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讀呂思勉中國歷史常識讀後感

讀呂思勉中國歷史常識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3-03 17:25:48

㈠ 在下讀呂思勉大師的《中國通史》覺得晦澀難懂,望指點一下

我也在看呂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按照今天的閱讀習慣來看,確實文言文風格重,用詞生僻。
我用的辦法就是每章至少看兩遍,第一遍把生僻不懂的詞語網路後結合上下文標注好意思,第二遍再通讀消化。

㈡ 讀中國歷史故事有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㈢ 跪求一篇呂思勉先生寫的《中國大歷史》的讀後感

用了20天才草草看完這本歷史書,其間因工作以及學習上的問題,未能連續閱讀,故而思考之連續性也難保證。但一直以來感覺到自己閱讀之首要問題在於廣度不夠,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應該是盡量廣泛涉獵。至此,我用了兩個半月,在看注會的書之外,共看了《經濟社會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賦稅論》以及本書,所掌握者恐不及鳳毛麟角,但正如看前面三本書一般,我還是從黃仁宇先生的書中獲得很多東西。
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然於後發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於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簡述如下:
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號令天下,無所不從。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隻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麵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像力的。歷史發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濟之基礎者,正是「農業之系統」,其與「商業之系統」相對。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並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待到每個朝代後期,由於小自耕農的衰落,農業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緒帝死後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洪秀全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宋朝皇帝趙瑣以及明朝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於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裡任何地方提出。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到了海上戰鬥力就減弱了。遼東半島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後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隻字未提。「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於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於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於財政的破產,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缺乏效能的主因在財政。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於財稅制度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麼未能實行,要麼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麼脫離小自耕農的實際,要麼由於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小自耕農的破產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徵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那麼由此及彼,現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於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愈加明顯。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並非執政者之福。因為全國財政並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目前我國對於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於私有財產的保護尚不到位。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徵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象,而要想實現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中國大歷史》這樣一部號稱優秀的歷史學著作,我讀起來卻磕磕絆絆,困難重重,總沒有一種順暢淋漓的感覺,很多的觀點論述也沒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不僅是我,網上也有人評論其作品「閱讀起來就好像一個想要極速行走的人總要留心腳下的石頭」;不僅是這本書,其他在讀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一書的同學也感覺到了類似的問題。

總結起來,三聯版《中國大歷史》中存在三大閱讀障礙:

* 對象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中國大歷史》是黃仁宇先生在美國的大學課堂上講課的講義,各種比較論證的依據都很好的針對美國大學生編排設置。這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國學生受益非淺,但反過來說對於普通的中國讀者卻構成了不小的障礙。

比如,書中但凡提到長度、面積、重量、貨幣等概念時,所使用的計量單位都是西方習慣的英尺、英畝、英鎊、美元,這些單位完全不在對中國讀者的生活中出現,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一頭霧水,很難在腦海中對它的實際情況做出准確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風向和雨量」中,黃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P25),我初讀到此時一愣,完全沒有反應過來,但仔細看完描述後發現,這就是高中文綜復習是被反復強調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才將此處論述與自己的知識儲備結合起來。

另外,雖然無法准確評斷當年美國大學生的文化水平,但從《中國大歷史》中可以看出,沒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長期的文科知識積累,是絕對聽不懂黃先生講課的。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動輒牽涉一個世紀或一個朝代」(P2),縱論古今橫貫東西,不時提及「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P17)、「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P18)、「佔有性的個人主義(possessive indivialism)」(P27)等深奧概念;或者「今日俯視阿斯旺水壩的努比亞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愛神誕生》」(P87)等文化符號……與其說是有助於讀者理解,不如說是又多了一重難題。

* 半文半白

黃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語詞,有的現在已經被別的更加白話的詞語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說法來表達這一概念;有的已經幾乎被淘汰出現代漢語的行列,再不出現在普通讀者的閱讀視線內,其中更有一些完全無法在電腦輸入法中找到;這樣的情況既多,又如何讓讀者理解黃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結構近乎文言,我閱讀時如果不用鉛筆斷句就幾乎進行不下去。這種情況的例子舉不勝舉。

* 翻譯問題

《中國大歷史》原本是用英文寫作的。書中英文單詞高頻率出現在括弧里,這當然是一種使著作嚴謹的方法,但即便是在英語如此普及的今天,普通讀者看到恐怕也會感到不愉快。另外本書也陷入了現在翻譯作品不好讀、讀不通的「翻譯腔」里,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

