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的介紹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集》,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少數民族分布狀況的地圖集,也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的重要工具書。
❷ 中國歷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演變/變遷歷史!!!
基本上都是從抄大興安襲嶺森林地區出來的,往西北的跑西伯利亞地區生活,往西南的跑到蒙古高原放牧。然後一直往南侵略,從公元前21世紀的炎黃戰蚩尤到公元20世紀的蔣介石遠逃台灣。5000年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入主中原。北方民族一直往南遷徙,南方民族被迫在往更南的地方遷徙。一直遷徙到「天涯海角」,最後沒辦法一直向南移民到東南亞國家。蒙古人把四大發明傳到了西方,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來臨,西方人再把其他地方變成殖民地,然後華僑流散到世界各地。鄭和下西洋時期曾經把一夥犯錯誤的人仍在了非洲自生自滅,成為了一個土著部落,總被其他土著欺負,現在好像都死完了絕種了。大概過程通俗的講就是這樣的。
❸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演化歷程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1.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2.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民族活動范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系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通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 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通過中央政府設置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系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3.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范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范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類型。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范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布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范圍基本一致。
2.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范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系。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范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征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3.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類型的民族有:朝鮮族,是形成於朝鮮半島而後遷移到我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我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我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
❹ 尋找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歷史的論文~越多越好~
《中國民族史》
《中國民族史》由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江應梁主編,林超民任副主編。1990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北京)出版,上中下三冊,115萬字。現民族出版社擬於近期出版修訂本。
20世紀開始,民族史逐步從政治史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中國民族史學是中國史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也是民族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梁啟超先生在20世紀初開始倡導新史學,即提出了民族史的科目,並作了初步研究。至20世紀30年代開始,呂思勉、林惠祥、王桐齡、呂振羽等學者,先後編撰出版數種《中國民族史》。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民族史研究工作,由國家民委直接領導和主持編纂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為55個少數民族各編了一部本民族的簡史。近年來,諸多學者專家共同編寫的《大網路全書?民族卷》問世,先後出版了翁獨健教授主編的《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王鍾翰主編的《中國民族史》等。許多民族史學工作者所撰寫的族別史、地區民族史、斷代民族史論著相繼問世。這些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民族史奠定了基礎。
江應梁主編的《中國民族史》出版後,不少知名學者發表書評,給與高度評價,認為是研究中國民族史難得的創造性碩果,是我國民族史著作林中一株挺出的新秀,為中國民族史學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貢獻。本書榮膺中國圖書獎、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本書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第一, 它突出了中華民族發展的整體性。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悠久的歷史;從秦漢至清滅亡,不論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論哪個民族是統治民族,中國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我國各民族和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上的疆域是不斷變遷的,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但是我國的疆域大體上還是穩定的。我國疆界早在漢代,由於匈奴、鮮卑的內附,就包有北至漠北與外興安嶺的廣闊地域;由於南粵的臣服,而囊括南至南海的遼闊地區;由於西域各國的歸降,西域都護府的建立, 而管轄西域之地;由於夫余、挹婁的內附,使疆界東至於海上;由於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將版圖擴展到怒江以西至伊洛瓦底江流域。歷代王朝大體保持了這個疆域。我國今天的多民族國家正是從這個傳統發展而成。中國傳統疆域是由南部水田農業區、北方旱地農業區與北部草原游牧區組成的。我國歷史上畜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之間,自然形成了經常和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這是我國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經濟基礎。正是這個經濟基礎,促使我國各族共同締造了多民族的國家。盡管多次分裂,最終仍歸於統一,每次統一的版圖大體相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時受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有時受間接統治,但各民族間的聯系並未因此中斷,仍然在相互依存中共同發展。
