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舉制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
打破了官僚封建主義下的任人唯親的不良之風,為寒門子弟開辟了一條入仕為官的道路
⑵ 科舉制有哪些優點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把底層有才能的人收歸到統治階級中,這樣底層人民就很難版造反成功,同時這個權有才能的人還能幫助自己治理國家,為自己的統治服務。
你可以仔細看一下中國歷史的王朝更替,「屌絲」起家的皇帝只有兩個,一個是漢朝劉邦,一個是明朝朱元璋。先說劉邦,劉邦所在的秦朝還沒有科舉制度,那時候是九品中正制,所以導致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被壓制的「底層社會」,他們有才,但是卻沒有發揮的餘地,所以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加入造反的隊伍中,更要命的是他們的能力使得造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朱元璋當時造反的對象是元朝,元朝統治時期,廢除了科舉制度,所以跟劉邦的情況差不多,朱元璋個人能力不多說,他身邊的將領、謀士都是身懷絕技,還有他的對手陳友諒,其實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他們也是很貧窮、很底層的人。
所以科舉制度為底層老百姓提供了一個上升到統治階級的機會,有利於社會的安定,打破統治階級壟斷的局面,也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⑶ 科舉制度對中國後世的影響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關於科舉制度的不足之處和消極影響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第一、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段落組成,後四個段落中均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題須代聖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導寫文章。清朝將聖人擴大到孔門弟子及朱熹等理學家在內的聖賢,並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語氣為樣式。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試帖詩與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聯十六句,不過八股變為六股。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講,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八聯如束股。而且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來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寫,便於考官評分,以示「公平」。否則,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必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後來卻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於考八股文,壓抑了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從而導致了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像孔乙己那樣的科舉犧牲者。
第二、科舉制度也產生了家庭悲劇。由於科舉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相信陳世美的醜名是無人不知曉了。這雖然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當事人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但是科舉畢竟給了它這樣一塊生存的土壤。
最後,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系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系現象。這些師門關系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清朝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借著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而一手遮天,收受賄賂,富可敵國。而且就多次利用科舉考試的題目為餌收取考生賄賂的錢財。這就不利於國家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總之就科舉制度的消極作用來說並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錯誤,制度本身來說應該承認科舉是一項好的選官,選才制度。科舉制度是為了先才,也是能夠選出傳統社會的真才並委以重任的。至於明清科舉的八股文之風,加上中國傳統重術不重技術,重視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傳統,才是導致明清以後科學技落後的真正原因。許多論者把科場上的作弊如挾帶、替考、賄賂考官、通關節等說成是科舉制的弊端,認為晚清科場作弊盛行說明科舉制黑暗。實際上,從宋代以後基本定型的科場條規來看,作弊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就是現在的高考也會有作弊現象。婦女被排除在選拔范圍之外,也不能歸罪於科舉,沒有科舉制,古代婦女也一樣無權參政,這是古代社會性質所決定的。
http://ke..com/view/13684.htm
⑷ 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科技的影響有哪些
我國古抄代的「科舉」是以考試為契機的人才選拔制度,其中唐宋時期是科舉制度完備的時期。封建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悠久,對我國古代及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科技而言,早期的科舉制度對科技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到了中後期,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就對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阻礙。——常識制度篇。
⑸ 試述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教育發展的影響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關於科舉制度的不足之處和消極影響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第一、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段落組成,後四個段落中均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題須代聖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導寫文章。清朝將聖人擴大到孔門弟子及朱熹等理學家在內的聖賢,並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語氣為樣式。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試帖詩與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聯十六句,不過八股變為六股。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講,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八聯如束股。而且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來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寫,便於考官評分,以示「公平」。否則,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必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後來卻成了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於考八股文,壓抑了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從而導致了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像孔乙己那樣的科舉犧牲者。 