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朝鮮是獨立國家還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在我國歷史上早已對此定義清晰:不過是中國的特別地方行政機構而已,啥時候實際上內獨立過?容包括這個清朝時候的藩屬朝鮮,其真正從中國獨立出去,還是依靠甲午海戰之後的《馬關條約》。君不信,可以查閱該條約的第一條是什麼?「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國。故凡有虧損其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簡單來說,就是清朝確認朝鮮獨立,從名譽和實質上都不再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說其本身就是一個獨立國家,小日本為什麼那麼莊重地把這一條放在讓當時中國大出血的第一款上?
② 在中國歷史上,朝鮮始終沒能全部納入中國的版圖范圍是什麼原因
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攻下朝鮮北部,置樂浪郡,此後一直到西晉末年回,朝鮮北部一直在中國的管轄下答,五胡十六國時失去,此後隋煬帝曾三攻高句麗,但均告失敗,還有唐太宗也失敗了,唐高宗時才滅高句麗朝鮮北部重新回到中國控制中。但唐朝與剛剛滅掉百濟的新羅交好,新羅臣服於唐,此後一直到明朝,朱重八曾跟朝鮮打過一仗,但是朱重八失敗了,李氏朝鮮建立,雙方劃定以鴨綠江為界,朝鮮臣服於明朝,此後一直沿襲到清朝末年,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徹底喪失了對朝鮮的主權。雖然沒有徵服,但朝鮮是古代中國重要的藩屬國,中國對朝鮮一直擁有主權。中國古代皇帝,開疆擴土的皇帝是少之又少,分裂時志在統一,統一時,除元清北方一直邊患不斷,中原王朝實在是無暇顧及。 而且中國古代皇帝最看重形式上的統一,最期望八方來朝的盛況威風,朝鮮一直是服服帖帖,而且也需要藉助中原王朝的力量,比如明朝的抗倭援朝。明朝滅亡時,朝鮮甚至出兵幫助明朝打清朝,中國是作為老大級的保護國 的角色出現的
③ 朝鮮與中國在歷史上有什麼淵源呢
可以這么跟你說,朝鮮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附屬王國,特別在某個特殊的時期還被我國的某個封建王朝所征服,就比如說在漢武帝時期就在朝鮮這個地方設立了一個郡。
就這樣這種關系一直維繫到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並且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收場,所以自此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冊封制度體系徹底崩潰,中朝兩國的關系發生了改變,不再是那種維護體系的關系,取而代之的是唇亡齒寒的關系。
所以在美國侵略朝鮮的時候,我國才會不遺餘力的幫助它,盡管那個時候的中國很窮,但是還是毅然決然的派遣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當然最後也是以勝利收場。
④ 朝鮮在歷史上什麼時候侵略過日本領土,前因後果是什麼
"一衣帶水",這個成語使用最頻繁的用法,大抵就是形容我國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關系。而對於朝鮮和日本的關系,我們最熟悉的也是日本侵略朝鮮。畢竟侵略朝鮮,在古代日本甚至算是一項長期"國策",相關事件多不勝數。但你可知,被日本當成"軟柿子"的朝鮮,也曾主動向日本發起入侵?
⑤ 歷史上中國和朝鮮發生過戰爭嗎
中韓:又《三國志》《濊傳》載:「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則劉茂、弓遵別部於正始六年又攻打了濊貊 !
這樣一來,整場戰爭的情況就大致清楚了:\x1f
公元244年8月,毋丘儉的大軍步騎萬人進入高句麗境內,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10月,魏軍攻陷高句麗的首都丸都城,並屠之.隨後,毋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而別遣玄菟太守王頎追擊東川王等人,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余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並攻破,斬殺三千餘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整個征剿行動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毋丘儉等刻石紀功並於245年5月回師凱旋.
