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印度歷史上的中國

印度歷史上的中國

發布時間:2021-03-03 19:14:43

『壹』 歷史上的印度和中國爆發過戰爭么


1221-1329)

由於偶然原因,中國蒙古汗國入侵印度,與其蒙古進內行的其他戰爭不同,入容侵印度由始自終都沒有周密的計劃。第一次是因為追趕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卒於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戰役取得輝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間,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戰爭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爾附近進行。1329年,蒙古人兵臨德里城下。至此中國蒙古汗國及中國元朝對印度的戰爭完全結束。然而蒙古民族對印度的征戰卻只是剛剛開始。70年後貼木兒大舉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毀,1526年4月25日年貼木兒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後裔「雄獅」巴伯爾入通過一系列征戰進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義在清真寺讀誠圖白(阿訇講道用語)成為印度莫卧爾王朝(莫卧爾即蒙古人的意思)的開國皇帝,他的子孫則逐步征服了整個印度,莫卧兒王朝為印度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貳』 中國和印度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印度一詞,本是地理名詞,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區域。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在歷史上幾經改變。西漢稱印度為「羌獨」、「身毒」,至東漢,則稱印度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中國稱印度為天竺是因為漢明帝時佛教的傳入,當時的中國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洛陽白馬寺就建於此時。

《西遊記》天竺少女

我國用「印度」這個詞指代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從此,「印度」一詞成為正式的名稱。

如果將印度的歷史和中國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地區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中國的「巴鐵」――巴基斯坦地區。

這一時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時而略晚,此時的中國處於三皇五帝時期。

2、古典文明時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明,這一時期以雅利安人的聖典的名字被命名為吠陀文明,它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種姓制度也在此時出現,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轉移到現在的印度恆河流域。

此時的中國則處於商周時期。

3、十六雄國時期

吠陀文明後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進入列國爭霸時期,這一時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個強盛的王國,其范圍從印度河延伸至恆河平原。

十六雄國時期

於此同時,中國也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

4、印度的第一個統一時代

十六雄國時期的印度先後被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驅逐了在印度的希臘人勢力,逐漸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帝國。

與秦同時的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在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時期達到頂峰,此時的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是印度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阿育王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與孔雀帝國同時的中國,秦王國逐漸一統天下,建立秦帝國,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國在阿育王之後逐漸衰落,不斷受到外敵入侵,而大月氏人則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於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區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與漢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並稱帝國時代的四大帝國。

四大帝國

此時的中國處於古代的鼎盛時期――漢帝國。

6、印度人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分裂為許多小國,這些小國最終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國所統一。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也是最後一個,這一時期是印度文明的黃金時期。

笈多帝國

超日王,是笈多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時期笈多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笈多帝國時期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轉變,佛教也擁有許多信徒,只不過後來印度教逐漸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體在東亞和東南亞,南亞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時的中國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而印度的歷史卻馬上就要暗淡無光。

7、中國唐帝國時期的印度

笈多帝國在中亞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漸解體,中國唐朝時期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暫的霸權。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滅印度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8、伊斯蘭教統治時期

隨著阿拉伯帝國在西亞的崛起,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蘭教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並且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國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統稱為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指先後在德里進行過統治的5個伊斯蘭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

這一時期是印度的伊斯蘭文化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處於宋朝至明朝時期。

9、伊斯蘭在印度的統一時代

結束德里蘇丹國時期的是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國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後一個統一時期,其統治者並不是印度人,這一點和英國人進入中國時期很像。

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和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並稱世界進入近代史前最後的四大帝國。

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上流社會和文學外交的通用語言。

莫卧兒帝國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帝國版圖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與大清帝國很相似,大英帝國、法蘭西、荷蘭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國開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勝出的是大英帝國,莫卧兒帝國的皇帝成為傀儡。與大清帝國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英國成立了英屬印度,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至二戰結束的印巴分治。

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

此一時期的中國處於大清帝國,帝國末期至今則是中國在黑暗者摸索並逐漸走向復興的時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時間論,古印度比中國文明起源要早,只不過古印度文明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現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國

如果以文明的穩定和綿延而論,印度文明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印度與中國幾乎同時進入統一時代(孔雀帝國和秦),然而中國在唐帝國時期涅磐重生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時,印度文明則完全沉淪。

中國雖然也受外敵入侵,但華夏文明主體不變,而印度則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立。

如果以中國歷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國相當與漢帝國,笈多帝國相當於唐帝國。但中國漢唐之後尚有宋,有明,印度則只有相當於中國清王朝的莫卧兒帝國。

『叄』 印度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有4070年的歷史,但是國際上只承認中國有3500年的歷史,印度有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的古老國度,幾經滄海,卻從未間斷過,延續至今。而這悠久漫長歷史的開端便是夏朝,夏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史書中記載的朝代,一直是華夏民族的驕傲,卻時常不被西方所承認。其原因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發現上,仍沒有找到詳實的證據。而夏朝的事跡只在一些古籍中,如:《山海經》,《史記》中出現過,顯得不夠嚴謹。

我們知道,在4000多年前應該發生過一次大洪水,這在《山海經》與《聖經》或一些其他民族的傳說中都廣泛存在。只是不知道這場大洪水的規模,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

假設,這場大洪水如書中記載的那樣,有幾百米高,四十個晝夜不停。不可否認的是一切文明的根基,都會被它摧毀,就算我們現代社會,也一樣無法抵擋。

那麼,《山海經》中的夏朝有沒有可能是大洪水之前的文明哪?不得不說還是很有可能的,首先我們知道,由於近年來《山海經》記載的許多地貌,都在世界各地找到了原型,因此很多人認為《山海經》實際上記載的是世界地理,而且是一份非常詳細的全息地圖。

