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有香皂嗎
在沒有洗衣服、肥皂的古代,主要使用的是鹼土、植物鹼、和胰子。
鹼土應該是指鹼性較重的土,含碳酸鈉較多。植物鹼是指草木灰(含碳酸鉀)和皂角。胰子是指豬胰(用來製作澡豆)。使用草木灰洗衣服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
魏晉時期(220年-589年)開始使用皂角,後來將皂角搗爛,做成球狀,用於洗臉洗身。
澡豆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使用。對於油污等頑固污漬,在沒有奧妙汰漬的情況下,會採用混合去污的方法。《冷廬雜識·油污衣方》記載:「油污衣,面塗法最佳。用生麥粉入冷水調勻,厚塗患處,越宿干透,以百沸熱湯和皂角洗之,油化無跡
胰子
古代的一各洗滌用品。在製作「澡豆」的工藝基礎上,於豬胰研磨過程中加入吵糖,並以純鹼代替豆粉,再加入熔融後的豬油及香料等,均勻後,壓製成球或塊狀,即成。其化學組成與今天的香皂近似。我國華北和東北,主要使用胰子。清末,北京一地有胰子店70多家。新的肥皂工業興起後,才逐漸取代了胰子。直至本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前門外還保留有合香樓和花漢沖等老胰子店,其中合香樓開設於明朝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又,以皂角溶液等製成的「香皂」,習慣上也稱「胰子」。《兒女英勇傳》第三七回:「叫小丫頭子舀了盆涼水來先給他左一和右一和的往手上澆......又使了些桂花胰子玫瑰胰子。」
皂莢(純天然,功同今天的肥皂.用的最多的還是皂莢,今天的用品大多帶皂字,雖說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仍沿襲至今)
㈡ 肥皂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清潔劑,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每遇節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塗在頭發上,梳成各種發型。一次,節日突遇大雨,發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現頭發變干凈了。
又傳說,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 「油脂球」。婦女們洗衣時發現,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凈。這都說明了人們用動物脂肪與草木灰(鹼)皂已用千年歷史。
考古學家在義大利的龐貝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制肥皂的作坊。說明羅馬人早在公元2世紀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肥皂生產。
中國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鹼洗滌衣服,人們還把豬胰腺、豬油與天然戌混合,製成塊,稱 「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
到了19世紀,德國人發明以電氣分解食鹽水來製作氫氧化鈉;自此之後,苛性鈉的普及,得以讓肥皂從原本只有王宮貴族買得起的商品,搖身一變,變成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2)中國皂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古時在黃河流域使用皂莢來洗衣服,後來到長江流域就沒有皂莢樹了,於是他們又發現有另一種樹,其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莢更為肥厚豐腴,所以,給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香皂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 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
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
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
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干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
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Making)。
㈢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肥皂
盤古開天地,中國所有人民見識、用得起「肥皂」,是從「肥皂票」開始的。
肥皂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關於肥皂開始使用什麼時候的文章
美國觀眾與肥皂劇
父權意識形態的讀本:女性主義視野下...
"肥皂"隱喻的潛行與破解
女性主義視野下的肥皂劇研究
自製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項目教學設計
中國肥皂劇,很美的肥皂泡
中國首部肥皂劇發力 《伴你一生》力...
