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畫藝術歷史

中國畫藝術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3 16:09:03

㈠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於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
先秦繪畫己在古籍中有記載,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多是神話人物,氣勢恢宏。魏晉南北朝,出現文人畫。隋唐發展快,產生名家。宋朝發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繼發展。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㈡ 中國繪畫發展簡史是怎樣的

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著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

到了先秦時期,由於統治階級的需要,促進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但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跡少之又少。秦漢時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秦漢時代的繪畫藝術,大致包括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帛畫等門類。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其藝術方面的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在書法藝術方面,至此楷書真正出現了。

繪畫藝術的變化雖然不像書法那麼顯著,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崇佛思想的上揚,都讓本來簡略明晰的繪畫進一步變得繁復起來。在這一時期中,發展得最為突出的是人物畫和走獸畫,如東晉顧愷之的傳世作品《洛神賦圖》。到了隋代,繪畫風格開始承前啟後,有了「細密精緻而臻麗」的特點。來自各地、集中於京畿的畫家,大多擅長宗教題材,也善於描寫貴族生活。作為人物活動環境的山水,由於重視了比例,則更好地表現出了「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間效果,山水畫由此便開始獨立出來。

盛唐時期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也是一個出現巨人與全新風格的時代。宗教繪畫日趨世俗化,不同地區的畫法交融為一,產生了頗受歡迎的新樣式,以「豐肥」為時尚的現實婦女進入畫面。以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繪轉為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畫與細節的描寫上均超過了前代的畫家。唐朝之後,中國的繪畫藝術也開始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㈢ 中國畫的來歷

「國畫」這個詞在20世紀的誕生
水天中在《「中國畫」名稱的產生和變化》一文中指出,「把我們民族的繪畫叫做『中國畫』,是近百年內才出現的事。」 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至少在明末,隨著傳教士將油畫藝術帶到中國之後,將這種「西洋畫」與本土的中國繪畫(被稱為「吾國畫」、「中國之畫」、「中國畫」等)對應比較的風氣,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興起了。如明末姜紹書《無聲詩史》中對中西繪畫進行的簡單的比較,驚嘆於西洋繪畫的嚴謹的造型,稱「中國畫工無由措手 」;崇禎八年(1635)年,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稱此為「中國畫繪事所不及」。這種簡單的類比直到20世紀初的各類筆記、文獻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國畫」的稱謂也逐漸被普遍接受。然而,這時的「中國畫」從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後來的「國畫」要大的多,可以認為基本上就是用來指代中國歷代繪畫的一個總稱。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學式上的演說中明確指出:「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西洋畫與雕刻為緣。」 盡管有一種附和「中西二分」的對比之風尚的嫌疑,但可以認為,如此體系性的認識是建築於對中國繪畫史的總體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據筆者的調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之前,沒有任何資料支持「國畫」這一概念已產生或應用。
1、1919年:「國畫」的第一次誕生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年,一場關於「整理國故」的運動的爭論肇始於思想氛圍活躍的北京大學。一時間,在「保存國粹」「發揚國光」等等對這場運動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國」字風靡一時,許多「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東西,被創造性地與「國」字這個定語聯繫到了一起。國樂、國醫、國菜等等概念相繼問世,肩負著民族國家文化復興使命的「國畫」概念也在這一階段應運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廣東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稱國畫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國畫,振興美術 」,1926年蘇州成立「國畫學社」等等,都是比較早的「國畫」的記載。盡管遺憾的是我們已無法追查到「國畫」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據當時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鄭振鐸等人對這樣一種「言必稱『國』」的社會風氣的記載,我們可以不難看到「國畫」概念產生的必然、盲目與急切。如1923年1月顧實指出:「邇來國家觀念普及於人,……種種冠以「國」字之一類名詞,復觸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確宣告:「國畫關系一國之文化,與山川人物、歷史風俗,同為表示一國特性之徵。」 可見,「國畫」概念產生的背後動力也是「國家觀念」的普及。在強勁的西風吹襲之下,「Painting」終於在中國的傳統之中找到了它的被製造出來的對應物,從而,「國畫」這一概念初次誕生了。
但我們需要注意到,這一時期所說的「國畫」,從外延上更接近於此前使用的「中國畫」,與今天的所說的「國畫」仍然有很大不同。在發表於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國畫漫談》一文中,同光(署名)寫道:
年月日,我說不清,總之有所謂「國畫」在中國學校中成為一種科目之日起,「洋畫」也和其他科學一樣,為中國人士所學習並且被歡迎起來了,因此「國畫」之名,遂應運而生。原這名之所由立,本系別於「洋畫」而言,譬如有洋貨而後又國貨之名,由洋文而後有國文之名,初固無軒輊於其間也。
可見,在「國畫」概念產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濃郁的民族色彩而外,這個概念的所指基本上與「中國畫」是等同的,史實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國畫」與「中國畫」兩個概念在美術界認識內部往往都沒有明確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國畫會」的出版物名為《國畫月刊》即是一例,當然,也有諸如潘天壽等「傳統型」畫家堅持使用「中國畫」這一名稱。但盡管是作為「國故」即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登場,但畢竟在西方藝術大潮的沖擊之下「國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Painting」這樣一個代表油畫的英文對等名稱。從而,在「藝術」這樣一個來自於西方的新視角下,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難免發生各種各樣的誤讀與西化。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命名的曖昧性,宣告了中國繪畫在1920年代以後將要繼續面臨著被動而痛苦的發展之路。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㈣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㈤ 中國畫的歷史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㈥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㈦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先秦時期,繪畫以人物肖像畫為主。例如,戰國的帛畫寓有興衰鑒戒、褒功撻過之意,為維護禮教服務。到魏晉南北朝,繪畫作品為藝術創作而獨立,並產生了第一批有歷史記載而在當時又以繪畫才能著稱的畫家。如顧愷之、陸探微、曹不興等。同時佛教繪畫的石窟壁畫也開始興起,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域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和敦煌莫高窟壁畫。魏晉南北朝也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也開始出現。此時的繪畫多畫在絹素上,以長卷式為主形成了傳統。

