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後,政治民主建設的歷程
三、新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一)發展歷程
1.過渡時期:(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成為國家主人。(2)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廣泛代表性,制定《共同綱領》規定國家的權力屬於人民,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初步確立了中共領導的同各民主黨派實行多黨合作、民主協商的政治制度。(3)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有各黨派代表參加,是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4)在工礦企業中實行民主改革,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5)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規定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6)建國初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滿足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
2.十年建設時期:(1)1956年,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到一個新階段。(2)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主題,並為此開展整風運動。(3)1957年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把大批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敵我矛盾處理,並逐步導致階級斗爭擴大化。(4)1959年"反右傾"斗爭,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黨內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損害。
3."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踐踏。表現:(1)無視憲法和法律,踐踏人權。(2)濫用"大民主",破壞法治。(3)濫用專政手段,製造冤假錯案。主要原因:(1)"左"傾錯誤惡性膨脹發展:(2)黨內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逐步發展,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遭極大削弱和破壞。(3)國家法制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制度保障,以權代法,權大於法的現象普遍存在。(4)公民的法律意識、公民意識淡薄,缺乏民主與法制觀念。
4.新時期:(1)1976年10月一1978年12月民主法制建設在徘徊中前進,人們要求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真理標准問題討論,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2)十一屆三中全會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並決定撥亂反正,審查和解決黨內一批重大冤假錯案。(3)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決議,對建國32年的歷史進行全面總結和客觀評價,徹底否定了"文革"。(4)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民主黨派恢復了活動,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進一步完善了政治協商制度,各民主黨派積極參政議政。(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把建立法制擺到優先地位,加快立法進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6)基層民主擴大,實行農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7)用"一國兩制"構想解決港澳問題,在港澳地區設立特別行政區並享有高度自治權。(8)黨的十三大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9)十五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10)黨的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
(二)我國的民主制度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的方針;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三)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意義
1.有利於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2.有利於國家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
3.有利於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4.有利於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四)建國以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認識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重大發展,但它的發展還不充分,在具體形式、具體制度上,也很不完善,需要大力建設。我國政治民主的發展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還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只有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民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增強法制觀念,才能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② 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的政治建設取得哪些成就
一「依法治國」載入憲法
法制建設是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先後制定了《婚姻法》、《工會法》等法律。特別是1954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近半個世紀中,又對憲法作了三次大的修改和五次局部修正。隨著憲法的制定和修改,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還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包括刑事、民事等方面的基本法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行政、國防、民族、環保等方面的法律。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刑事、民事、行政、經濟、訴訟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為支柱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些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使之成為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
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人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不斷加強。工人階級領導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標志著我國的根本性質,反映了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客觀事實。為了保障公民直接行使各項民主權利,農村人民群眾還通過直接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民主討論決定本村重大事務等途徑,充分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
二、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民主政治建設主要表現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並不斷加強,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形成一整套理論體系並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和管理體制不斷進行改革,黨的紀律檢查機關、檢察機關、監察機關以及新聞媒體對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與制約不斷加強,以《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與實施為標志的基層民主正在擴大,農村普遍實行村民自治。以憲法為基礎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逐步完備。
三、黨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
政治體制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最核心的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鄧小平提出了要進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隨後廢除了實際存在的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正著力通過制度創新,逐步建立和健全民主監督和權力制約的機制,通過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此外,還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調整了中央與地方關系,進行了地方黨政機構改革、行政區劃調整和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開展了農村基層政權的改革與建設,啟動了戶籍制度改革,強化了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我黨執政之後,對各種形式的腐敗現象進行了堅決打擊。逐步推廣幹部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任前公示及推薦責任制,制定《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
四、祖國統一大業邁出重要步伐
實現祖國統一,是半個世紀以來幾代中國人為之努力奮斗的偉大事業。
以毛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一綱四目」的方針,逐步形成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基本原則。他們關於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共第三次合作;關於保留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使之繼續發展;努力爭取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國內外形勢等,為祖國的統一作了必要准備。以鄧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並將它確立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國策。在實踐中,成功地解決了港澳問題,結束了海峽兩岸軍事對峙和兩岸同胞隔絕38年的歷史。
以江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運用「一國兩制」理論,先後於1997年、1999年順利地收回了香港、澳門,並保持了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繁榮穩定。港、澳的回歸,開創了港澳和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標志著我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目前,海峽兩岸高層接觸的橋梁已經架起,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發展,祖國大陸同台灣的反分裂反「台獨」斗爭不斷取得勝利。實現祖國的完整統一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③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實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實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偉大實踐奠定了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發展的基礎。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它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
(3)新中國政治建設歷史筆記擴展閱讀:
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成就:
1、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通過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決定》指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
2、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著力適應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要求。
3、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黨和國家領導體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
