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報紙行業歷史

中國報紙行業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17:01:17

A. 報紙的起源是什麼

關於中國報紙起源的幾種說法

(1)周朝說

我們在前面提到,先秦時代的周朝出現了記事的史官和采風的樂官,因此,有人就推測,像《春秋》和《詩經》這樣的史籍,在當時很可能就是一種報紙,它們帶有宣傳和公報的性質。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幾位外國學者,比如說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多年的美國新聞學者白瑞華。但是,這種說法大部分只是學者們的大膽假設,並沒有足夠的史實根據。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沒有記載周朝的「報紙」的文字。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2)漢朝說

持這種說法的以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戈公振為代表。在他的《中國報學史》中的有一節專門論述漢朝的報紙,節的題目是「漢有邸報乎?」他認為,漢朝幅員廣大,工商繁榮,文化發達,各藩王與漢武帝之間關系密切,對於京師的政治情報,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報自然應運而生了。應該承認,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漢朝的確具備了一定的抄發報紙的客觀條件,而且也的確有了「邸」這個機構,但是,卻沒有關於「邸報應運而生」這樣類似的記載,在現存的漢朝文獻資料中,也看不到「邸報」的字樣。因此,漢朝有報紙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還有東晉說等,我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從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關於報紙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實物或是確定的記載來證實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曾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做學問需要有這樣的方法「大膽推測、小心論證」,這用在我們新聞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適,我們需要根據現有的材料大膽的推測一些材料背後的事情,但是翻回頭還需要找大量的史料來對想法進行論證,只有想法是不夠的。

根據現有的材料,比較可靠的說法是:中國的報紙開始於唐朝。

3、唐代的進奏院狀報

到了唐朝,我們知道,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空前繁榮強大的一個朝代。它採取了一種與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鎮制度。我們在中學歷史中已經學到,藩鎮割據的形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隨著藩鎮勢力的日益發展,各藩鎮的辦事代表「節度使」紛紛在京都設立自己的辦事機構,叫做「邸」,後來又改叫做「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這里的負責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進奏官」。他們的工作是為所代表的地方長官呈遞章奏,下達文書,辦理需要和政府中樞各部門請示匯報、聯系交涉的各項事宜,也為地方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其中,我們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進奏官們,為地方長官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而傳抄的報告,已經不同於以往的詔書性質的文件,詔書是有強制性的行政公文,而這些報告,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僅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種專門用來傳遞新聞的渠道。而「邸」或「進奏院」這樣的機構,也就成為藩鎮首領們設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國情況的信息中心。只是這些報告在當時沒有固定的稱呼,有稱「進奏院狀報」的,也有稱「狀報」或「報狀」的,還有稱「留邸狀報」的等等。因此,可以這么說,如果唐代確實存在「進奏院狀報」的話,那麼它將是我國最早的報紙。

現在,我們需要證明的就是,唐代確實有「進奏院狀報」。有兩種途徑: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關於這種形態的報紙存在的確切記載,或者是找到「進奏院狀報」的實物來證明。恰巧,這兩方面的證據我們都已經找到了。

(1)先說史料的記載。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關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現「新聞」、「編輯」等名詞,至於「報」、「狀」、「條報」、「雜報」等詞語,更是頻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還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個叫孫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經緯集》中的一篇文章《讀「開元雜報」》。
孫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後期,曾作過中上級的政府官員。

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作於公元851年,這一年,他在科舉考試中中了進士,從自己的家鄉——襄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帶,來到皇都長安,在長安親眼看到了「進奏院狀報」之後,回想起自己在家鄉曾經見到的出自開元年間(713-741)的報紙,所作的一篇文章。(見附錄)

在這篇文章中,孫樵生動地描繪了開元雜報的有關情況,使我們研究我國最早的報紙產生情況的寶貴資料。

在文章中,關於《開元雜報》的外觀提了兩點:一,「數十幅書」,也就是幾十張未加裝訂的單頁書面材料。二,「系日條事,不立首末」,也就是按日記事,沒頭沒尾,各頁之間互不銜接。

關於它的內容,文章中舉了幾個例子:「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等等,孫樵後來拿《開元錄》核對了一下,「條條可復」,也就是說都可以得到印證。(《開元錄》是關於唐朝開元年間的編年史,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從其他的史書中仍然可以驗證,《開元雜報》的內容確實是發生在開元年間的政治事件。)

孫樵還把他在襄漢間看到的《開元雜報》與後來在長安看到的「條報朝廷事者」相類比,可見它們是同一類型的東西。它的存在,為唐代中期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進奏院狀報」提供了一個證明。

我們把它和現在的報紙相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孫樵所看到的「數十幅書」,在當時並沒有正式名稱,「開元雜報」只是孫樵隨意給它加的一個稱呼。它沒有固定的刊期和報頭,是否印刷,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但是它肯定是經過復制的多份「條報於外者」的,而且,內容紀錄的是最近發生的新聞,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它就是我國的早期報紙。這也就證明了我國在唐代就出現了官方發布、抄錄、傳播新聞的做法,時間可以追溯到孫樵《讀「開元雜報」》一文中引述的史實的上限,也就是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開元雜報》的原件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後人根據孫樵的記載作了一份復製品。(見附錄)

(2)現存的唐代報紙——「敦煌進奏院狀」
我們說,孫樵的《讀「開元雜報」》雖然從史實上為我國唐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是,「開元雜報」卻並不存在了,這不得不使人遺憾。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先後發現了兩份唐朝進奏院狀報的原件,再次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產生提供了實物證據。這兩份報紙分別保存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兩份進奏院狀,都是唐僖宗時期,有駐地在沙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州的,因為沙州在今敦煌地區,這兩份進奏院狀又都曾長期封存於敦煌莫高窟,屬於敦煌文物,所以被稱為「敦煌進奏院狀」。(見方漢奇通史54頁圖)

從兩者的內容看,並不是朝廷公文所載的,而是進奏院官員收集、歸納的,具有新聞報道的性質,因此,它和開元雜報一樣,也屬於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

4、我國早期報紙的形態

從以上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我國早期報紙的特徵:

內容:進奏院下發的這些報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動。

發行:這些報狀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傳發的,它的主要讀者是各地的藩鎮長官。

版式:這些報狀無報頭、無固定名稱,有的稱為「進奏院狀」,有的稱為「邸吏狀」,有的稱為「報狀」或「狀報」等等。不分欄,只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紀錄。

新聞來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進奏官們自行採集的,有的則是他們所獲得的朝廷動態消息中篩選出來的。

所有這些特徵,我們用先前給出的「報紙」的定義來衡量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國早期的報紙並不符合報紙所具有的全部特徵,只能說,它是一種原始狀態的報紙,但正是這種原始狀態的報紙,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新聞傳播渠道的主導。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情況。

三、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宋朝時的發達、明朝時的獨立、清朝時的完備。下面我們就依次來看一下它的發展軌跡。

1、發達的宋朝報紙

我國早期的報紙,到了宋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在封建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發行的官報:邸報。負責發行邸報的機構是進奏院。

(1)邸報

邸報,只是從宋朝開始的,對封建官報的最經常最習慣使用的一種稱呼。宋朝的報紙和唐朝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邸報是其中一種。

宋朝建立之初,對唐朝的進奏院進行了整頓,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鎮首領建立的,他們各自為政,各進奏院的官員們只負責摘錄各自的長官所需要的信息。這種狀況到宋代有了質變。宋朝在這些分散的進奏院之上建立了一個都進奏院,對各進奏院的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其中負責信息採集和傳報工作的進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統一領導。

這樣一來,原來由各個地方諸州的進奏院自行開展的對稿件的採集、編輯、整理、審定等新聞信息傳遞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樞部門接管,只是在發報環節上,仍由各地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負責。因此,和唐代的進奏院狀比起來,宋代的邸報具有更多的報紙的特徵和封建官報的色彩。

首先,它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是一種由派駐首都的進奏官向自己的上級藩鎮長官報告新聞的新聞信,而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按照一定製度,一式多份地發往諸路州郡,向地方傳報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級官報。

第二,它的讀者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限於少數藩鎮長官,而是逐漸擴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

第三,它已經完全從官文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信息量逐漸加大,新聞的時效性也有所加強。

第四,它是定期連續發行的。發行的周期,各時期不太一樣,從每日、每五日到每月,都有過。

不過,雖然邸報比起進奏院狀報來顯示出更多的進步性,但是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在本質上都是同一種事物,他們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即都是封建官報。這一點大家要引起注意。

宋朝邸報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的詔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戰報、刑罰等。

為了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宋代開始注意到對邸報的傳發工作進行管理。其中,嚴令規定了不許刊登的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內容,比如說災異、軍情、朝廷機事(也就是皇帝認為容易引起反對和非議的一些事情)、還有未經批轉公布的臣僚章疏,這些內容一般都是不允許報道的。為此,宋代還實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經官方審定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報,不得超出這個范圍。

(2)小報
另外,宋朝之所以被稱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發達時期,原因不僅僅在於邸報有了質的發展,還在於,在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古代報紙——小報。說到小報,我們一定會想起「小道消息」這個詞,它和我們正常的信息來源相對,是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有時候,小道消息比正規的消息來得早,有時候,小道消息傳播了正規渠道不傳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又是迫切想知道的新聞。

「小報」記載的也是非官方發布的消息,它是我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民間報紙。由於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的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文件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消息的需求,成為邸報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說,小報是比邸報更為先進的報紙。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仍從報紙本身的特徵來看。

首先,小報的內容較為豐富,可讀性較高。大家翻回去看一下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邸報,它的內容很局限,無非是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這些正常的朝廷政事。而小報比起邸報來,內容則廣泛的多,有進奏官提供的邸報沒有報道的事情,也有從朝廷泄露出來的和報探大街上竊聽到的,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讀小報的積極性大大超過讀邸報。

其次,小報傳播迅速、時效性較強。由於小報不用審查,因此小報往往比邸報傳播的早,而且快。

另外,小報的讀者面也更廣,不僅是官員、士大夫知識分子,社會上關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報的熱心讀者。

小報的出版,打破了封建官報一統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官方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壟斷和封鎖,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和很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清末。但同時,它也觸犯了封建統治者議論朝政的禁忌,泄露了新聞,因此,小報自誕生之日起,都一直處於非法的身份,歷來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查禁。

2、明朝時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目前有關元朝新聞事業的記載不多,因此,這段時期在新聞事業史上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到了明朝,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布抄傳情況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是: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明朝的新聞事業與以前的朝代有所區別,它不設進奏院,而是由中樞部門統一安排封建官報的發布抄傳工作。發自首都的官報仍被習慣地成為邸報。

明朝邸報的發布和抄傳活動,主要通過三個環節:通政司、六科、提塘。通政司匯集各類題奏和地方上報的信息,也就是說臣僚們的章奏,要讓皇帝看到,必須經過通政司,因此朝野人士對這個部門都十分重視,認為它是「朝廷的喉舌」;六科收集和發布有關的詔令和題奏,通政司的給皇帝的章奏,經過御覽之後,有一部分就交給六科分類抄傳,他們抄錄的內容逐日裝訂成冊,成為邸報的母本,為了工作方便,六科設在故宮午門外的闕右門和端門之間的長廊一帶;提塘的辦公地點稱為「提塘報房」,沒有固定的地點,靠租民房來維持,一般也離故宮不遠,比如說,《醒世姻緣傳》中提到的一處提塘報房就設在人民大會堂西南側一帶。提塘將這些詔令和題奏從六科抄出,經過篩選和復制,傳發到省,再傳到府縣,通過輾轉抄錄,在各級官紳中傳閱,這就是明代邸報抄傳活動的全過程。

明朝邸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增加了社會新聞,比如說,有這樣一則史料:

弘治末,隨州應山縣女子生髭,長三寸余,見於邸報。

與抄發邸報的地方——提塘報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義的是民間報房的產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由於邸報的傳播范圍和傳播內容非常有限,是許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聞。小報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於新聞的需求,但是由於小報是私自發行,政府很難對其施加有效的控制。於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明朝開始,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翻印部分邸報稿件,公開出售。這樣,從事抄報和送報工作,就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這一現象在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比如說,明末有一個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記中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何甥來,雲送邸報為業。

其中的何甥,是他的親戚,他的職業就是送邸報。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有姓名可考的與邸報發行活動有關的人。

明朝既有抄報行、報房,又有送報人,作為獨立的社會行業之一的報業也正在形成,這是我國新聞事業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3、清朝的京報——古代報紙的完備

到了清代,民間報房有了明顯的發展,以京報的刊行為代表。

明代的民間報房,更多是依靠著提塘報房的,他們的消息仍然得自六科和提塘,所刊行的報紙與邸報內容基本一致。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部分人開始從提塘報房中分化出來,他們擺脫了官方的身份,專門以編發報紙為職業。清代的民間報房具有了更強的獨立性,他們所刊發的報紙,也與以前的邸報有了明顯的變化。清代民間報房所處的報紙,統稱為京報,這些報房因而也被稱作京報房。

大家把教材翻到25頁,這是一份清代京報的封面。我們知道,在這之前的報紙是沒有報頭和封面的。這時報紙的封面是用黃色的連史紙作的,所以有「黃皮京報」的名稱。封面上用「京報」兩字作為報頭,因此,清代的京報,又可以寫作《京報》。報頭下面通常給有某某報房的印戳,比如我們書上的這個,就蓋的是「集文報房」,說明這份報紙出自當時的集文報房。當時北京存在的像這樣有名號的民間報房很多,聚興、集文、同順、公興、連升等十餘家。每期報紙一般為4-10頁,對疊後裝訂成冊,大小就同書上的差不多。

京報的內容與當時的邸報基本相近,包括宮門抄、上諭和章奏三大部分。宮門抄,實際上就是由朝廷內部傳出、張貼於宮門外的新聞,主要包括朝廷的重大活動,比如召見軍機、臣僚們的謝恩謝賞、朝廷的典禮和祭祀活動等等。上諭部分主要是照發皇帝的諭旨,任免、褒獎、賞賜等等。章奏部分是臣僚們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由於這些內容很多,一天的報紙不可能全部容納,因此選擇上的不同,就成為京報和邸報之間、以及各報房所處的京報之間的區別。

京報的發行范圍不像官方的邸報,只局限於官府的官員中,而是發自社會各界、甚至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在晚清時期,京報的發行量曾達到1萬份左右,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一個數字。我們知道,邸報的發行是靠提塘從京城、到省城、再到縣鄉這樣一級一級來完成的,而京報則是由各報房僱用的送報人直接送給訂戶的,在北京的訂戶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報紙,外地訂戶最快的兩天就可以收到,而邊遠的省份也能訂閱到京報,只不過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個月的時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京報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

另外,與民間報紙相對的朝廷官報——邸報,仍然是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在清朝,這種官方新聞事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地方新聞事業的開創上。也就是說,除首都北京外,清代的各省省會和大一點的地方州府,也出現了專門的新聞傳播活動。

在清代的地方新聞事業中,各省的提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兩種,京塘就是設在北京的提塘,它和我們前面提到的明朝時的提塘相類似。此外,在各省的省會還設立了各自的提塘,叫做省塘,他們除了按規定向各衙門發送官文書和轉發來自京都的官報外,也通過自設的報房,翻印京報,向省內的官紳出售。這些翻印的京報,已經不局限於官僚機構內部傳抄的官報。

除了翻印京報外,地方報房還刊行了一種報紙,受到當地官紳們的注意,這種報紙叫做「轅門抄」。轅門抄,是一種以報道地方官場消息為主的私營報紙。它們和當地發行的京報相配合,以個體供中央信息,一個提供地方信息,成為地方人士了解政情的兩個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的一個大致情況,內容非常多,為了使大家有個清晰的印象,我們在最後對我國古代報紙的狀況作一個小結。

四、小結

我國的古代報紙,分為官報和民報兩種。其中官報指的是「邸報」,它有很多名稱,比如「狀」、「邸吏狀」、「進奏院狀報」、「朝報」、「邸鈔」等等,「邸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通稱。民報又包括兩種,一種是產生於宋代的非法的小報,另一種是出現於清朝的合法的京報。它們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民眾的意見和需求,和邸報比起來,形式和內容都更為先進,具有更多的社會進步性。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不論是官方的「邸報」,還是民間的小報和京報,都只能是古代報紙。它們共同的具有古代報紙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什麼呢?是通過與現代報紙相比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處。

首先,它的內容不同於現代報紙。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諭旨、臣僚的奏摺以及官員的任免升降獎懲、宮廷動態等公告性材料。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也沒有任何言論。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於現代報紙。它只是一個材料又一個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也沒有標題,更沒有消息、通訊、評論等不同新聞體裁的區分。它沒有四開或對開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單張的紙上,或者裝訂成小冊子的形式。

中國古代的邸報,有1100多年的歷史,小報有近千年的歷史,民間報房出版的京報、轅門抄,也有近400年的歷史。它們從誕生到結束,持續的時間都不算短,但發展不快,形式內容的變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聞的時效性等方面,都難以和西方的近代報紙相比。這些報紙之所以發展緩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報紙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封建自然經濟的制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安土重遷、分散經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閉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心理狀態,都不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土壤上,很難產生對新聞的數量和時效要求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較高的報紙。明末清初,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影響,一度出現過產生這類報紙的契機,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階級和民族矛盾面前,被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扼殺了。

古代報紙長期發展不快、變化不大的狀態,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以後,才有所改變。但是這時,舊時的邸報和京報,從形式到內容都已完全僵化,適應不了改變的要求,無法再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逐漸被近代化的新型報紙所取代。

孫樵《讀「開元雜報」》:

樵曩於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某略曰: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安北奏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如此,凡數十百條。樵當時未知何等書,徒以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長安來者,出其書示之,則曰:「吾居長安中,新天子嗣國及窮虜自潰,則見行南郊禮,安有籍田事乎?況九推非天子禮耶?又嘗入太學,見叢甓(pi,四聲)負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視得石刻,乃射堂舊地,則射堂廢已久矣。國家安能行大射禮耶?自關以東,水不敗田,則旱敗苗,百姓入常賦不足,至有賣子為豪家役者。吾嘗背華走洛,遇西戌還兵千人,縣給一食,力屈不支。國家則能東封?從官禁兵安能仰給耶?北虜驚嚙邊甿(meng二聲),勢不可控,宰相馳出責戰,尚未報功。況西關復驚於西戎,安有扈從事耶?武皇帝御史以竊議宰相事,望嶺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舌相戒。況宰相陳奏於仗罷乎?安有廷錚事焉?」語未及終,有知書者自外來,曰:「此皆開元政事,該當時條報於外者。」樵後得《開元錄》驗之,條條可復。然尚以為前朝庭所行,不當盡為墜典。及來長安,日見條報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於某,明日畋(tian二聲)於某,誠不類數十幅書。橋恨不生為太平男子,及睹開元中書,如奮臂出其間,因取其書帛而漫志其末。凡補缺文者十三,改訛文者十一。是歲大中五年也。

開元雜報復制圖

幾個新聞傳播學的專業網站:

http://www.chuanboxue.net 傳播學論壇

新的《傳播學論壇》開設有「重點推薦」、「熱點問題」、「近期熱點」、「專家、學者視角」、「傳播人視點」、「網上學術會」、「媒介批評」、 「學子論壇」、「學術、著作評介」、「學者、傳人訪談」、「信息專欄」、「調研報告」、「研究資料」、「新書架」等十多個窗口,並新開設了「網上學堂」以滿足廣大學子。所有內容分類設為「傳播理論」、「新聞傳播」、「輿論傳播」、「教育傳播」、「報紙傳播」、「書刊傳播」、「廣播影視傳播」、「廣告傳播」、「網路傳播」、「公關傳播」、「傳媒傳播」、「傳媒經營與管理」、「企業傳播」、「行政事業傳播 」、「經濟傳播」、「政治傳播科技傳播」、「文化傳播」、「軍事傳播」、「局域傳播與國際傳播」、「傳播方式與技藝」、「學者與傳人推介」等共二十餘個欄目,以保證閱者資料查詢的需要。

《傳播學論壇》是一家專業學術網站,創辦於2001年上半年,5月正式上網。

《傳播學論壇》編輯部是一種新型結構——虛擬化編輯部。編輯人員在大陸和香港兩地工作。有大學教授,有傳媒的高級編輯,有新聞傳播研究專家、學者。是科研、教學、傳媒三位一體的綜合體。論壇編輯均是自願者,至今義務工作。

創辦人阮志孝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所副研究員,是長期從事新聞工作、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科研與教學的學者,熟悉傳媒,有較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較廣泛的社會聯系。在其策劃與運作之下,自創辦以來,《傳播學論壇》發展迅速,不到半年時間,每日瀏覽量就達到數百台IP。現在,在一般情況下,一日上千台IP。瀏覽總量現已達60多萬多台IP。

《傳播學論壇》的受眾都是大專以上的知識分子,主要群體是新聞、傳播科研工作者、大專院校教師和博士、碩士、本科生及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網站、廣告公司、咨詢傳播公司等從事傳播工作的記者、編輯、公關人員等傳媒工作者。

《傳播學論壇》創立的初衷是:為社會提供一個自由學術空間,並以此凝聚一批有志之士,以更為高遠開闊的眼界來盡可能全面的研究作為人類三大活動之一的傳播活動及種種傳播現象;對局限的、支離的、片面的各種傳播現象研究加以系統整合,為傳播學真正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科學貢獻一份力量。

創辦三年多來,《傳播學論壇》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不僅發表了大量國際國內知名專家的論著,而且刊載了大量後起之秀的高質量的文論,被各華文重要學術網

B. 報紙的發展歷史

1、來歷來
公元前60年,古羅馬自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事件書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但目前爭論很大,還有周朝和唐朝之說,還有東晉說等,尚無定論。
2、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3、報紙之最
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有我國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該報被認為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張漢文日報,是1858年在香港創辦的《外中新報》。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澳門新聞紙》,是我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
1872年廣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實錄》,是我國內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報紙。
《昭文新報》: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國人自辦的第一家近代報紙。