雖然魏軍在正面的戰場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並且王頎的別遣軍攻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也屬中國歷史上對該區域的首次征服,但在背後卻遭到了韓人的襲擊.馬韓百濟臣智或許是受到了隱藏在韓人中公孫氏餘孽的挑唆,竟然抖膽於244年末趁著樂浪、帶方空虛偷襲劫掠樂浪郡的邊民.這一行為無疑是具有挑釁性的,一方面可能是估計高句麗未必會敗於魏軍之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依仗著目支辰王的力量並有意挑起魏韓之間的矛盾.如果魏韓之間也發生了戰禍,並且與高句麗戰事相呼應起來,遼東及朝鮮就可能陷入一片混亂,到時候公孫氏的復國運動就極有可能實現,這才是公孫氏餘孽的最終目的吧.
然而,高句麗在毋丘儉的大軍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他們的連連敗走使得魏軍似乎輕易就能獲得大勝.在244年8月至245年5月的不到一年時間內,魏軍不但幾乎將東川王的軍隊全數消滅,而且還攻破了東沃沮、北沃沮、濊貊等高句麗的附屬國.所以,百濟臣智盡管受到公孫氏餘孽及自己野心的唆使,但也被魏軍秋風掃落葉般的兵鋒所震懾.更為重要的是,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他也無法完成對韓人的煽動工作,如果繼續堅持與魏廷作對只能是自取滅亡.因而,當樂浪太守劉茂為此事憤怒的消息傳到百濟時,臣智便戰戰兢兢地將所劫掠到的人口交還郡府,以免遭受到滅頂之災.一方面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回了人質,另一方面樂浪太守可能也考慮到高句麗、濊貊等存在的隱患,就沒有進一步追究.這場風波便這么於244年底基本結束了.
也可能由於資料記載方面有缺漏的關系,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只有百濟方面的情形.事實上,韓人各邦國中未必只有該國採取了不友好的舉動,存在其他小國的侵擾也完全是有可能的.韓人在244年至245年的騷動明顯也令帶方太守弓遵甚至是朝廷感到了壓力.所以,當245年倭國使者難升米再度前來朝貢時,魏廷詔賜了他「黃幢」,並交付帶方郡派郡使前往倭國假授.這次授予帶有軍事性質的「黃幢」極有可能就是希望倭人能夠在南方牽制韓人,這說明魏國此刻已經有了更為深遠的打算.不過,現在弓遵仍有其他重要的事務需要處理,帶方郡使並沒有立刻奔赴倭地完成使命.
由於前番大戰並沒有捉拿到高句麗的東川王,經過九個月休整的毋丘儉大軍於正始七年(公元246年)2月再次出擊,目標直指丸都.因為不久前剛遭受重創,位宮很快便退卻,魏軍又輕易取得勝利.5月,毋丘儉又會同劉茂、弓遵討伐了濊貊,也獲得大勝,各濊人城邑徹底歸降,之後如同魏國百姓般地向樂浪、帶方「軍征賦調,供給役使.」
魏軍正始七年上半年的這第二次征伐還有著另一個目的,那就是全面震懾不安分的韓人.與濊貊曾有勾結的韓人大多懼怕株連,隨著濊人的徹底失敗而紛紛向魏國表示臣服.於是在《三國志》《魏志》第四中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正始)七年春二月,幽州刺史毋丘儉討高句驪,夏五月,討濊貊,皆破之.韓那奚等數十國各率種落降.」那奚國並不在《韓傳》所列的七十八個韓人國家中,或許是不同記錄者按照發音所比對的漢字不同,或許是另有其國.不過,這么多的韓人邦國投降無疑是令人喜悅的,表明魏國在半島的勢力達到了頂峰.甚至有學者將那奚國比定在半島東南部鄰近倭人地域的地方,如果是那樣的話魏國所能控制的區域就更令人震驚了
然而,記載中明確這數十國是以那奚國為首的,其中並沒有辰王所都的目支國.所以,這次臣服明顯不是辰國邦聯的行為,只是邦聯部分成員私下聯結的非法行徑.魏國接受他們的投誠當然是對目支辰王在韓人中權威的無視,不論魏廷的目的是故意暗示還是疏忽大意,都已經構成了對辰王的侵犯.而那奚等數十國的背叛也令辰王無比惱火,他們不但私下結成邦聯內的小同盟,還公然越過自己向他國效忠.因此,連帶先前的百濟襲擊樂浪事件及魏廷詔賜難升米黃幢事件一同考慮,當事態發展到這步田地時,魏韓之間爆發戰爭已經順理成章.萬事俱備的魏國與盛怒之下的韓國都已經只需要一個形式上的借口而已了,而公孫氏餘孽們希望魏韓開戰的目的也即將達成,只不過此時開戰究竟是有利於他們的復國運動還是將斷送他們最後的希望難以預料罷了.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稱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邊界鴨綠江,10月25日發動突襲.
