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幾年來中國科技大學歷史考古系錄取分數,麻煩您回答再一遍了!謝謝~回答後採納為最佳答案
你好,樓主,
在廣東的話,這幾年大概都在一本線上六十分。呵呵,努力吧。
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58年9月創建於北京,1970年初,學校遷至安徽省合肥市。學校成立之後不久就開始招收研究生。
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率先創建了第一個研究生院。
1981年11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了學位評委員會。
1983年,國家在人民大會堂為我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的18名博士舉行學位授予儀式,在這18名博士中,7人是中國科技大學培養的,從此奠定了中國科技大學在國內開展研究生教育的領先地位。
1995年初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對全國試辦的33所研究生院綜合評估中名列前十。
1998年被中國科學院確定為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
1999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先進單位。「九五」期間中國科技大學首批成為「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高校。1999年國家又將中國科技大學列為國家9所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已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至2003年12月累計授予博士學位1211名,碩士學位5615名;自1999年開始,研究生規模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在校全日制研究生總數5891人,其中博士生1786名,碩士生4105名。另有非全日制研究生2528人及代培生850人。
據統計,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至2011年7月,學校累計已授予博士學位5380名,碩士學位11476名,專業碩士學位7069名。30多年來,特別是實施「三大工程」以來,學校把研究生教育提高到相當重要的地位,加強了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領導,使之得到了迅速發展。全校在學博士研究生2914人,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4744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4104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1871人,另有中科院代培研究生1千餘人。
㈢ 有哪些名人來自中國科技大學
科大的畢業校友多為學界人士以及部分商界精英,相對知名度其實並不算太高。知名度比較高的我想可能有微軟的張亞勤、聯想的柳傳志、哈佛的庄小威以及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等
㈣ 台灣中國科技大學的校史簡介
該校前身為「私立中國市政專科學校」,設校址於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創辦人上官業佑先生歷任政府要職,有感於政府各項公職人員之培養,關系國家盛衰,屢次親赴歐美考察市政建設,遂有創辦市政專科學校之議,期許作育國家建設之中級幹部。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十一月,「中華民國」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五年制之市政專科學校於焉誕生。
創校之初,上官先生兼董事長,聘周異斌先生為首任校長,設置市政管理、公共工程、公共衛生及公共事業管理等四科,奉准招收新生三一八人。是年,創辦人親訂「公、誠、廉、勇」為校訓,並撰校歌歌詞,勉勵全校師生,定十一月十一日為校慶日。同時率先辦理財團法人登記,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三月十二日,台北地方法院頒發法人登記證書,一切校產歸公,在在顯露創辦人之「私校公辦」精神與決心,亦樹立教育家之楷模與風范,深得社會人士贊譽。
五十六學年度(1967年)改聘黃啟瑞先生為第二任校長,黃先生原任台北市長,對市政建設獨有見解,經驗豐富。因而對教學之改進、課程之規劃、師生之囑咐,自有一番見地。
五十七學年度(1968年),有感於市政建設之躍進,將公共工程科劃分成建築工程及土木工程二組;公共事業管理科更名為工商管理科,並增設二年制營建工程科。翌年再增設財務金融科,此時師生人數漸多,教學績效益著。
六十學年度(1971年),為使教學設備充份發揮效益,設立二年制夜間部,初期只招工商管理及市政管理兩科學生,已逐步彰顯該校之規模。
六十一學年度(1972年),聘任國民大會代表李瑞衡先生為第三任校長,李校長原系該校董事,其長期投入教育界之工作,故對校務運作尤為熟悉,因而接掌校長任務長達十年之久,影響該校發展甚鉅。
七十學年度(1981年),李校長退休,特聘原教育部主任秘書司馬融編先生為第四任校長。是年,將公共工程科之二組,獨立成建築工程與土木工程兩科。為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又將建築工程科之學制改為六年以便利畢業生取得建築師檢核考試資格,細心規劃學生就業願景。