隋唐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更大的軍展,山水、花鳥畫也相繼獨立。著名的畫家有吳道子,閻立本等。到了五代兩宋,中國畫史又翻開了燦爛光輝的一頁。繪畫領域的許多變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畫院的興辦、文人畫的興起,山水、花鳥畫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水墨畫的發展,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狀況。由於城市的繁榮和對繪畫需求量的增加,很多畫師活躍在社會上,大批的職業畫家產生,並推動著宋代繪畫的繁榮發展。

元代的建立,全國統一,民族融合。但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再加後期的政治腐敗,不少文人處於失意境遇之中,只能寄情於書畫,在繪畫中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詩、書、畫進一步滲透結合,把宋金以來的文人繪畫推向了高潮。這以趙孟頫、錢選、「元四家」、「二王」為著。此外,由於統治者對宗教的利用和保護,寺觀規模不斷擴大,因而壁畫也顯示出相當的發展規模。到了明清時期,山水、花鳥、寫意人物進一步發展。人物畫在此時融入了部分西洋畫法,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民間版畫、年畫空前興盛。

清代後期,雖然社會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在科技方面的新發展、印刷術的更新、美術出版物的產生、發展等對繪畫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書籍裝幀、插圖、諷刺畫也逐漸成為新的美術種類。在不斷與西方接觸與溝通中,也推動了西方美術在中國的流行。

新中國成立以後,繪畫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紀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穩定發展,逐漸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中國繪畫正在穩步發展中日益繁榮,並逐漸為西方國家所認識、學習和借鑒。

㈧ 中國繪畫的由來

如果從戰國帛畫算起,我國的繪畫至少有2300年以上的歷史。但把我國的繪畫叫做「專中國畫」,則是近幾百屬年內的事。這個詞的產生是在「西洋畫」出現之後,泛指一切非西洋畫的中國繪畫。「國畫」一詞晚於「中國畫」,在20世紀20年代使用。
我國的繪畫,最早叫「丹青」,到了五代、北宋時期,由於繪畫的發展,又改叫「圖畫」。自從蘇東坡提出「詩畫結合」的主張後,有些人又把它稱為「無聲詩」,意思是說,畫是一種不能吟詠的詩歌。到了清代,又有人把國畫稱為「繪事」。新中國建立後,繼續使用「國畫」一詞。
1957年,才改稱「中國畫」,這是為了避免形成只此一家,別的都不是國畫的誤解。

