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爭議

世界歷史爭議

發布時間:2021-02-05 08:22:41

『壹』 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爭議

歐洲近代史始於15世紀,世界近代史則始於19世紀。
關於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問題,當代史學界共存在著四種不同的看法。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
這是傳統的觀點,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一段論述,馬克思在《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應了它們本身發生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應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根據馬克思的這一論述,可以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歷史發展的事實也說明,把英國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在政治上,英國革命宣布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和國家原則,推翻了流行於歐洲2000多年的「神聖王權」,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體、議會政治和兩黨政治為特徵的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為後來許多資產階級國家所效法,而英國革命所表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也在後來歷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了證實。
第二,在經濟方面,英國革命的勝利,不僅使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英國最早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且使歐洲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朝著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第三,在意識形態方面,英國革命中和革命後所產生的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尤其重大。英國革命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在資產階級文化史上,准備了「啟蒙」時代。
最後,英國自革命後至近代末期,始終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世界近代史從英國革命開始,許多問題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尼德蘭革命說
這種觀點認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走向衰落的歷史。因此,要確定它的開端時間,必須先確定開端的標准,那麼什麼是開端的標准呢?他們認為必須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第一,研究資本主義的產生,必須發端於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時機,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後。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是基礎,它在促進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資本主義開始的世紀,集中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產生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二,在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世紀,選定一個能夠集中地反映該時代本質和主流、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有較大影響的資產階級革命事件,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標志。因為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只有通過階級矛盾、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表現出來。資產階級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個重大路標。
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在確定它的分期標准時,必須牢固樹立以近代世界為一全局、整體的觀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捨。只有把上述三點有機的結合起來,全面地綜合考察,才能正確地認識近代世界歷史的開端。根據這樣的標准,毫無疑問,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因為,16世紀是資本主義時代開始的世紀。資本主義時代的開始,意味著人類社會進入了從封建主義形態過渡到資本主義形態的劇烈變革時期。封建關系瓦解,資本原始積累加速進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步發展,資產階級的出現及其與封建制度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的斗爭,構成了它的基本特徵。尼德蘭16世紀的歷史,集中地反映了這個時代開始時的基本特徵。16世紀的尼德蘭,以其發達的工商業傳統,優越的地理條件,成為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這時,尼德蘭的工業進入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初級階段,在農村,封建生產關系的瓦解和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經濟的出現是並行的。在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動,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封建主階級分化瓦解,從中分化出一部分人從事資本主義的經營活動。主要由商人、包買商、手工工場主、農場主組成的城鄉資產階級正在形成,其中商業資產階級占首要地位。他們的階級利益與統治尼德蘭的西班牙人及其封建制度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的形成,民族意識的覺醒,一場公開的資產階級風暴席捲而來。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絕不是尼德蘭的孤立現象,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都程度不同地有類似的變動,只不過尼德蘭這時走在歐洲的前列,代表這一歷史時代的發展方向罷了。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是反對西班牙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正確認識尼德蘭革命的性質,客觀評價其歷史地位,是它能否作為世界近代史開端的關鍵。在尼德蘭革命前,統治尼德蘭的是當時最大的殖民國家西班牙,這是一個封建國家,它竭力維護封建制度,扼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是歐洲封建勢力的主要堡壘。16世紀的尼德蘭是資本主義最發達,新教思想最活躍的地方,西班牙強化封建專制統治、奴役被壓迫民族的政策使得尼德蘭成為歐洲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集合點,正在形成中的尼德蘭民族,最終選擇了推翻西班牙封建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的道路。這場革命的發動者和主力軍是城市平民、農民和漁民,領導者是以商業資本家為主體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反對派,主要打擊對象是西班牙封建專制殖民統治。盡管16世紀尼德蘭的資本主義各種關系尚未完全成熟,但這場革命具備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特徵,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本質上有很多共同點,如:這兩次革命都處於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初期階段,資本主義的發展同封建制度的存在已經不相容了;這兩次革命都披著宗教外衣;兩國的資產階級都沒有與人民結成聯盟,而是與一部分貴族結盟,充當領導者,使革命具有保守性和妥協性;這兩國產生的新政權,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和部分貴族的聯合專政;而且,革命成功後,兩國都走上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擴張道路。