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邊界

中國歷史上邊界

發布時間:2021-03-03 11:20:12

『壹』 中國歷史上領土面積最大是哪個時期當時東南西北邊界是現在的哪些國家和地區

(如果蒙古也算的話)

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回疆、中亞地區答。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 面積達2122.74萬平方公里

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自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如果單看疆域面積,那肯定是元朝最大,但是如果排除元朝之外的各大汗國,而且考慮到中央真正的控制范圍的話,那元朝真正的疆域面積遠不如清朝.而且四大汗國名義上臣服元朝,事實上卻是獨立的王國.而清朝的所有領土都能完全控制,是真正的中央集權顛峰時期)
所以我個人認為清朝能控制的領土面積最大

『貳』 中國的邊界以什麼朝代留下的為界

中國邊界是指中國的邊界線。歷史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多數是有邊無界。古代中專國的歷代帝王都尊屬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理念,中國與周邊國家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邊界問題。 隨著西方國家主權概念的引入和西方殖民者的侵入,主權邊界問題日益突出,清王朝才開始意識到要保疆衛國。在西方殖民者侵略下,中國被迫簽署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大片領土。

『叄』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很嚴重的邊境侵略問題嗎

不是的,這個邊界要看你怎麼分,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互相打,所以說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邊界一直在打仗,而且周圍邊界全都是小國,有的都算不上是國家,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了「中國」,就是秦朝時期,之後漢朝開始,其實是對外入侵,而不是被入侵,然後三國,晉,南北朝,北朝,隋,唐,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都是在內戰,雖然有倭寇 荷蘭 這些小入侵,最後也被打回去了,戚繼光抗倭還挺有名的,因為這些朝代自己的內斗都沒穩定,嚴格意義上說那都不算是中國,只能說是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明朝鼎盛時期的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交通科技不夠發達,不然的話是可以侵略全世界的,因為那個時候明朝的科技火葯的發明和使用是全世界最強的,而且是碾壓西方的狀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來說是世界上最早,最強大的船隊,最大的船據說比一個村莊都大,隨船軍醫都是有一萬人的,雖然不是中國最富有的朝代,但是用珠寶 瓷器 金子 絲綢 和別人換胡椒粉,就說明是真的土豪,但明朝內斗,腐敗,最後敗給了清朝,1624荷蘭人侵略,佔領台灣,1626年西班牙侵略台灣,被荷蘭人打跑了,清朝更腐敗無能,閉關鎖國,自稱天朝,然後就是近代史了,從鴉片戰爭開始,英 法 德 美 俄 日本 相繼對中國進行了侵略,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然後是抗美援朝,中印邊境反擊戰,抗美援越戰爭,中蘇珍寶島之戰,中越西沙之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直到現在才是真正的和平年代。

『肆』 現在歷史書中,各朝代的邊界都是怎麼定的

在諸葛亮復平定南中、制吳國搞定山戎、曹魏抗拒高句麗之後,三國加起來的疆域大致有400萬平方公里,丟掉的地方主要是名存實亡的西域長史府,以及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其中,曹魏大約170萬平方公里,吳國大約160萬平方公里,蜀漢大約70萬平方公里。

『伍』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是多少

如果你當元復朝也是中國的制話,那就是元朝版圖最大,官方數據在200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也有學者經考證後提出元朝極盛時期控制的版圖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
但個人並不把元朝當成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因為當時統治中國的蒙古人,漢化程度很低,上層社會懂漢語的鳳毛菱角,說的都是蒙古語,整一個外國家族在統治中原,而且元朝實行種族歧視,漢人和南人地位很低,在蒙古征戰的過程中,殺掉和餓死的中國人數以億計,我把元朝看成是中國的第一次亡國,文化斷層。而如今,外蒙古也獨立了,成吉思汗的墓地也在其國境內。
而漢朝疆域有多種不同說話,最大的據說有2560萬,這些都無從考證了。至於唐朝最大疆域也有1600多萬,但在清朝以前所說的版圖、疆域之類的只相當於勢力范圍,年年都變,沒有固定界限。

近代版圖還是清朝奠定的,通過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領土,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版圖面積約1300萬。

『陸』 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是怎麼劃分的

如何理解和確定中國的歷史邊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見仁見智,並未取得一致認識。如有以民族成分為劃分標準的「民族邊疆」說(認為凡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就是邊疆);以文化類型為劃分標準的「文化邊疆」說(認為凡是漢文化系統之外的地區就是邊疆);以地方行政制度為劃分標準的「行政邊疆」說(認為凡是未施行郡縣制的地區就是邊疆),等等。

對歷史邊疆認識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歷史疆域問題認識上的分歧,而正確認識歷史疆域恰恰是確立歷史邊疆的必要前提。

在關於中國歷史疆域標準的問題上,譚其驤先生和白壽彝先生曾分別提出過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觀點。譚其驤先生在主持《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繪制時,曾確定了一個標准:「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後來,譚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說:「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不管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而白壽彝先生在批判「以歷代皇朝疆域為歷代國土的范圍,因皇權統治范圍的不同而歷代國土有所變更或伸縮」的「皇朝疆域觀」時,則提出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范圍為處理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標准,並將這一標准用於自己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的寫作上,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進行歷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穿今古的歷史活動的地理范圍」。

