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的通貨膨脹

中國歷史的通貨膨脹

發布時間:2021-03-03 07:27:59

⑴ 中國歷年通貨膨脹分別在什麼時期

1、1987~1988年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
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並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

3、2003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2%。城市上漲0.9%,農村上漲1.6%。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上漲3.4%,服務價格上漲2.2%。商品零售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4.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4.4%,其中,穀物上漲2.3%,棉花上漲35.3%,油料上漲19.4%,畜產品上漲1.8%。當年中國的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自對投入工廠,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03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比2002年增加31.2%,達到創紀錄的9110萬噸。我國主要採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

⑵ 中國古代通貨膨脹的原因

中國銅鑄幣時代的通貨膨脹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銅鑄幣內在價值的降低。作為金屬的銅是商品,具有價值。根據商品交換原理,價值相等的商品相交換。銅鑄幣的價值降低直接導致等量的銅幣只能換取較少的商品。而銅鑄幣價值降低又是由於銅金屬本身價值下降和因人為減重、擴大單枚面額等使銅鑄幣所包含金屬材料實際價值遠遠低於名義價值兩方面造成。
(二)統治者採取錯誤的貨幣政策,濫發虛價錢幣,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在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財政支出的用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保衛職能;二是滿足統治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三是社會職能,穩定社會秩序,如賑災等。在我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往往特別荒淫無度,不惜人力物力以滿足他們的慾望,於是大量錢糧被耗費;同時,由於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土地往往不可避免地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從而常常激化為社會矛盾,矛盾一旦激化,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於是封建王朝就會去鎮壓,也需要錢糧;我國季風性的自然環境,又極容易出現水旱災害,這就需要販濟,即需要錢糧。總之,無論是統治者荒淫生活的需要還是戰爭,都要耗費大量的錢糧。而在錢糧大量耗費的同時,勞動力的投入量卻大大減少,從而導致商品的生產大量減少,國家的稅收就隨之急劇減少。一方面是大量消耗錢糧,消耗國家的財力儲備,一方面是國家的稅收收人急劇減少,於是國家財政惡化。國家財政一旦惡化,封建王朝採取的辦法常常就是發行虛價貨幣。統治者在削減鑄幣尺寸的同時,也增大了貨幣的投放量。原來同一單位重量的貨幣,一錢變成五錢,就等於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了四倍,這與信用貨幣下的通貨膨脹類似。而越是在這種時期,人們越千方百計搜刮銅料,鑄成錢幣投入流通,使通貨越來越多。
(三)由於戰爭等原因造成物資匱乏商品量不足。除了銅鑄幣本身的原因外,由於戰爭而使生產力下降,物資匱乏,商品量不足也會導致物價上漲。在我國歷史上,糧食不僅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國家財富的象徵,在流通中是最為重要的商品,而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導致糧食大量減產。在戰爭中,從事商品生產的勞動力被嚴重消耗,社會經濟發展系統被嚴重破壞,勢必造成流通中商品的嚴重匾乏,而流通中商品的嚴重暖乏所引發的同樣是惡性通貨膨脹。如西漢初年,連年戰爭使田地荒蕪,生產力極低,米價漲到一石五千到一萬錢,馬價漲到每匹百金,而正常米價為28錢,馬價為五千四百多枚銅錢。餓死者不計其數。

⑶ 中國古代有通貨膨脹嗎

中國古代也有通貨膨脹,金屬貨幣並不能阻止惡性通脹的發生。當然,現代通脹的結果無非是財富縮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脹意味著老百姓是生存還是毀滅。比如兩漢時期就發生過四次要命的的惡性通脹。
第一次要數西漢初。秦末戰爭持續十幾年,大小戰役百餘場,死傷幾百萬人戰亂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大倒退,各種物資均短缺,尤其是糧食和馬匹極度匱乏,物價必然普遍上漲。西漢初年,國家每年財政收入不到40億錢。即使以40億錢算,按當時物價,只能買4千匹馬或40萬石米。4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斤,按全國人口2000萬算,人均年供應不足1斤。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漢初統治者有意降低銅錢中的含銅量,這樣相同重量的銅材就可以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結果,通貨膨脹愈加嚴重,1石米要賣5000到1萬錢,1匹馬價值100萬錢。與秦漢時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糧食價格上漲了180-350倍左右,馬匹價格上漲了230倍左右。按照一家5口人計算,漢初普通人的家庭財產不超過3萬錢左右,傾家盪產也只能買到90斤米,僅能維持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西漢在開國之初便出現了「老百姓失去產業,大飢荒蔓延,人吃人,死者過半」的末世情景。
漢朝另外三次通脹,分別發生在漢武帝、王莽、東漢末,就不詳細介紹了。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時期

