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最早的國別史著作是哪一部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相傳是由春秋時期的學者左丘明所著。專《國語》中記錄了屬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八國的歷史,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反映了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前947),下至周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滅(前453)。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以其相對進步的政治觀點,對春秋時期的政治專制和腐敗做了披露。《國語》重視民意,倡導任人唯賢,具有很進步的民本思想。
《國語》關於春秋時期經濟、財政、軍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的記錄,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孔子雕像
⑵ 中國最早的歷史著作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詩經》是中國最早版的一部詩歌權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歷史著作,在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史記》是世界上最早的傳記文學 中國最早的旅遊地理文學是《山海經》 中國最早的敘事長詩是《孔雀東南飛》 中國最早的詩文選集是《昭明文選》 中國最早文言志人小說是《世說新語》 中國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是《搜神記》 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老子》
⑶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是《尚書·禹貢》,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內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容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禹貢》是中國古代名著,屬於《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其地理記載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產等情況。對其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
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此外還有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
《禹貢》根據土壤的顏色和性狀,將九州的土壤分為白壤、黑墳、赤埴墳、塗泥、青黎、黃壤、白墳、墳壚等類別,這是有一定分類價值的。
《禹貢》中專論山嶽和河流的"導山"與"導水"兩部分內容,是純粹地理的內容,它們開創了中國關於區域地形的分部門研究的範例。"導"字被認為是"治理"的意思,以與禹治水的史跡相聯系。
⑷ 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著作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左氏傳》。《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回時又名《春秋左氏》、《答春秋內傳》,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左傳》的記敘范圍起自 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 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 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國 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以《春秋》記事為綱敘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
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系。
⑸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這是一篇區域地理著作,全書以自然地理實體為標志,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並對每區的疆域、山脈、河流、植被、土壤、物產、貢賦、少數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現象,作了簡要的描述。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治水以後則劃分為九州,並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況;
第二部分是分九州山脈為四列,敘述主要山脈的名稱,分布特點及治理情形,並說明導山的目的是為了治水。
第三部分是敘述9條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稱、源流、分布特徵,以及疏導的情形。
第四部分是總括九州水土經過治理以後,河川皆與四海相通,再無壅(臃yong)塞潰決之患;第五部分是敘述在國力所及范圍,以京都為中心,由近及遠,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
(5)中國最早的歷史自然著作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
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⑹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考察著作
最早的地理考察著作是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這本書一共只有1193個字版,但是在這本書裡面權卻根據當時的自然地理山脈、河流為主要的標志,將國家分為了不同的9個區,並且對於這9個區中的每一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以及風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都做了簡要的記錄。關於這本書的作者有傳說是禹所做,但是實際的作者卻並沒有詳細的記錄。在該書中對於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區域沿岸的江河流域以及山脈記錄是比較詳細的,而其他河流的記錄比較粗略。
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
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
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述。
⑺ 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著作是(兩本)
《春秋》一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著作。因它是用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史書的版體裁)寫成的,所以也權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相傳為孔子整理匯編而成此書。
⑻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
被李約復瑟稱之為中國歷史制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是《尚書·禹貢》。
《尚書·禹貢》是戰國時魏國的人士託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貢》名篇。這是撰著這篇《禹貢》的人士設想在當時諸侯稱雄的局面統一之後所提出的治理國家的方案。這是一個宏偉周密的方案,不與尋常相等,故託名大禹,企望能夠得到實際的施行。
這篇《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天下為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兼載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列。
(8)中國最早的歷史自然著作擴展閱讀:
《禹貢》是在生產力水平不高、巫風盛行的歷史條件下撰寫的。它突破了早期著作中傳播的許多神秘觀念,比較朴實地記錄了全國范圍內各種地理現象,是中國早期區域地理研究的典範,成為《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以及唐、宋以來許多地理著作癢引的對象。也是今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
歷代注釋、考證《禹貢》的著作甚多,以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和近人顧頡剛的《〈禹貢〉注釋》最為重要。
⑼ 被李約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
被李約瑟來稱之為中自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自然地理考察著作的是:《尚書 · 禹貢》。
《尚書 · 禹貢》,開宗明義:「禹別九州,隨山濬(浚)川,任土作貢。」就是說大禹在調查了中國的九州大地的國土資源以後,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劃分了土壤等級,依土地肥瘠制定貢獻田賦等級的辦法,所以稱作《禹貢》。《禹貢》全文約1200字,由「九州」、「導山」、「導水」和「五服」4部分組成,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部性區域志。
注: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