尼德蘭革命的意義和對歐洲各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經濟方面,這個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有力地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和世界市場的發展;在政治上,它一方面打擊了西班牙在歐洲的封建霸權,同時在破壞封建國家機器,建設資產階級政權方面首次作了成功的嘗試。同時,世界近代史的對象和任務是既要研究清楚一個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資產階級革命史的事實及規律性,同時還必須把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當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察,從不同時期各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性和個性中,研究整個資產階級革命的規律、地位、作用等。尼德蘭革命自然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綜上所述,16世紀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應該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19世紀說
這種觀點認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於把歐洲近代上限視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於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這兩個上限之間,必然會有一個「時間差」,歐洲近代史始於15世紀,世界近代史則始於19世紀。世界近代史到來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產業革命極其大工業生產力向全球范圍傳播能力的形成,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由於這一切,佔世界人口80%的亞、非、拉各大洲,便在19世紀進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階段。從而,以往歐美范圍的區域性的近代史,在19世紀擴展成為真正的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15世紀的下半葉,是歐洲從中世紀到近代史的轉變期,到16世紀初,歐洲即正式進入近代史階段,但直到18世紀末,整個世界並未進入近代史階段,這一時期,實際上只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准備期。因為,
第一,以1640年的英國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既是對馬克思的一種誤解,也是缺乏世界性眼光的一種表現。馬克思在闡述英法革命的意義時,明確將英國和法國革命稱作是「歐洲范圍的革命」;
第二,從17世紀起,世界上進入近代史階段的區域有所擴大,但這種擴大仍是局部的,而不是全球性的;
第三,從16世紀到18世紀,是歐洲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工場手工業,因其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所以不可能,也沒有被歐洲各國在其掠奪性的國際貿易中帶到世界各地;
第四,16至18世紀,是世界近代史到來的必不可少的准備階段。所以,從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這是世界從前資本主義時代到資本主義時代的完整過渡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真正上限。在這一時期,一方面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仍在繼續,其資本主義社會也在向上發展之中,另一方面,佔世界人口和面積大多數的亞、非、拉各大洲,都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革命的歷史時代,因而,整個世界也就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即進入了近代史的歷史階段。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提出了世界近代史相對上限的概念。所謂相對上限,就是那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將新舊兩個時代區分開,但又不能完全區分開的上限。他們認為,在19世紀的范圍內,世界近代的相對上限有三個。1.19世紀初,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初步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英國的機制工業品開始傾銷到拉美各國以及亞洲和北非的一些國家,使上述廣大地區進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階段;第二,1825年英國解除了禁止機器出口的禁令,標志著近代大工業生產力已開始逐漸具備了直接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能力。這時,近代史的世界性,已經初步形成。2.19世紀中葉,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基本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國家完成或迅速發展,使得西方大工業生產力向全球傳播,世界市場已經基本上形成。第二,西方的機制工業品,已經傾銷到世界大部分落後國家和地區,亞、非、拉的許多國家開始產生或初步地發展了自己的近代資本主義經濟,這樣,除了亞、非一些地區外,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的歷史時代,世界近代史的歷史階段,已經基本到來。3.19世紀末,這是世界近代史階段完全到來的歷史時刻。因為,第一,經過第二次產業革命,西方的大工業生產力已完全具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能力,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已開始進入新質的發展階段;第二,資本輸出已經具有了重要意義,它「加速了最落後的國家裡的資本主義發展」,全球大部分落後國家均已進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第三,到19世紀末,世界被瓜分完畢,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已經形成,整個世界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世界近代史階段,也完全到來。近代史結束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1500年說
如今史學界大部分學者都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向全世界擴張並由之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而導致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的一系列變化、一系列事件,幾乎都與地理大發現息息相關,特別是地理大發現直接誘發了商業革命和西歐國家的海外殖民擴張,對西歐資本主義工業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的歷史,也是世界從地區隔絕走向統一整體的歷史,而正是隨著地理大發現,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去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對隔絕狀態才逐漸被打破,整個世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才逐步形成為密切聯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體;世界歷史近代與古代的分期斷限,應該以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經濟形態變化為主要依據。1500年前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導致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的重大變化。因此,以150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
備註:中國中學教材中普遍採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這一觀點。