七十二學年度(1983年),為遵行教育部專科學校應「分類設置」之原則規定,並盱衡社會結構之變遷,於十二月十五日,奉教育部核准更名為「私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在類科規劃中全力配合國家經建需要,保留建築工程、土木工程、企業管理及財政稅務等四科,同時調整停招市政管理及公共衛生二科,並增設國際貿易及電子資料處理等二科。
七十三學年度(1984年),該校與美國諾斯洛普大學締結姊妹校。
七十四學年度(1985年),夜間部原設之土木工程科改設電子資料處理科。八月於日夜間部增設會計科,此際全校學生已達四千五百餘人。
七十五學年度(1986年),司馬校長榮退,敦聘該校教務主任黃加昌博士接任第五任校長,持續充實各科設備,廣聘師資,舉辦各項校際學術及康輔活動,實施建教合作,期使學子在理論與實務得以融會貫通,並積極輔導畢業生就業,終至校譽蒸蒸日上。
八十一學年度(1992年),創辦人上官業佑先生有感於年事己高,經董事會同意,遂將董事長一職交上官永欽女士接篆。
上官女士接掌以後,鼎力經營,為期學校永續經營及能順利改制為技術學院而鋪路,決定以開拓校地為首要任務,經多方尋覓,購得新竹湖口地區平坦方正校地十四餘公頃,即刻著手開發計劃,遂使日後之改制步上坦途。
八十六學年度(1997年),黃校長榮退,董事會特遴聘陳天志博士為第六任校長。陳校長曾執掌多所大專院校校務,擁有豐富學養及治校經驗。掌校三年之間,獲得ISO9002國際認證,彰顯該校辦學與教學品質成效,促成該校改製成功為「中國技術學院」。
八十九學年度(2000年),獲教育部核准該校改制為技術學院,首任校長,由曾任「明志」、「崑山」等科技大學校長多年之周文賢博士蒞校服務。改制為技術學院之初,設置建築工程、土木工程、財政稅務及會計等二年制技術系,亦奉教育部核定,准予於新竹湖口成立第二校區。其中商業類系科之二技及二專分別於台北及新竹二校區上課,開啟雙校區運作特色之里程碑。
九十學年度(2001年),將二年制技術系再增設國際貿易、企業管理、資訊管理、財務金融等系於新竹校區上課;四年制技術學系則增加國際貿易、企業管理、財政稅務、建築工程、土木工程、資訊管理、會計及財務金融等系。經校務會議決議逐次停辦五專部,停招土木工程科並朝塑造該校成為一所完整的大學的方向逐步邁進。
九十一學年度(2002年),增設室內設計、應用英語、產業經營管理、資訊工程、資訊傳播及行銷與流通管理等六系,停招五專部之財政稅務及會計兩科。
九十二學年度起(2003年),該校更上層樓,設置建築研究所,學系中則增加視覺傳達設計、電腦與通訊及休閑事業管理等三系,此際所、系及學群之規模已達科技大學之架構與格局。
九十三學年度(2004年),再經「教育部」核准,新增土木與防災應用科技及商業自動化與管理兩研究所。
民國94年(2005年)5月31日獲得教育部「技職校院變更審議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議通過該校自同年8月1日起改名為「中國科技大學」,達成多年來全校師生及歷屆校友之心願。
九十四學年度(2005年),董事會為期學校得於改名科技大學後,於大學領域中迅速脫穎提升,上官董事長特聘請曾為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專業資歷涵蓋產、官、學、研各領域,並曾獲得機械工程獎章、李國鼎管理獎章、技職教育終生榮譽獎章之谷家恆博士,擔任該校改名「中國科技大學」後首任校長。
改名科大以來,董事長與校長引領全體教職同仁,致力校務發展,以培養具博雅通識,秉持「公誠廉勇」精神之專業精英為職志,兼以「實務與理論兼顧」、「教學與輔導並重」、「專業與通識相融」、「學校與產業結合」之治校理念,建立學校在教學、研究、服務和輔導方面的特色,邁向「使學校成為產業界在人才培育、專業諮詢與終身學習的最佳夥伴」的發展願景。
至此,該校有四學院、三研究所及十七系科,已具完整大學規模,於九十四學年起即不再增設教學單位,而致力於教學品質與研究成果之提升,並持續發展國際交流,如日本工業大學,並與韓國濟州漢拿大學、與英國諾丁漢倫特大學、大陸華中科技大學以及大陸東南大學分別簽訂合作協議書或備忘錄,推動雙方教師與學生交流,並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劃」補助。
為整合相近系科之資源,該校產業經營管理系與資訊傳播系95學年(2006年)起不招新生。在組織改造與重整方面,台北及新竹兩校區分置副校長,系(科)規模較大且跨雙校區者均設置副系主任,襄助校務推展。
產學合作與技術服務方面,由規劃與設計學院主導,結合管理及資訊兩學院,設立「文化空間保存再利用與產業經營技術研發中心」,獲得教育部核定補助三年計劃,並且配合「教學卓越計劃」開設跨院之「文化空間保存再利用」之特色學程。
95年(2006年)獲「教育部」補助「多元商務整合運籌E化之數位環境建置應用發產與人才培育計劃」,肯定該校以運籌管理E化之商務整合教學,從事專業菁英人才培育之舉。
該校台北校區位於人文薈萃之文山區,校舍環山而建,花木扶疏,計有校舍十餘幢。而新竹湖口校區之建築更是宏偉壯觀,環境清幽,湖光水色。該校為持續提供學子優質教育環境,自九十二學年(2003年)起,台北校區再增建「格致大樓」(行政暨綜合教學大樓),於九十五年(2006年)四月啟用,為該校開啟新扉頁。
鑒於私立學校董事會健全與否,影響學校發展甚鉅。是故,該校歷屆董事會泰半由文教界對興辦教育事業素具高度熱忱之資深人士組成。三十餘年來,在創辦人上官業佑先生賢明領導下,無不同心協力,建構學校之發展。今更在董事長上官永欽女士領導下,發揮其專業學養與經驗,全心協助校務與校譽提升,建樹尤鉅。
睽諸該校創立四十餘年,充滿艱辛與成就,今後在全體師生力發奮之下,定能再創辦學之績效,發揚另一階段榮耀之校史,使其展現於國人之前,永傳於後世。