由於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與中原相比較為落後,歷代王朝為適應當地的社會經濟基礎,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政權,其形式與內地不同,如秦漢時期的屬國、道、邊郡,唐宋時期的羈縻府州,元明清時期的土官、土司,史稱「羈縻政權」,政權形式不同,屬於中國統一的整體則毫無差異。有些少數民族雖也建立過獨立的政權,但沒有脫離中國整體歷史的發展。中國是以漢族為主幹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的中國不因為建立王朝的民族不同而異;歷史上的中國不僅包括漢族和中原王朝,也包括各少數民族及其建立的地方政權。中國的歷史疆域,不僅包據中原王朝的轄區,也包括少數民族政權的轄區。統一的概念,主要是指政權而言;整體的概念,則是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內在聯系與凝聚。政權的統一,是在整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具體原因,有時只有一個政權,有時有幾個政權存在,但整體並沒有改變。本書將中國歷史上的各民族納入一個整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中論述,各民族的個性恰到好處地顯示於共性之中。
第二, 本書突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性。本書按照中國歷代王朝的順序來敘述中國各民族歷史。歷代王朝尤其是中央王朝的更迭演進及其幾千年不斷的連續性,是中國歷史有別於世界其他各國歷史的一個明顯特徵。王朝的興衰更迭,是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變遷以及各民族活動的產物。它反過來又影響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及各民族的發展。以王朝發展的順序這一客觀存在為線索來籠括中國各民族的發展,不惟脈絡清晰,而且多民族國家的同一性連貫性也由此上升到突出地位。事實上中國的歷代王朝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元、清等大一統王朝就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歷代王朝的興亡大都與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有著內在的聯系;少數民族的興衰與中央王朝的統治也緊密相關。本書不是簡單地以王朝更迭為線索編寫各民族歷史,而是在具體闡釋中,將二者結合融會於一體,深刻揭示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歷史規律。這正是本書有別於以往中國民族史和一般中國通史著作的顯著特點
第三, 本書突出各民族之間相互聯系的有機性。中國各民族成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各民族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過程。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地發展演變的。每一個民族都必須與周圍的民族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民族關系對每一個民族的形成、發展都產生重大影響,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各民族間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締造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的偉大祖國,也使各民族得到發展和進步。將民族關系史作為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實事求是地反映各民族之間的不可分離的有機聯系和日益強化的凝聚力,並進而揭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的客觀規律,使本書的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更加鮮明。
第四,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不僅十分注意漢文文獻,也注意吸收少數民族文字文獻,尤其注意採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豐富資料,盡可能多地吸收近年來考古學、古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使本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❺ 中國少數民族歷史
中國少數民族史是民族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以漢文和少數民族文字的古代文獻為主,結合迴文答物考古、社會調查的資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民族理論,研究中國現代少數民族及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少數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和對中國整體歷史發展的作用與貢獻。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❻ 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分布圖!
一、東北、內蒙古地區(7個民族)
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
二、西北地區(14個民族)
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土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
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裕固族、保安族、塔塔爾族
三、西南地區(25個民族)
苗族、彝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仡佬族、
拉祜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
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珞巴族
四、中南、東南地區(9個民族)
壯族、土家族、瑤族、黎族、畲族、高山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
五、漢族
六、台灣、香港、澳門民族概況
台灣民族概況:台灣省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據1994年統計,總人口2100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8.人。有漢族,高山族是原住民,具體細分有9支:
1、阿美人,為台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分布在該島的東部;
2、泰雅人,系我國古代百超越民族之一,其先民可給來自華南地區,是島上最早居民之一;
3、排灣人,分布於該島南部、中央山脈最南段的東西兩側。
4、布農人,分布於台灣島中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典型的高山居民。
5、魯凱人,分布於台灣島南部中央山脈的兩側。6、卑南人,分布於台灣島的東南海岸、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7、鄒人,又稱曹人,分布於台灣島中部,集中在中央山脈的兩側。
8、雅美人,是台灣省保存傳統文化最完整的民族,分布在本島東南海里的蘭嶼島上。
9、賽夏人,人口是九族中最少的,分布於台灣省北部,集中在中央山脈西側的淺山地帶。
10、平埔人,居住在西部平原。
香港民族概況:香港總面積為1096平方公里。從人口結構上來說,香港是一個多種族、多民族的社會。香港的人口統計中沒有民族分類,只能參照國籍、語言、宗教信仰來推算了解民族構成。
非香港籍的約佔全港人口的6%,有英、美、加拿大、葡萄牙人,菲律賓人是除英國人外,佔香港外籍人口數的首位。
穆斯林有5萬多人,是在港時間較長的群體,其中3萬多人是來自內地的華人,0.5萬人是土生土長的香港穆斯林。
從語言來看,香港有96%的人口使用漢語,其中講粵語的佔88.7%,潮汕話佔1.4%,客家話佔1.6%,福建話佔1.9%,普通話佔1.1%。
澳門民族概況:澳門總面積19.34平方公里,據1996年統計,常住人口達到414128人,中國人中絕大多數是漢族。其中廣東籍移民居多,福建籍移民約有5萬人,「土生葡萄牙人」約有1萬
❼ 誰能幫我設計一張中國,世界歷史發展脈絡圖
不介意可以參考啦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❽ 中國古代史脈絡主線圖
古中國來是由一個自個部落的融合形成原先的奴隸制國家(夏商周),在此間奴隸制國家實行了一些治國之策>>如周的分封制等/但隨著時代的要求奴隸制過渡到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封建社會在各民族不斷融合和沖突中經歷了先後一個個帝國[主要唐宋元明清] 但隨著社會又一次大變革,西方強行的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結束了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