聯軍並未料到中國會在未對聯合國宣戰的情況下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告捷結束,中方宣稱殲滅了3萬5千名聯合國軍士兵.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徵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後就立即與中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為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參戰,令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拋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示形於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於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志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三八線,12月5日棄守平壤.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里處,漢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
杜魯門政府的另一個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不顧政治目標,而僅僅追求軍事上的利益,這種行為其實會使任何一場沖突升級為世界大戰,而這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蔣介石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是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卜的戰爭.為了扭轉不利的戰爭形勢,贏得喘息時間以便增強在朝軍事力量,不得不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同朝中方面在開城進行停戰談判.但是美國並不甘願放棄侵略野心,在談判過程中,一方面提出蠻橫無理的要求,製造借口拖延和破壞談判;另一方面不斷對我施加軍事壓力,動員了它的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和海軍近半數的兵力,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當時所有的現代化武器,企圖用空中絞殺、海岸進攻等各種軍事手段迫使朝中方面在談判中屈服.但是美國的政治陰謀和軍事進攻在朝中兩國人民的英勇斗爭面前徹底失敗了.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志願軍又發動第四次戰役,殲敵7.8萬人.4月22日至6月10日,志願軍又取得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共殲敵8.2萬餘人.但是,這次戰役由於發起時間提前,准備比較倉促,戰役殲敵目標企圖過大,進攻縱深過遠,志願軍損失較大,已方傷亡和失蹤8.5萬餘人,因而取得的勝利不夠圓滿.此後,作戰雙方轉入戰略對峙.
1953年7月雙方簽署停火協議,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直到52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和韓國.
中朝:朝鮮戰爭中,關於中國出兵朝鮮的過程,近幾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已經形成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其中包括中國領導人早在戰爭之前和初期就有心援助朝鮮,而直到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前,朝鮮領導人對於中國方面提供援助的願望卻始終拒之門外.本文依據相關檔案文獻和當事人的回憶,披露了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關系的緊張狀態及其得以緩解的途徑,以使人們對此間中朝關系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關於中國出兵朝鮮問題
金日成欲以武力統一朝鮮
1950年1月底,斯大林突然同意金日成來蘇聯商談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問題.在4月10日-25日蘇朝領導人舉行的三次會談中,斯大林強調,對南方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美國不進行干預和獲得中國領導人的支持.
金日成保證,由於有蘇聯和中國作後盾,美國不會冒險發動一場大的戰爭.而毛澤東一向支持朝鮮解放全國的想法,並多次表示,中國革命成功之後將幫助朝鮮,如果需要還可以提供部隊.但金日成相信,他完全能夠依靠自己的軍隊統一朝鮮.斯大林反復強調,蘇聯不準備直接捲入朝鮮事件,特別是如果美國冒險把部隊派到朝鮮,金必須同毛澤東進行商議並獲得支持.
5月13日,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通報了他准備進攻南方的計劃.盡管毛澤東感到意外,但在收到斯大林14日的電報後,仍表示支持.在15日與金日成的會談中,毛澤東建議朝鮮人民軍要速戰速決,對大城市要迂迴而不要戀戰,要集中力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解釋說,他曾設想朝鮮在中國攻佔了台灣後再開始進攻南方,那時中國就可以給予朝鮮充分的支援.但既然朝鮮決定現在就打,而這又是大家共同的事業,那麼他表示同意並准備給予必要的協助.
金日成對毛澤東的建議表示感謝,但沒有接受.在金日成看來,既然莫斯科已經答應給予援助,他此番到中國,只是奉斯大林之命來取得毛澤東的認可.因此,會談剛剛結束,金日成即當著毛澤東的面向蘇聯大使羅申宣稱,會談的所有問題都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在躊躇滿志的金日成面前,毛澤東的尷尬處境是可以想像的.