『貳』 盤點人類歷史上最具爭議的十個話題是哪些

一、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二、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又稱秦始皇帝。嬴姓,趙氏,名政(正),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故稱之趙政(趙正)、秦王政為妥,但後世多稱之嬴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三、成吉思汗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成吉思汗(Chinggis Khan),廟號元太祖,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歷史上最偉大和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各部。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西亞、中歐的黑海海濱。
四、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生於清朝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逝世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國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理論家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間,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列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他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五、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傳後世。
六、隋文帝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隋文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七、老子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漢族,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歷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八、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今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里的菜園鎮程崗村)。 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
九、祖沖之
祖沖之(ZǔChōngzhī,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生於未文帝元嘉六年,卒於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先世遷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築,父親學識淵博。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縣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隋書•律歷志》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數)和3.1415927(盈數)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祖沖之還給出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紀才由荷蘭數學家奧托重新發現。祖沖之還和兒子祖暅一起圓滿地利用「牟合方蓋」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球體積公式。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創制了《大明歷》,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採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首次精密測出交點月日數(27.21223),回歸年日數(365.2428)等數據,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干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在機械學方面,他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是歷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十、蔡倫
蔡倫,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竇皇後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制,「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

『叄』 你知道的全球歷史上各類法院判決存在問題已經嚴重爭議的各類案件有哪些



據資料記載,相當一段時期,各類案件發案排名是:

1、經濟案件。

2、性犯罪案件。

3、詐騙案件。

4、拐賣兒童案件。

此不作為定論。不同時期,發案比例是變化的,同一年中不同季節發案也是變化的。

供參考。





『肆』 有爭議的歷史

太後下嫁之謎

「太後下嫁」之說

李國榮

連載: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河北遵化縣馬蘭峪的清東陵,群山環抱,蒼松掩映,乃清初順治皇帝親點的「萬年吉地」,清代在這里先後修建了九座帝後陵和五座妃園寢,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位皇帝和眾多後妃。今天,清東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景區,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

進入陵區,人們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於風水牆外的陵園。仔細觀覽,於殘垣 [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斷壁間仍可發現其規制相當特殊。該陵沒有馬槽溝、玉帶河和券橋,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進入大門,但見其三座門位於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僅存基址。有資料及舊照片顯示該殿並非帝後陵中常見的歇山頂,而是規格更高的重檐廡殿頂,突顯陵主的高貴尊崇。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親生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歷經數朝,竭力輔佐兒孫兩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後累加謚號稱「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受到清室頂禮尊崇。她是清東陵安葬的輩分最高的人,但為什麼卻被置於風水牆之外呢?這就牽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後下嫁。

據野史記載,清朝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總攬朝綱,「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後時當盛年,寡居無歡,認為多爾袞功高天下,又將帝位讓給了她的兒子,忠心輔政,除非自己以身報答,不足以極其功,於是委身相事,藉以籠絡多爾袞。不久,多爾袞的妻子亡故,於是朝中範文程等大臣乘機鼓動皇太後與攝政王合宮,正式結婚,雙方自然都很樂意。定下婚期後,就以順治小皇帝的名義頒詔天下,宣稱「太後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後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就這樣,皇太後紆尊降貴,公然下嫁給了小叔子,攝政王多爾袞成了幼帝順治的繼父,其名號稱為「皇父攝政王」。詔書中說得倒也直白,年輕的皇太後終於難守空閨,紅杏出牆,自願下嫁給剛剛喪妻的多爾袞。甚至有些小說中稱,早在皇太極在世時,庄妃已與多爾袞兩情相悅,暗渡陳倉了,此時結婚,終使兩人夙願得償。

據說,禮部為操辦這次婚禮,還專門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禮儀規,洋洋六大冊,稱為《國母大婚典禮》,極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稱賀,蔚為盛事。就連遠在浙東海島上的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風聞此事,特意寫了一首詩:「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後婚。」這就是說,太後的壽酒變成了婚宴的喜酒。

但是,多爾袞死後,旋即被人告發謀逆,遭到無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卻越來越尊崇,由皇太後而太皇太後,自己反思起來也覺得改嫁一事荒唐,對不起前夫皇太極,無顏相見於地下。所以,她不願死後被送回盛京與太宗皇太極合葬,才囑咐孫子康熙,將其葬於東陵。該陵建於風水牆外,即寓有貶抑之意,要罰她給皇家看守門戶。如此等等,傳說不一而足。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普通的民間寡婦茹苦守節,會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則難免遭到親鄰的非難物議。何況作為尊貴的皇太後綉球重拋,梅開二度,當然是驚世駭俗的曠古奇聞。此說一出,即廣為流傳,到民國初年便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舉凡談前清掌故,莫不津津樂道,幾同信史,以致後來有不少學者批評《清史稿》未能「秉筆直書」此事,為其闕失之一端。

