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硯台的起源
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硯、易水硯、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台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公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木硯研究始於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並不適宜做硯台,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國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為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代人來說,古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❷ 中國4大名硯史什麼各有各的什麼特點
端硯 端硯以石質優良、細膩滋潤和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的優點,被推為「群硯之首」,是著名的實用工藝美術品。用於書畫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端石制硯,以石質要達到「溫潤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者」為佳品。 端石產於現在的廣東省肇慶市東南爛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帶。肇慶古稱端州,此處石料製成的硯台稱為「端硯」。端硯硯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間發現的,端硯石由於石質優良、細膩嫩爽、滋潤、具有發墨不傷毫和呵氣可研墨的特點。端石中的佳品長年浸於水中,溫潤如玉。《端溪硯史》稱之:「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摩之寂寂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采端溪,到南唐李後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石。 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為硯中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採集端石的地方,通常距江濱三、四里處,逐漸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龍岩、蚌坑等採石之所;下岩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岩之質量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岩想開采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瓮往上傳至岩口,如此做個月余,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若非如此,下岩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真是好的東西必須經過淬煉才能成材。但下岩到北宋時已開采凈盡,明朝以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岩,質量就沒有那麼好了。 端石的開采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古代的硯石真是得來不易。從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在「端溪銘」中說:「千大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可看出採石過程是非常艱巨。唐代詩人李賀在「揚生端州青花紫石硯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意思是說: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他贊美端石的名貴和頌揚了端州石工採石的高超技藝。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質量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質量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長出眼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質量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端硯的石質能達到緻密、堅實、幼嫩、滋潤,這與端硯的石品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端硯石品中有蕉葉白的,有火捺的,兼有青花。只要是硯石質地緻密、堅實、幼嫩、潤滑,發墨而不傷毫,就能成為一方好硯材。 端石石品繁多,真正好的名貴石品也是難得的。石品中有魚腦凍,是較名貴的石品,有如受凍的魚腦而得名。清吳蘭修《端溪硯史》中載:「一種生氣,團團圞圞,如澄潭月祥者,曰魚腦凍」。其質細膩、幼嫩、滋潤,一般產於水岩。 青花是名貴的石品,青花細致有如波面微塵,像輕紗,似水藻,隱約在紫石上面,秋之無形,沈入水中,方清晰可見。細潤如玉,叩磨無聲。蕉葉白是端石品中之一,形狀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上下四旁有火捺花紋裝飾。蕉葉白處細嫩,石質較軟,易於發墨,主要產於志坑。端石中還有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金銀線、冰紋、石眼等品名。端石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鴝鵒眼、烏鴉眼、鸚哥眼、象眼等;按其神態之分有活眼、淚眼、瞎眼等,還有高眼、低眼、底眼之分,石眼在端石硯雕刻藝術中起著裝飾美化作用。具有欣賞價值,被文人視為珍寶。古代文人以石眼視為端石質地高潔、細潤有神,猶如人的眼睛,別具一格,以此認為鑒別端石質量高低的標准。其實,石眼對端石沒有直接價值,只不過起了裝飾效果,令古人稱寶,視為珍藏。 端硯製作過程較為復雜,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維料、制璞、雕刻、配合、打磨(即磨光)、上蠟等等工藝過程。清代端石硯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利用何種雕法都要精心推敲,刻劃得當。保持了端硯的古雅、朴實,古色古香、形態自然的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端石雙龍硯」、「貓蝶硯」是端硯中的佳品。 