C. 報紙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作用

報紙是傳播領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來,報紙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天的清晨,當大多數的人們還沉浸在夢鄉中,城市裡百萬份的報紙就會從轟鳴的印刷機中新鮮而出,為人們帶來新鮮的資訊。
報紙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出現在古老的中國。《邸報》是世界上發行最早,時間最久的報紙。西漢時期,為加強皇權,漢王朝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大郡,在郡下一級又分若干縣,由中央統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長安都設有辦事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各省駐京辦事處,這個辦事處稱為「邸」。「邸」內派駐有辦事員,負責將上峰的信息收集起來,寫在竹簡或絹帛上,通過驛站傳送給各郡的太守參閱。而這一寫有信息的竹帛就稱之為《邸報》。
伴隨著古代中央王權的不斷加強,「邸報」也一直得以很好的發展,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紙張的出現使得「邸報」的書寫與發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於雕版印刷的廣泛運用,同時,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擴大,《邸報》的運用就更加數量化、規范化。第一份用紙印刷的報紙,投遞這份報紙的機構, 當時叫郵驛,投遞人員為唐朝兵部軍卒,腰束革袋,帶上鈴鐺,騎著快馬傳郵,聽到鈴聲,行人都遠離避讓。唐玄宗時期,《邸報》又稱為《開元雜報》。到了明代,中央已有專門的機構通政司進行《邸報》的編發工作,發行日期和發行對象也日趨穩定,形成國家性新聞刊物。已經初步具有了現在報紙的某些元素。1638年( 明崇禎11 年),《邸報》開始使用活字排版,報紙的發行量增大, 但因戰爭頻繁, 交通堵塞等情況, 江南一帶當天的報紙要個一個月後才能看到。清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報》才正告壽終。
西方人一直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60年創建的《每日紀聞》,他最早是一塊樹立在羅馬元老院門口的木牌,用於向廣大羅馬市民發布元老院的最新決策。相當於現在的公告欄,後來,隨著羅馬的版圖不斷擴大,已經遠遠不局限於義大利,為了使廣大疆域上的各部落臣民都能「沐浴」到共和國的恩澤,共和國最後一任執行官愷撒責專人,將《每日紀聞》的內容書寫在布匹上,帶到各個行政省的首府,並在那裡翻譯成各種語言,再通過公告欄的形式發布給民眾。這一信息傳播的方式對西方後世影響甚重。
中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每日紀聞》就其形式與目的來說與漢代的《邸報》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國的《邸報》的受眾是各地的官員,而羅馬的《每日紀聞》的受眾一直延伸到了基層民眾,這與當時兩個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有著很大的關系。
報紙的發展歷史:
無論是中國的《邸報》還是西方的《每日紀聞》,都是古代的媒介,雖有現在報紙的雛形,但仍與人們普遍概念里的報紙有著非常大的出入。現在報紙有三大特性,既:刊載新聞;定期出版;公眾發行。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 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 Venice Gazette , 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在報紙的鼻祖。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 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2006.363期最終版.indd45 2006.4.17 9:31:19 AM 紙。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 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 字型大小是: 聚興, 聚恆, 合成, 信義, 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 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 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今天,中國的報業發展已經不僅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據權威機構測定,北京每天的報紙印刷量超過了700萬份。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以北京最為著名的《北京晚報》為例,其每日都有百萬份的定額。2005年,全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年用紙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噸,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之最。報紙2000年以前起源於中國,2000以後,中國是世界第一報紙大國。

廣告的發展歷程
頂的人數 在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牧業、農業與手工業的兩次社會大分工,從而開始出現了產品與產品之間的交換,出現了最早的商品。由於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范圍的擴大,在奴隸社會初期再次出現了社會分工——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產生了專門依靠經營商品的買賣來獲取利益的商人階級和商業行業。自從有了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各種原始形態的廣告也就隨之出現,如口頭廣告、陳列廣告、招牌與幌子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原始廣告同商人進行商品銷售活動的形式密切相關。口頭廣告直接與攤賣相聯系,而陳列廣告、招牌和幌子等廣告形式,則與商品經營發展到較大規模之後出現坐店經營有關。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又開始出現粗糙的印刷廣告。當時的廣告形式雖然簡陋,但已是推銷商品不可缺少的工具,對當時的生產、交換和消費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社會的發展形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後,開始出現社會化大生產,商品的生產變得高度發展,交易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當經濟形式已完全發育為市場經濟時,商品變得空前豐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廣告成為企業主或商人爭奪市場的手段。這時的廣告,已成為資本主義工商企業的重要促銷手段,廣告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亦日趨完善,廣告業已成為一個空前發達的行業。整個世界的廣告費用在近年已相當浩大,每年達數千億美元。按國民人均計,美國在1900年的人均廣告費為5.91美元,而在1976年為155.34美元,到1981年則達300美元。1989年美國廣告費已高達1100多億美元。

D. 報紙的歷史由來

1、來歷
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發生的事件書寫在白版色的木板權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漢代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但目前爭論很大,還有周朝和唐朝之說,還有東晉說等,尚無定論。
2、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3、報紙之最
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有我國的敦煌唐歸義軍《進奏院狀》,該報被認為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在我國出版的第一張漢文日報,是1858年在香港創辦的《外中新報》。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澳門新聞紙》,是我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
1872年廣州出版的《羊城采新實錄》,是我國內地出版的第一家近代化報紙。
《昭文新報》: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國人自辦的第一家近代報紙。

E. 近代報紙的起源

關於中國報紙起源的幾種說法

(1)周朝說

我們在前面提到,先秦時代的周朝出現了記事的史官和采風的樂官,因此,有人就推測,像《春秋》和《詩經》這樣的史籍,在當時很可能就是一種報紙,它們帶有宣傳和公報的性質。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幾位外國學者,比如說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多年的美國新聞學者白瑞華。但是,這種說法大部分只是學者們的大膽假設,並沒有足夠的史實根據。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沒有記載周朝的「報紙」的文字。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2)漢朝說

持這種說法的以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戈公振為代表。在他的《中國報學史》中的有一節專門論述漢朝的報紙,節的題目是「漢有邸報乎?」他認為,漢朝幅員廣大,工商繁榮,文化發達,各藩王與漢武帝之間關系密切,對於京師的政治情報,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報自然應運而生了。應該承認,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漢朝的確具備了一定的抄發報紙的客觀條件,而且也的確有了「邸」這個機構,但是,卻沒有關於「邸報應運而生」這樣類似的記載,在現存的漢朝文獻資料中,也看不到「邸報」的字樣。因此,漢朝有報紙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還有東晉說等,我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從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關於報紙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實物或是確定的記載來證實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曾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做學問需要有這樣的方法「大膽推測、小心論證」,這用在我們新聞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適,我們需要根據現有的材料大膽的推測一些材料背後的事情,但是翻回頭還需要找大量的史料來對想法進行論證,只有想法是不夠的。

根據現有的材料,比較可靠的說法是:中國的報紙開始於唐朝。

3、唐代的進奏院狀報

到了唐朝,我們知道,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空前繁榮強大的一個朝代。它採取了一種與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鎮制度。我們在中學歷史中已經學到,藩鎮割據的形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隨著藩鎮勢力的日益發展,各藩鎮的辦事代表「節度使」紛紛在京都設立自己的辦事機構,叫做「邸」,後來又改叫做「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這里的負責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進奏官」。他們的工作是為所代表的地方長官呈遞章奏,下達文書,辦理需要和政府中樞各部門請示匯報、聯系交涉的各項事宜,也為地方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其中,我們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進奏官們,為地方長官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而傳抄的報告,已經不同於以往的詔書性質的文件,詔書是有強制性的行政公文,而這些報告,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僅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種專門用來傳遞新聞的渠道。而「邸」或「進奏院」這樣的機構,也就成為藩鎮首領們設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國情況的信息中心。只是這些報告在當時沒有固定的稱呼,有稱「進奏院狀報」的,也有稱「狀報」或「報狀」的,還有稱「留邸狀報」的等等。因此,可以這么說,如果唐代確實存在「進奏院狀報」的話,那麼它將是我國最早的報紙。

現在,我們需要證明的就是,唐代確實有「進奏院狀報」。有兩種途徑: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關於這種形態的報紙存在的確切記載,或者是找到「進奏院狀報」的實物來證明。恰巧,這兩方面的證據我們都已經找到了。

(1)先說史料的記載。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關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現「新聞」、「編輯」等名詞,至於「報」、「狀」、「條報」、「雜報」等詞語,更是頻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還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個叫孫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經緯集》中的一篇文章《讀「開元雜報」》。
孫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後期,曾作過中上級的政府官員。

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作於公元851年,這一年,他在科舉考試中中了進士,從自己的家鄉——襄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帶,來到皇都長安,在長安親眼看到了「進奏院狀報」之後,回想起自己在家鄉曾經見到的出自開元年間(713-741)的報紙,所作的一篇文章。(見附錄)

在這篇文章中,孫樵生動地描繪了開元雜報的有關情況,使我們研究我國最早的報紙產生情況的寶貴資料。

在文章中,關於《開元雜報》的外觀提了兩點:一,「數十幅書」,也就是幾十張未加裝訂的單頁書面材料。二,「系日條事,不立首末」,也就是按日記事,沒頭沒尾,各頁之間互不銜接。

關於它的內容,文章中舉了幾個例子:「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等等,孫樵後來拿《開元錄》核對了一下,「條條可復」,也就是說都可以得到印證。(《開元錄》是關於唐朝開元年間的編年史,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從其他的史書中仍然可以驗證,《開元雜報》的內容確實是發生在開元年間的政治事件。)

孫樵還把他在襄漢間看到的《開元雜報》與後來在長安看到的「條報朝廷事者」相類比,可見它們是同一類型的東西。它的存在,為唐代中期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進奏院狀報」提供了一個證明。

我們把它和現在的報紙相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孫樵所看到的「數十幅書」,在當時並沒有正式名稱,「開元雜報」只是孫樵隨意給它加的一個稱呼。它沒有固定的刊期和報頭,是否印刷,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但是它肯定是經過復制的多份「條報於外者」的,而且,內容紀錄的是最近發生的新聞,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它就是我國的早期報紙。這也就證明了我國在唐代就出現了官方發布、抄錄、傳播新聞的做法,時間可以追溯到孫樵《讀「開元雜報」》一文中引述的史實的上限,也就是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開元雜報》的原件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後人根據孫樵的記載作了一份復製品。(見附錄)

(2)現存的唐代報紙——「敦煌進奏院狀」
我們說,孫樵的《讀「開元雜報」》雖然從史實上為我國唐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是,「開元雜報」卻並不存在了,這不得不使人遺憾。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先後發現了兩份唐朝進奏院狀報的原件,再次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產生提供了實物證據。這兩份報紙分別保存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兩份進奏院狀,都是唐僖宗時期,有駐地在沙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州的,因為沙州在今敦煌地區,這兩份進奏院狀又都曾長期封存於敦煌莫高窟,屬於敦煌文物,所以被稱為「敦煌進奏院狀」。(見方漢奇通史54頁圖)

從兩者的內容看,並不是朝廷公文所載的,而是進奏院官員收集、歸納的,具有新聞報道的性質,因此,它和開元雜報一樣,也屬於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

4、我國早期報紙的形態

從以上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我國早期報紙的特徵:

內容:進奏院下發的這些報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動。

發行:這些報狀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傳發的,它的主要讀者是各地的藩鎮長官。

版式:這些報狀無報頭、無固定名稱,有的稱為「進奏院狀」,有的稱為「邸吏狀」,有的稱為「報狀」或「狀報」等等。不分欄,只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紀錄。

新聞來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進奏官們自行採集的,有的則是他們所獲得的朝廷動態消息中篩選出來的。

所有這些特徵,我們用先前給出的「報紙」的定義來衡量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國早期的報紙並不符合報紙所具有的全部特徵,只能說,它是一種原始狀態的報紙,但正是這種原始狀態的報紙,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新聞傳播渠道的主導。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情況。

三、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宋朝時的發達、明朝時的獨立、清朝時的完備。下面我們就依次來看一下它的發展軌跡。

1、發達的宋朝報紙

我國早期的報紙,到了宋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在封建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發行的官報:邸報。負責發行邸報的機構是進奏院。

(1)邸報

邸報,只是從宋朝開始的,對封建官報的最經常最習慣使用的一種稱呼。宋朝的報紙和唐朝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邸報是其中一種。

宋朝建立之初,對唐朝的進奏院進行了整頓,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鎮首領建立的,他們各自為政,各進奏院的官員們只負責摘錄各自的長官所需要的信息。這種狀況到宋代有了質變。宋朝在這些分散的進奏院之上建立了一個都進奏院,對各進奏院的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其中負責信息採集和傳報工作的進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統一領導。

這樣一來,原來由各個地方諸州的進奏院自行開展的對稿件的採集、編輯、整理、審定等新聞信息傳遞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樞部門接管,只是在發報環節上,仍由各地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負責。因此,和唐代的進奏院狀比起來,宋代的邸報具有更多的報紙的特徵和封建官報的色彩。

首先,它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是一種由派駐首都的進奏官向自己的上級藩鎮長官報告新聞的新聞信,而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按照一定製度,一式多份地發往諸路州郡,向地方傳報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級官報。

第二,它的讀者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限於少數藩鎮長官,而是逐漸擴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

第三,它已經完全從官文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信息量逐漸加大,新聞的時效性也有所加強。

