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豬肉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只古就有,由中國人的祖先由野豬馴化而來的
2. 中國人的吃肉的習俗從古時候就有, 為何豬肉古代千年都只是作為老百姓食物呢
在古代,人們的飲食條件不好,新鮮的蔬菜種類少,而且尤其是在先秦時期,蔬菜非常珍貴。然而家畜的飼養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擅長,所以吃肉也成為了中國古代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的肉類,在古代是有:牛羊豬狗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吃的最多的都是牛肉和羊肉,而吃豬肉的人非常少,當然,這也影響了現在的肉食市場,直到現在,牛肉和羊肉的價格都很高,而豬肉的價格卻非常便宜。不要以為這是中國現在獨有的,在古代就這樣。
在鴻門宴中,項羽見樊噲沖進了帳篷中,便下令讓樊噲喝掉了四升酒,並賜給他了一條大豬腿,樊噲直接拿出刀,切切就生吃了,項羽被樊噲的舉動所震撼,並不停的稱贊樊噲。但是實際上,有人卻提出了質疑,讓樊噲吃生肉,還是豬腿,這分明是羞辱他,怎麼能是稱贊他呢?
牛羊肉在古代一直都是飲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對於牛肉,很多人卻是非常謹慎的,因為牛在古代可以幫助人們耕地種田,所以牛的低位自然也上升,甚至到了漢朝,明文規定不許殺牛,要麼自己死,要麼牛死,選擇一個,這個意思也就是人要是殺了牛,必須要給牛償命。這個規矩到了唐宋的時候也被保留了下來,要麼牛自己死,要麼平時就根本吃不著牛肉。那麼牛肉既然那麼少,而且豬肉又不吃,唐朝人究竟吃什麼肉?答案只有一個,有且僅有羊肉。
在楚辭中,有兩個介紹菜譜的文字,其中牛肉的烹飪排在了首位,而在菜單中偏偏就是沒有豬肉,可見豬肉得是有多麼招人厭惡。
從在唐朝之後的宋朝,吃羊肉更是成為了一個全民的熱潮,宮廷里每天殺羊吃羊肉竟然達到了350多頭,這個數字也是非常驚人了。但是很多人奇怪,當時是沒有豬么?為什麼都不吃豬肉?其實,豬肉在民間也是有吃的,只不過當時有個現象而已,那就是富人不吃豬肉,而窮人又不會做豬肉,這就造成了豬肉境遇的尷尬。不過好在蘇東坡創造了東坡肉,甜甜膩膩的豬肉香滑可口,這也是為豬肉的普及增添了不少的話題。
到了明清時期,豬肉就逐漸的普及開了,當時民間有肉包子,豬血腸、燒豬肉等吃法,這也說明豬肉逐漸已經被人所認可。但是對於富貴人家而言,他們還是依舊只吃牛羊肉,因為豬肉實在太低賤了,只有貧民才可以吃,於是乎,豬肉就成為了民間的食物,當時豬也開始頻繁的被屠宰,豬肉販子也開始盛行。
不過在歷史上,也有一些地方特殊,早在遼金時期,北方的遼金朝就完全相反,因為物以稀為貴,在他們的地界上,豬肉非常罕見,而牛羊則遍地都是,所以豬肉成為了他們那裡的寶貝。每次和中原人交易時,能用羊換豬,這是多麼興奮的一件事,而中原人能用豬換羊,這也是好事一件。
3. 中國古代也是吃牛羊肉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豬肉的
豬肉作為主食,是從宋朝開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牲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這種地位甚至影響到今天的肉類價格。在古代的飲食習慣中,牛羊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漢族的飲食文化發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皇家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在宋朝,豬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或者說豬肉仍然是低檔的肉食。
但在普通老百姓那裡,豬肉就是主食了,《東京夢華錄》稱,每天有上萬頭豬被販子們從四鄉收購送入東京,無數的豬肉攤販,無數的「鄭屠戶」宰殺這些豬,給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3)豬肉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在杭州任上,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他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朝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
4. 中國人傳統為什麼愛吃豬肉
1、吃豬肉的歷史由來已久
中國人愛吃豬肉,與千百年來的飲食文化有關。從有據可查的歷史以來,豬是中國人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