歙硯 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現今江西婺源龍尾山西麓武溪,人稱「龍尾硯」又稱「羅紋硯」就是古歙硯,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歙縣)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宋洪邁《歙硯譜》的記載,說明在唐朝開元年間,葉姓獵人逐獸至長城裡,見迭石如城,瑩潔可愛,攜歸成硯,自是歙硯名聞天下。據五代陶谷《清異錄》的記載,唐開元二年,賜宰相張文蔚、楊涉等人龍麟月硯各一,歙產也。歙硯初產時間,應是開元之前,大約公元700年左右。歙硯石質優良,瑩潤細密,有"堅、潤、柔、健、細、膩、潔、美"八德。 歙硯的品種有羅紋、眉子、金暈、銀星、古屏、玉帶、紫雲等多種,尤以羅紋、眉子之奇特者為上品。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長約尺余的歙硯,硯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間錯、延伸至邊,當中琢成硯池,池中碧水盪漾,妙趣橫生,他竟然以此硯換得蘇仲泰一座豪華宅邸!現在,歙硯多次被作為"國寶",送給外國貴賓。歙硯的名硯有"龍尾硯、眉子硯、龍潭石硯、金星硯、廟前青石、歙紅"等。歙硯聞名是在南唐時代,由於歙硯石色青瑩、石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元宗的喜愛,故歙州設置了硯務,並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專門搜羅佳石,為御府造硯。之後李後主所用的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成為天下之冠。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石品很多,大致分為眉紋,是歙硯石中花紋之一。眉紋石按其石紋可分為七種,以雁湖、對眉子最佳。歙石中還有羅紋,石紋如絲羅形狀,可分金花羅紋,操作數羅紋、松紋羅紋等。金星紋理也是歙石的一個品種,是硯石中融有穀粒的結晶物,撒布硯面,在光線照耀下,熠熠發光,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古代稱為,羅紋硯,石紋有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紋理緊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之密。眉子硯,石紋像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雨點金星硯,星如雨點,燦然遍地。 歙硯石質堅密細膩,色黑深沈,紋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為上品。 歙硯的製作與端硯的製作差不多。造型多樣化,工匠用心立意後取材,達到歙石端莊、設計美觀大方、渾厚特點。如北京故宮收藏的「歙石竹節硯」、「歙石魚子竹節硯」。 洮河石硯 因產於中國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材料於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難得,是珍貴的硯材之一。洮河石質細密晶瑩,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清麗動人,有綠洮、紅洮兩種,而綠洮特別貴重。唐代洮硯製作比較盛行,與當時的端、歙、澄泥稱為全國四大名硯。紋理不多,傳世的作品也較少。洮河硯多為雕刻大面積的圖意,它以線刻後填黑,清晰感強,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質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萊山方硯」。 洮河硯是古稱,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現在被簡稱為洮硯。用以刻洮硯的岩石取自甘肅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極難,獲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綠色,但不翠綠,多為淡綠泛藍,暈點片片,酷似薄雲晴天﹔石質溫潤如玉,叩之卻無脆聲,渾朴而無火氣。澀不損毫,滑不拒墨﹔發墨迅疾,久蓄不涸。總之,無論觀賞,抑或實用,均屬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識為中國三大名硯之一,名列端、歙硯之後。嗚呼,此乃畫中窺美,欲親眼目睹精品洮硯,難矣。它雖位列第三,存世量卻遠寡於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難求吧。 澄泥硯 以過濾的細泥的材料製作的硯具。它並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燒煉而成,也是中國名硯之一。澄泥硯製作起源於唐代,至宋代興盛起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不損毫不耗墨,能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澄泥硯造型朴實無華、山東的魯概硯都屬於澄泥硯的一種。 澄泥硯始於晚晉唐初之山西絳州,是人工手作之陶類硯,製作方法沿革自秦磚漢瓦,經無數改良而精製所成。佳品堅實過於石,不涸水不傷毫。色多作鱔魚黃、蝦頭 紅、 朱沙紅、綠豆青等。真正澄泥硯製法因古人不輕易傳授秘方於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後來製成之作品多不屬佳品了。 如何選購硯石 隨著時代的發展,硯的實用性慢慢的淡化,而它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也隨之得到升華,一個好的高檔次的硯,不但可以作為珍貴的禮品贈送朋友,而且還是拍賣和收藏的寵兒,如果是材質佳、流傳有序的古硯,那麼它的價值則更高。所以要鑒別硯的優劣是十分重要的,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品、工、質、銘、飾等五個方面來鑒別: (1)品,指明的是硯的品相和外形,硯的造型品相一般以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為上品。 (2)工,指明的是硯的雕啄,硯雕啄的優劣決定了其藝術價值的高低。 (3)質,指明的硯的質量,硯的標准質量應是:溫潤如玉、堅實細膩、易發墨、不吸水、不損傷筆鋒、夏天儲水不易腐、冬天儲水不易冰。 (4)銘,指硯的雕刻者在硯的某個部位題詩或作句,像這樣的硯一般能提高其藝術價值 (5)飾,指明硯的裝飾,如:錦套、硯匣之類,雖說然這些東西只作美護和裝飾作用,但對硯的優劣也起襯托作用。
❸ 硯台的發展史是什麼
蒙於史前:從研磨器演變過來
興於秦漢:初步顯示美化趨勢
盛於隋唐:端硯歙硯問世
卓於宋元:實用與欣賞並重
弘揚於明:由實用轉為強調藝術
❹ 硯起源於什麼時候
我國制硯,歷史久遠。古硯多用鐵、銅、銀、石、瓦、陶、澄泥、玉、漆等製成,最早的硯材版,大概是權石。品種繁雜,裝飾各異。
我國制硯的歷史悠久。據專家考證,在彩陶文化時期,硯或硯的雛形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製彩陶用的顏料。