第四,它是定期連續發行的。發行的周期,各時期不太一樣,從每日、每五日到每月,都有過。

不過,雖然邸報比起進奏院狀報來顯示出更多的進步性,但是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在本質上都是同一種事物,他們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即都是封建官報。這一點大家要引起注意。

宋朝邸報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的詔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戰報、刑罰等。

為了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宋代開始注意到對邸報的傳發工作進行管理。其中,嚴令規定了不許刊登的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內容,比如說災異、軍情、朝廷機事(也就是皇帝認為容易引起反對和非議的一些事情)、還有未經批轉公布的臣僚章疏,這些內容一般都是不允許報道的。為此,宋代還實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經官方審定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報,不得超出這個范圍。

(2)小報
另外,宋朝之所以被稱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發達時期,原因不僅僅在於邸報有了質的發展,還在於,在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古代報紙——小報。說到小報,我們一定會想起「小道消息」這個詞,它和我們正常的信息來源相對,是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有時候,小道消息比正規的消息來得早,有時候,小道消息傳播了正規渠道不傳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又是迫切想知道的新聞。

「小報」記載的也是非官方發布的消息,它是我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民間報紙。由於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的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文件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消息的需求,成為邸報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說,小報是比邸報更為先進的報紙。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仍從報紙本身的特徵來看。

首先,小報的內容較為豐富,可讀性較高。大家翻回去看一下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邸報,它的內容很局限,無非是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這些正常的朝廷政事。而小報比起邸報來,內容則廣泛的多,有進奏官提供的邸報沒有報道的事情,也有從朝廷泄露出來的和報探大街上竊聽到的,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讀小報的積極性大大超過讀邸報。

其次,小報傳播迅速、時效性較強。由於小報不用審查,因此小報往往比邸報傳播的早,而且快。

另外,小報的讀者面也更廣,不僅是官員、士大夫知識分子,社會上關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報的熱心讀者。

小報的出版,打破了封建官報一統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官方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壟斷和封鎖,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和很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清末。但同時,它也觸犯了封建統治者議論朝政的禁忌,泄露了新聞,因此,小報自誕生之日起,都一直處於非法的身份,歷來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查禁。

2、明朝時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目前有關元朝新聞事業的記載不多,因此,這段時期在新聞事業史上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到了明朝,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布抄傳情況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是: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明朝的新聞事業與以前的朝代有所區別,它不設進奏院,而是由中樞部門統一安排封建官報的發布抄傳工作。發自首都的官報仍被習慣地成為邸報。

明朝邸報的發布和抄傳活動,主要通過三個環節:通政司、六科、提塘。通政司匯集各類題奏和地方上報的信息,也就是說臣僚們的章奏,要讓皇帝看到,必須經過通政司,因此朝野人士對這個部門都十分重視,認為它是「朝廷的喉舌」;六科收集和發布有關的詔令和題奏,通政司的給皇帝的章奏,經過御覽之後,有一部分就交給六科分類抄傳,他們抄錄的內容逐日裝訂成冊,成為邸報的母本,為了工作方便,六科設在故宮午門外的闕右門和端門之間的長廊一帶;提塘的辦公地點稱為「提塘報房」,沒有固定的地點,靠租民房來維持,一般也離故宮不遠,比如說,《醒世姻緣傳》中提到的一處提塘報房就設在人民大會堂西南側一帶。提塘將這些詔令和題奏從六科抄出,經過篩選和復制,傳發到省,再傳到府縣,通過輾轉抄錄,在各級官紳中傳閱,這就是明代邸報抄傳活動的全過程。

明朝邸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增加了社會新聞,比如說,有這樣一則史料:

弘治末,隨州應山縣女子生髭,長三寸余,見於邸報。

與抄發邸報的地方——提塘報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義的是民間報房的產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由於邸報的傳播范圍和傳播內容非常有限,是許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聞。小報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於新聞的需求,但是由於小報是私自發行,政府很難對其施加有效的控制。於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明朝開始,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翻印部分邸報稿件,公開出售。這樣,從事抄報和送報工作,就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這一現象在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比如說,明末有一個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記中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何甥來,雲送邸報為業。

其中的何甥,是他的親戚,他的職業就是送邸報。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有姓名可考的與邸報發行活動有關的人。

明朝既有抄報行、報房,又有送報人,作為獨立的社會行業之一的報業也正在形成,這是我國新聞事業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3、清朝的京報——古代報紙的完備

到了清代,民間報房有了明顯的發展,以京報的刊行為代表。

明代的民間報房,更多是依靠著提塘報房的,他們的消息仍然得自六科和提塘,所刊行的報紙與邸報內容基本一致。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部分人開始從提塘報房中分化出來,他們擺脫了官方的身份,專門以編發報紙為職業。清代的民間報房具有了更強的獨立性,他們所刊發的報紙,也與以前的邸報有了明顯的變化。清代民間報房所處的報紙,統稱為京報,這些報房因而也被稱作京報房。

大家把教材翻到25頁,這是一份清代京報的封面。我們知道,在這之前的報紙是沒有報頭和封面的。這時報紙的封面是用黃色的連史紙作的,所以有「黃皮京報」的名稱。封面上用「京報」兩字作為報頭,因此,清代的京報,又可以寫作《京報》。報頭下面通常給有某某報房的印戳,比如我們書上的這個,就蓋的是「集文報房」,說明這份報紙出自當時的集文報房。當時北京存在的像這樣有名號的民間報房很多,聚興、集文、同順、公興、連升等十餘家。每期報紙一般為4-10頁,對疊後裝訂成冊,大小就同書上的差不多。

京報的內容與當時的邸報基本相近,包括宮門抄、上諭和章奏三大部分。宮門抄,實際上就是由朝廷內部傳出、張貼於宮門外的新聞,主要包括朝廷的重大活動,比如召見軍機、臣僚們的謝恩謝賞、朝廷的典禮和祭祀活動等等。上諭部分主要是照發皇帝的諭旨,任免、褒獎、賞賜等等。章奏部分是臣僚們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由於這些內容很多,一天的報紙不可能全部容納,因此選擇上的不同,就成為京報和邸報之間、以及各報房所處的京報之間的區別。

京報的發行范圍不像官方的邸報,只局限於官府的官員中,而是發自社會各界、甚至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在晚清時期,京報的發行量曾達到1萬份左右,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一個數字。我們知道,邸報的發行是靠提塘從京城、到省城、再到縣鄉這樣一級一級來完成的,而京報則是由各報房僱用的送報人直接送給訂戶的,在北京的訂戶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報紙,外地訂戶最快的兩天就可以收到,而邊遠的省份也能訂閱到京報,只不過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個月的時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京報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

另外,與民間報紙相對的朝廷官報——邸報,仍然是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在清朝,這種官方新聞事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地方新聞事業的開創上。也就是說,除首都北京外,清代的各省省會和大一點的地方州府,也出現了專門的新聞傳播活動。

在清代的地方新聞事業中,各省的提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兩種,京塘就是設在北京的提塘,它和我們前面提到的明朝時的提塘相類似。此外,在各省的省會還設立了各自的提塘,叫做省塘,他們除了按規定向各衙門發送官文書和轉發來自京都的官報外,也通過自設的報房,翻印京報,向省內的官紳出售。這些翻印的京報,已經不局限於官僚機構內部傳抄的官報。

除了翻印京報外,地方報房還刊行了一種報紙,受到當地官紳們的注意,這種報紙叫做「轅門抄」。轅門抄,是一種以報道地方官場消息為主的私營報紙。它們和當地發行的京報相配合,以個體供中央信息,一個提供地方信息,成為地方人士了解政情的兩個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的一個大致情況,內容非常多,為了使大家有個清晰的印象,我們在最後對我國古代報紙的狀況作一個小結。

四、小結

我國的古代報紙,分為官報和民報兩種。其中官報指的是「邸報」,它有很多名稱,比如「狀」、「邸吏狀」、「進奏院狀報」、「朝報」、「邸鈔」等等,「邸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通稱。民報又包括兩種,一種是產生於宋代的非法的小報,另一種是出現於清朝的合法的京報。它們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民眾的意見和需求,和邸報比起來,形式和內容都更為先進,具有更多的社會進步性。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不論是官方的「邸報」,還是民間的小報和京報,都只能是古代報紙。它們共同的具有古代報紙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什麼呢?是通過與現代報紙相比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處。

首先,它的內容不同於現代報紙。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諭旨、臣僚的奏摺以及官員的任免升降獎懲、宮廷動態等公告性材料。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也沒有任何言論。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於現代報紙。它只是一個材料又一個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也沒有標題,更沒有消息、通訊、評論等不同新聞體裁的區分。它沒有四開或對開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單張的紙上,或者裝訂成小冊子的形式。

中國古代的邸報,有1100多年的歷史,小報有近千年的歷史,民間報房出版的京報、轅門抄,也有近400年的歷史。它們從誕生到結束,持續的時間都不算短,但發展不快,形式內容的變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聞的時效性等方面,都難以和西方的近代報紙相比。這些報紙之所以發展緩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報紙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封建自然經濟的制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安土重遷、分散經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閉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心理狀態,都不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土壤上,很難產生對新聞的數量和時效要求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較高的報紙。明末清初,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影響,一度出現過產生這類報紙的契機,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階級和民族矛盾面前,被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扼殺了。

古代報紙長期發展不快、變化不大的狀態,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以後,才有所改變。但是這時,舊時的邸報和京報,從形式到內容都已完全僵化,適應不了改變的要求,無法再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逐漸被近代化的新型報紙所取代。

孫樵《讀「開元雜報」》:

樵曩於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某略曰: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安北奏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如此,凡數十百條。樵當時未知何等書,徒以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長安來者,出其書示之,則曰:「吾居長安中,新天子嗣國及窮虜自潰,則見行南郊禮,安有籍田事乎?況九推非天子禮耶?又嘗入太學,見叢甓(pi,四聲)負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視得石刻,乃射堂舊地,則射堂廢已久矣。國家安能行大射禮耶?自關以東,水不敗田,則旱敗苗,百姓入常賦不足,至有賣子為豪家役者。吾嘗背華走洛,遇西戌還兵千人,縣給一食,力屈不支。國家則能東封?從官禁兵安能仰給耶?北虜驚嚙邊甿(meng二聲),勢不可控,宰相馳出責戰,尚未報功。況西關復驚於西戎,安有扈從事耶?武皇帝御史以竊議宰相事,望嶺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舌相戒。況宰相陳奏於仗罷乎?安有廷錚事焉?」語未及終,有知書者自外來,曰:「此皆開元政事,該當時條報於外者。」樵後得《開元錄》驗之,條條可復。然尚以為前朝庭所行,不當盡為墜典。及來長安,日見條報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於某,明日畋(tian二聲)於某,誠不類數十幅書。橋恨不生為太平男子,及睹開元中書,如奮臂出其間,因取其書帛而漫志其末。凡補缺文者十三,改訛文者十一。是歲大中五年也。

F. 報紙的起源

報紙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1)周朝說

我們在前面提到,先秦時代的周朝出現了記事的史官和采風的樂官,因此,有人就推測,像《春秋》和《詩經》這樣的史籍,在當時很可能就是一種報紙,它們帶有宣傳和公報的性質。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幾位外國學者,比如說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多年的美國新聞學者白瑞華。但是,這種說法大部分只是學者們的大膽假設,並沒有足夠的史實根據。先秦的任何典籍中也沒有記載周朝的「報紙」的文字。所以,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2)漢朝說

