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的歷史者

中國的歷史者

發布時間:2021-03-03 09:33:07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智者

開周八百年之姜子牙,興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名成八陣圖,共蓋三分國,有"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術"的諸葛亮,「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劉伯溫

② 中國歷史紀年表創立者

仔細觀察右圖《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可知,①政權是宋朝,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回在陳橋驛發動兵答變,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為東京,史稱北宋;②政權是金政權,1115年,女真族傑出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在會寧稱帝,建立金.從圖中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時代特徵是民族政權的並立.
故答案為:
①趙匡胤;②女真族;民族政權並立.

③ 中國歷史朝代的更替,及其建立者,時間。

其實,我覺得,開國皇帝應該記一下,比如李世民、漢武帝、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也應該記一下的。這是我給的建議。
下面的關於你的回答,我是直接摘抄一樓的。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開國皇帝
夏朝 約前2070-1600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商朝 約前1600-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周 西周 約前1046-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戰國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6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907-960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 1127-1276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 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註:1206年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國;1271年元世祖至元8年改國號「元」;1279年統一中國)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極(註:1616年清太祖建立後金;1636年清太宗於崇德元年改國號「清」;1644年定鼎中原)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

④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

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禹(夏朝) 「禹傳啟(禹的兒子),家天下」
第一個封建制王朝:嬴政(秦朝)
第一個資本主義王朝:袁世凱(年號:洪憲,過好就說不太清了)

⑤ 中國的歷史

始社會
主詞條:元謀人、北京人、黃帝、堯、舜、禹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029年夏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

北京人
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

黃帝
,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么來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2]。
奴隸社會
主詞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

大禹治水
從公元前2029年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
大禹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559年,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率兵滅亡。
公元前1559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
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

先師孔子行教像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武王死後,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跑,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繁榮局面[2]。
封建社會
主詞條:戰國、秦朝、漢朝、西漢、東漢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

秦始皇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獲得很大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就,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2]。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初統治者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

光武帝劉秀
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國力達到空前強盛。平定「七國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加強了思想統治;通過對匈奴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發展。西漢末年,由於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戰爭爆發,西漢終於走向了滅亡。
東漢初期的光武帝調整了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系加強,科學文化得到迅速發展[2]。
民族融合
主詞條:三國、晉朝、南北朝
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魏文帝曹丕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220年,曹丕稱帝建魏;221年,劉備稱帝建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晉武帝司馬炎
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漢。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內遷的少數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斷起義、反抗,終於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滅亡後,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統一黃河流域的前秦和東晉間的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勝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南方,東晉之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史稱北朝。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了開發,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封建社會大繁榮
主詞條:隋朝、唐朝

隋文帝楊堅
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隋朝實現了統一。全國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下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封建經濟開始呈現了繁榮局面。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當隋末農民起義蓬勃發展時,李淵起兵攻佔長安,並在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唐

唐太宗[3]
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得到新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各民族間的聯系加強,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空前頻繁[4]。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朝迅速瓦解。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此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5]。
經濟發展
主詞條:五代、遼朝、宋朝、西夏、金朝、元朝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

宋太祖趙匡胤
期[4]。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4-5]。
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

成吉思汗
束了北宋的統治。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4]。
北宋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黨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後被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較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系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5]。[6-8]
社會危機
主詞條:明朝、清朝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