太後果真下嫁了嗎?要解開這樁清初第一大疑案,就得先談談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

孝庄其人其事

李國榮

連載:清宮檔案揭秘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歷史上的孝庄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譯作本布泰),野史傳說中說她名叫大玉兒實在沒有根據。她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較早就歸附了後金,並與後金聯姻,以鞏固雙方的政治聯盟關系。後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時年十三虛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伴送至後金新都遼陽,嫁給了努爾哈赤第八子三十四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與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九年以後的天聰八 [被屏蔽廣告]
[被屏蔽廣告]年(1634),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於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後,布木布泰接連為皇太極生下三個女兒。天聰三年(1629)生皇四女,後來受封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天聰六年(1632)生皇五女,後來受封為固倫淑慧長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後來受封為固倫端獻長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後分別嫁與蒙古貴族弼爾塔哈爾、色布騰和鏗吉爾格。

到了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於盛京(沈陽),同時建立後宮制度,在其眾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宮後妃。布木布泰被封為庄妃,居次西宮——永福宮,皇太極頒給她的冊文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文辭簡約:「……茲爾本布泰,系蒙古廓爾沁國之女,夙緣作合,淑質性成。朕登大寶,爰仿古制,冊爾為永福宮庄妃。爾其貞懿恭簡,純孝謙讓,恪遵皇後之訓,勿負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當然是正位中宮為皇後,比庄妃後入宮的姐姐海蘭珠被封為宸妃,位居東宮——關雎宮,地位僅次於皇後。其他兩位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原為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極征服察哈爾部後娶之,並做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因此,在後宮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寵外,最年輕的庄妃也是比較受寵愛的。特別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極視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時機地於兩天後生下了皇九子福臨,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書稱庄妃曾「輔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極時期,年輕的庄妃還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與作為。只有民間盛傳「庄妃勸疇」的故事,為後來「太後下嫁」之說作了鋪墊,似乎這位聰明美麗的庄妃娘娘慣施美人計。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錦大戰,關外明軍的最高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極迫切希望洪承疇能夠歸降,為其所用,遂派範文程等一干漢族官員輪番前往勸降。但是,洪承疇似乎意志很堅決,不為所動,在獄中絕食等死,急得皇太極一籌莫展。一天夜裡,牢門輕啟,庄妃飄然而至,手進參湯,一席話打動了洪承疇,使其回心轉意,拜倒在石榴裙下,歸降了大清,後來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故事被很多文學作品演繹得很生動。但是據史書記載,洪承疇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卻被皇太極抓住了他的思想弱點,親自出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戰一生的皇太極因病身亡。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朝中出現了權力真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最終,各派達成妥協,立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這時福臨的生母庄妃作為五大後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臨即位登基,改年號為順治,庄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後」。

順治雖然是個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責下,各方面的學業還是比較優秀的。在他親政後,孝庄仍時時告誡規勸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頗有建樹。可惜順治英年早逝,孝庄於皇孫中親自選擇了不滿八歲的玄燁繼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擔負起保護、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則進一步升為太皇太後,徽號累加為「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

孝庄對康熙非常疼愛,幼時即將其留養膝下,並將貼身侍女蘇麻喇姑撥出,專門照料服侍他。當然,孝庄對康熙的教育也十分嚴格。康熙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復雜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響平衡著各種關系,尤其是她並沒有繼續從其母族博爾濟吉特氏中挑選皇後,而是親定首輔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後,以索尼牽制專擅的輔政大臣鰲拜,體現了其政治家的胸襟與識見。康熙後來成功鏟除鰲拜,也是與孝庄的支持分不開的。康熙沒有辜負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長為一代有作為的英主。他對孝庄也極盡孝道,祖孫感情極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歲壽終。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康熙遵囑,並將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陵」。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將其圈入東陵風水牆內,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該陵建於風水牆外乃順理成章之事,毫無貶抑之意。