持這種說法的以我國著名的新聞史學家戈公振為代表。在他的《中國報學史》中的有一節專門論述漢朝的報紙,節的題目是「漢有邸報乎?」他認為,漢朝幅員廣大,工商繁榮,文化發達,各藩王與漢武帝之間關系密切,對於京師的政治情報,必定有殷切的需求,而邸報自然應運而生了。應該承認,這些事實都說明了漢朝的確具備了一定的抄發報紙的客觀條件,而且也的確有了「邸」這個機構,但是,卻沒有關於「邸報應運而生」這樣類似的記載,在現存的漢朝文獻資料中,也看不到「邸報」的字樣。因此,漢朝有報紙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另外還有東晉說等,我們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從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關於報紙的起源是需要用能看到的實物或是確定的記載來證實的,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曾對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做學問需要有這樣的方法「大膽推測、小心論證」,這用在我們新聞史的研究中也非常合適,我們需要根據現有的材料大膽的推測一些材料背後的事情,但是翻回頭還需要找大量的史料來對想法進行論證,只有想法是不夠的。

根據現有的材料,比較可靠的說法是:中國的報紙開始於唐朝。

3、唐代的進奏院狀報

到了唐朝,我們知道,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空前繁榮強大的一個朝代。它採取了一種與前朝不同的行政制度——藩鎮制度。我們在中學歷史中已經學到,藩鎮割據的形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隨著藩鎮勢力的日益發展,各藩鎮的辦事代表「節度使」紛紛在京都設立自己的辦事機構,叫做「邸」,後來又改叫做「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這里的負責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進奏官」。他們的工作是為所代表的地方長官呈遞章奏,下達文書,辦理需要和政府中樞各部門請示匯報、聯系交涉的各項事宜,也為地方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其中,我們注意到,由邸吏或者是進奏官們,為地方長官了解、匯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而傳抄的報告,已經不同於以往的詔書性質的文件,詔書是有強制性的行政公文,而這些報告,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僅僅是提供了信息,因此它是一種專門用來傳遞新聞的渠道。而「邸」或「進奏院」這樣的機構,也就成為藩鎮首領們設在首都的、了解朝廷和全國情況的信息中心。只是這些報告在當時沒有固定的稱呼,有稱「進奏院狀報」的,也有稱「狀報」或「報狀」的,還有稱「留邸狀報」的等等。因此,可以這么說,如果唐代確實存在「進奏院狀報」的話,那麼它將是我國最早的報紙。

現在,我們需要證明的就是,唐代確實有「進奏院狀報」。有兩種途徑:一是需要在古籍中找到關於這種形態的報紙存在的確切記載,或者是找到「進奏院狀報」的實物來證明。恰巧,這兩方面的證據我們都已經找到了。

(1)先說史料的記載。

在唐人的著作和有關唐代的史籍中,已出現「新聞」、「編輯」等名詞,至於「報」、「狀」、「條報」、「雜報」等詞語,更是頻繁使用。在有些著作中還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個叫孫樵的人在自己的著作《經緯集》中的一篇文章《讀「開元雜報」》。
孫樵,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弟子,生活在公元八百多年的唐朝中後期,曾作過中上級的政府官員。

孫樵的《讀「開元雜報」》作於公元851年,這一年,他在科舉考試中中了進士,從自己的家鄉——襄漢(也就是今天的湖北)一帶,來到皇都長安,在長安親眼看到了「進奏院狀報」之後,回想起自己在家鄉曾經見到的出自開元年間(713-741)的報紙,所作的一篇文章。(見附錄)

在這篇文章中,孫樵生動地描繪了開元雜報的有關情況,使我們研究我國最早的報紙產生情況的寶貴資料。

在文章中,關於《開元雜報》的外觀提了兩點:一,「數十幅書」,也就是幾十張未加裝訂的單頁書面材料。二,「系日條事,不立首末」,也就是按日記事,沒頭沒尾,各頁之間互不銜接。

關於它的內容,文章中舉了幾個例子:「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等等,孫樵後來拿《開元錄》核對了一下,「條條可復」,也就是說都可以得到印證。(《開元錄》是關於唐朝開元年間的編年史,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從其他的史書中仍然可以驗證,《開元雜報》的內容確實是發生在開元年間的政治事件。)

孫樵還把他在襄漢間看到的《開元雜報》與後來在長安看到的「條報朝廷事者」相類比,可見它們是同一類型的東西。它的存在,為唐代中期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進奏院狀報」提供了一個證明。

我們把它和現在的報紙相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孫樵所看到的「數十幅書」,在當時並沒有正式名稱,「開元雜報」只是孫樵隨意給它加的一個稱呼。它沒有固定的刊期和報頭,是否印刷,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但是它肯定是經過復制的多份「條報於外者」的,而且,內容紀錄的是最近發生的新聞,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它就是我國的早期報紙。這也就證明了我國在唐代就出現了官方發布、抄錄、傳播新聞的做法,時間可以追溯到孫樵《讀「開元雜報」》一文中引述的史實的上限,也就是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開元雜報》的原件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後人根據孫樵的記載作了一份復製品。(見附錄)

(2)現存的唐代報紙——「敦煌進奏院狀」
我們說,孫樵的《讀「開元雜報」》雖然從史實上為我國唐代報紙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是,「開元雜報」卻並不存在了,這不得不使人遺憾。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先後發現了兩份唐朝進奏院狀報的原件,再次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產生提供了實物證據。這兩份報紙分別保存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圖書館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兩份進奏院狀,都是唐僖宗時期,有駐地在沙州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州的,因為沙州在今敦煌地區,這兩份進奏院狀又都曾長期封存於敦煌莫高窟,屬於敦煌文物,所以被稱為「敦煌進奏院狀」。(見方漢奇通史54頁圖)

從兩者的內容看,並不是朝廷公文所載的,而是進奏院官員收集、歸納的,具有新聞報道的性質,因此,它和開元雜報一樣,也屬於一種由官文書向正式官報轉化過程中的原始狀態的報紙。

4、我國早期報紙的形態

從以上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我國早期報紙的特徵:

內容:進奏院下發的這些報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動。

發行:這些報狀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傳發的,它的主要讀者是各地的藩鎮長官。

版式:這些報狀無報頭、無固定名稱,有的稱為「進奏院狀」,有的稱為「邸吏狀」,有的稱為「報狀」或「狀報」等等。不分欄,只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紀錄。

新聞來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進奏官們自行採集的,有的則是他們所獲得的朝廷動態消息中篩選出來的。

所有這些特徵,我們用先前給出的「報紙」的定義來衡量一下,就可以看出,我國早期的報紙並不符合報紙所具有的全部特徵,只能說,它是一種原始狀態的報紙,但正是這種原始狀態的報紙,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步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新聞傳播渠道的主導。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情況。

三、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

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宋朝時的發達、明朝時的獨立、清朝時的完備。下面我們就依次來看一下它的發展軌跡。

1、發達的宋朝報紙

我國早期的報紙,到了宋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在封建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發行的官報:邸報。負責發行邸報的機構是進奏院。

(1)邸報

邸報,只是從宋朝開始的,對封建官報的最經常最習慣使用的一種稱呼。宋朝的報紙和唐朝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名稱,邸報是其中一種。

宋朝建立之初,對唐朝的進奏院進行了整頓,我們知道,唐朝的進奏院是由各地方藩鎮首領建立的,他們各自為政,各進奏院的官員們只負責摘錄各自的長官所需要的信息。這種狀況到宋代有了質變。宋朝在這些分散的進奏院之上建立了一個都進奏院,對各進奏院的活動實行統一管理,其中負責信息採集和傳報工作的進奏官或邸吏,由封建中央政府統一領導。

這樣一來,原來由各個地方諸州的進奏院自行開展的對稿件的採集、編輯、整理、審定等新聞信息傳遞的工作,就逐步由中樞部門接管,只是在發報環節上,仍由各地的進奏院和進奏官們負責。因此,和唐代的進奏院狀比起來,宋代的邸報具有更多的報紙的特徵和封建官報的色彩。

首先,它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是一種由派駐首都的進奏官向自己的上級藩鎮長官報告新聞的新聞信,而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按照一定製度,一式多份地發往諸路州郡,向地方傳報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級官報。

第二,它的讀者已經不像唐代進奏院那樣,只限於少數藩鎮長官,而是逐漸擴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

第三,它已經完全從官文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信息量逐漸加大,新聞的時效性也有所加強。

第四,它是定期連續發行的。發行的周期,各時期不太一樣,從每日、每五日到每月,都有過。

不過,雖然邸報比起進奏院狀報來顯示出更多的進步性,但是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在本質上都是同一種事物,他們的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即都是封建官報。這一點大家要引起注意。

宋朝邸報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皇帝的詔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戰報、刑罰等。

為了鞏固皇權、維護封建統治的秩序,宋代開始注意到對邸報的傳發工作進行管理。其中,嚴令規定了不許刊登的一些不利於統治的內容,比如說災異、軍情、朝廷機事(也就是皇帝認為容易引起反對和非議的一些事情)、還有未經批轉公布的臣僚章疏,這些內容一般都是不允許報道的。為此,宋代還實行了「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經官方審定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報,不得超出這個范圍。

(2)小報
另外,宋朝之所以被稱為我國古代報紙的發達時期,原因不僅僅在於邸報有了質的發展,還在於,在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古代報紙——小報。說到小報,我們一定會想起「小道消息」這個詞,它和我們正常的信息來源相對,是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有時候,小道消息比正規的消息來得早,有時候,小道消息傳播了正規渠道不傳播、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又是迫切想知道的新聞。

「小報」記載的也是非官方發布的消息,它是我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民間報紙。由於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的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文件和新聞,滿足了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消息的需求,成為邸報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說,小報是比邸報更為先進的報紙。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仍從報紙本身的特徵來看。

首先,小報的內容較為豐富,可讀性較高。大家翻回去看一下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邸報,它的內容很局限,無非是皇帝的活動、皇帝的詔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這些正常的朝廷政事。而小報比起邸報來,內容則廣泛的多,有進奏官提供的邸報沒有報道的事情,也有從朝廷泄露出來的和報探大街上竊聽到的,等等,內容多,來源廣,人們讀小報的積極性大大超過讀邸報。

其次,小報傳播迅速、時效性較強。由於小報不用審查,因此小報往往比邸報傳播的早,而且快。

另外,小報的讀者面也更廣,不僅是官員、士大夫知識分子,社會上關心朝廷政事的人,也有不少是小報的熱心讀者。

小報的出版,打破了封建官報一統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官方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壟斷和封鎖,具有積極的社會作用和很強的生命力,一直延續到清末。但同時,它也觸犯了封建統治者議論朝政的禁忌,泄露了新聞,因此,小報自誕生之日起,都一直處於非法的身份,歷來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查禁。

2、明朝時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目前有關元朝新聞事業的記載不多,因此,這段時期在新聞事業史上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介紹了。到了明朝,我國古代報紙的發布抄傳情況又有了巨大的突破,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是:民間報房的出現和報業的獨立。

明朝的新聞事業與以前的朝代有所區別,它不設進奏院,而是由中樞部門統一安排封建官報的發布抄傳工作。發自首都的官報仍被習慣地成為邸報。

明朝邸報的發布和抄傳活動,主要通過三個環節:通政司、六科、提塘。通政司匯集各類題奏和地方上報的信息,也就是說臣僚們的章奏,要讓皇帝看到,必須經過通政司,因此朝野人士對這個部門都十分重視,認為它是「朝廷的喉舌」;六科收集和發布有關的詔令和題奏,通政司的給皇帝的章奏,經過御覽之後,有一部分就交給六科分類抄傳,他們抄錄的內容逐日裝訂成冊,成為邸報的母本,為了工作方便,六科設在故宮午門外的闕右門和端門之間的長廊一帶;提塘的辦公地點稱為「提塘報房」,沒有固定的地點,靠租民房來維持,一般也離故宮不遠,比如說,《醒世姻緣傳》中提到的一處提塘報房就設在人民大會堂西南側一帶。提塘將這些詔令和題奏從六科抄出,經過篩選和復制,傳發到省,再傳到府縣,通過輾轉抄錄,在各級官紳中傳閱,這就是明代邸報抄傳活動的全過程。

明朝邸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增加了社會新聞,比如說,有這樣一則史料:

弘治末,隨州應山縣女子生髭,長三寸余,見於邸報。

與抄發邸報的地方——提塘報房相比,明代更具重要意義的是民間報房的產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由於邸報的傳播范圍和傳播內容非常有限,是許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聞。小報的產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於新聞的需求,但是由於小報是私自發行,政府很難對其施加有效的控制。於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從明朝開始,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翻印部分邸報稿件,公開出售。這樣,從事抄報和送報工作,就成了一個有利可圖的行業。這一現象在許多史料中都有記載。比如說,明末有一個叫祁佳彪的御史,在他的日記中曾經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何甥來,雲送邸報為業。

其中的何甥,是他的親戚,他的職業就是送邸報。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有姓名可考的與邸報發行活動有關的人。

明朝既有抄報行、報房,又有送報人,作為獨立的社會行業之一的報業也正在形成,這是我國新聞事業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3、清朝的京報——古代報紙的完備

到了清代,民間報房有了明顯的發展,以京報的刊行為代表。

明代的民間報房,更多是依靠著提塘報房的,他們的消息仍然得自六科和提塘,所刊行的報紙與邸報內容基本一致。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一部分人開始從提塘報房中分化出來,他們擺脫了官方的身份,專門以編發報紙為職業。清代的民間報房具有了更強的獨立性,他們所刊發的報紙,也與以前的邸報有了明顯的變化。清代民間報房所處的報紙,統稱為京報,這些報房因而也被稱作京報房。

大家把教材翻到25頁,這是一份清代京報的封面。我們知道,在這之前的報紙是沒有報頭和封面的。這時報紙的封面是用黃色的連史紙作的,所以有「黃皮京報」的名稱。封面上用「京報」兩字作為報頭,因此,清代的京報,又可以寫作《京報》。報頭下面通常給有某某報房的印戳,比如我們書上的這個,就蓋的是「集文報房」,說明這份報紙出自當時的集文報房。當時北京存在的像這樣有名號的民間報房很多,聚興、集文、同順、公興、連升等十餘家。每期報紙一般為4-10頁,對疊後裝訂成冊,大小就同書上的差不多。

京報的內容與當時的邸報基本相近,包括宮門抄、上諭和章奏三大部分。宮門抄,實際上就是由朝廷內部傳出、張貼於宮門外的新聞,主要包括朝廷的重大活動,比如召見軍機、臣僚們的謝恩謝賞、朝廷的典禮和祭祀活動等等。上諭部分主要是照發皇帝的諭旨,任免、褒獎、賞賜等等。章奏部分是臣僚們的奏疏,包括皇帝的批示。由於這些內容很多,一天的報紙不可能全部容納,因此選擇上的不同,就成為京報和邸報之間、以及各報房所處的京報之間的區別。

京報的發行范圍不像官方的邸報,只局限於官府的官員中,而是發自社會各界、甚至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在晚清時期,京報的發行量曾達到1萬份左右,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一個數字。我們知道,邸報的發行是靠提塘從京城、到省城、再到縣鄉這樣一級一級來完成的,而京報則是由各報房僱用的送報人直接送給訂戶的,在北京的訂戶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就可以收到前一天的報紙,外地訂戶最快的兩天就可以收到,而邊遠的省份也能訂閱到京報,只不過收到的要慢一些,需要1個月的時間。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京報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最成熟的形態。

另外,與民間報紙相對的朝廷官報——邸報,仍然是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在清朝,這種官方新聞事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地方新聞事業的開創上。也就是說,除首都北京外,清代的各省省會和大一點的地方州府,也出現了專門的新聞傳播活動。

在清代的地方新聞事業中,各省的提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兩種,京塘就是設在北京的提塘,它和我們前面提到的明朝時的提塘相類似。此外,在各省的省會還設立了各自的提塘,叫做省塘,他們除了按規定向各衙門發送官文書和轉發來自京都的官報外,也通過自設的報房,翻印京報,向省內的官紳出售。這些翻印的京報,已經不局限於官僚機構內部傳抄的官報。

除了翻印京報外,地方報房還刊行了一種報紙,受到當地官紳們的注意,這種報紙叫做「轅門抄」。轅門抄,是一種以報道地方官場消息為主的私營報紙。它們和當地發行的京報相配合,以個體供中央信息,一個提供地方信息,成為地方人士了解政情的兩個重要渠道。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報紙發展的一個大致情況,內容非常多,為了使大家有個清晰的印象,我們在最後對我國古代報紙的狀況作一個小結。

四、小結

我國的古代報紙,分為官報和民報兩種。其中官報指的是「邸報」,它有很多名稱,比如「狀」、「邸吏狀」、「進奏院狀報」、「朝報」、「邸鈔」等等,「邸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通稱。民報又包括兩種,一種是產生於宋代的非法的小報,另一種是出現於清朝的合法的京報。它們突破了官方的信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民眾的意見和需求,和邸報比起來,形式和內容都更為先進,具有更多的社會進步性。

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不論是官方的「邸報」,還是民間的小報和京報,都只能是古代報紙。它們共同的具有古代報紙的特徵。這些特徵是什麼呢?是通過與現代報紙相比較,而得出的一些不同之處。

首先,它的內容不同於現代報紙。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諭旨、臣僚的奏摺以及官員的任免升降獎懲、宮廷動態等公告性材料。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也沒有任何言論。

其次,它的形式也不同於現代報紙。它只是一個材料又一個材料的堆砌,沒有分欄,也沒有標題,更沒有消息、通訊、評論等不同新聞體裁的區分。它沒有四開或對開的版面,而是抄印在單張的紙上,或者裝訂成小冊子的形式。

中國古代的邸報,有1100多年的歷史,小報有近千年的歷史,民間報房出版的京報、轅門抄,也有近400年的歷史。它們從誕生到結束,持續的時間都不算短,但發展不快,形式內容的變化不大,在信息量和新聞的時效性等方面,都難以和西方的近代報紙相比。這些報紙之所以發展緩慢,固然受到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各王朝限制報紙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響,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封建自然經濟的制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生活,安土重遷、分散經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閉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心理狀態,都不利於新聞事業的發展。在這樣的土壤上,很難產生對新聞的數量和時效要求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較高的報紙。明末清初,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影響,一度出現過產生這類報紙的契機,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階級和民族矛盾面前,被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扼殺了。

古代報紙長期發展不快、變化不大的狀態,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被迫取消,和商品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以後,才有所改變。但是這時,舊時的邸報和京報,從形式到內容都已完全僵化,適應不了改變的要求,無法再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逐漸被近代化的新型報紙所取代。

孫樵《讀「開元雜報」》:

樵曩於襄漢間,得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某略曰: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某日安北奏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某日皇帝自東封還,賞賜有差。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如此,凡數十百條。樵當時未知何等書,徒以為朝廷近所行事。有自長安來者,出其書示之,則曰:「吾居長安中,新天子嗣國及窮虜自潰,則見行南郊禮,安有籍田事乎?況九推非天子禮耶?又嘗入太學,見叢甓(pi,四聲)負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視得石刻,乃射堂舊地,則射堂廢已久矣。國家安能行大射禮耶?自關以東,水不敗田,則旱敗苗,百姓入常賦不足,至有賣子為豪家役者。吾嘗背華走洛,遇西戌還兵千人,縣給一食,力屈不支。國家則能東封?從官禁兵安能仰給耶?北虜驚嚙邊甿(meng二聲),勢不可控,宰相馳出責戰,尚未報功。況西關復驚於西戎,安有扈從事耶?武皇帝御史以竊議宰相事,望嶺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舌相戒。況宰相陳奏於仗罷乎?安有廷錚事焉?」語未及終,有知書者自外來,曰:「此皆開元政事,該當時條報於外者。」樵後得《開元錄》驗之,條條可復。然尚以為前朝庭所行,不當盡為墜典。及來長安,日見條報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於某,明日畋(tian二聲)於某,誠不類數十幅書。橋恨不生為太平男子,及睹開元中書,如奮臂出其間,因取其書帛而漫志其末。凡補缺文者十三,改訛文者十一。是歲大中五年也。

G. 報紙廣告的發展歷史

報紙是傳播領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來,報紙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每天的清晨,當大多數的人們還沉浸在夢鄉中,城市裡百萬份的報紙就會從轟鳴的印刷機中新鮮而出,為人們帶來新鮮的資訊。
報紙的起源:
世界上最早的報紙出現在古老的中國。《邸報》是世界上發行最早,時間最久的報紙。西漢時期,為加強皇權,漢王朝實行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大郡,在郡下一級又分若干縣,由中央統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長安都設有辦事機構,相當於現在的各省駐京辦事處,這個辦事處稱為「邸」。「邸」內派駐有辦事員,負責將上峰的信息收集起來,寫在竹簡或絹帛上,通過驛站傳送給各郡的太守參閱。而這一寫有信息的竹帛就稱之為《邸報》。
伴隨著古代中央王權的不斷加強,「邸報」也一直得以很好的發展,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紙張的出現使得「邸報」的書寫與發行更加的容易,到了唐代,由於雕版印刷的廣泛運用,同時,中國中央王朝的版圖擴大,《邸報》的運用就更加數量化、規范化。第一份用紙印刷的報紙,投遞這份報紙的機構, 當時叫郵驛,投遞人員為唐朝兵部軍卒,腰束革袋,帶上鈴鐺,騎著快馬傳郵,聽到鈴聲,行人都遠離避讓。唐玄宗時期,《邸報》又稱為《開元雜報》。到了明代,中央已有專門的機構通政司進行《邸報》的編發工作,發行日期和發行對象也日趨穩定,形成國家性新聞刊物。已經初步具有了現在報紙的某些元素。1638年( 明崇禎11 年),《邸報》開始使用活字排版,報紙的發行量增大, 但因戰爭頻繁, 交通堵塞等情況, 江南一帶當天的報紙要個一個月後才能看到。清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後來改名為《京報》,成為廣大官吏、學者、甚至平民都能閱讀的報紙了。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報》才正告壽終。
西方人一直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共和國在公元前60年創建的《每日紀聞》,他最早是一塊樹立在羅馬元老院門口的木牌,用於向廣大羅馬市民發布元老院的最新決策。相當於現在的公告欄,後來,隨著羅馬的版圖不斷擴大,已經遠遠不局限於義大利,為了使廣大疆域上的各部落臣民都能「沐浴」到共和國的恩澤,共和國最後一任執行官愷撒責專人,將《每日紀聞》的內容書寫在布匹上,帶到各個行政省的首府,並在那裡翻譯成各種語言,再通過公告欄的形式發布給民眾。這一信息傳播的方式對西方後世影響甚重。
中國的《邸報》出現在西漢初年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比羅馬帝國的《每日紀聞》大約要早一個世紀。《每日紀聞》就其形式與目的來說與漢代的《邸報》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國的《邸報》的受眾是各地的官員,而羅馬的《每日紀聞》的受眾一直延伸到了基層民眾,這與當時兩個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有著很大的關系。
報紙的發展歷史:
無論是中國的《邸報》還是西方的《每日紀聞》,都是古代的媒介,雖有現在報紙的雛形,但仍與人們普遍概念里的報紙有著非常大的出入。現在報紙有三大特性,既:刊載新聞;定期出版;公眾發行。
16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航海大發現的時代。地中海是當時世界文明的中心,義大利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頗為流行的威尼斯小報(Venice Gazette)在報紙的發展里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義大利威尼斯城當時居地中海貿易中心,與地中海沿岸諸港及德國商業都市聯絡頻繁,成為集中世界各地新聞的都市。在這所城市裡有個叫 Manant的組織者,收集有關法庭、城市動態以及貿易信息等新聞,專為王公貴族以及商人發行這個 Gazette 的手抄新聞,在當時非常流行,這就是 Venice Gazette。後來Venice Gazette 改用手抄為印刷,加大了發行力度,被後人稱為《威尼斯公報》。
Gazette( 格塞塔 ) 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幣,一個 Gazette 買一份小報,所以人們就稱威尼斯小報為 Venice Gazette , 以至於這個詞後來成為西歐「報紙」的代名詞。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具備現在印刷三大性質的報紙。同時,由於威尼斯是當時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海港之一,來往於此的四方過客眾多,Venice Gazette 隨著這些往來的商賈、水手、遊客、教士被更大面積的在歐亞非進行傳播,影響了各個地方報紙業的發展。從某中意義上說:Venice Gazette 是現在報紙的鼻祖。
自德國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屬鑄造鉛字,隨後他又發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機,實現了印刷術的機械化。報紙的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春天。報紙的發展:自義大利,沿歐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亞、英法、神 聖羅馬、維京……很短的時間內,報紙在歐洲取得了流行。並且在其後的幾百年時間里,伴隨著殖民者的軍艦游弋了世界。
中國的《邸報》是世界最古老的報紙。但中國現在意義上的報紙卻是舶來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諸多機構出於方便傳教的目的,在中國建立報館,發行報印貿通商情2006.363期最終版.indd45 2006.4.17 9:31:19 AM 紙。但當時的報紙多為宗教性質的。並無太多新聞性質。直到19世紀末,中國官辦、民辦的報紙才逐漸多了起來。1895年,即光緒二十一年,著名的維新變法派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強學會,並出版報紙《中外紀聞》(又名《萬國公報》),這是早期的中國人所辦報紙中影響力較大的。當時僅北京就已經有幾十種各類報紙,日印量過千的規模。
1900年後, 隨著報紙的陸續創辦, 北京出現了六大報房, 字型大小是: 聚興, 聚恆, 合成, 信義, 集文。這些報房控制著京城各報業的發行權, 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報房。各報房都雇有報夫,一律穿藍布長衫,肩上搭一條藍布長袋,內裝日報,健步如飛,分送各衙門、官員府第、大商號、錢庄等訂戶。1911年北京各報社在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 聯合開辦了一個報刊發行處, 負責各類報紙的銷售發行,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個民間報刊發行及物流機構。
由於聯合報刊發行處的建立,在北洋時期,北京的報業中心也隨發行處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國報》、《覺報》、《晨鍾報》、《中國公報》等百餘種報紙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產業。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是中國報業的鼎盛時期,僅北京就有報館一百多家,發行報紙三百多種。也一時間正處於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時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過大大小小的報紙被人們深入理解,漸入人心。其中共產主義的思想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傳播,其中報紙功不可沒。《新青年》、《國民》、《每周評論》、《京報》、《新生活》等報刊為中國的革命點燃了最初的星火。《晨報》每期的發行量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一萬份。
今天,中國的報業發展已經不僅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據權威機構測定,北京每天的報紙印刷量超過了700萬份。平均不到兩個人就擁有一份報紙。以北京最為著名的《北京晚報》為例,其每日都有百萬份的定額。2005年,全國擁有報紙近2000種,年用紙量也超過了三百萬噸,這一數字達到了世界之最。報紙2000年以前起源於中國,2000以後,中國是世界第一報紙大國。
參考http://..com/question/14309146.html?si=4