例子:英語中 「submarine sandwich」,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那種用長條形麵包做成,分量超大的三明治(區別於一般糕點店或西餐館中供應的三角形三明治)。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出一個理論——他將中國傳統社會晚期的結構比喻成「潛水艇三明治」,上面是一塊長麵包,大而無當,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組織,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對於「submarine sandwich structure」,三聯版中出現的翻譯用詞是「潛水艇夾肉麵包結構」(P297),不解釋對於中國讀者而言莫名其妙的「潛水艇」,卻用生硬的「夾肉麵包」代替已經成為通行的泊來詞、連幼兒園孩子都知道的「三明治」,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譯者的用意。



雖然說閱讀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但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著實阻礙了我們的學習。不好理解的詞句不斷糾纏讀者的思維,讓我們疲於解讀,連基本的句子都沒有看懂,更遑論從篇章上把握黃仁宇先生的觀點和思路,離從全書大局上把握他的歷史觀點更是千里之遙。

造成閱讀阻礙並不是作者的錯,黃仁宇先生寫作本書時間較早,他的語文受到那個時代的影響很深,原著又是英文。也有很多讀者的水平遠高於我,恐怕沒有感覺到我在此斤斤計較的閱讀障礙問題,而早就進行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但我必須大膽的代表所有文化水平有限,非歷史專業而又希望學習歷史的普通讀者說說我們的心聲:我們非常願意閱讀學者的經典著作,無奈就是讀不懂,太抽象了。

歷史學要是成為象牙塔里少數人的學問,就失去了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的本意。這並不是說不需要抽象深奧的學術,而是說不要讓所有的歷史都成為抽象深奧的學術。歷史學需要《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及稅收》,也需要《易中天品三國》。我個人最推崇的,則是《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著,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樣「居中」的歷史書。

如何才能讓歷史著作甚至歷史教材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我認為「普及版」是一種方便易行的方法,請人將類似於《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等等,改寫成立足中國,用語淺顯,語氣生動的「普及版」,應該能吸引到更多原來不讀歷史的讀者,也能讓原來讀不懂歷史的讀者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普及版」歷史書應該具有傳播和市場雙方面的巨大價值,當然,這需要歷史學研究者和出版方的共同努力。

㈣ 誰能給一篇關於讀了中國歷史書的《讀後感》

憂患興邦
——論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憂患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寫滿了分分合合,歷史滄桑;但中華民族至今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倒,而且以嶄新的姿態蓬勃發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當我們審視造就這一奇跡的背後因素時可以發現,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正是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
中華民族的歷史激變、風雲突起集中表現在中國的近代史——即中國的近代化之路上.中國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變革思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充分體現.
中華民族可以說是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下了清王朝的高床軟枕.英吉利的一聲炮響不僅炸開了一條商業經濟掠奪之路,還炸開了一條西學東漸、從經濟政治到文化全方位變革的漫長崎嶇的中國近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西方文化體現出的先進性對長期被禁錮思想的中國文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對萬馬齊喑的知識分子群更是「醍醐灌頂,猶如當頭棒喝」.
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場時代劇變中,始終處於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前端.在鴉片戰爭中,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中國的不堪一擊,他們認識到中國兵不精,器不良,「始知天下之大,萬物之奇」,繼而萌發了強烈的向西方學習意識.李鴻章甚至說,「孔子不會打洋槍,今不足貴也」.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與那些主張「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干櫓」的頑固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論戰,洋務派的勝利使得一場意圖醫治這滿目瘡痍的清王朝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
在這個階段,雖然知識分子們對中國落後原因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表面上,但其憂患意識已然被激發.

㈤ 誰讀過呂思勉的《中國通史》請說說讀後感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史學成名作,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版中國通史。呂權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IEl籍讀得最多的_位學者l』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呂思勉國學基礎深厚,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本書滲透蓿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譚其驤稱呂恩勉以史學名而兼通經、子、集三部嚴耕望稱呂思:勉的治史是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

㈥ 讀完《中國史》後有什麼感受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兒女創造的文化博大精深,文明奇跡猶如星夜的盞盞繁星,數不勝數,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留下了永恆的光芒。

㈦ 重讀中國近代史有感 呂思勉

呂思勉是中國現代ZHU名歷史學家,在中國通史的構建上做出了傑出貢獻,同時在近代史的寫作上也有開辟之功。《重讀中國近代史》從清代早期社會特徵寫起,一直寫到抗戰結束,舉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等,無不細致入微,是讀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經典之作。ZHU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曾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家貧,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我國現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㈧ 讀中國古代歷史故事讀後感