自甲骨文時代起,漢字「家」的組成部分中就含有「豕」的元素,也就是「豬」。豬作為「吃飽就睡,睡飽就吃」的代名詞,是出了名的好養。繁殖能力也遠勝於牛羊,能為物質條件貧乏的古代人民提供更多的肉食。此外,豬糞是很好的天然肥料,能夠促進穀物的生長。
經過幾千年的肉食PK,豬肉成功牢牢占穩餐桌上的C位,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豬肉具有獨特的風味
我國居民的主食以白面、大米為主,屬於脂肪攝入量比較低的飲食結構類型,因此需要油脂比較豐富的豬肉,來填補其他食物的脂肪空缺。
豬肉味美營養豐富,比羊肉或牛肉含有更多不飽和脂肪,還富含蛋白質,其肌纖維偏細,在烹飪的過程中不但會散發肉香,而且食用時更會有細滑潤口的感覺,容易消化。因此,豬肉在做菜時被廣泛使用,可謂是食材之首。
(4)豬肉中國歷史擴展閱讀
豬肉基礎做法
1、豬肉要斜切,豬肉的肉質比較細、筋少,如橫切,炒熟後變得凌亂散碎,如斜切,即可使其不破碎,吃起來又不塞牙;豬肉不宜長時間泡水;
2、豬肉烹調前莫用熱水清洗,因豬肉中含有一種肌溶蛋白的物質,在15攝氏度以上的水中易溶解,若用熱水浸泡就會散失很多營養,同時口味也欠佳;
3、豬肉應煮熟,因為豬肉中有時會有寄生蟲,如果生吃或調理不完全時,可能會在肝臟或腦部寄生有鉤絛蟲。
5. 歷史上中國人以食用哪一種肉類為主
每個抄朝代是不是不太一樣我不太清楚,唐朝主要以羊肉為主,豬肉也有,不過不是主流,更小眾一點還有驢肉,鹿肉,狗肉,果子狸,兔熊蛇等野味。禽類當然還是以雞為主,其次是鵝,再其次才是鴨。不同朝代都是不同的,是豬肉多。
6. 中國古代為什麼輕賤豬肉
一是豬肉在沒處理(如閹割)時,肉味不好。
二是和文化有關,上古人馴豬時,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用豬來吃屎的,把豬養在家裡,人拉它吃。
7. 古代的中國人怎麼吃肉
古代人吃肉的方法很多,所有牲畜的肉都可以稱為肉,但是當您打開中國北方和南方的餐館菜單時,您會發現當今漢族餐桌上的肉指的是豬肉,其區別在於牲畜種類的名稱,通常是牛肉。肉和魚肉豬肉,北京風味豬肉和木晶須等羊肉——都是豬肉,而蔥和紅沙朗牛肉清楚地表明所使用的成分是牛肉和羊肉。豬肉菜更常見。但是在中國飲食史上,豬肉在古代一直沒有占據很高的位置。此段落可以解釋為不同類別允許的不同類型的肉。另一種解釋是,牛肉比羊肉高貴,羊肉比狗肉和豬肉高貴。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糧食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最突出的一個是肉製品消費量的增加。當人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時,以吃飯為主,食物含量以食物為主;當物質基礎逐漸改善時,穀物和土豆食品所佔的份額逐漸被肉和蛋奶所取代。
8. 中國古代食肉史:為什麼富人吃羊,窮人吃豬
明朝時,豬肉逐漸流行開來,至少在皇家食譜中已有所見,《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
但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然不如牛羊肉,萬曆年間,北京的物價顯示,萬曆五年牛肉1斤0.013兩紋銀,豬肉0.018兩紋銀;萬曆二十年豬肉漲到0.02兩,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兩。也說明在這個時候,牛羊肉仍然是比豬肉更普及的肉食。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了漢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敘述:「豬用最多,可稱『廣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饋食之禮。」在他的介紹中,與豬肉相關的有43道菜,其中有紅煨肉三法、白煨肉、油灼肉等。
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然飲食習慣漸漸逆轉,但牛羊肉的高大上地位已經無法撼動了,1840年,當紅須綠眼的英國人把大炮架到大清朝的眼皮底下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奉旨與洋人交涉。會談前一天,他按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英國艦隊送吃的,計包括20頭閹牛、200隻羊及許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口豬。
9. 中國古代人為什麼不吃豬肉
古代人農民不吃耕牛,軍士不吃戰馬。其餘沒有禁忌,常見的肉食包括豬肉、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鴨肉和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