定義:
(膨脹)基本概念通貨膨脹(Inflation)一般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版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權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緊縮)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事件:
通貨問題是經濟發展中常見的,幾乎常常發生,典型的是美國60、70年代的滯漲問題。我們國家08-09年利率的不斷變化就是通貨問題的反應。

⑸ 中國古代通貨膨脹

1.原來中央政府和王侯封國都有鑄幣權,所以如果分封的地方好,有礦山,那王侯專就算是發了,這屬種現象持續到漢朝初(秦當然沒有)後來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基本都是官鑄了,私鑄錢幣是大罪。
2.中國的古代產的金銀並不多,是個貴金屬貧乏的情況,所以從春秋到明清,社會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是以銅為主,地方分布特別廣啦,宋朝以後銀成為主要貨幣好像是相當大部分都是從日本和西方引進的(那個時代以後中國的貿易順差是相當的大,所以是白銀凈流入)
3.不用監督...造多少用多少
4.鑄幣歸大司農的下屬機構負責,三生六部制之後基本就算到戶部的下屬機構管轄了。
5.因為古代的貨幣本身就是金屬,有價值,再加上國家鑄幣足質足量,因此是沒有通貨膨脹的,通貨膨脹是紙幣大規模流通之後的事兒
6.農民地租基本上都是實物。

⑹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哪一次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非常多的通貨膨脹,但是中國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在民國政府的時候發生的通貨膨脹,在民國時期抗戰的時候,民國政府大量的發紙幣造成了中國出現通貨膨脹,但是印發的錢只能造成通貨膨脹,這只是表面原因,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就是民國政府不斷的大量軍事投入,到了後期的時候,投入到軍事資費佔了總支出的百分之七十。

⑺ 中國古代有通貨膨脹嗎

在明朝初期,政府發行紙幣的目的原來是為了促進普通居民的購買力,以繁榮商品經濟回,同時也為了遏制劣答質傾向的通行,統一規劃貨幣市場的秩序.由於一開始無計劃的大量發行,而且老百姓對紙幣還不夠依賴(自認為政府與執有貨幣者沒有進行很好的勾通,導致這種尷尬),私下仍以銅或銀進行交易.這樣最初的效用沒有很好的彰顯出來,而且更為嚴重的是直接導致了政府財政上的收支不平衡,通貨膨脹自然難以避免.(具體詳見黃仁
宇的《十六世紀的明朝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另外宋代也有:詳見:http://tangsong.bokee.com/485968.html

⑻ 新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次高通貨膨脹期

建國初期通貨膨脹 1949—1950

建國初期物價波動最劇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後發生了四次大的物價上漲。上漲的核心區域是上海,主要表現為戰後重建時期的物質短缺,投機活動以及管理相對混亂。

1959-1961年——困難時期的物價上漲

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工作失誤,供不應求,物價上漲,國內糧、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貨源銳減,1961年較1957年物價上漲7.5%。

1979- 1982年 ——改革開放初期的首次上漲

改革開放後,黨的工作重心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段時期,宏觀上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投資規模猛增、財政支出加大導致出現較嚴重財政赤字、盲目擴大進口導致外貿赤字,外匯儲備迅速接近於零。1979年、1980年物價出現了明顯上漲,其中1980年通脹達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貨膨脹

1984-1985年的通貨膨脹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引起社會總需求過旺,工資性收入增長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導致成本推動,伴隨著基建規模、社會消費需求、貨幣信貸投放急劇擴張,經濟出現過熱現象,通貨膨脹加劇。