《中來國歷史故事》是我的自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㈨ 讀呂思逸先生中國通史之困惑

呂思勉的《中國來通史》以及其他歷源史著作門檻比較高,需要一定的歷史知識積淀才能讀下去。
建議你從一些相對簡單的歷史讀物入手,比如《上下五千年》,之後再讀一些正史(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等,當然,二十四史卷帙浩繁,通通讀完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選擇一些你感興趣的史書或者篇章來讀,最經典的前四史是重磅推薦哈。等你了解了一些歷史脈絡之後,就可以讀一些歷史學者的理論性著作或者文章了。
至於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建議你至少讀完《上下五千年》後再讀,結合正史來看,因為書裡面的註解大多都是引自正史(二十四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㈩ 求《一口氣讀完的中國歷史》讀後感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兒女創造的文化博大精深,文明奇跡猶如星夜的盞盞繁星,數不勝數,在人類文明長河中留下了永恆的光芒。這不僅是中華兒女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發展動力的精神源泉,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歷史雖然已經成為了過去,但是這些寶貴的財富將會延續在民族文明發展血脈之中,每當我們回首歷史,都會?中發現許多可貴的東西,引發我們的思考和精神上的領悟。
趙威編著的《一口氣讀完的中國歷史》一書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精心選取了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最深遠影響的史料,按歷史年代順序以點連線。內容簡介趙威編著的《一口氣讀完的中國歷史》一書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精心選取了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最深遠影響的史料,按歷史年代順序以點連線。同時,力求語言生動,使各個階層的讀者都能夠以輕松愉悅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獲取浩繁的中國歷史知識。除此之外,《一口氣讀完的中國歷史》還選取了相關的歷史圖片,讓讀者更真實地感受中國歷史演進的全過程。本書集科學性、趣味性、觀賞性為一體,可以作為學生的補充讀物,也是各階層讀者全面系統了解中國歷史的良師益友。目錄華夏文明的曙光——遠古傳說
「中國」和「九州」
遠古的神話傳說
盤古開天闢地
女媧煉石補天
黃帝戰蚩尤
堯舜「禪讓」和大禹「傳子」
大禹治水
青銅主宰——夏、商、西周
第一個王朝的建立
少康復國
夏桀亡國
奴隸宰相伊尹
盤庚遷殷
武丁中興顯示全部信息在線試讀部分章節華夏文明的曙光——遠古傳說
盤古開天闢地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還沒有開辟。宇宙就像個大雞蛋,混沌一團。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就孕育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著。大約經過了18000年,盤古醒來了,睜開雙眼,發現上下四方濃黑一團。他非常惱怒,揮動雙臂,用力向混沌黑暗砍去。只聽「嘩喇」一聲巨?,大雞蛋破裂了,多少萬年的混沌黑暗被攪動了,其中輕而清的東西徐徐上升,散發開來,成了藍藍的天空;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了厚厚的大地。盤古站在天地之間,感到非常的快慰。
盤古擔心天和地再合攏,於是,手撐青天,腳踏大地,身子不斷猛長,每天要長高1丈,也就使天地每天高1丈。經過了18000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子也有9萬里長了。正是靠了他的神力,天地才開辟出來,黑暗混沌一去不復返,但是,巨人盤古耗盡了精力,勞累而死。
本想創造一個無限光明美好的世界,但他壯志未酬。就在臨死?,他周身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中的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天空中的星辰。他的手足四肢和身體,變成了東、南、西、北四極和高大雄偉的五嶽。他身上的血液,成了江河。全身的筋脈,成了大地上的道路。他的肌肉,變成了田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玉石和地下的寶藏。皮膚上的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
據說,盤古死後的精靈魂魄凝聚變化成了人類。因此,人類就是世上萬物之靈。
這個故事以神奇的想像,表現了上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的形成、人生和萬物的起源這些問題的探索和解釋,表達了人在天地萬物之間所特有的萬物主宰者的地位,熱情歌頌了盤古這個頂天立地為人類造福的英雄。至今,民間仍習慣地認為天地是盤古開辟的。
女媧煉石補天
神話是一些想像力豐富,情節美妙動人的故事。它有關於自然現象的,也有關於社會現象的。我國古代神話是十分豐富的,特別是史前神話。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等許多原因,史前神話完整流傳下來的較少。關於人類的來源,在我國古代神話中,一種·說法是由盤古氏死後的精靈變化出來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由女?親手創造的。

閱讀全文

與讀呂思勉中國歷史常識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