朝鮮對中國封鎖軍事情報
戰爭果然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的情況下爆發了,毛澤東甚至是從外國報紙上得知這一消息的.盡管中國領導人對此頗有不滿,但在美國直接參與戰爭的情況下,還是表示要支持北朝鮮.7月初,中國政府同意將東北軍區部隊中的200名朝鮮籍幹部送回朝鮮,以便加強人民軍的幹部素質.同時,周恩來還向羅申表示,中國同意蘇聯政府提出的請求,允許經長春鐵路和中國領空向朝鮮運送軍用物資的要求.中國領導人特別向蘇聯提出了為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
7月2日,周恩來會見羅申時通報了中國對朝鮮戰局的估計:美國可能向朝鮮增兵,在南方一些港口登陸,並沿鐵路線北進.建議人民軍加速南進,佔領這些港口,尤其是應在仁川地區組織強大的防禦,保衛漢城,並防止美軍陸戰隊在此登陸.周恩來一方面抱怨朝鮮領導人無視毛澤東屢次提出的美國將進行軍事干涉的警告,一方面又強調,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將組成穿著人民軍制服的志願軍對抗美軍.
7月4日,中國情報總署署長鄒大鵬甚至向羅申講述了如何通過山東半島的港口將北朝鮮軍隊運往南朝鮮,以及如何將中國的軍事專家送到南朝鮮戰場幫助朝鮮人民軍的具體設想.對於中國的建議,斯大林馬上表態支持:「我們認為立即集中9個中國師到中朝邊界是正確的,以便當敵人越過三八線時在朝鮮開展志願軍的行動.我們將盡最大努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
此時中國駐朝鮮大使倪志亮還在國內養病,為了保持與朝鮮方面的聯系,周恩來早在6月30日就臨時改派柴軍武(後改名柴成文)以政務參贊名義去朝鮮.臨行前,周恩來指出:「現在朝鮮人民處在斗爭的第一線,要向朝鮮同志表示支持,看有什麼事需要我們做,請他們提出來,我們一定盡力去做.保持兩黨兩軍之間的聯系並及時了解戰場的變化,是當前使館的主要任務.」
然而,朝鮮領導人卻對中國使館採取了封鎖消息的作法.據柴成文回憶,當他7月10日到達平壤後,金日成給予了很高的禮遇:「今後有什麼事,可以隨時找我」,還指定人民軍總政治局副局長徐輝每天向中國武官介紹一次戰場情況.但不久中國使館便發現,徐輝所談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是朝鮮當晚對外廣播的戰報,而柴也不可能經常見到朝鮮最高領導人.
對於中國使館提出派副武官到人民軍部隊參觀學習的請求,朝鮮方面則一直拖而不答.在同其他朝方人員的接觸中,柴感到軍事情報對於中國人基本上是個禁區.與此同時,中國軍隊擬派往朝鮮了解情況的參謀團,也遭到拒絕.
朝鮮暫不考慮請中國援助
然而,戰事的拖延使中國領導人越來越感到必須做好出兵援朝的准備.8月11日,已經集中在東北的第13兵團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召開了所屬各軍、師幹部會議.高崗在會上充分闡述了准備出國作戰的目的和意義,提出必須主動地、積極地援助朝鮮人民,幫助朝鮮人民解放,使朝鮮成為獨立、民主、統一的國家.
而最新情報表明,美國決心大規模增加在朝鮮的兵力.中國領導人也直接提醒朝鮮方面對戰爭要做好最壞的准備,盡管沒有明確提出中國出兵的問題,但言外之意是可以領會的.
毛澤東在8月和9月初兩次接見朝鮮代表李相朝並與之討論戰爭形勢.毛澤東指出人民軍的錯誤在於沒有建立足夠的預備隊而是全線平均分配兵力,不去殲滅敵人而只想擊退敵人奪取領土.劉少奇也指出應當讓人民作好戰爭可能曠日持久拖延下去的思想准備.