肥皂膜的實驗功能
肥皂劇的11種新看法
要男友,還是肥皂劇? 肥皂是一種很平常的家庭用品,它可以清洗污垢,使臟兮兮的東西變得乾乾凈凈。不過在沒有肥皂的古代,人們是用木灰和水混合來清洗身體和衣服上的污垢的。
公元前70-前600年,古代腓尼基人將山羊脂和木灰混合,用來清洗污垢。又過了很久,人們將油脂和木灰混合,製成了塊狀肥皂。這些肥皂因為是用動物脂肪製成的,所以會發出非常難聞的臭味,而且時間長了會腐爛,因此不適合清洗身體。到了公元8世紀,為了除去肥皂惡臭,人們開始將海藻、木灰和橄欖油混合,製造出了有香味的肥皂。但是,塊狀肥皂的廣泛使用是直到19世紀才開始的。 公元70年,羅馬學者普林尼首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成塊狀肥皂。
-----------------------------------------
5000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埃及的皇宮里,國王胡夫在宴請賓客。這時,廚房裡忙得熱火朝天,真是忙中出錯,有位粗心的小廚師,不慎將油盒碰落到炭灰里。他十分驚慌,擔心發現被訓斥,就趁人不注意時將混有油脂的炭灰捧到廚房外面牆角泥坑裡。
當他回到屋裡洗手時,意外地發現手洗得特別光滑干凈,就請其他幾個夥伴也來試試。果然大家的手也洗得很光滑干凈。這件事被國王知道了,就命令他手下的人按照廚師的方法,製造沾有油脂的炭灰用來洗手,這算是最早的肥皂了。
後來,羅馬學者普林尼首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成塊狀肥皂。其後,這種制皂方法傳到希臘、英國等地。俄國的皇帝彼得一世也學到了這門技術,不過他只供皇宮里的人和貴族使用。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在布里斯托爾建一座肥皂廠,用煮化的羊脂混以燒鹼和白堊土來製造肥皂。雖然肥皂的質量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價格卻十分昂貴,一般百姓是買不起的。
直到1791年,法國的化學家盧布蘭,獲得了用電解食鹽的方法,製成燒鹼後,木炭洗手的秘密才被揭開,才使肥皂的成本大為下降,這時,高質量的肥皂也就逐步進入了普通百姓家庭。
肥皂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於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清潔劑,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高盧人,每遇節日便將羊油和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塗在頭發上,梳成各種發型。一次,節日突遇大雨,發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現頭發變干凈了。又傳說,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 「油脂球」。婦女們洗衣時發現,沾了 「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凈。這都說明了人們用動物脂肪與草木灰(鹼)皂已用千年歷史。 考古學家在義大利的龐貝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制肥皂的作坊。說明羅馬人早在公元2世紀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肥皂生產。中國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鹼洗滌衣服,人們還把豬胰腺、豬油與天然戌混合,製成塊,稱 「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國化學家契弗爾發現脂肪酸的結構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種。19世紀末,制皂工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化生產。
㈣ 肥皂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肥皂是最古老的洗滌用品,它的由來依據古老的傳說: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台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台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發,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污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問題。
㈤ 肥皂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也開始利用一種類似的膏狀物來洗東西。到公元內前70年,羅馬帝國學容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取塊狀肥皂取得了成功,從此,羅馬開始使用起肥皂來。
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的方法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制鹼的古老方法。19世紀初,合成鹼被發明出來,這就使大規模地廉價生產肥皂成為可能,等到20年代,大規模的制鹼法出現了,從此肥皂價格下跌,成為普通家庭的生活必備品。
㈥ 誰知道肥皂的歷史