1987-1989年——貨幣政策失控導致的通脹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採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1987年, 國內的貨幣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長速度達116%,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物價的上漲和搶購風潮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1993-1995年 ——實行市場經濟之後的價格上漲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的快車道,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張、金融持續的混亂。表現為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股票熱;由此導致了高投資膨脹、高工業增長、高貨幣發行和信貸投放和高通貨膨脹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經濟(加入WTO)後的首次通脹

國內外多種因素導致的價格上漲。一方面,從國內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災害、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繼續發生嚴重歉收,由此,農產品價格飛速上漲;另一方面,由於城市化和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國內煤電郵運緊張,推升了通貨膨脹壓力;第三,為減少SARS對經濟沖擊而採取了寬松貨幣政策帶來了經濟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經濟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國工業融入全球經濟,而使得海外對中國產品需求增加而導致的價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貨膨脹

2008年以後,全球為應對金融危機,實行相對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美國和歐洲採取了多次量化寬松政策,中國既採取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同時還採取了相對較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客觀上為通脹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劑,加上海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從而導致了持續兩年的通貨膨脹。當然,推動通脹上行的結構性因素方面,由於人口紅利消失的成本上漲也不容忽視。

⑼ 中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一)自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幣制。第一次, 下令除五銖錢(漢隋間鑄幣以重量命名,主要是五銖錢,古演算法以24銖為1 兩)外,更鑄"大泉",重12銖,值五銖錢50;又造"契刀",值500; "錯刀",值5000。這種虛價大錢出現後,造成民間盜鑄,在實際交易中更趨向於使用五銖錢。第二次,廢除"錯刀"及五銖錢,另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共28品,不僅換算困難,每一品與其它27品之間會產生756種比值,而且比價極不合理。 如小泉重1銖,每枚值1,大布重24銖,每枚值1000。此次改幣僅一年就被迫廢除。第三次,王莽作貨布、貨泉兩種並行。貨泉重5銖,貨布重25銖, 但一個貨布卻值25個貨泉,結果又引起盜鑄,許多人因犯法而淪為官奴婢。王莽從主觀出發,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大錢,結果"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自身最後也迅速滅亡。

(二)黃巾起義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公元189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肉好無輪廓,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貸不行"(註:《三國志》卷6 《魏書·董卓傳》。)。董卓鑄惡質錢引起物價飛漲,是對人民的一種掠奪。至此,五銖錢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三)三國時戰爭頻繁,軍費開支浩大,各國為解決其財政困難,都鑄造了面額較大的貨幣。劉備入蜀時,因"軍用不足",聽從劉巴建議,鑄"直百五銖",其重量僅8~9.5克,卻當五銖錢100, 結果"數月之間,府庫充實"(註:《三國志》卷39《蜀書·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吳國在公元236年鑄"大泉五百",重7 克,238年又鑄"大泉當千",重14.5克,甚至還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錢出籠後,導致物價上漲,後被迫停鑄。

(四)公元465年,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鑄二銖錢,"形式轉細。官錢每出,民間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無輪廓,不磨鑢,如今之剪鑿者,謂之耒子。景和元年(465年),沈慶之啟通私鑄,由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涎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賈不行"(註:《宋書》卷75《顏竣傳》。)。結果引起社會經濟停滯,不久,劉宋王朝就走向崩潰。

(五)北魏孝明帝即位後,為解決財政困難,517年用崔亮建議,廣開銅礦鑄錢以收"治利"。此後,民多私鑄,錢更薄小,錢價更低。"時所用錢,人多私鑄,銷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米斗幾值一千"(註:《魏書》卷58《楊播附侃傳》。)。在市銅價,八十一文得銅一斤,私造薄錢,一斤銅可造錢二百。"既示之以深利,又隨之以重刑,罹罪者雖多,奸鑄者彌眾。今錢徒有五銖之文,而無二銖之實,薄甚榆莢,上貫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註:《魏書》,卷77《高崇附高恭之傳》。)。私鑄錢輕薄如榆葉,入水不沉,其流通的後果是物價上漲,貨幣流通阻滯,犯罪者增多,加劇了社會矛盾。