④ 高一歷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一個中國的前提;三項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就記得這些了
⑤ 歷史必修一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分三個時期總結
一.新中國的民主建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①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②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③大會決定以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採用公元紀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根兩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民主法制受到嚴重踐踏。
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祖國統一大業
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從此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隔絕狀態。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香港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⑥ 高中歷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的知識點
這課的重點在"一法三制",就是一部憲法,以及每一段標題的那三個製版度。時間呀,性質呀權,簡單進行掌握就行。這課不難,記憶量也不大。至於開國大典那部分一般選擇題會出復合型選項,多熟悉一下教材就可以了。知道共同綱領在憲法頒布之前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⑦ 高一歷史必修1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課堂筆記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識記: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新中國的首都、國旗、國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概況,政協的作用和職能、民主派參政的主要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誕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處理少數民族的基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理解: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運用:通過對政治協商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民族政策的學習,提高學生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辯證關系的理解能力和運用這種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事物發展的曲折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成長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為實現民主科學而奮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國國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團圓的殷切情感,為實現祖國統一盡自己一份力量。
三、過程與方法
1、綜合運用各種類型的史料,使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分析方法。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的啟發,使學生形成多角度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B重點難點
重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難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在課堂上應多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在學思中主動探求、獲得知識,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二、學情了解
本課程是在高一年級開設的,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一些相關內容,對教材中的知識點有一定的了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建構能力,思維活躍,表現欲強。但對模塊式教學比較生疏,對問題的探究尚缺乏系統認識,對問題的理解有時容易偏激。
D教學過程
略述本章前言
【導入新課】
毛澤東「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那隻是一幕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那麼,勝利之後的建國就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備活動),而第一幕就是創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礎上完善和發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講述內容】
一、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指導學生依據導與練P126知識梳理和思維啟迪1了解有關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
(1)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南京國民政府已經垮台
(2)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開始籌建新中國的工作。 (歷史縱橫和新政協籌備會的召開)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召開:
①時、地:1949年、北平
②代表:社會各階層
1949年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國外華僑。
【合作探究】1:指抗戰勝利後不久召開的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時間?地點? 通過了什麼決議?實施了沒有?
1946.1 ;重慶;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和政協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
(2)內容:
① 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合作探究】2:為什麼「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導與練P126思維啟迪1)
規定了國家的性質;
規定了國家各個方面的基本方針和政策。
②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③決定了首都、國歌、國旗、紀年法
(3) 意義: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3、新中國的誕生: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
(1)職能改變
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台。
主要職能: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2)發展:
(1)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
(2)中國共產黨廣泛吸收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政協與民主黨派的主要職能
(1)政治協商: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人選的協商
(2)民主監督:監督國家事務的管理,以及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3)參政:民主黨派除履行上述職能外,還直接參與政權,參與國家和各級政權的事務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執行。
【合作探究】3:中共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原因
1、歷史證明在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的議會斗爭失敗,救國方案未能實現,
2、民主黨派最後選擇了與中共並肩戰斗,在中共領導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共同創建了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3、中共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有著強大的領導與組織力量。
【合作探究】4:材料一
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共產黨可以監督民主黨派,民主黨派也可以監督共產黨。為什麼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權分立,多黨競選,等等。我們並不反對西方國家這樣搞,但是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 ——鄧小平
閱讀材料後回答:
(1)從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來說,「究竟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
(2)西方的政治制度體現了什麼原則?我國的政黨制度又有什麼特點?
(1)從我們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來說,我認為是多個黨存在比較好,可以互相監督,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
(2)西方的政治制度體現了政黨競爭、三權分立的基本原則;我國實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制度。
中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徵
1、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
2、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親密友黨和政黨,而不是反對黨或者在野黨。
3、各民主黨派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小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廣泛吸收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是中國人民戰勝敵人、奪取革命和建設勝利的法寶,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特色和優點。經過幾十年的曲折發展,它正在日趨健全和完善,並在國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項建設事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那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到底有些什麼樣的職權,這一制度是怎樣建立的?下面我們來學習有關人民代表制度的相關知識。
1、條件: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有關規定;(看書P95)
(2)隨著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展開,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機日益成熟;
(3)在全國人民普選的基礎上;
(4)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的經驗積累。
2、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54年9月,、北京)
(1)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內容: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②影響:這就以國家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③原則: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
④性質: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 建立了新一屆國家機構。 (毛澤東主席、朱德副主席、劉少奇人大委員長、周恩來總理)
【合作探究】5:為什麼我國不採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歷史抉擇:
(1)從歷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訓)
(2)從國家性質看:人民民主專政決定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從代表階級利益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從經濟基礎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公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
3、意義: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合作探究】6:為什麼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①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
②為加強人民民主制度,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礎。
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
【合作探究】7:人民代表大會制和西方資產階級議會制之間有何區別?