這絕非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古老王朝就能夠做到的,就像蒙古鐵騎曾征服了三塊大陸,卻也沒能力考查世界地理。除非這個文明的科技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落後,因為環游世界是近幾百年才做到的事。

個人認為:不管怎樣,夏朝都應該是存在的。只不過,關於它處在什麼樣的文明程度,仍需要時間卻印證。

『肆』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戰爭,什麼原因造成的

中國和印度發生過中印邊境戰,這是在1959-1963年發生的,期間一直都有沖突版,是因為印度不權斷的在中國的邊境挑起事端,在中國的領土上設立軍營和界碑,派出部隊駐扎,印度說要按照印度被英國殖民時期單方面劃定的邊界為主!但是此英立邊界嚴重危害了中國領土主權!印度軍方也不斷的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藏與印度邊界的駐軍發動侵擾!在1962年,毛澤東下達自衛反擊戰決定,調集數百輛解放牌卡車和數萬官兵對印度進行反擊,印軍屢戰屢敗,最後部分軍隊投降,邊境戰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在從此以後的20年間,中印還是有部分沖突!這都是因為英國單方面決定的中印邊境條約有關!但是相關條約中國並沒有簽署和承認,所以此邊境條約應為無效!此條約是英國與印度簽署的,豈能奏效?

『伍』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從地理,歷史上來說

從地理上說:在地理位置上,中國位於東亞,印度位於南亞,與中國西藏;氣候專:中屬國以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地形:中國地形復雜多樣,有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而印度以高原,山地為主.
從歷史上說:印度佛教文化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唐代玄奘到印度尋求佛經,印度的,數學也從西域傳入中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曾到達印度南部:明代"鄭和下西洋"也繞道印度.所以,印度與中國在歷史上有長期的文化,經濟交流.但由於印度少有長時期的統一,與中國的交流曾一度中斷.在近代,印度與中國一樣遭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1947年印度通過長期斗爭終於解放,但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當代,有倆國的發展及國家利益的不同,中印兩國存在著合作與矛盾,主要體現在邊境領土和'亞洲主導權'方面.

『陸』 歷史上印度殖民過中國嗎

印度早從公元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時起就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版地是在1840年,權比印度還晚了240年,所以印度自己遭受英國殖民奴役,是不可能對中國進行殖民侵略的。當然,中國也從來沒有侵略過印度。而且由於中印之間隔著喜瑪拉雅山脈,歷史上連人員來往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兵戎相見了。倒是中印之間的和平交往在古代是不勝枚舉的,最有名莫過於玄奘到印度取經了。
到了近代,侵華英軍中倒是有印度士兵的,上海英租界也有印度巡捕。但那是被征來的,不能當作印度侵略過中國的證據。
中印之間50年代末開始關系惡化,主要是因邊界而起,這也是英國殖民統治遺留的產物,因為印度某些領導人想繼承英國殖民者的衣缽,想多佔中國的領土。近年來中印關系有所改善,我們期待著今後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能繼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柒』 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都有些什麼沖突

不好,可以說是一種半敵對狀態
印度和中國都是大國
尤其是人口,也同樣是文化悠久的古國
但是印度卻把中國當成一個對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
在領土上,印度和中國有三個地方存在爭議
其中東線面積最大,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現在這一地區大部分控制在印度手中,而且此地是雅魯藏布河谷,可以說是西藏最適合居住的地區,印度已經向此地區移民數百萬,甚至超過西藏自治區的總人口,其他兩個爭議地區則控制在中國手裡。1962年中印曾經有一次短暫的戰爭,對於那次戰爭被印度成為印度陸軍的恥辱,被中國三個師打到了德里附近,但是由於地理上,在西藏通往藏南地區(也就是爭議地區)補給線只能通過一個山谷,而且西藏地區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中國不可能在此地區駐守太多軍隊,但是軍隊少了卻又無法守住此地區,加上政治因素,中國退回實際控制線。這是歷史遺留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仇恨。
至於現在,雖然中國和印度經濟都發展很快,但是印度現在經濟上還是遠落後於中國,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不斷,而中國卻是巴基斯坦的強有力的支持者,中國一直在支持巴基斯坦的軍備,僅次一項就讓印度損失很大,因為印度軍隊數量龐大,而且國內軍事工業不健全,為了不落後於巴基斯坦的軍備,不的不花高價進口俄美的軍備,而且,中國在爭議地區牽涉了印度大約60%的陸軍和50%的空軍,是印度始終無法全力對付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幾次印巴戰爭中,數次都是因為中國的暗中支援才讓印度的策略沒達成。
所以印度一直視中國為對手。

『捌』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那印度有多少年的歷史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在吠陀時代晚期,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玖』 中國的歷史長還是印度的歷史長文字呢

古印度來的確比我們早個幾百自年 不過樓主也不用憋屈 那個古印度文明已經在公元五世紀消失了 現在的印度其實跟那個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沒有一點關系 論文明延續 還是我們最長古埃及文明最早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二十五世紀至公元五世紀古代印度的文化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

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

『拾』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發生了幾次戰爭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

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美國的古巴導彈危機和此次戰爭幾乎於同一時間爆發。

(10)印度歷史上的中國擴展閱讀:

中印戰爭發生的部分原因:

1、英國埋下中印邊界糾紛禍根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2、印度獨立後的多次侵佔中國領土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的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佔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要繼承英帝的「麥克馬洪線」的劃定。英國侵略者雖然炮製了「麥克馬洪線」,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地區。

閱讀全文

與印度歷史上的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