硯誕生於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1980年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石硯,是今天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實物。這個古硯有硯蓋,有磨扦,當時還沒有研石。硯心微凹,這已經不是一般的研磨器,與漢代石硯極其相似。硯彎有陶質水盂,有黑色顏料五塊,硯、水、墨俱全。
很顯然,這是先民們藉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大約從仰韶文化時期到漢代,中國古硯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之中。用於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態為較平整的河光石,故《說文》將硯解釋為石滑。又由於早期的墨為顆粒狀或薄片狀,未能作成墨錠,不便握持,故秦、漢古硯還多附有研杵、研石,用它壓住墨粒研磨,使其溶解於液體中才能使用。
這段時期內,我們的先祖對硯的形制、品質進行了不懈的改進,除一般石硯外,還出現了陶硯、銅硯、漆硯等。
❺ 中國的四大名硯硯是那些
來中國的四大名硯是:洮硯自、端硯、歙硯、澄泥硯。
硯台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洮硯、端硯、歙硯。史書將洮、端、歙稱作三大名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洮、端、歙,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也有人主張,以天然硯石雕制的魯硯中的紅絲石硯代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
❻ 硯都有多少年歷史
硯是磨墨的工具,是文房四寶之一,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這個人類文明相 伴物品內,大多本容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自古都為人們所喜愛。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百代,也 常為收藏家們所收藏。
硯是由磨盤磨棒進化發展而來, 這種觀點得到了大家的共識。 最先發掘出土磨盤磨棒的地址, 是河南新鄭 7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它是硯生成的本源,是硯的根。
❼ 中國硯台最早出自那個年代
硯台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硯、易水硯、松花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硯台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公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木硯研究始於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並不適宜做硯台,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
經過很長時間的歷史,硯台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國硯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會人類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為與筆、墨、紙並稱「文房四寶」,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台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台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代人來說,古硯台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❽ 硯有著怎樣的歷史
硯,也來稱「硯台」。中國傳統文房源用具,始於漢代。文房四寶之一。以筆蘸墨寫字,筆、墨、硯三者密不可分。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面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中國四大名硯之稱始於唐代,它們是端硯、歙硯、洮硯,紅絲硯。宋代澄泥硯興起,今日稱之為四大名硯的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加上紅絲硯,應是五大名硯。事實上,中國古硯品種繁多,遠不止此,如松花石硯、玉硯、漆砂硯等,在硯史上均佔有一席之地。
❾ 中國十大名硯
中國十大名硯
1.端硯
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歙硯
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澄泥硯
山西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4. 洮硯
洮硯亦稱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因而石質細膩,膚理縝密,發墨而不損毫,磨面不光,呵氣即濕。北方最為貴重。
5.紅絲石硯
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發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苴卻硯
四川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7.賀蘭硯
寧夏賀蘭硯採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
8.思州石硯
貴州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9.松花御硯
長期以來,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易水古硯
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❿ 硯台的發展史
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公元618~907年),歷史悠久,當時曾被列為「貢硯」。後回來由於種種原因,到清代(公答元1644~1911年)時其製作工藝就已失傳。隨著澄泥硯製作方法的失傳,絳州澄泥硯的生產出現了一個近三百年的斷檔;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版畫藝術家藺永茂攜其子藺濤歷經千辛萬苦終將澄泥硯恢復生產後,絳州澄泥硯又重新在硯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為古城絳州的一大地方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