人民代表大會制
資產階級代議制
經濟基礎
社會主義公有制
資本主義私有制
階級本質
人民民主專政
資產階級專政
組織原則
民主集中制
君主立憲制
三權分立制
政黨活動
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
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
(指導學生思考P96思考題)
(1)思想來源:盧梭的「人民主權」理論
(2)「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體現在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人民代表大會。
小結: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發展與完善
1、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定《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陷於停頓。
4、新時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發展 完善,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過渡:除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優越政治制度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下面來了解這種制度的情況。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1、原因:國情
(1)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為了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在舊中國,長期存在著嚴重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許多少數民族不被承認,境遇悲慘,有的只能躲進深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制度,少數民族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民族問題上貫徹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
2、建立:
(1)共同綱領明確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
(2)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設立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
4、表現:五個省級自治區的建立和一百多個自治縣(旗)的成立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策:早在1946年,在陝甘寧邊區就曾先後建立過蒙、回自治區。1947年,在內蒙古地區建立了第一個省一級的內蒙古自治區。到90年代初,全國已建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7個自治縣(旗)。
5、意義:
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欣賞歌曲「愛我中華」,並投影顯示歌詞)
56個兄弟,56朵花
十六個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語言 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 愛我中華 愛我中華
【合作探究】8:民族區域自治與特別行政區間的區別
民族區域自治
特別行政區
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
實施群體
少數民族聚居區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榮
祖國和平統一
享有權力
無高度自治權
享有高度自治權
【本課小結】
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指導學生閱讀導與練P127教材史料研究)
法律依據:《共同綱領》 《憲法》(1954年)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核心)
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E布置作業:《導與練》演練廣場
一、課後研討:為什麼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的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地區地大物博,人口相對稀少,經濟發達程度低;漢族聚居地區,人口密度過大,經濟發達程度高於少數民族地區。在發展繁榮的過程中需要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優勢互補、互相依存,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我國各民族之間除了語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這些方面分別照顧各民族的風俗和習慣。
各民族在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建國後政府必須充分重視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既不可以照搬漢族地區的做法,也不能機械地把對一個民族適用的方法移植給另一個民族。
二、P97學習延伸
認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靠資產階級無法走上真正的民主憲政之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才能推進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
F板書設計:略
G教學反思:
這堂課上下來,我覺得只要學生一堂課下來,還記得我國在新中國成立起來的情況下,是怎樣進行民主建設的,如果學生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內容就行了。我想我這堂課的目標是達到了。
但是這堂課主要是有關我國的制度政策等的內容,較枯燥,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理念很難體現,以後還得向這方面努力。
⑧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建設成就
嫦娥2號成功升天。
我國綜合國力水平提高。
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
2010年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
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
中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香港 澳門回歸祖國
⑨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一、新中國的誕生(板書)
過渡:
三大戰役後,人民解放軍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奪取全國勝利
指日可待。中國共產黨為籌建新中國,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
1、新國中的籌備工作(板書)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這個會議是
在中國革命的轉折關頭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為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論上做了准備。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新中國的成立問題。大會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確定國名、國旗、國徽、國歌等。共同綱領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起到引臨時憲法的作用。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板書)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一致決議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綱領。下午2點55分,毛澤東和一代開國元勛經新華門來到天安門,軍樂隊奏響了《東方紅》樂曲,廣場上人群歡聲雷動。下午3時整,盛大而隆重的開國大典開始。毛澤東神情莊重,用力按動了通往電動旗桿的電鈕……第一面耀眼奪目的五星紅旗順著旗桿,冉冉升起。與此同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54門禮炮象徵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毛澤東用響亮的聲音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億中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板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統治者長期壓迫剝削中
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
②新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國家政權,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
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③新中國的成立,為國家政治和經濟建設的逐步開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一個新紀元。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起草過程(板書)
①時機業已成熟
到1952年,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也順利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面展開。在這種形勢下,在民主與法制建設方面,也開始了新的起步。實行我國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制定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的時機業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憲法草案在全國公布,中央人民政府發出通知,號召全國人民對憲法草案進行討論。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開。1954年9月20日,與會代表1 197人全票通過憲法草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板書)
(1)主要內容
它的內容包括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
徽、首都等5部分,計4章,106條。
①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的國家性質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
國體指國家的階級內容,說的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裡。政體說的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是中國國家性質的首要標志。工農聯盟是中國國家政權的階級基礎。中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
②規定人民行使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
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③憲法把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來,並規定了
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步驟和方針。
④憲法還規定了國家的職能、公民享有的廣泛的民主自由的權利以及應盡
的義務、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兩大原則,即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
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史稱1954年憲法,是第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的憲法。
(3)意義
它的制定和頒布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它記錄了100多年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偉大勝利,也記錄了建國初期中國的政治、經濟上的偉大成就。它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向、道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政權的基本原則和各項政治制度都做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它是全國人民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的綱領,也是中國人民必須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國走向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和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