廣告的發展歷程
頂的人數 在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牧業、農業與手工業的兩次社會大分工,從而開始出現了產品與產品之間的交換,出現了最早的商品。由於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范圍的擴大,在奴隸社會初期再次出現了社會分工——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產生了專門依靠經營商品的買賣來獲取利益的商人階級和商業行業。自從有了商品的生產與交換,各種原始形態的廣告也就隨之出現,如口頭廣告、陳列廣告、招牌與幌子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原始廣告同商人進行商品銷售活動的形式密切相關。口頭廣告直接與攤賣相聯系,而陳列廣告、招牌和幌子等廣告形式,則與商品經營發展到較大規模之後出現坐店經營有關。隨著印刷技術的發明,又開始出現粗糙的印刷廣告。當時的廣告形式雖然簡陋,但已是推銷商品不可缺少的工具,對當時的生產、交換和消費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社會的發展形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後,開始出現社會化大生產,商品的生產變得高度發展,交易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當經濟形式已完全發育為市場經濟時,商品變得空前豐富,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廣告成為企業主或商人爭奪市場的手段。這時的廣告,已成為資本主義工商企業的重要促銷手段,廣告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亦日趨完善,廣告業已成為一個空前發達的行業。整個世界的廣告費用在近年已相當浩大,每年達數千億美元。按國民人均計,美國在1900年的人均廣告費為5.91美元,而在1976年為155.34美元,到1981年則達300美元。1989年美國廣告費已高達1100多億美元。

廣告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雖然廣告形成一個行業,是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事,但它所具有的發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的。

古代廣告的形式主要有口頭廣告、實物廣告、音響廣告、旗幟廣告、懸物廣告、招牌廣告、綵樓廣告和粗糙的印刷廣告等等。

由於先進技術和媒介的出現,現代廣告在繼承古代廣告形式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先進的媒介,精湛的製作技術,創造了許多高效率的廣告形式,其傳播范圍、速度、對象和傳播方式都遠比古代的廣告要寬闊、迅速、廣泛和高超得多。如報紙廣告、雜志廣告、廣播廣告、電視廣告、網路廣告、此外還有衛星廣告、電子廣告、激光廣告、光纖廣告、錄像廣告、傳真廣告、電話廣告、閉路電視和有線電視等廣告媒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廣告媒體將不斷出現,廣告媒體將會越來越豐富。
http://club.cqvip.com/topic.asp?k=0,571,0,23502

H. 中國都市報的發展歷史有那些

面對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傳媒的進入、國內新興電子媒體網路媒體的市場拓展,都市報將如何在媒介競爭環境里生存?如何通過不斷開拓創新,打造品牌?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都市報發展面臨的危機感

1.都市報主流化步履維艱

經過10年來的發展,都市報在報業集團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目前成立的數十家報業集團內所辦的都市報幾乎都是集團內的「經濟巨人」。因此,一段時間以來,公開提出爭當第一主流媒體的口號不斷。但我們必須清楚:都市報創辦之初,大多數屬於機關報的子報,是機關報改革中的衍生物,是探索報紙新體制和新機制以及報紙如何走向市場,如何獲取利潤,如何凸現報紙的商品屬性的一塊試驗田。發展到今天,都市報上面的主報已經演變為報業集團,而許多都市報也成長為報業集團的主要經濟支柱,已經完全融入集團的經營大盤當中。由此,一方面,許多都市報在經濟塊頭上是報業集團的「老大」;另一方面,都市報在發出主流「聲音」上無法取代集團核心地位的機關報。換句話說,都市報爭當第一主流媒體已經遭遇現有的體制「圍牆」。這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先生所說,20餘年來,中國傳媒業在改革和發展方面,微觀領域的、業務領域裡面的改革遠遠超過、超前於宏觀體制規則層面的改革,邊緣資訊領域的改革遠遠超出主流資訊的改革,增量傳媒的改革遠遠超過存量傳媒改革。所以,「在今天僅僅提供實用資訊,僅僅提供社會新聞,這樣的都市報模式,繼續畫延長線的話,對都市報發展的創新意義和價值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喻國明:《傳媒主流資訊嚴重缺位》)

2.都市報的生存危機

任何媒介的生存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同類媒介之間有互助有競爭,不同媒介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競爭關系。媒介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空間、資源與社會環境。媒介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對周圍環境和條件的各種需要,如受眾資源、傳播技術、廣告資源和傳播制度等。都市報作為21世紀的陽光媒體,其壯大成熟過程中卻要面臨媒介環境的壓力與挑戰,具體說來,其一,我國加入WTO以後,國外傳媒大鱷即將在我國傳媒領域開疆拓土,其市場化極高的辦報模式、強大的資本勢力和成熟的新聞運作,一旦與本土化結合,勢必在新聞人才與讀者市場有一場惡戰;其二,面對受眾市場,目前除紙質媒體外,數量龐大的電子媒體、網路媒體以極快速度與都市報競跑;其三,就是在紙質媒體中,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內,同時存在多家都市類報紙,其競爭幾乎是貼身式的肉搏戰,而機關報紛紛厲行革新,日益逼近市民報定位,襲用市民報的手法,也在擠壓著都市報的生存空間。總之, 媒介環境的變化造成都市報的生存危機,即環境惡化,新聞資源減少,生存空間縮小。

3.「批評」、「故事」、「娛樂」老三件亟待升級換代

盡管目前都市報基本上把報道領域拓展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都市報在發展過程中,首先是以批評報道打開了讀者市場,其次是故事化和娛樂化。這在業內被稱為都市報早期贏得讀者的三大件。但是,由於故事化、娛樂化的通俗傾向太容易被克隆復制,而讀者的層次和品位又在不斷地提升,因此,早期都市報的故事化、娛樂化傾向也面臨危機,需要朝更高的層面轉化。換句話說,僅僅依靠「批評」、「故事」、「娛樂」這些老三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綜合性城市報紙的讀者需求了,升級換代的過程最終將決定都市報的生存狀態。

4.都市報發展中創新能力不足

創業初期,都市報人在創業沖動和新聞理想的指引下,激情滿懷,不計個人得失,克服種種壓力為辦好報紙而奮斗,動力問題也不成其為問題。創業期以後,都市報的發展,一般都會遇到動力不足的狀況,從而導致活力不足。

二、都市報發展的機遇與對策

1.突破體制底線,佔領主流資訊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的喻國明教授認為:中國傳媒業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在社會最需要的主流資訊領域里的缺位和失語。他分析預測,在未來三五年的發展中,誰能夠在主流資訊領域的開放上提供新的模式,提供新的運作框架和樣式,誰就能夠佔有未來媒介市場發展的制高點,成為未來媒介發展的英雄。

為了佔領市場發展的制高點,都市報既要認清自身發展勢力和潛力,更要摸清體制底線,不斷抓住機遇突破發展。目前,都市報正在多方面融入集團化運作之中。如何以自身在集團中的特殊地位,充分整合集團的人才資源、內容資源、後勤資源、資本資源,在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壯大集團,是都市報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具體來說,在上繳合理比例的利潤之後,保證都市報仍有相當數量的發展基金;都市報人力成本的投入與人力資源的贏利能力按比例掛鉤,員工的待遇原則上「水漲船高」,對人員實行職業化教育、培訓;成功的都市報應該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市場發展經驗,介入集團內新辦的市場報的運作,幫助其規避風險,迅速成長。

2.跨區域辦報,多種產業經營

自從都市報出現,全國不斷辦一些新報,其中多數是都市報,包括一些大的權威新聞機構,他們辦的報紙也是都市報。但經過市場的選擇和政府的支持,今後會形成若干以都市報為旗艦的跨地區多媒體大型傳媒集團,它們將會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及強大的信息產品贏利能力。一方面,都市報通過自身拓展跨地區辦報,將會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新聞傳媒產業的適宜地區,對不同地區之間的政策框架和管理方式形成比較,擇優而居。除了共同的意識形態標准之外,在產業標准方面肯定將會出現重大差異,一個地區的傳媒產業的產值和利稅遲早將提升到和工業、農業、服務業相仿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都市報需要利用徹底市場化過程中形成的經驗,把報業作為一種產業來經營,同時應該向多種產業,特別是關聯產業進軍。

3.發揮看家本領,拓展文化生存空間

自誕生以來,在與機關報、行業報等平面媒體以及新興的電子媒體(電視、互聯網等)的競爭中,都市報應合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其報道領域,逐步地從文化(文藝、體育、娛樂)而社會,而經濟,而時政,依次填補日報(黨報、機關報)「平民新聞」的空白。經營好這些報道領域無疑是都市報的看家本領,需要繼續發揮。