對於中國方面的建議,甚至包括蘇聯軍事顧問的警告,朝鮮領導人置若罔聞.究其原因,第一,對戰局的估計過於樂觀.當9月4日柴成文直接向金日成提出戰爭正處於膠著狀態時,他很有信心地說,釜山戰役已經開始,當精乾的突擊部隊上去後,就會打破僵局;當問道美軍有無可能在後方登陸時,金日成肯定地回答:「我們估計美軍目前反攻尚不可能,他沒有較大兵力的增援,在我後方港口登陸是困難的.」
第二,普遍存在著速勝論和冒險主義傾向.柴成文報告說,朝鮮領導人開始沒有考慮到美國出兵,預計一個月結束戰爭.及至美軍參戰後,又提出「八一五前解決問題、8月要成為勝利月」等口號.從動員大批技術工人和學生入伍,以及人力、財力嚴重浪費等情況可以看出,完全是孤注一擲的拚命打算.9月10日,柴成文回國匯報後再次返回平壤,並按照周恩來的指示緊急向金日成報告,希望朝鮮軍隊考慮戰略退卻的問題.金日成的回答是:「我從未考慮過後退.」
在當時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軍隊及時出動,無論是在後方防禦美軍登陸,還是在釜山前線協助進攻,都會明顯地影響戰局發展.然而,由於中朝雙方對戰爭局勢的判斷和戰略安排存在重大分歧,即使沒有其他的原因(如金日成對中國出兵心存顧忌),朝鮮方面也不會考慮請中國出兵援助的問題.
戰局變化迫使金日成向中國緊急求助
麥克阿瑟在仁川成功登陸以後,局勢立即發生了嚴重變化,中國領導人感到派兵赴朝參戰已經不可避免.9月18日,周恩來會見了蘇聯大使和軍事顧問.周恩來首先詢問了朝鮮戰局的情況,並抱怨說,中國領導人除了報紙上公布的材料和平壤電台的報道外,不掌握任何情況,甚至駐平壤的中國大使也收不到關於軍事形勢的作戰通報.
周恩來還指出,在軍事問題上同北朝鮮領導人的接觸很少,中國方面根本不了解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計劃.中國曾試圖派一些高級軍事幹部去北朝鮮觀察戰場形勢,可是至今沒有收到平壤的任何答復.
周恩來建議,如果人民軍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就應將主力北撤,並建立突擊部隊以備萬一;應當利用西方對中國和蘇聯參戰的恐懼心理,「採取能證明我們意圖的步驟」.羅申答應立即報告莫斯科,還建議派一位負責幹部去朝鮮弄清情況,消除誤會.20日莫斯科答復,朝鮮方面沒有向北京提供軍事情報是「不正常的」,但原因是他們沒有經驗.至於目前的軍事部署,同意中國提出的朝鮮人民軍主力北撤的建議.
9月21日劉少奇進一步向羅申表示,中國軍隊士氣高昂,如果需要,他們願意,也有信心打敗美軍.中國領導人認為,如果美國威脅到北朝鮮的生存,中國必須幫助朝鮮同志.盡管斯大林派往朝鮮的私人代表扎哈羅夫大將也曾勸說金日成向中國求援,但朝鮮方面對此始終毫無反應.
直到9月28日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才做出請求蘇聯和中國出兵的決定.經過激烈的爭論,政治局一致認為,漢城陷落後已無法阻止聯合國部隊越過三八線;如果他們越過三八線,朝鮮人民軍殘余部隊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抵抗,戰爭將在很短時間內結束.北朝鮮領導人一致同意要求蘇聯和中國提供直接的軍事援助,並通過了遞交斯大林和毛澤東的兩封正式信件.
即使如此,朝鮮領導人也是先試探莫斯科的態度,給斯大林發出了信件.10月1日斯大林回電表示,提供援助的最好形式是派遣志願軍,而且首先需要同中國商量.萬般無奈的金日成於當天深夜緊急召見中國大使,要求中國盡快派已集結在鴨綠江邊的第13兵團過江,支援朝鮮作戰.
根據上述情況分析,朝鮮領導人從內心是拒絕中國直接提供軍事援助的,個中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是金日成過於自信,對局勢的估計也過於樂觀;二是中朝兩國歷史上存在的特殊關系使得朝鮮領導人對於中國出兵有某種擔心和憂慮,所以金日成寧可依賴蘇聯也不願中國插手朝鮮事務.這兩個問題在中國出兵朝鮮以後仍然困擾著雙方.