㈤ 中國科技大學 近年來 歷史考古系的錄取分數
秋雪塵,你好:
不知你是說高考的錄取分數還是研究生的錄取分數?
研究生的情況如下:
歷史有一個330
歷史學06 55 55 180(專業基礎綜合) 330
1、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2010年碩士研究生(論壇) 入學考試復試分數線
專業名稱
外語成績
政治成績
業務課一
業務課二
總分
科學技術史
50
50
80
80
310
考古學與博物館學
50
50
180
325
2、復試時間與地點:
復試時間:2010年4月1日全天;
復試地點:人文學院(東區223樓)三樓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學術報告廳及小會議室。
3、復試方式與復試覆蓋范圍:
復試方式:面試(其中包含約5分鍾的英語(論壇)聽說能力考核和不少於15分鍾的專業知識與相關問題問答)
(1)科學技術史學專業知識復試覆蓋范圍:
大學本科階段主幹課程所覆蓋的主要內容,根據考生所學專業不同,有所側重。
(2)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知識復試覆蓋范圍:
大學本科階段主幹課程所覆蓋的主要內容,根據考生所學專業不同,有所側重。
4、復試分值比例:
復試成績占錄取總分的50%,復試成績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研究生,就數第一兩年的錄取分最有參照意義,如果是高考的話,那各個省的情況不一樣,我不知道你是哪個省的,因此無法幫你解答。
㈥ 中國科技大學建校合肥的歷史原因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思考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試想一下,人們在介紹某個城市時,會不會著重指出某某大學座落於此呢?例如,在介紹南京時,會不會說「著名的南京大學座落於此」呢?或是在介紹濟南時說,「山東大學」座落於此呢?我們想,這樣的情況應該不會發生。但是在介紹合肥時,「著名的中國科技大學座落於此」這句話是必然會有的。可見,中國科大與合肥之間的關系非同尋常。
為了深入地探討這個問題,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國科大的歷史。(尤其是中國科大由北京遷到合肥這段經歷)。
1958年初,在北京一些領導和科學家倡議下,要以中國科學學院為依託,創辦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校技術為主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1958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於北京,首任校長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創辦被稱為「我國教育史和科學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
1969年10月,國務院科教組成立。國務院駐中科院聯絡員劉西堯主持擬定了中國科大《關於要求創辦「五七教育革命實驗基地」的報告》,基地既是學校、又是工廠、農場、科研單位、地點擬設在有河南省南陽地區,計劃二三年內完成基地籌建工作,並把學校逐步遷到基地。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謝富治批示同意,校革委會派人到南陽基地選點。考查人員認為在南陽山區、丘陵地帶開辦基地確有問題。1969年11月中共中央下發《關於高等學校下放問題的通知》,後經與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協商,指定中國科大戰略疏教到安徽省安慶市。先遣人員90人12月初趕到安慶,隨後900人到達該市,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里,擁擠不堪,食宿基本生活無法維持。1970年1月軍宣隊政委賀魁民、革委會副主任王錫清同科學院軍代表尚可,革委會副主任王錫鵬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會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婁學政匯報工作並辦理移交手續,商定學校搬遷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師范學校校址辦學,並決定將全校人員分散到淮南,馬鞍山,銅陵等地廠礦,農場進行「斗、批、改」半天勞動,半天搞運動。
中國科大自1969年12月開始遷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遷,總計組織貨運裝車70餘次,運貨量865T,裝運儀器、器材、圖書、檔案等35000箱,遷出家屬470多戶,組織職工、學生、家屬客運20多批,約6000人次,用火車510多節,搬遷費達77萬元。
學校遷入合肥時,儀器設備損失2/3,教師流失50%以上。教學、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校總面積不到6萬平方米。1972年,全校講師以上職稱的教師不足百人。
在這樣危急的關頭,科大人毫不氣餒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現在經過「七五」、「八五」期間的國家重點建設已經成為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學。