但是,經過多年發展,這些領域要麼已經高度開發,要麼可以開發但技術難度較大,要麼可以開發但有待客觀條件的進一步成熟。具體說來,文娛新聞已成為各家都市報的常規作業,鮮有可以突破的地方。社會新聞盡管還占據市民報的重要地位,然而,已經沒有太多可以開發的空間了。而經濟新聞還相對專業、枯燥,並且,專業經濟報紙全力競爭,搶占市民報的份額,經濟信息與廣告界限容易模糊,容易沖突,因此,經濟報道對於都市報,仍需努力探索新天地。至於時政新聞,由於傳播體制因素,它是機關報的傳統領域,而都市報在操作時政新聞時因風險性高而分外小心,少有創意。

那麼,都市報新的發展空間在那裡?新聞界有識之士認為,文化領域的報道拓展可望成為新一輪競爭的利器。具體說來,即增加文化新聞報道;多從文化視角報道各領域新聞(包括思想、觀念、意見等的傳播);報紙整體體現出文化品位風格。換句話說,文化領域報道的拓展也是解決「批評」、「娛樂」、「故事」老三件升級換代的主要對策。在這方面,就武漢地區來看,楚天金報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創刊兩年多來,首創並打造了品位極高的陽光白領版,開設「白領課堂」;「金報周末晚會」也不僅在報道上體現文化的高品位,更在現實地為市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搭建高雅平台;此外,通過大策劃,從經濟和文化結合的角度,做了極有影響的「東湖與西湖的對話」、「武漢熱乾麵為何不敵湖南米粉」、「給你一個文化的武漢」等系列策劃。通過對文化做精做深,提高了報紙的品位和檔次,樹立了報紙的品牌,鞏固和爭取了主流讀者。 從全國來看,廈門晚報在開拓文化領域的報道實踐上也取得良好的效果。總之,文化領域的拓展,將豐富都市報的功能,使其不但具有新聞紙、生活服務紙的性格,而且具有文化紙的性格,從而形成三種功能疊加結構,增強競爭力。

4.打造都市報競爭力,實現品牌化競爭

如同品牌競爭是一般商品競爭的高級形態一樣,報紙的品牌競爭標志著報業競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報紙的競爭說到底是對注意力的競爭,而注意力能否成為恆久的資源,取決於信息源的影響力,即品牌競爭力。有專家預測,具有品牌效應的「名牌」報紙將是讀者青睞的對象。

如何打造競爭力形成都市報品牌?從湖北報業市場來看,《楚天都市報》創業發展過程可資說明。該報1997年元旦正式創刊,其品牌塑造大致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創造品牌。在這個階段的兩年時間里,始終堅持以服務市民生活為特色創造品牌,把都市報引入市民生活中。創刊當年發行量達到18萬份,次年達43萬份。第二階段是形成品牌。這其中有一個明顯的變化,是街頭報攤大量增多和流動報販遍及武漢三鎮。第三階段,張揚品牌。這大概也是兩年多的時間。第四階段,是鞏固品牌。在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成立以後,《楚天都市報》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繼續在鞏固品牌上下功夫。今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著力推動《楚天都市報》等報紙,形成市民生活類報紙品牌,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提高競爭力。」應該說,品牌帶來的產品價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巨大而深遠的。事實上,全國都市報的品牌打造歷程也基本如此。

總之,21世紀,都市報將在徹底市場化過程中,在與同類媒體、新興電子網路媒體競爭融合中,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 中國的入世,促使各個社會領域與國際逐步接軌,對於任何一種重大的社會進展都意味著社會關系和社會觀念結構相當大程度上的重構和再造。就今天的傳媒業來說,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競合時代。比如說,都市報的發展,必須要以一種雙贏的方式來進行合作。因此,都市報在所謂的「競合時代」,要把自己做得更好,就必須抓住機遇,「鏈接」資源的優勢,增強合作意識。媒介競合給傳媒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所有傳統媒體都面臨著生存的考驗。本文從媒介競合這一時代背景入手,剖析都市報競合的原因,媒介競合帶給都市報的挑戰與機遇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 傳媒產業化 競爭 合作 競合時代

一、背景——我們已進入媒介競合時代

改革開放20餘年我國傳媒的發展基本上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進行的。因此,在我國傳媒領域,實踐始終是最活躍和最具有創新意義的因素。「實踐探索——理論跟進——政策規范」成了我們基本的前進方式。如果說,在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是必然的選擇的話,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傳媒產業已經成長為高強度競爭、規模化發展的階段。在一定的意義上,建立在注意力基礎之上的影響力經濟,需要聚斂人氣,更需要有一個專業化的非常懂得聚斂人氣的技巧和能力的產業,使它得以實現,那麼這個產業就是傳媒產業。而要做活今天傳媒產業的工作,「競合」的模式 便應運而生。

而所謂的「競合」就是以彼此間資源共享、整合配置、價值鏈接的合作來共同參與更大規模的競爭。如2001年11月1日,南京3家有影響的報紙——《現代快報》、《南京晨報》和《金陵晚報》統一要求所有報紙攤點嚴格執行每份3角錢的市場零售價。並在此之前,3家報紙老總首開峰會,一致認為,南京報業已進入競合時代,應在提高質量、服務讀者、贏取效益上做文章,並有責任建設有利於持續發展的共同市場規則,最終實現南京報業多贏格局。

因此,我國傳媒也進入當今的 「競合時代」,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生存機遇但是無疑也是巨大的挑戰。

二、原因——競爭催生合作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隨著傳媒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傳媒產業進入到規模化競爭的時代,因此,以報業集團化的建構為主流形式的傳媒之間的合作、聯合將成為我國媒介產業未來生存發展的基本模式。在競爭壓力下,講求資源互補、價值鏈接、市場共享的各類合作方式將會成為中國傳媒市場的一道風景,任何游離於合作之外的「獨行俠」將面臨更為嚴苛的市場環境和生存壓力。

因此,用「合作」的方式,來連接相關的資源,迅速「做大、做強」自己,以達到雙贏的方式進行市場的合作、內容市場的合作以及跨媒體的合作以及跨地區的合作。一方面從資本市場,對傳媒產業來說,它輸入的不僅僅是錢,更大意義上的資本市場對傳媒產業的進入,應該是為傳媒產業的相關的資源鏈接提供資本市場的特殊的整合的手段,也就是說把相關資源用資本的手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就能夠極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它的資源的利用率等等,獲得這樣的一種好處,另一方面隨著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後所面臨的市場格局的國際化競爭,無疑從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將會推動著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和變化。 希望有用。

I. 報紙的起源是什麼

報紙從誕生到今天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公元前60年,古羅馬政治家愷撒把羅馬市以及國家

新青年發生的時間書
寫在白色的木板上,告示市民。這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中國在2世紀,西漢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
1450年,歐洲的德國人谷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技術,於是印刷的報紙開始發行。1493年,羅馬發行的報紙上刊登了哥倫布航海的消息。當時的報紙只是在發生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時才發行。
1609年,德國率先發行定期報紙,雖是周報,但很快波及整個歐洲。世界上第一張日報在1660年發行於德國,法國1631年才出現報紙,而英國由於當時發生了政治事件,報紙才得以發行。美國的第一張報紙是獨立前的1704年,由波士頓郵局局長發行的《波士頓通訊》。歷史發展到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報紙已在歐洲各國相繼發行,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喜愛和接受。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報紙實現了從「小眾」到「大眾」的過程,經歷了一次較大的「飛躍」。這一時期,報紙的發行量直線上升,由過去的幾萬份增加到十幾萬份,幾十萬份乃至上百萬份:讀者的范圍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政界,工商界等上層人士到中下層人士。這種由量的積累而產生的質的飛躍,宣告了一個時代——大眾傳播時代的來臨。這一次「飛躍」標志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頂峰。
相對於封建社會的「小眾化」(貴族化)而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報刊已經具有了「大眾化」的傾向。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從而將資產階級報業帶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時期。這一時期,由於報紙日漸迎合下層民眾的口味,且售價低廉,讀者范圍不斷擴大。然而,這一時期的「大眾化」只是具有初步的形態,其發展也十分不穩定,與後來的大眾化報紙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這次飛躍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進步。19世紀大眾化的廉價報紙出現以後,尤其是19世紀末報紙的「大眾化」過程完成之後,報紙不再接受黨派津貼而轉為自由出版,獨立經營。報社也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新聞檢查而享有了較為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和發布權。在內容方面,報紙以各類信息為主,盡可能的向讀者提供有關各項事務的信息,並給包括各界人士在內的廣大讀者以充分的言論表達自由。在此過程中,報紙作為「社會公器」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使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倡導的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得以貫徹。與此同時,經過自身的實踐,報界對資產階級言論自由的原則進行了補充,修正,使它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由此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發展。
再次,它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意義上的報紙產生於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之時,他以19世紀「大眾化」報紙的出現為起點,實行企業化經營,以降低售價,刊登廣告,擴大發行作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為自負盈虧的獨立的經濟實體。世紀之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競爭日趨激烈,買方市場逐漸形成。為了在競爭中勝出,商家採取各種手段推介產品,擴大銷售。在此過程中,作為大眾信息載體的報紙愈發受到他們的青睞。於是,發行量大的報紙就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而廣告又刺激報紙降低售價,擴大發行,贏得更多的讀者。這樣又能吸引更多的廣告,其結果是數額巨大的廣告費源源而來,成為報紙的一項主要收入。20世紀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生產,資本集中過程的加劇,報紙上的廣告越來越多,廣告收入在報社總收入中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以美國著名的報紙《紐約時報》為例,報紙大量刊登廣告,大小廣告共占報紙總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總收入中,30%來自報紙的發行,70%來自廣告。廣告「養活」了報紙,成為它的經濟命脈;同時,通過刊登廣告,推銷產品,報紙又反過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它啟動消費,平衡供需,促進市場的繁榮,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最後,報紙業的飛躍推動了新聞媒體的產業化。工業革命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報紙的商品屬性日漸突出,報業也由小生產的經營方式逐漸過渡到企業化管理,並日益成為一種有利可圖且利潤豐厚的資本主義行業。19世紀末,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報業資本迅速集中,出現了報業壟斷組織「報團」,由此形成了媒介產業化的格局。到了20世紀末,這些報業集團更是滾動發展成為財力雄厚,多角延伸,跨國經營的媒介產業集團。例如,全球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公司在報刊,圖書出版,音樂,電影和有線電視等領域全面出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來自網路

J. 中國近代報刊產生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世界報業開始向商業報刊階段邁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突飛猛進地發展。隨著全球擴張行為,西方殖民者不僅攜帶本國報紙進入殖民國家,還在所到之處創辦具有宗主國色彩的報紙。

鴉片戰爭前期,中國處於睡獅狀態,停而不前,中國的古代報紙在清前中期已到達頂峰,但卻沒有直接演進為近代報紙。隨著西方腳步的一步步邁近,在中國掀起殖民擴張的熱潮,隨即外人在華辦報開始出現並延續。

外國人創辦的近代報紙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報紙和最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近代報紙,都是外國人首先辦起來的。19世紀,外國人在中國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種中外文報刊,占當時中國報刊總數的一半以上。

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是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辦人是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和米憐(1785~1822),月出一冊,一些外國人相繼在中國辦報。

1827年創辦了《廣州紀錄報》,1833年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前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英文報紙,後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紙,均在廣州出版。其主編人德國傳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國傳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中國通」。

(10)中國報紙行業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早在唐朝就開始有報紙,當時稱為「進奏院狀報」、「報狀」、「邸報」或「雜報」,是一種由官府發行的公報。北宋起,民間開始有報紙,稱為「小報」或「新聞」,但受到當時官府的查禁。

明朝中葉以後,北京、南京等地獲准成立民辦報房,選錄內閣發布的官文報,印刷成冊,公開出版,稱為「京報」。

這些報紙除照錄上諭、奏摺、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獎懲消息外,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沒有評論、廣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於近代的報刊。中國近代形式的報刊誕生於鴉片戰爭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約五百種報刊,出版地點遍及全國各地。

閱讀全文

與中國報紙行業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