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對於優美的看法

中國歷史上對於優美的看法

發布時間:2021-03-03 08:36:55

① 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論述

「美學」這一名稱是近代才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審美的意識早就存在。美學是審美意識的理論形態,也可以說,中國古代就已經對美學有了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莊子的美學理論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

中國美學的起點至少可以追溯到老子,他提出了如「道」、「氣」、「象」、「有無」、「虛實」、「自然「等概念,對中國古典美學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點,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視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開創了儒家美學的傳統,主要探討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認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種審美境界。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學傳統,提倡一種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2,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當代的美學家們提出了如「意象」、「風骨」、「傳神寫照」、「氣韻生動」等美學范疇和命題,並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3,唐宋時期,禪宗也開始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此時的審美開始講求體驗剎那真實,瞬間直接中生出的意象世界,即世上的美並不是離開人的一種實體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顯現的世界,即「意境」。

4,清代中國美學接收了西方繪畫的融合,將中國古典美學推向了一個高峰,至今對我們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極大的啟發。

5,到了近代,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美學家,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嘗試將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結合起來,並提倡美學教育。

如果說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開辟了中西美學融合的道路,那麼朱光潛和宗白華則是將中西美學融合推進了一大步。

宗白華先生對中西美學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也一直倡導和追求中西美學的融合。他認為中國學者天資本極聰穎,而且心胸思想宏大,若再養成積極創造的精神,與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絕大的貢獻。宗白華先生在美學領域著作頗多,最著名的是《美學散步》和《藝境》,而這本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宗白華講美學》收錄了其美學全著述,用靈動的筆觸,描述了美的本質與境界,配以數百幅高清插圖,讓讀者宛如遊走於世界各大美術博物館之中。

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這一點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的共識。

古代文人士子,都精通詩、書、畫及音律,這是因為繪畫、詩詞、音樂、講究的是一種"意境",它包括了創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即「意」和對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即「境」。這種情感和環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無盡之韻味,氣韻生動,達到超越物化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正是古人崇尚的最高審美標准。古代文人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

現今漢服、古風、國潮在年輕一代人中興起,正是因為我們逐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真正魅力。可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美該如何去欣賞,我們卻知之甚少,如今我們可以通過這本《宗白華講美學》帶領我們去領略和鑒賞,古代文人詩、書、畫、音樂以及生活體驗的美學思想。

一生都在追求美的宗白華,被譽為「融貫中西的一代美學大師」,在其筆下,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被熔煉出來並被表現到了極致,對喜歡傳統美學或想要構建美學知識的人來說,這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好書。

我是淘氣花貓,我手寫我心,用文字表達觀點,在閱讀中修煉思維。

② 古人對「美」的詮釋是什麼

中國古代對美的看法,既有異,又有同。所謂「同」,即儒、道、佛各家相通相近、殊途同歸、末異本同之處,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頗為流行、佔主導地位的觀點。中國古代對美的普遍看法大抵有如下數端:
一、以「味」為美。
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不帶價值傾向的客觀認識,可視為對美本質本然狀態的哲學界定。從東漢許慎將「美」釋為一種「甘」味,到清代段玉裁說的「五味之美皆曰甘」,文字學家們普遍將美界定為一種悅口的滋味。
古代文字學家對「美」的詮釋,反映了中國古代對「美」是「甘」味的普遍認識。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聽到優美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老子本來鄙棄慾望和感覺,但他又以「為腹不為目」為「聖人」的生活准則,並把自己認可的「大美」——「道」叫做「無味」之「味」,且以之為「至味」。佛家也有「至味無味」的思想。以「味」為美,構成了與西方把美僅限制在視聽覺愉快范圍內的美本質觀的最根本的差異。
二、以「意」為美。
這可視為中國古代對美本質當然狀態的價值界定,其中寄託了中國古代的審美理想。
中國古代美學認為,美是一種快適的滋味,這種滋味,主要不在事物自身的形質,而在事物所寓含的人化精神。這種精神既可以表現為審美主體審美觀照時情感、直覺、意念的即時投射,所謂「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劉勰),「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也可以表現為一種客觀化了的主體精神,所謂「玉美有五德」(《說文解字》「玉」字條),「花妙在精神」(邵雍)。梅、蘭、菊、竹,因為符合儒家的「君子」理想,所以成為歷代文人墨客鍾愛的對象。山、水、泉、林,因為是清虛恬淡的理想之境,所以成為道釋之徒、出世之士心愛的棲身之所。現實的美源於「人化自然」,藝術的美亦在「人的本質的對象化」。「詩」者「言志」,「文」為「心學」,「書」為「心畫」,「畫」尚「寫意」。「文所以入人者情也」(章學誠),「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焦竑),只有「意深」才能「味有餘」。所以古人主張:「文以意為主」,「詩文書畫以精神為主」(方東樹)。中國古代由此形成了「趣味」說。「趣」,即「意趣」;「趣味」,即「意味」。「趣味」說凝結了中國古代這樣一種美本質觀:有意即有味。這與西方客觀主義美學觀明顯不同。
三、以「道」為美。
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當然狀態價值界定的另一種形態,也是中國古代以「意」為美的具體化。這當中寄託了更明顯的道德理想。儒家以道德充實為美,如孔子說「道斯為美」,孟子說「充實之為美」,荀子說「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道家也以道德充實為美。《莊子》有一篇《德充符》,明確把美視為道德充滿的符號,個中描寫了不少形體畸形而道德完滿的「至人」、「神人」。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希聲」、「無形」、「樸素」均是「無為」、「自然」的道德形象。佛家認為世相之美均是空幻不實的「泡影」,真正的美是涅盤 佛道,涅盤 具有「無垢」、「清涼」、「清 靜」、「快樂」、「光明」諸種美好屬性。
四、同構為美。
這是中國古代對美的心理本質的認識。人性「愛同憎異」,「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百物去其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這些是同構為美思想的明確說明。它源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文化系統。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天與人、物與我為同源所生,是同類事物,它們異質而同構,可以互相感應。《淮南子》說得好:「天地宇宙,一人之身。」「物類相同,本標相應。」這種感應屬於共鳴現象,是愉快的美。其實,在中國古代以「意」為美、以「道」為美的思想中,已包含主客體同構為美的深層意識。儒家認為「萬物皆備於我」,「盡心而後知天」(孟子),「仁」是「天心」(董仲舒),「天理」即「吾心」,天地之美正是主體之美的對象化,因而呈現出某種同構狀態。道家認為,大道至美。道體虛無,要把握到虛無的道體,認知主體必須以虛無清靜之心觀之,所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與此相通,佛家認為真正的美是佛道,佛道即涅盤 ,涅盤 即寂滅虛空。芸芸萬法,以實有之心觀之即執以為有,以虛空之心觀之即以之為空,這就叫「內外相與,成其照功」(僧肇《般若無知論》)。可見,道、釋二家所認可的至美之道,都是主體空無之心在客體上的同構。這與西方現代格式塔美學相映成趣。
五、中國古代盡管以「意」、以「道」為理想美,但並沒有否定物體形式的美。「文」,在古漢語中有「文飾」、「美麗」之義。以「文」為美,就是中國古代關於形式美的思想的集中體現。
「文」的原初涵義是「交文」、「錯畫」(許慎)之像,即形式之紋理或有文理之形式。因為這種特點的形式給人賞心悅目的愉悅感,所以「文」產生了「美」的衍生義。中國古代以「文」為美,體現了古人在偏尊道德美、內容美的同時,亦未完全忽視文飾美、形式美。在對待文飾美、形式美的態度上,重視「禮教」的儒家表現出強烈的「好文」傳統。
由於儒家思想是古代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好文」成為漢民族全社會的傳統風尚。相比起來,釋、道二家是非「文」的。道家從人性無情無欲的角度出發要求「閉目塞聰」、杜絕文飾之美,佛家從「色即是空」的前提出發指責色相之美為鏡花水月。由於這些學說內在的矛盾性,並不為古代大眾所信服,因而並未對儒家以「文」為美思想的統治、主導地位形成根本性的影響。
以味為美、以心為美、以道為美、同構為美、以文為美,是中國古代關於美本質的普遍看法。它構成了中國美學美本質觀的整體特色。