肥皂源於古埃及。在很早很早以前,埃及國王胡夫便設宴招待賓客,熱情周到。有一天,由於來往的客人較多,廚房裡的物質散放在那裡,人也難得轉動身子。可就是在忙亂中出差錯,食品師不小心,一腳踢上了油凳,一盆滿滿的油碰翻了,灑滿一地,伙夫們都趕來幫忙收拾場地。他們用手將沾有油脂的灰捧到廚房外扔掉,再回到水盆里洗手,這時,他們意外地發現手洗得特別干凈,比以往洗手要省時省水多了。師傅們都覺得奇怪。他們叫來主人,也用炭灰撮手再去洗手,用這種方式來除污,同樣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位喜歡討好的監官,報告國王說廚師把油浪費了,應該定其罪過。當國王知道他們發明了一種新洗手方式後,沒有採納監的進諫,還吩咐手下的人照廚師的辦法做出沾有油脂的炭灰塊餅,放置在洗漱的地方,供客人使用。實際上這也就是肥皂的雛型。到公元70年,羅馬帝國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木草灰製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從此,羅馬開始使用起肥皂來。這項技術後來又傳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世界上最早的具有規模的肥皂工廠便在英國的布里斯吐勒城建成了。以後,法國化學家盧布蘭通過自己的實驗,由用肥皂作原料改用電解食鹽的方法製取燒鹼,成本大大低於英國人用煮化的羊脂混以燒鹼和白堊土製肥皂的價格。從此,肥皂才逐漸為人民大眾所用,走進千家萬戶。
㈦ 皂角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台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台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發,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凈。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污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皂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問題。
㈧ 肥皂有怎樣的歷史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天也離不了肥皂。洗臉用香皂;洗澡用葯皂;洗衣服用洗衣皂。臉要天天洗,衣服也要勤洗勤換。衣服穿久了,由於塵土、油污和汗水的玷污,會散發出酸臭味。帶有油污的衣服是滋生病菌的溫床,臟東西還會腐蝕、毀壞織物的纖維,只有經常洗滌才能使衣服「延年益壽」。
那麼你知道肥皂的發展歷史嗎古時候,人們在河邊青石板上,將衣服折疊好,反復用木棒捶打,靠清水的力量洗去衣服上的污垢。這樣洗衣服,既費力,效果又不好。後來有人發現有一種天然鹼礦石,溶化在水裡滑膩膩的,去油污還挺有效。皂莢樹結的皂莢果,泡在水裡,也可以用來洗衣服。同樣,也能洗掉油污。
古時候的埃及,就有人發現用草木灰和一些羊脂混合以後得到的一些東西,特能去污,這大概是最早的肥皂了。古時候的法國(那時叫高盧)人用草木灰水和山羊油做成一種粗肥皂,有點像我們今天理發館里的洗發水。稍後一些時候,人們將豬油拌和天然鹼,反復揉搓擠壓,得到跟今天的肥皂差不多的「豬胰子皂」。
我們現在用的肥皂是從工廠的大鍋里熬出來的。制皂工廠的大鍋里盛著牛油、豬油或者椰子油,然後加進燒鹼(氫氧化鈉或碳酸鈉)用火熬煮。油脂和氫氧化鈉發生化學變化,生成肥皂和甘油。因為肥皂在濃的鹽水中不溶解,而甘油在鹽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所以可以用加入食鹽的辦法把肥皂和甘油分開。因此,當熬煮一段時間後,倒進去一些食鹽細粉,大鍋里便浮出厚厚一層黏黏的膏狀物。用刮板把它刮到肥皂模型盒裡,冷卻以後就結成一塊塊的肥皂了。葯皂和一般的肥皂差不多,只是加進了一些消毒劑。
㈨ 香皂這個名詞的來歷
香皂顧名思義就是有香味的皂。至於這個名詞的來歷已不可考。
有很多故事描述了香皂是如何「發明的」,其實,就象是易經八卦一樣,最初最初的來源,現代科學卻是無法考證的,香皂很可能在遠在人類歷史以前的史前時代就以某種形態存在和利用了,當然那個時候的香皂看起來可能和現在的香皂大不一樣,但是清潔的功能卻是一樣的。
在遠古時代,可能和現在一樣,皂類物質可以從植物中提取出來,如:皂草、皂根、皂樹、絲蘭等等;這些植物在河岸和湖邊生長茂盛,也容易找到;
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邊(現在的伊拉克南部)邊的一些陶板上就提到了香皂的使用;這時候香皂很可能首先不是用來清洗的,而可能是用來固定發型或治療外傷的;
在古羅馬,油脂、油膏、草灰、化妝品使用很普遍,但沒有證據證明香皂是作為清潔用品使用的;但是,有一種專業的工具「擦刮板」用來刮掉塗在身上的油脂,同時刮掉的也有身上的灰塵;
維蘇威火山在公元79年的噴發摧毀義大利的龐貝城;後來在該城的發掘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香皂工廠的遺志,包括在堅硬的火山熔岩中完整保存下來的一塊塊香皂;
「香皂(soap)」這個詞起源於一個古羅馬傳說;在Sapo山上,人們宰殺牲畜祭祀神靈;雨水將山上的動物油脂連同草灰一起沖到山下的台伯河中;女人們發現在這條河中洗衣服會更加干凈,這歸功於河水中的這些混合著脂肪酸(動物油)和鹼(草灰)的皂類混合物;
毫無疑問,類似的物質也會在人們懂得煮肉後發現,不斷溢出的脂肪滴入灰中,肥皂泡沫就會在雨水或溢出的水中出現。
也有人說是古希臘的女詩人薩弗(Sappho aponification)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皂(Soap Making)。
不過,阿拉伯人、高盧人都有聲稱是他們先發現的。
中國人得天獨厚,上天給了中國大地一種皂角樹,人們取其皂莢來洗衣,簡直是絕妙之極,直到上世紀還在一些地方有人使用,當然草木灰浸水、淘米水等等洗衣方法也是一直從古流傳著。
現代香皂主要是20世紀興起的化工產品,價格很低,但是化學產品的副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排斥。隨著人們本能的越來越願意回歸自然、使用上天賦予的天然產品,象手工皂這類回歸天然的產品自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香皂分子有一個親水的頭和一個疏水的尾巴。當它遇到水時,它那疏水的尾巴會努力的推開水的表面逃跑。這樣,這些尾巴刺穿了水表面,導致水分散開完全的浸濕物體表面。同時,它的尾巴會同污物連接起來,而頭會同水連接起來,香皂分子會因此懸掛在水和污物之間,直到用水把香皂分子和污物一同沖掉;這也說明了洗衣服時,充分的漂洗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