多爾袞生前身後

李國榮

連載:清宮檔案揭秘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為太宗皇太極異母弟。據說多爾袞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親喜愛,努爾哈赤曾有意將其作為自己的汗位繼承人。但是,當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的母親大妃烏喇納拉氏被逼殉死,不滿十五歲的多爾袞當然無力爭奪汗位。在皇太極時期,年輕的多爾袞作戰勇敢機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戰功、出眾的才乾和對兄長皇太極的忠心,超越幾位兄長,被封為睿親王,領正白旗,參決軍國大事,並娶了庄妃的妹妹為妻。
當皇太極去世以後,再次出現皇位之爭時,很快就形成了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雙方都握有重兵,多爾袞有兩白旗的支持,豪格則有兩黃旗的擁護,一時間劍拔弩張,各不相讓。但是雙方又各有顧忌,一旦刀兵相見,血濺朝堂,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在五大臣會議上,多爾袞審時度勢,拒絕了擁戴者對自己的推薦,提出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幼的福臨繼位,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此議得到各方認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兩黃旗大臣也無話可說,於是諸王大臣盟誓效忠,從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關鍵時刻清王朝內部的分裂和相互殘殺。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卻在粉碎政敵豪格皇帝夢的同時,大大強化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幾個月後,多爾袞敏銳地抓住時機,接受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請求,親率大軍入關,擊敗剛剛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一舉佔領北京。順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兩宮皇太後和幼帝福臨入京,定鼎中原,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夢寐以求的夙願。在分兵南下繼續征戰的同時,他又取法於前明,制定各種內外製度。多爾袞總攬朝綱,盡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權勢越來越大,地位也越來越高,稱號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等於就是太上皇了。不過,多爾袞還是清醒的,他時時告誡諸王大臣不可諂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盡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爾袞並不長壽。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塞外,於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年僅三十九歲。靈柩回京時,順治皇帝親率諸王大臣出城跪迎。順治發布哀詔,追懷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時,諸王群臣擁戴皇父攝政王。我皇父攝政王堅持推讓,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豐功,千古無兩。不幸於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時以疾上賓,朕心摧痛,率土銜哀,中外喪儀,合依帝禮。」接著,又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追封其元妃為「義皇後」,夫婦一同升祔太廟祭享,即視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極具哀榮。

但是,當年帝位之爭造成的矛盾在壓抑多年後終於爆發了。多爾袞當政時,威信自專,對待政敵豪格不公,於順治五年(1648)將其迫害致死,對當初反對過自己的兩黃旗大臣打擊壓制,致使一些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卻只能忍氣吞聲。現在多爾袞一死,他們翻身的機會就來了。順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發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於是諸王大臣群起攻擊,稱多爾袞專擅,有謀逆之心。剛剛親政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其養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無子,撫其弟多鐸子多爾博為嗣),更有甚者,還將多爾袞陵墓平毀,鞭屍示眾,並砍掉腦袋。短短兩個多月內,多爾袞的名譽有了天壤之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後,多爾袞才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專門發布詔諭,肯定多爾袞首先統兵入關,「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稱每覽《實錄》中所載其言行,「未嘗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斷然否定了多爾袞有謀逆之心,「實為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因此,下令將多爾袞復還睿親王封號,並追謚為「忠」,補入玉牒,仍令多爾博一支承嗣。多爾袞作為非常時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後的非常際遇終告了結。

「太後下嫁」疑案辨疑

李國榮

連載:清宮檔案揭秘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國榮

這一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後下嫁之說顯然難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確實曾下嫁多爾袞為妻,無論是與多爾袞兩情相悅而自願下嫁,抑或是出於籠絡多爾袞以保護順治而勉強委身,都難以出現多爾袞屍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結局,因為批倒批臭多爾袞,對於孝庄和順治母子的名譽尊嚴都大有損害,相反,繼續維護多爾袞的名譽,才是孝庄和順治有利的選擇。
幾十年來,不少歷史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嚴肅的研究和考證。著名清史學家孟森先生首先駁難,在其《太後下嫁考實》一文中對下嫁之據辯駁甚力,指出不僅下嫁為虛,甚至兩人連同居關系都不存在。繼其後者,仍不斷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認為雖無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實,觀點仍難以統一。推原其故,在於現有證據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讀之不同。

野史中所載的大婚恩詔,顯為文學筆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聲稱,清末宣統之際在內閣大庫檢得過太後下嫁詔書,但卻無人佐證其事,現存清代檔案早已經過整理,迄未發現這一詔書,所言亦難以為據。

張煌言確實寫了那首《建夷宮詞》,但不能奉為信史。張煌言本為抗清名將,後來兵敗被俘,誓不降清,慘遭殺害,他的許多詩文都是表明反清復明志向的。或許,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娶了其侄婦肅親王豪格之妻也姓博爾濟吉特氏,與兩宮皇太後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訛傳訛,張煌言聽說後,就信手寫入詩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藉以譏諷貶斥清宮沒有倫理道德,也未可知。