明太祖朱元璋
漸衰落時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明憲宗成化年間設立西廠。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成祖朱棣營建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政府派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明朝後期,封建專制統治非常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5]。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南宋滅亡五十餘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北伐,攻佔大都(北京),蒙元統治者首領北逃,結束了在中原98年的統治。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自胡元敗法以來新開辟天地的一統朝代——明朝,建都南京。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統治中。
朱棣於1421年遷都北京,歷史進入明朝的「全盛」時期。文化上則出現了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 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崇禎十六年(1643年),京城鬧「黑死病」,大批官民染病死去,次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克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時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在全國統治性的政權結束。同年吳三桂引領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斗為清朝所滅。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縻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嘉靖時,傑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潑墨花卉。明末畫壇以張宏為首的吳門畫派為中心,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
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老一輩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回歸自然,到大山裡去寫生,師自然造化,悟出了繪畫的真諦。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明末還有著名人物畫家陳洪綬、崔子忠、曾鯨等。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的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朝中葉孝宗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哈密等衛,歷史上稱為「弘治中興」。
1405年 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明成祖任命鄭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 正德朝出現中衰,至嘉靖初期時重新推行新政,政治及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社會各種矛盾萌發,倭寇鬧事,韃靼常犯邊境,國力再次出現中衰。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韃靼俺答汗等人,史稱隆慶新政。到萬曆朝,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史稱萬曆中興。萬曆年間,經濟繁榮,中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明朝實際控制疆域達1500萬平方公里,新疆、西藏、蒙古、台灣、黃海、東海、南海諸島,盡在明朝版圖之中。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中國歷史至明朝時期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疆、西藏、蒙古、台灣、黃海、東海、南海諸島等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派重兵把守,江山從此穩固。至此,「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地理志》)」。並且經過了明崇禎六年(1633年)明朝水師與當時歐洲的海上霸主荷蘭艦隊在料羅灣海戰取得勝利後,明朝艦隊最終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當時凡航行在東亞地區的船隻,都必須花錢購買明朝的令旗,否則將被攔截。從此荷蘭人每年向明朝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在遠東水域的安全。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後金。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於1644年入關,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1644年順治稱帝,並改國號為大清。清初統治

努爾哈赤
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還增設了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明清前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朝設置台灣府,擊敗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這些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使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明清時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出現了反專制主義的帶有民主色彩的進步思想家。文學方面也出現了幾部優秀的長篇小說[5]。
鴉片戰爭
主詞條: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中國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

鴉片戰爭
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
民群眾強烈要求禁煙。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斗。但由於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中國從此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涌。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勇敢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峰。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慈禧太後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19世紀後半期,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戊戌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維新運動史稱戊戌變法。
19世紀末,在華北地區爆發義和團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辛亥革命
主詞條:辛亥革命、中華民國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

孫中山
傳播,出現了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9]。
中華民國初期
主詞條:北洋政府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

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
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丑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短暫的發展[9]。
中共黨創立
主詞條: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

⑥ 列舉中國歷史上的變法者和變革者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真正大的改革者有
公孫鞅(商鞅)
王安石
張居正
李鴻章內
孫中山
鄧小平容
這寥寥幾人。
中國歷來就是個保守的社會,不同於西方的君主專制制度統治下的2000多年信史變法,改革者寥若晨星。漢朝以後,中國中央政府基本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愚民政策。由於儒在春秋時就是一個祭祀,所以一味崇古。什麼都是過去的好,上古的好。「利不十,不變法」。這是他們的職業需要,但統治階級為自己政權穩定把這種保守思想作為正統教育,愚弄百姓。特別是明朝以後的八股取士。這是中國人自己選擇自己民族舵手時的不慎與不幸。

⑦ 中國歷史最久的執政者是誰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版都北京後第二權位皇帝,年號康熙。
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親,滿意還望採納,O(∩_∩)O謝謝

⑧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 ),建立者是誰( )

夏朝(約為前2000年—約前1600年),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世系

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後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一說四百三十二年),是為後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後經過了四百餘年.

1、啟——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扁(局、禺)—— 12、胤甲——13、孔甲——14、皋(吳、皋苟)——15、發(發惠)——16、履

夏朝的建立

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台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夏啟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沉湎於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於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學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為夏歷的農歷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一定發展。有一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一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製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極為重要的行業。至於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里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里頭文化被認為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麼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採用「禪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堯老時,把「王」位禪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為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為羿所奪。羿信寒浞,為其所殺。四十餘年,政局動盪。相子少康幾經艱辛,在有虞等部幫助下,攻殺寒浞,使夏王朝重新復甦。此後,經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以中原為中心,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長淮。
3、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統治階級腐朽不堪,造傾宮、瑤台,寵妹嬉,不理政事,不聽忠言,賦斂無度,民怨四起。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歷史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