第二、科舉制度也產生了家庭悲劇。由於科舉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相信陳世美的醜名是無人不知曉了。這雖然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當事人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但是科舉畢竟給了它這樣一塊生存的土壤。 最後,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系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系現象。這些師門關系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清朝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借著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而一手遮天,收受賄賂,富可敵國。而且就多次利用科舉考試的題目為餌收取考生賄賂的錢財。這就不利於國家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總之就科舉制度的消極作用來說並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錯誤,制度本身來說應該承認科舉是一項好的選官,選才制度。科舉制度是為了先才,也是能夠選出傳統社會的真才並委以重任的。至於明清科舉的八股文之風,加上中國傳統重術不重技術,重視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傳統,才是導致明清以後科學技落後的真正原因。許多論者把科場上的作弊如挾帶、替考、賄賂考官、通關節等說成是科舉制的弊端,認為晚清科場作弊盛行說明科舉制黑暗。實際上,從宋代以後基本定型的科場條規來看,作弊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就是現在的高考也會有作弊現象。婦女被排除在選拔范圍之外,也不能歸罪於科舉,沒有科舉制,古代婦女也一樣無權參政,這是古代社會性質所決定的。
⑹ 簡論科舉制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影響
一、科舉制度的演變
⑺ 科舉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要點: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對中國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文化的影響。誠然,內任何一個事物容都具有兩面性,同樣,我們評判科舉制度也是一分為二,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通過科舉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明清時實行八股取士,嚴重束縛應考者,使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⑻ 科舉制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怎樣積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 實行科舉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選拔全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權的社會基礎 更為擴大,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以科舉為「正途」而又以儒家 學說為科舉考試內容的做法把政權的世俗性與意識形態灌輸自然地融合為一體,使中國封建 社會大一統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強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於傳統中 央集權國家的發展。
2為封建國家行政機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來,歷代有作為的將相輔臣幾乎都是科舉出身的「學而優則仕」者,如宋代的 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明清的張居正、林則徐等等。在這些人才中,大多都意氣風發, 抱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由此可以看到,科舉考試制度為國家選拔了一批又一 批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將廣大中下層出身貧寒人家的子弟充實到統治隊伍中,它不僅提 高了封建官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而且還為封建統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封建管理階層的 新陳代謝,為社會的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3彌補了人才選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會的吏治狀況。 科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傳統人事選拔方式上的不足,徹底 打破了官僚貴族世家依仗門蔭資歷對選官的壟斷,通過實行公開報名、平等競爭、擇優錄取 的原則,在較大的社會范圍中開辟了一條入仕途徑,在社會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 觀念。通過科舉考試制度,封建國家官吏隊伍中知識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們中許多人能 以封建禮教約束自己,敢於抵制官場腐敗現象,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吏治狀況的改善。唐宋明 清各個朝代,凡國事隆盛、吏治比較清平的時期,都是科舉考試制度與官吏隊伍建設結合得 比較好的時期。
4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由於科舉考試制度為廣大學子提供了獲取功名的機會,一方面大大激發了中下層階級的 進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隋唐以後,隨著時勢的不斷發展 ,科舉制度和教育制度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科舉考試的生源主要來自學校,而學校主 要為培養應試士子而設立,學校教育的目的主要就是為統治階級培養所需的人才。「為應科 舉而興學重教」,在當時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如北宋時期就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的興學,即: 公元1044年范仲淹普建州縣學;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創立太學三舍法;公元1102-1106年 蔡京增加太學名額,實行畢業授官。
5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據記載,早在唐中宗時期,日本建立了模仿唐代制度的考試選官制度。16世紀以後,我 國的考試制度愈來愈受到世界的矚目。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制度後指出:「現在 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 學過去的」。胡適說:「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文化對於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 ,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制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制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 與公開。」「反觀西洋國家實行文官考試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而且都是受了中國的影 響的。」到1 9世紀中葉,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已為歐洲知識界普遍知曉,朝鮮和越南也曾長 期實行過科舉制。毋庸置疑,科舉制度西傳歐美並影響世界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進程的一大貢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