筆者中的一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合肥人,從小就把中國科技大學當作合肥人的驕傲。作為一名學生,為了得到她的青睞,奮鬥了十多個年頭,但當他以優秀的成績跨入她的大門後,卻不得不為自己的家鄉合肥而傷心。談到科大的地理位置,幾乎所有的外地同學都為自己以相當好的成績卻來到合肥而不滿,他們認為安徽、合肥相對於其它大城市較為落後的現狀嚴重阻礙著中國科技大學的發展,網上經常看到一些科大學生情緒激動,嚷著要把中國科大遷回北京,更有一些其它大學的學生,尤其是一些座落於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學,對我們科大學生優越感十足,動輒以嘲笑的口吻談論我們科大。
的確安徽不太富裕,合肥也無法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提並論,但安徽對中國科技大學這個養子,又付出了多少啊!更不必說合肥中國科大更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就是在去年,安徽省政府在自己緊張的財政收入中撥出了三億元人民幣投入到中國科技大學。而同樣是全國重點大學,安徽的親生兒女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恐怕只能對數字搖頭興嘆了。三億元對江蘇省政府、對上海市政府可能算不了什麼,而對安徽來說,已經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的歷史沿革
2000年4月15日,金融工程研究所(FEAM)項目負責人白大偉博士與上海研究院簽約,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USTC-SIAS)第一位從海外引進的正式簽約教授。
2002年8月1日,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生院一期工程正式開始。 2002年12月25日,學院董事會第一次召開,正式成立由學院籌建三方以及社會知名人士組成的學院董事會,並決定由朱清時校長兼任學院第一任院長。2002年12月26日,學院召開媒體見面會,向媒體及公眾介紹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生院的體制、機制及辦學模式。
2003年4月、6月,學院分別召開兩次董事會,審時度勢,為學院未來發展制定戰略、策略和實施步驟。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生院更名中國科技大學上海研究院。確定學院先期籌備高等數理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所,並面向全球招聘中心項目負責人和骨幹教授。2003年11月,學院一期工程竣工。
2004年4月14日,學院啟動工作預備會議在上海召開。會議正式成立了由中國科大侯建國副校長牽頭的學院工作班子,明確上海研究院的教授招聘、招生、項目基金申請正式納入中國科大體系,標志著上海研究院各項工作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2004年7月30日至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在上海康橋舉行隆重的開典儀式,慶祝上海研究院揭牌暨高等數理科學研究中心成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G. `t hooft教授、弦論創始人之一John Schwarz教授、著名數論專家John Coates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清時校長及中國科學院戴元本、谷超豪等10位院士和上海市南匯區政府書記陳策、區長萬大寧等區政府官員參加了開典儀式。G. `t hooft教授做中心開典的第一場學術報告。
2004年9月12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成立金融工程研究所。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姜斯憲,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田維謙到會並講話,來自美國華爾街、新加坡、北京、上海等金融界、企業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180餘人參加了會議。
2005年5月,殷崢教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簽訂人事聘用關系協議,隨後殷崢教授即回國來到上海研究院就職。
㈧ 中國科技大學歷任校長是誰.
校長:
郭沫若 1958.9-1978.6
嚴濟慈 1980.2-1984.9
管惟炎 1985.4-1987.1
滕藤 1987.1-1988.2
谷超豪 1988.2-1993.7
湯洪高 1993.7—1998.6
朱清時 1998.6—2008.9
侯建國 2008.9—
現任名譽校長內 周光召
首任數學系主任兼容副校長 華羅庚 1958起
首任近代力學系主任 錢學森
首任物理化學系主任 郭永懷
首任生物系主任 貝時璋 1958年起兼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主任,1978年至1982年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生物教學部主任,
㈨ 中國科技大學有歷史系嗎
你好,樓主, 在廣東的話,這幾年大概都在一本線上六十分。呵呵,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