關於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
中朝首次會談只談軍隊配合
雖然由於中國領導層內部的意見分歧和蘇聯在出動空軍的問題上猶豫不決,10月1日至18日期間,中國派兵赴朝作戰的行動一再受阻和出現反復,但毛澤東本人的決心從來沒有改變.在周恩來赴蘇與斯大林討論武器裝備和空軍援助的問題時,中朝已經開始商談中國出兵的具體事宜了.不過,因情況緊急,雙方並未就出兵後的指揮、通信、補給、運輸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討論,更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10月8日毛澤東即致電金日成,通知中國已決定出兵,並要朝鮮政府內務相朴一禹到沈陽與彭德懷和高崗商議志願軍入朝諸項事宜.當日朴趕到沈陽,但並未談及志願軍入朝的具體事項,只是根據金日成的要求,催促中國部隊立即出動.朴一禹還說,目前金日成在德川,金的意見是志願軍的指揮所也設在那裡.這就涉及到了對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
據柴成文觀察,金日成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即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請求中國出動軍隊幫助朝鮮頂一陣,這樣,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當他得知中國准備派幾十萬部隊分批入朝作戰後,才感到事情重大.顯然,由朝鮮人來指揮中國軍隊是不現實的.因此,金日成只是提出雙方指揮所合在一起.
彭德懷當然另有一番考慮.首先,斯大林在10月1日建議中國出兵的電報中明確表示,志願軍「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其次,在朝鮮的所見所聞,實在令人對朝鮮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擔憂.後來彭曾對柴成文講:「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啊!」因此,在彭德懷看來,根本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指揮的問題.
至於對朝鮮軍隊的指揮,一則不了解朝鮮方面的主張,二則人民軍主力部隊已經潰散,新兵正在中國境內整訓,尚無法直接參與軍事行動,此時還不宜提出.於是,當10月21日彭、金在大榆洞第一次會面時,雙方均未提出統一指揮問題,只是在談到兩軍如何配合時,金日成同意派朴一禹駐彭處保持聯絡.
兩軍統一指揮作戰提上議事日程
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朴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黨委副書記.
隨著戰事發展,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漸漸提到議事日程上.在第一次戰役期間,彭德懷屢次報告,因中朝之間缺乏協調———語言不通、地形不熟、朝鮮勞動黨政軍民撤退堵塞道路等等,使「志願軍行軍作戰受阻」,特別是還多次發生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事件.在物資供給、交通運輸等方面,由於沒有統一的協調指揮,也出現了混亂的局面.
為此,彭德懷通過北京委託中國使館人員向金日成提出作戰中的協調統一問題,希望人民軍總部能夠靠近志願軍總部.11月7日彭又請朴一禹面見金日成,反映幾個問題.但商談3天的結果令人失望:1、開辟敵後戰場問題,由於什特科夫堅決支持中國方面的主張,決定派方虎山和崔仁兩個軍團深入敵後,金日成對此勉強同意.2、兩軍配合問題,金日成堅持只派參謀擔任通信聯絡,交換情報,既不同意兩軍總部靠近,更不同意採取聯合的形式.3、對待逃避兵役的朝鮮平民問題,金日成同意志願軍幫助召回逃跑者,但實際上准備以反叛罪名對這些人進行武裝圍剿.在此期間,彭請求中央軍委轉告金日成,人民軍第6師尚有6200多人,且已同志願軍125師會合,希望讓該師留在當地協同志願軍作戰.但金堅持將該師調走了.後第7師5000餘人又與125師會合,彭再次提出留下該師,金日成則不予答復.此外,朝方和駐朝蘇聯軍事顧問還反對彭德懷提出的後撤幾十公里設伏的第二次戰役作戰方針,主張志願軍應繼續向清川江以南追擊敵人.
所有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軍隊指揮權的歸屬.為了解決問題,毛澤東決定一方面請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協調雙方立場,一方面向莫斯科反映意見,以求得到支持.