但這兩個標准並未得到史學界和邊疆史地學界的一致認同。有的學者就認為,以上兩個標准「把復雜多變的中華疆域企圖以一個簡單的模式套住,不問時間、地點、條件,不從發展的變化的視角,不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不對歷史疆域作動態的考察,而是從一個既定的框框出發,這就不能正確解決問題,易造成誤區」。這些批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確,在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歷史疆域有一個消長、變動與形成的復雜的動態過程,並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變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標准。但是不能一刀切並不是說不可確立標准。因為,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對各種具體現象進行總結和提升,以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確立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必須重視中國古代屬於前民族國家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歷史的實際。就中華文明的起源來講,考古學界幾十年來所做的探索,已經初步得出結論,即在史前的漫長歲月中,中華大地起碼長期存在著六個大的文化「區系」,這些大的文化「區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且大致處於同步發展的狀態。同時,「區系」內部和「區系」之間又存在著互相影響的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縱橫關系中,各文化「區系」不斷組合與重組,形成「區系」范圍內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體的格局,並最終促成了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區系」中,以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中原,華夏族(後來在與其他各中華古族後裔的相互融合中發展為漢族)因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發達,遂成為長期穩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屬於中華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區系」的廣闊地帶形成一個個部落共同體或政治單元,並繼續與中原互相激盪和影響,甚至伴隨著武力征服和政權的更迭。在這一過程中,政權的包容範圍越來越大,原來大致同步發展的各文化「區系」出現了更多的相互重疊,而未曾重疊的地區,因與中心區域在經濟、文化上差距顯著,遂成為邊緣地帶。

不過,這些邊緣,也僅僅是同一「天下」的邊緣,而不是「天下」或「海內」之外的邊緣。同時,中心與邊緣又不是絕對的。因為,隨著漢文化圈的越來越大,各民族之間以漢族為主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於是漸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以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發展與鞏固,國家對邊疆的開發也逐步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先後以不同方式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員,中原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及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完全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秦漢以降歷代歷史學家筆下,「外國傳」或「四夷傳」中,有相當一部分指的就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並不是今天意義上「外國」的含義,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邊疆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包含在中國史之內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於其中。如《新唐書》的作者就認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麗、真臘、波斯、吐蕃、堅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屬中華帝國的「絕域」:「其外謂之絕域」。又如,歷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經漢、唐開拓,此後雖與中原王朝時離時合,但一直被視為中國版圖,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們仍將這些邊疆地區視為中國固有的疆域,比如陸游就寫過「梁州四月晚鶯啼,共憶扁舟罨畫溪,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的詩句山,並勉勵大將們「遠規復燕趙」、「屯玉關之西、天山之北」。這些話雖是文人寄託之詞,但不能說不是古人疆域觀念的反映。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國、汗國,通常也並不自外於中國,而恰恰自居為「中國」,或自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歷史上中華帝國的中心與邊緣又經常處於互動關系之中。中心區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種方式參與了中華歷史的創造過程,從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反映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則是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漢族政權的存在,既是客觀的歷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國的歷史邊界,應該是譚其驤先生反復強調的,即中國的邊界決不能僅僅指中原王朝的邊界,而應該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上某一時期中國的邊界,並不等於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邊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譚先生曾舉例說「漢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達貝加爾湖一帶。唐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突厥、回紇的北界,同樣,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時候(中國)西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吐蕃的邊界、南詔的邊界;東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是室韋的邊界,革未革曷的邊界。」據此,中華歷史疆域,就應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疆域范圍的總和,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各個部分,即不僅應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帶,而且還應包括歷史上各分立的邊疆政權、少數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的疆域。

『柒』 中國古代政區的邊界究竟會是怎麼劃分的

行政區劃是指一個國家將自己的疆域領土進行有層次的劃分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命題,即

政區邊界的劃分,究竟以什麼來作為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邊界?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曾提出過,中國行政區劃的有三個組成要素,即:

幅員、邊界與層級,而邊界就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之一。

基於邊界這個要素,周先生又提出了中國古代的邊界劃分往往呈現

“犬牙交錯”與“山川形便”

兩種模式,它們往往是中央與地方相互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統治者在劃分政區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果以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為首要原則,就應該以自然山川與河流為邊界來劃分政區。若從自身統治利益出發,為了避免造成地方割據,就應該讓有的政區跨越大山的阻隔,而這就形成了政區邊界線的犬牙交錯。


▲高大的山脈阻隔了經濟的交流

高山與大河除了可能會造成地域間的差異外,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往往會成為文化傳播的自然障礙。有句話叫:“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句話不單單形容山脈間氣候變化的無常,有時也形容山與山之間、人與人之間風俗的差異。所以以山川形便來劃分政區是目前世界各國通行的區劃原則。

中國古代政區山川形便區劃的原則與邊界的概念幾乎是同時形成的,至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國之間的邊界就是以山川或者大河作為分界的。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山川形便的行政區劃非常有利於這一區域內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所以在政區開始設置之時,統治者們都會考慮將山川形便作為政區劃分的首要原則,但是後來大量地方割據勢力,占據險要的山川與大河而成為一方政權,獨霸一方與中央抗衡,這樣的勢力在中國屢見不鮮。

所以後來的統治者就意識到了山川形便的不利之處,就開始選擇另一種政區劃分方式犬牙交錯來維護自己統治。

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只有因時制宜的選擇,這就是政區邊界劃分背後的歷史邏輯。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邊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