(六)隋煬帝時期政治腐敗,統一的五銖錢制度遭到破壞。由私鑄引起貨幣嚴重貶值。"大業(605~618年)以後,王綱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鑄,錢轉薄惡,初每千猶重二斤,後漸輕至一斤"(註:《隋書》卷24《食貨志》。)。私鑄者除豪門大族,也有為對付日益加重負擔的百姓。到最後甚至"剪鐵碟,裁皮糊紙以為錢,相雜用之"(註:《新唐書》卷54《食貨志》。)。唐初李淵入長安時,民間"行線環錢,甚制輕小,凡八九萬才滿半斛"(註:《新唐書》卷54《食貨志》。)。在這種狀況下, 社會經濟走向了絕境,不久,隋也走向滅亡。

(七)唐玄宗後期,生活奢侈,軍費開支浩大。他死後,乾元元年(758年)在第五琦的建議下,唐肅宗實行通貨貶值政策,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重5.97克,一文當開元通寶錢十文。肅宗詔書說:"冀實三官(漢代主管鑄錢機構)元資,用收十倍之利"。儼然說明鑄錢目的在於增加財政收入。次年又鑄"重輪乾元重寶",重11.94克,重量為開元錢的三倍,卻當開元錢五十。 大錢發行後引起的後果不外有三:一是物價飛漲,人民遭難。"谷價騰貴,米斗至七千,餓死者相枕於道"(註:《舊唐書》卷48《食貨志》。);二是盜鑄嚴重,"長安城中,競為盜鑄"(註:《舊唐書》卷48《食貨志》。),以致寺廟的鍾、銅佛都被熔化;三是貨幣流通出現混亂,有實錢和虛錢雙重價格。總之,如上元元年(760 年)詔書所說:"私鑄頗多,吞並小錢(開元錢)……物價益起,人心不安"。不久,宣布重棱錢由當開元錢50文改為30文,即開元錢則一當十文用,乾元當十錢依前行用不變。當時人稱此虛抬作價的錢為"虛錢",未抬價的錢為"實錢",由此而產生兩種物價。

(八)五代十國時期貨幣形式五花八門、十分紊亂,各國政權用鉛、鐵、泥等鑄錢,以此掠奪人民,維持其財政和軍費開支,並用惡錢削弱敵國。南唐後主李煜鑄鐵錢,民間紛紛藏匿銅錢,商人們用十枚銖錢換一銅錢,出現劣幣驅逐好幣。楚曾鑄鉛錢,又鑄"乾封泉寶"大鐵錢。閩鑄大鐵錢有"永隆通寶"、"天德通寶"等名,都當鉛錢百,南漢鑄有"乾亨通寶"鉛錢,十個當銅錢一。盤踞幽州的劉仁恭父子用墐泥作錢,以此強迫收兌銅錢,又發行大額貨幣,有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的大錢。總之,當時貨幣混亂,給經濟造成很大破壞。

(九)清咸豐三年(1853年),在發行紙幣的同時,京局開始鑄造大錢,共分五等: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當十稱"咸豐重寶",其餘稱"咸豐元寶"。當百錢直徑7厘米,重199克,為諸錢之冠。大錢一出籠,立即引起物價飛漲,同時私鑄也紛紛出籠。舊錢每千重120兩,熔化可鑄當千大錢三十。大利所在, 使私鑄數很快超過官鑄。於是一年左右政府不得不停造當千、當五百的大錢,並用寶鈔收回。此後又停鑄並回收當百、當五十的大錢。當十大錢仍流通,但其價從當五、當三,直跌至當二。咸豐還鑄有當十鐵錢和鉛錢。咸豐時的錢鈔制,幣值級別多,幣材種類多,份量變動多,錢文字種類多,其復雜繁瑣超過了王莽時代的寶貨制。

