建立隋朝,年號 ,定都 。
2、 年,隋滅掉南方的 朝,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後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
3、思考:隋為什麼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貫穿南北的動脈(請你認真閱讀教材4--6頁「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開鑿目的:
2、填圖:本圖比較模糊,請你用彩筆在圖上填上大運河的中心 ;南北端點
和 ;從北向南的四段 、
、 ;連接的五大水系 、
、 、 、 ;
最後填上隋朝的都城 。
3、作用:大運河通航後,不僅成為 的紐帶,也成為溝通
和 的樞紐。還促進了沿岸地區 和 發展。
【共同探究】
1、以下是古人關於大運河的兩首詩,請你先閱讀理解,不懂的地方問老師,然後回答問題:
問題:
(1)這兩首詩對於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態度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各是什麼態度?
(2)你怎樣評價隋煬帝修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
2、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朝代,而且兩者有
許多相似之處。試一下,看你能不能找出來。從這兩個王朝
的興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什麼?
【歸納整理】
1、完成下面的簡表: 2、根據示意圖熟悉掌握大運河的有關知識
隋的建立和統一:
建立時間
建立者
統一時間
統一意義 【拓展練習】
1、隋朝開鑿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B、加強水利灌溉
C、供隋煬帝到江都巡遊 D、為了對高麗戰爭
2、隋統一南北的歷史條件是( )
①南北朝後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交通
③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發展 ④東晉南朝時北人南遷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3、隋朝大運河,連接淮河和長江的一段是( )
A、永濟渠 B、江南河 C、通濟渠 D、邗溝
4、下列關於隋朝大運河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
A、開鑿於隋煬帝統治時期 B、全長四、五千千米
C、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D、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5、隋朝作為統一的朝代存在的時間是 ( )
A、581 — 618年 B、589 — 618年 C、581 — 600年 D、588 — 618年
6、隋朝的統治類似下列哪個朝代( )
A、秦朝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7、隋朝開鑿大運河的重大意義在於( )
A、滿足了隋煬帝游江都的願望 B、實現了南水北調
C、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D、利於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
8、隋煬帝乘「龍舟」從洛陽巡遊到揚州,要經過大運河的哪幾段?( )
①通濟渠 ②永濟渠 ③邗溝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9、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麼? 此「河」是誰在位時開通的?(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別指現在的什麼地方?(3)此河的開通在當時起到了什麼作用?怎樣簡評價此河?此河對生態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影響 ?
⊙該文章轉自[歷史風雲網]: http://www.lsfyw.net/Article/HTML/51829.html
⑦ 初一下冊歷史課的第一課,
隋朝統一的客觀原因
(一)南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南北差距縮小為隋朝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作為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中心--黃河流域。自東漢以來到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前,歷經多次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流離失所。雖經歷曹魏,前秦的努力,北方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時間很短暫。北魏統一黃河流流域以後,孝文帝進行了改革,實行均田制,三長制(地方基層行政制度),租調制「三制」的實行在當時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農民通過開墾增加了自己的土地,租調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這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北魏的農業生產具有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均田制的時踐使政府的收入大為增加,「百姓般阜,年登俗樂」,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此時北方的經濟發展程度比南方高,為隋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南方經濟在三國時只處於初步開發階段,真正開發從南朝開始。南朝時,(1)「自中原亂離,以黎南渡,並僑置牧司在廣靈,丹陽,南城,非舊土也。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幾乎由於大量人口的南遷,一方面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據統計,西經末年到南朝時期為避戰亂追到南方農民大約在90萬以上,相當於江南人口的1/6,北方總人口的1/8);另一方面南遷的農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再加上南方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統治者推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南方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盡管此前北方的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南方,但經過這一時期的開發,可以說南方經濟已逐步趕超北方,使得南北經濟差距縮小。因此,南北朝的經濟發展要求打破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以利於經濟文化交流。這也是隨統一的一個經濟條件。
(二)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為隋的統一提供了民族條件
自東漢末年,由於政治的日益腐敗,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歷三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又出現了東晉十六國並立和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繁的三百多年中,中國社會處於一個巨大動盪的旋渦之中。與此同時,由於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雜居,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這一時期,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各族,他們出現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後,驟然間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過程,紛紛離散聚合。建立過政權的許多民族都紛紛與漢族融合。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民族之間雙向或多向的遷徙、對流,是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即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的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在北方,史稱「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紛至沓來,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許多政權。這些民族政權,一般不管哪個民族居統治地位,大都與漢族世族階級相聯合;同時,在政權的組合上又往往採取多種形式的聯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紛紛建立政權,一個最為直接的後果是:在中原地區形成了胡漢雜居的局面,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些民族在與漢族的長期雜居相處與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漸漸地,他們與漢族在經濟、文化、語言、服飾、姓氏、習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異逐漸縮小,與漢族逐漸融為一體。如至北魏後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數民族已不見於史乘,柔然、吐谷渾、敕勒等也與漢族逐漸融合。到隋朝統一黃河流域,從北方遷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差不多都被漢族融合了,連鮮卑族也最終完成了漢化。當然,在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尤極大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此時,南北文化的隔閡正在逐漸解除,文化上的溝通與認識都在不斷加強,民族大融合的出現使深陷動亂遭受苦難的人民迫切要求和平穩定,實現國家統一。
⑧ 新課程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一單元檢測卷(第1~5課)答案
選擇題CDACBABDBCDBAC
⑨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知識點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麼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後,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發展生產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2、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 ②加強南北交通; 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 都城:長安
二、貞觀之治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①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②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③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
2、文成公主入吐蕃
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麼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民族
活動地區
與唐朝的關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為一家: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尺帶珠丹與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紇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維吾爾族
靺鞨
東北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車書本一家」。
滿族
南詔
西南
唐玄宗封皮羅閣為「雲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對外友好往來
主要的對外友好往來城市:長安、洛陽、廣州、揚州。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遣唐使
2、鑒真東渡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政治制度、文字、建築、錢幣、習俗等。
二、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
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朝鮮的音樂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三、玄奘西遊
為什麼唐朝與世界各國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
1、唐朝的強盛、繁榮、先進,對世界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較開放的政策和比過去發達的對外交通,給唐朝與各國友好往來提供了條件。
第7、8課 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築水平
1、趙州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唐長安城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
2、《金剛經》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
代表作
特點
李白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像豐富。
詩仙
杜甫
「三吏」「三別」
反映社會現實。
詩聖
白居易
《秦中吟》《新樂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會現實。
四、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1、書法
書體
書法家
代表作
顏體
顏真卿
《多寶塔碑》
柳體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繪畫
閻立本
《步輦圖》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畫聖
五、藝術寶庫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
著名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太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