㈨ 中國畫的起源與發展

:「國畫」在20世紀的誕生
水天中在《「中國畫」名稱的產生和變化》一文中指出,「把我們民族的繪畫叫做『中國畫』,是近百年內才出現的事。」 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至少在明末,隨著傳教士將油畫藝術帶到中國之後,將這種「西洋畫」與本土的中國繪畫(被稱為「吾國畫」、「中國之畫」、「中國畫」等)對應比較的風氣,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興起了。如明末姜紹書《無聲詩史》中對中西繪畫進行的簡單的比較,驚嘆於西洋繪畫的嚴謹的造型,稱「中國畫工無由措手 」;崇禎八年(1635)年,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稱此為「中國畫繪事所不及」。這種簡單的類比直到20世紀初的各類筆記、文獻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國畫」的稱謂也逐漸被普遍接受。然而,這時的「中國畫」從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後來的「國畫」要大的多,可以認為基本上就是用來指代中國歷代繪畫的一個總稱。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學式上的演說中明確指出:「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西洋畫與雕刻為緣。」 盡管有一種附和「中西二分」的對比之風尚的嫌疑,但可以認為,如此體系性的認識是建築於對中國繪畫史的總體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據筆者的調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之前,沒有任何資料支持「國畫」這一概念已產生或應用。
1、1919年:「國畫」的第一次誕生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年,一場關於「整理國故」的運動的爭論肇始於思想氛圍活躍的北京大學。一時間,在「保存國粹」「發揚國光」等等對這場運動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國」字風靡一時,許多「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東西,被創造性地與「國」字這個定語聯繫到了一起。國樂、國醫、國菜等等概念相繼問世,肩負著民族國家文化復興使命的「國畫」概念也在這一階段應運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廣東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稱國畫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國畫,振興美術 」,1926年蘇州成立「國畫學社」等等,都是比較早的「國畫」的記載。盡管遺憾的是我們已無法追查到「國畫」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據當時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鄭振鐸等人對這樣一種「言必稱『國』」的社會風氣的記載,我們可以不難看到「國畫」概念產生的必然、盲目與急切。如1923年1月顧實指出:「邇來國家觀念普及於人,……種種冠以「國」字之一類名詞,復觸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確宣告:「國畫關系一國之文化,與山川人物、歷史風俗,同為表示一國特性之徵。」 可見,「國畫」概念產生的背後動力也是「國家觀念」的普及。在強勁的西風吹襲之下,「Painting」終於在中國的傳統之中找到了它的被製造出來的對應物,從而,「國畫」這一概念初次誕生了。
但我們需要注意到,這一時期所說的「國畫」,從外延上更接近於此前使用的「中國畫」,與今天的所說的「國畫」仍然有很大不同。在發表於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國畫漫談》一文中,同光(署名)寫道:
年月日,我說不清,總之有所謂「國畫」在中國學校中成為一種科目之日起,「洋畫」也和其他科學一樣,為中國人士所學習並且被歡迎起來了,因此「國畫」之名,遂應運而生。原這名之所由立,本系別於「洋畫」而言,譬如有洋貨而後又國貨之名,由洋文而後有國文之名,初固無軒輊於其間也。
可見,在「國畫」概念產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濃郁的民族色彩而外,這個概念的所指基本上與「中國畫」是等同的,史實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國畫」與「中國畫」兩個概念在美術界認識內部往往都沒有明確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國畫會」的出版物名為《國畫月刊》即是一例,當然,也有諸如潘天壽等「傳統型」畫家堅持使用「中國畫」這一名稱。但盡管是作為「國故」即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登場,但畢竟在西方藝術大潮的沖擊之下「國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Painting」這樣一個代表油畫的英文對等名稱。從而,在「藝術」這樣一個來自於西方的新視角下,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難免發生各種各樣的誤讀與西化。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命名的曖昧性,宣告了中國繪畫在1920年代以後將要繼續面臨著被動而痛苦的發展之路。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閱讀全文

與中國畫藝術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