傳聞的依據之一是多爾袞「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多爾袞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稱「皇父」,則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親。其實,多爾袞的稱號,是一步步抬高的。順治元年(1644)十月,即順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舉行登基大典後,多爾袞因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共同輔政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被封為「輔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順治二年(1645)五月,有個御史趙開心疏稱多爾袞以皇叔之親而兼攝政王之尊,儀制宜定,「稱號必須正名」,他說原來的「叔父攝政王」不妥,「夫叔父,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稱之。若臣庶皆呼,則尊卑無異矣,」建議正名為「皇叔父攝政王」,經禮部等議定批准。到了順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禮成,頒布恩詔大赦天下,第一條即稱「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勛勞,宜增加殊禮,以崇功德」。經部院大臣集體討論,多爾袞的稱號定為「皇父攝政王」。自此,直到多爾袞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這樣稱呼的,現存清代檔案可為確證,而且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順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稱「皇父攝政王」。從時間上看,這一稱號的確定,比傳聞太後下嫁的時間早了一年多,因為多爾袞的妻子是順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傳說下嫁是在順治七年初。顯然,「皇父攝政王」之稱號實為崇顯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國君尊稱臣下「尚父」(周武王稱姜子牙)、「仲父」(齊桓公稱管仲)、「相父」(蜀漢後主劉禪稱諸葛亮)之遺意而已,絕非多爾袞真的做了順治小皇帝的繼父。

持下嫁說者,多舉清人蔣良騏《東華錄》所載當初給多爾袞定罪時有「又親到皇宮內院」一語,認為實屬曖昧,有穢亂宮廷之嫌。然而這句話的上下原文為「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說多爾袞曾親到皇宮內院向人發牢騷,稱太宗皇太極得位不正,自然順治繼位亦不正,以此要挾順治小皇帝,這是多爾袞的一條重要罪狀。無論這一指控是否屬實(指責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一條,已非事實),「親到皇宮內院」一語只是指出多爾袞說太宗得位不正的地點和對象,將其單獨抽出作為多爾袞曾穢亂宮廷甚至作為太後下嫁的證據,顯然是斷章取義,沒有任何說服力。

太後下嫁之說流傳很廣,但在清代檔案和典籍中卻沒有任何記載。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後來清朝統治者覺得這件事不光彩,於是銷毀了有關檔案,刪改了史籍中的記錄。這種推斷也頗為牽強,因為我們在當時朝鮮李朝的《實錄》中同樣也找不到「太後下嫁」的任何記載。如果太後下嫁是公開的,並曾頒布恩赦詔明告天下,那當然會頒詔給朝鮮,朝鮮《實錄》中肯定會收錄,或有所記載與議論。即使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幾批來華進貢、謝恩及陳奏的朝鮮使臣也會得之街談巷議,因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時期,這些朝鮮使節都負有多方收集各種情報的任務,回國後要向國王報告,其《實錄》中載清朝之事甚詳,就是這樣得來的。在清初很長一段時期,朝鮮看不起清朝,認為他們是未開化的夷人,而且對清朝懷有敵意,在其《實錄》中常見對清朝的不滿和蔑稱,在公開場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員告身等內部文件卻只署年月而不書年號。如果太後下嫁實有其事,朝鮮當然不會為清朝隱諱,必然載之史冊,事後也不必有刪削之舉。

總之,太後下嫁這樁疑案流傳雖廣,卻無任何的證據。但是作為人們的茶餘談資,或是文學作品的絕佳素材,它還會一直流傳下去。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即使貴為國母皇太後,也不免為流言非議。孝庄九泉有知,她會做何感想呢?

下載地址:
http://pcibm0225.bokee.com/blog/892931.html

http://board.verycd.com/t91588.html

hoho

參考資料: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03166691_qinggongdangan/

『伍』 歷史上有哪些爭議很大的人

一: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他的爭議是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還是改進者
二: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在位時五道〈驅胡令〉聞名遐邇。東晉十六國時期面對北方漢家子弟十室九空,赤地千里,數百萬胡騎進入中原,面對殘暴的羯趙冉閔舉起反抗的大旗與屠刀,〈驅胡令〉使數百萬胡人死亡。
他的爭議是 「武悼天王」冉閔究竟算是民族英雄,還是窮兵黷武的屠夫?
①〈驅胡令〉常被解讀為〈殺胡令〉冉閔在取取得鄴城控制權後發布命令告知宮廷內外,六夷凡敢動用兵器者一律斬殺。胡人有的攻破城門,有的越牆而出,逃亡者不可勝數。城內發令稱:「與官同心者留下,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命城門不再戒嚴。於是百里之內的趙人都進城來,離城而去的胡羯也堵滿了城門。
三: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他的爭議是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