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
11月15日,金日成和什特科夫應邀來到志願軍總部,高崗也專程從沈陽趕到.會談一開始,性情直率的彭德懷便提出了兩軍必須統一指揮的問題.什特科夫明確表示應該由中方統一指揮,認為對中方指揮的正確性不應存在任何懷疑.但金日成在發言中只介紹了人民軍的情況,而對指揮權和有關政策問題卻閉口不談.
情急之下,彭直接提出由金、什特科夫和他本人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對軍事問題進行協商和統一指揮.對此建議,金日成未置可否,什特科夫因未請示莫斯科,也不便表態.最後決定,待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召開會議再行討論.
毛澤東在11月13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轉述了彭的建議:「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決定軍事政策……如您認為可行,即請由您處向什特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為妥」.17日,毛澤東致電彭、高說,斯大林已回電,完全贊成由中國同志來統一指揮,並將電告金日成和什特科夫.另外,蘇聯駐中國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也贊成統一指揮.
⑥ 歷史上有因為朝鮮被佔領對中國不利的事例嗎
這么說吧中國歷史上與日本總共有五次的沖突,其中有三次是因為朝鮮半島所引起。分別是唐朝,明朝和晚清。而晚清甲午戰爭日本佔領朝鮮使得日本可以以此為跳板侵略中國,也成為了其侵華的大後方。
⑦ 朝鮮在古代屬於中國的領土嗎,什麼時候獨立出去的
朝鮮在古代是屬於中國的。
我們的鄰國有朝鮮以及韓國,其實朝鮮跟我國有著很深的淵源,朝鮮在古代是屬於中國的,而且這也是當時社會上公認的。關於朝鮮的領土,要從周武王大封的時候說起,當他推翻了商紂王朝之後就開始大肆分封。商朝後裔箕子就被分到了一個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朝鮮,他們每年都需要向周朝送貢品。後來周王室慢慢衰敗了,無法再控制諸侯,朝鮮領土就出現了其他政權。
在2014年的時候,德國總理還曾經送給中國一張地圖,在這張地圖明確標出了朝鮮屬於中國,可見世界都認同朝鮮屬於中國。
⑧ 中國歷史上為何總是沒能完全佔領離中國很近的朝鮮使其永久納入中華版圖
主要抄還是受國力的影響和朝襲鮮戰略位置的影響。
朝鮮地處偏遠,境內多山,特別是北半部,而且物產不是太多,經濟價值較上,所以為了它耗費軍力有些得不償失。
另外,朝鮮是小國,而且一直是中國的藩屬,雖然中國強大時它就服軟,中國衰弱時它就起刺,但這不是中國政權的主要任務,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威脅一直來自於北方,就是現在也是如此。所以朝鮮戰略意義不大,一般不太重視它。
中國現在的朝鮮族是日本侵佔東北後,將朝鮮原住民大批向東北移民的產物。
⑨ 歷史上中國被多少國家侵略過
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荷蘭、葡萄牙。
1、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2、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和法國)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美、法、德、俄、日、意、奧)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4、中日甲午戰爭(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5、抗日戰爭(日本)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6、荷蘭侵佔台灣
1624年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台灣。[69]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台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台灣38年,在今台南市修築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台灣開墾。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台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台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後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台灣。
7、葡萄牙侵佔澳門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雖然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
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和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門
⑩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始終不把朝鮮納入領土
希望對你有來幫助朝鮮的存在自,其實可以總結成這樣幾點:
1.朝鮮民風強悍.在中國內地封建文明高度發達的時候,也就是到了隋唐時期,朝鮮還屬於經濟比較弱而軍隊比較強的"蠻族".即使是壬臣戰爭時,還有李舜臣那樣的英雄.
2.朝鮮距離中央政權比較遠,同時朝鮮半島山多平原少,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困難.
3.朝鮮始終不是中國的主要威脅,朝鮮背面是大海,西面又沒有什麼大國.中國沒有經濟和軍事上的理由去進攻.
4.朝鮮和中國之間總是有北方少數民族的存在,先是鮮卑,後是女真.起到了隔離的作用.
5.朝鮮對中國中央政權的態度比較恭敬,一直是以附庸國自居.後來就成了中央帝國的衛星國,這種合作關系的意義在壬辰戰爭和抗美援朝體現的最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