③ 對中國美術史的看法及感受

美術是人類來的一種創造源性活動及其成果,是對生活的一種能動的審美的反映,美術史是對美術現象和對具體美術作品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事實的學術性研究,是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和文化特徵,所以應把握美術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讀中國美術史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平時利用空餘時間翻閱了中國美術史這本書。剛開始接觸這本書時,看著厚厚的一本我還擔心沒有信心看完它。但當我真正翻閱的時候,才發現這本書真的很精彩,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的美術,還把我國的歷史也研究了。



美術包括:建築、雕塑、繪畫、工藝美術。可是在中國美術史上還包括了書法和篆刻兩大類,光繪畫這一個門類就經歷了從石器時代---漢代的壁畫---漢唐的宮殿壁畫(由於時代的久遠,很多沒有保存下來,留下來的只是墓室壁畫和一些畫像石,畫像磚)。還有很多宗教美術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現了很多屏風畫和卷軸畫。

我國是從舊石器時代漫漫演化過來的,光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時代就經歷了上萬年的歷史,在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很多「美」的事物,當時的磨製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紋更是當時人民藝術的結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標志著古代美術創造的第一次高峰。

④ 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的基本審美形態(意境,傳神,優美,崇高)

特定的審美形態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審美形態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時期的審美思想。
審美形態的歷史性。首先表現為審美形態是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的產物,其次表現為審美形態的具體內涵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的。中國早期的審美形態實質是詩性與音樂性的;西方早期的審美形態實質是戲劇性與雕塑性的。審美形態與宗教: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孕育一開始就與宗教意識聯系在一起,注重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問;中國的審美文化則具有世俗化的特徵,與宗教並不官切。審美形態與哲學:西方在總體上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受到哲學思想變遷的制約與影響;中國人生哲學千年不變,「中和」思想,在哲學上是一種本體論,同時也是一種審美理想,還是一種最基本的審美形態。
一關於崇高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內容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把崇高和優美作為兩種可以並列對舉的美來加以論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為審美形態來看待,認為崇高有兩種類型,即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席勒:主要從藝術的角度來論述崇高的實質。黑格爾:繼承了康德的「人論」思想,肯定了崇高緣於人的內在情感的說法,同時又同意席勒關於美和崇高應存在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的觀點。利奧塔德:立足於後現代理論的視野,對崇高進行闡釋。
二關於優美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對優美的探討是隨著對崇高的探討不斷明晰起來的。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優美與美劃上等號;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圓形;柏拉圖認為,優美是能夠「引起快感,並不和痛感夾雜在一起」,是單整、純粹、絕對的美;亞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古羅馬的西塞羅提出兩種美:秀美、威嚴。
三崇高的特點。第一,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第二,社會價值實現的昂揚之美;第三,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邁的尊嚴之美。
四優美的特點。第一,優美是超然優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實表現;第二,是秀雅協調的外在形式特徵;第三,是和諧化一的內容;第四,是心曠神怡、愉悅輕快的審美體驗。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對於優美的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