『陸』 在世界歷史上有哪些成就很大\爭議很多的人物

1.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緊接著創見因母喪返鄉,恰逢太平天國巨瀾橫掃湘湖大地,他因勢在家鄉拉起了一支特別的民團湘軍,歷盡艱辛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死後被謚「文正」。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盪年代,由於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詳情請看:http://..com/question/13166183.html

2.軍史人物: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國,並在中國度過了大半生。他的父親是一位在中國傳教的美國牧師。他曾子繼父業,做過牧師。他也是辛亥革命後,在現場親耳聆聽孫中山先生發表願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的講演的唯一一位西方記者。
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學的主要創辦人,並長期擔任燕大的最高行政領導。在燕大,他提倡學術自由,支持學生運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請了許多著名的國內外教授,從而使燕大成為當時可與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齊名的中國名校。
抗戰時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燕大師生逃離日佔區,奔赴大後方和抗日根據地提供過種種掩護與方便,並因此被日寇關進監獄達三年之久。
1946年7月,已70高齡的司徒雷登被馬歇爾選中,出任美國駐國民黨政府的最後一任大使,因而被深深地捲入了當時的中國政治,成為一個非常矛盾的人物:他既與蔣介石私交甚篤,又做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座上客。他執行當時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支持國民黨政權,燕大的學生為此打出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標語。在「調停」失敗後,司徒雷登站在蔣介石一邊,支持國民黨打內戰,但當蔣介石下台,國民黨政府被迫遷往廣州,要求各國使館一同南遷時,他卻堅持留在南京,以務實的態度積極與中國共產黨代表聯絡,並希望美國政府及時承認共產黨中國這一現實。當時,他已做好了到北京與毛澤東和周恩來會談的准備,但他的建議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不得不遺憾地離開中國。途經沖繩島時,他發表聲明主張美國應承認中國共產黨的政權,因此被美國國務院下了「禁言令」。
詳情請看: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122254

3.慈僖太後
一個女人,幾乎成了歷史上第二個女皇,但她沒有這么做,沒登大寶。
沒有慈僖主政的這30年,既沒有洋務運動,也沒有「同光中興」,慈僖穩定了清庭30年,在她死後僅僅不到5年,天下大亂。
戊戌變法如果成了,中國一定亂,改革嘛,只有一步步來,過於激進的改革對於中國這么大的國家是不適應的。

4.周樹人
一個偷看自己弟媳婦沖涼的人,一個連親兄弟都可以不認的文化痞子,整天除了漫罵還是漫罵,一個動不動就跑到日本人開的店裡躲避的漢奸,居然被稱為文豪。他哪一點夠條件?(所以,我叫文霸了,哈哈)我看了他漫罵的人的文章――周作人、林語堂、胡適、等人的,更覺得樹人同志是個30年代的XP+憤青!而且還是一個刻意賣弄文采,玩弄小女生,大搞師生戀的變態青年。

5.吳三桂
寧遠鐵騎的指揮官,在國仇家恨面前,失去了理智,也難為他了,君王被逼死,老爸被暴打,情人被姦淫,作為干將,焉能不恨?畢竟他也要逐漸的積蓄力量,憑他那6000寧遠鐵騎想對抗滿清,大家的期望值也太高了點吧,況且,那時候皇帝已經自殺了,國無君王,你能指望人家怎麼做?有本事歷史後退300年,你帶領我們反清。況且人家後來還是反清了。

6.曹操
曹操歷來是一個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裡,是一個壞人、奸人的形象,其實,用真正的歷史評價,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二、軍事家:曹操唯才是用。關羽被他抓住時,他很希望關羽降服於他,因為他知道關羽是一個又忠心又驍勇善戰的人,但關羽始終都不答應,還惡語相加。最後,寧願放關羽回去,也捨不得殺了他。可見他是一個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卻被他發現,董卓就派人追殺曹操,正是危急時刻,他父親的好朋友呂伯奢救下了他,為了給他壓驚,呂伯奢就磨刀殺豬招待他,可沒想到曹操卻認為是要暗殺他,就先下手,把呂伯奢一家全部殺掉,曹操問為什麼要殺他,朋友說是殺豬,曹操雖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還是把他殺了,還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可見曹操的狠毒、殘忍。還有一次,有個士兵晚上給他蓋被子,他卻裝成是做夢把士兵給殺了,過後又士兵舉行盛大的葬禮。他這樣的做法很感動士兵們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於此。他還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望梅止渴」這個成語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學家: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
1、反映漢末動亂的,
2、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
3、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他的《龜雖壽》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毛澤東寫詞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7.王莽
王莽,(前45---後23)新朝的建立者(8---23)。字巨君,漢元帝後侄。西漢時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應該說是出身豪門:他父親雖然早死,但他的幾個伯父、叔父在漢成帝時代一個個出將入相、封侯受賞,王氏一門可謂顯赫之極。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卻是寒微之極:父親早逝,只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親戚周濟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從小就養成、練就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本領,少年老成之極。無論心中多麼難過或氣惱,但在親戚長輩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現出十分愉悅、平和的樣子,因此頗為宗族中眾人賞識。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後跑來,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葯送水,守夜看護,一連幾個月衣不解帶,蓬頭垢面、惟悴不堪,簡直比病人還「病人」,比親兒子還「親兒子」。對此,台族上下無不誇贊,紛紛上書,為他請求封賞。
於是漢成帝封他一個新都侯稱號,並命他任宮中侍衛,成了皇帝身邊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權力大了,但王莽從不露出半點驕矜懈怠神色,反而益發謙恭有禮一方面廣為結交公卿將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賑濟窮貧、輕財好施。而自己生活卻十分儉朴,常常吃葷菜,更不穿長袍大袖的禮服,只一身短打扮。於是朝野眾人一致以一個「賢」字稱贊他。後來,他的叔父、大司馬王根病逝,臨終舉他以代。皇帝及眾大臣都認為最適當不過,於是,才僅僅三十八歲的王莽,便當了掌握全國最高軍權的大司馬。
正當他仕途順暢之極時,漢成帝去世,漢哀帝上台。漢哀帝排斥王家。為了避禍全身,王莽忍痛辭官家居,那一段時間,他時常歇斯底里大發作,動輒怒罵、暴跳、哭嚎、慘笑,為多年用心付之流水而痛苦不已。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漢哀帝在位不久就去世了,而且皇族無後,連個主持喪事的男人也找不到。於是,當時已是太皇太後的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憑當年印象,把王莽宣進朝來,讓他主持喪事,並又重新任命他為大司馬兼任尚書。司馬掌最高軍權,尚書相當於丞相,掌最高行政權。兩職加於一身,王莽頓時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重新掌權的王莽決心利用這次時機,大顯身手。他草草處理完哀帝喪事後,提議讓年僅九歲的劉(彳+干+亍)為皇帝。太皇太後對他是言無不聽,於是,西漢最後一個皇帝漢平帝繼位。而實際權力則自然由王莽獨享。此刻的王莽心裡很不平靜:漢朝自開國以來,已歷十一個皇帝、二百餘年。近幾十年內,幾個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貪鄙,國困民窮、怨聲四起,可見大漢氣運將盡了。目前大權既已在握,應當仁不讓了!

此外還有很多,秦始皇、武則天、李鴻章、成吉思汗、王陽明、多爾袞、洪承疇、陳獨秀、胡適之、佛朗哥、爾巴喬夫、、等等身後都背負著很多的爭議,有些是因民族感情原因、大多是因政治原因而起的,在此賢兄就不一一論道了。

『柒』 如何看待世界近代史歷史分期的爭論

1.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目前史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說,即以尼德蘭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主要依據很簡單,尼德蘭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由於尼德蘭革命的影響很小,所以很多人不以為然.
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英國革命雖比尼德蘭革命晚一個多世紀,算不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因此可以把它作為世界近代史開始的標志.
三是「1500說」.越來越多的人支持這一種觀點.他們認為,在16世紀,即新航路開碃飢百渴知韭版血保摩辟前後,人類歷史發生了重要轉折.在這之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新航路開辟以後,世界各民族才真正融合在一起.也正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資本主義在歐洲才真正發展起來.因此在16世紀前後,人類開始了近代的歷史.
2.世界近代史的中期分期應以1760年代為宜,其經濟上的原因在於工業革命的開始及規模巨大的洲際貿易的發展;政治方面則表現為資產階級革命高潮的來臨;在國際關系領域,歐洲得以確立其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而東方諸國則走向衰落.以1760年代為界標,世界近代史的前後兩個時期表現出迥然不同的特徵。
政黨不同是無稽之談

『捌』 最有爭議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世界古代史)

羅馬帝國五賢帝最後一位馬可奧勒留指定自己兒子為繼承人。

『玖』 世界各國歷史上最為爭議而又輝煌的歷史有哪些

伊麗莎白時期,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時恢復英國國教,並入新教,脫離羅馬教廷而獨立。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爭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