二、古代紙幣的通貨膨脹

(一)北宋的交子(後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約產生於太宗淳化年間(990~995年),開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聯合建立交子鋪,發行交子。天聖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務,翌年發行官辦交子。交子發行以三年為一界,界滿以新交子收回舊交子。每界發行控制在125萬余緡(貫),以鐵錢為鈔本,幣值較穩定, 對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年),因對西北用兵,益州交子務在陝西發行無鈔本交子60萬貫,以充軍費。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8年),規定兩界交子同時使用,引起貶值。哲宗紹聖年間(1094~1098年),因對付西夏,增加發行額達到188萬余貫, 由於兩界發行,實際數加倍,於是通貨膨脹加劇。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於大觀元年(1107年)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改稱交子為錢引。不久,河、 湟的軍費全仰發行紙幣來解決。 發行額達2655餘萬貫,由於兩界發行,其數相當於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貶值 3/4,有些地區貶值90%,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北宋政權在內外交困中終於走向了滅亡。

(二)南宋紙幣有多種,主要是會子,紹興三十年(1160年)開始由官府發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發行額還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開始兩界並行,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並行。到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8年)韓侂胄之流靠大量發行紙幣作為軍費,從此發行額扶搖直上。開禧年間發行 14000 萬貫, 嘉定年間(1208~1224年)23000萬貫,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22900萬貫,紹定六年32000萬貫,嘉熙四年(1240年)50000萬貫,淳佑六年(1246 年)65000萬貫。 與此同時, 會子幣值也直線下降:乾道四年(1168年)一貫合銅錢770文,咸淳三、四年(1267~1268年)為75 文,已跌到不足1/10。在此情況下,"市井視之,糞土不如, 朝廷寶貨,自輕太甚"(註:《可齋續稿》(後)卷三《救蜀褚密奏》。),"民愈不售,郡縣科配,民皆閉門牢避,行旅持券終日有不獲一錢一物者"(註:《宋史》卷145 《黃疇若傳》。)。到後來,一貫會子已不值一文錢。嘉熙三年(1259年)李韶概括說:"楮券日輕,民生流離,物價踴貴,遂至事無可為。"(註:《宋史》同上, 卷423《李韶傳》。)南宋政府到了崩潰的邊緣。

(三)金代發行的紙幣叫"交鈔"。貞元二年(1154年)開始發行,以七年為一界,期滿兌現或換新鈔。從章宗即位時(1189年)開始取消七年為界,成為長期流通紙幣,於是開始通貨膨脹。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發交鈔,通貨膨脹日趨嚴重。政府用種種辦法限制銅幣,強使紙幣流通,結果銅幣被紙幣排斥,退出流通領域而貯藏起來。金朝最後二十年,經濟凋敝,軍費開支浩大,各種紙幣輪番登場,通貨膨脹更為嚴重。交鈔發行時最高面額為10貫,貞佑二年(1214年)發行20貫至100貫大鈔,不久又發行200貫、1000貫大鈔。結果每貫交鈔值不到一文錢,民間交易多用現錢。貞佑三年,改交鈔為"貞佑寶券",這時軍費開支龐大,鈔值猛跌,政府實行限價,造成商人罷市。貞佑五年,發行"貞佑通寶",一貫當"貞佑寶券"一千貫,政府公認幣值下跌至1/1000。 元光元年(1222年),發行"興定寶泉", 一貫折貞佑通寶400貫。翌年,改發綾印製的"元光珍貨"和"元光重寶"。行之未久,銀價日貴,民間多以銀論價。政府規定買賣在銀三兩以下只許用鈔,不準用銀;三兩以上,1/3用銀,其餘用紙幣。此令一下,"市肆晝閉,商旅不行"(註:《金史》卷48《食貨志》。)。金後期,"以萬貫唯易一餅"(註:《元史》卷146《耶律楚材傳》。),經濟走向崩潰, 金代也就很快滅亡了。

(四)元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其紙幣制度稱為鈔法。元代鈔法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階段。中統鈔於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以金銀為本,鈔本不許虧欠挪用,發行量嚴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發行至元寶鈔,與中統鈔並行,一貫當中統鈔五貫,即承認中統鈔貶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發行至正交鈔,一貫合至元寶鈔二貫,二鈔並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馬當權,為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印鈔,又動用鈔本,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行之未久,物價騰躍,價逾十倍,又值海內大亂,軍儲供給,賞賜犒勞,每日印造,不可數計。舟車裝運,軸轤相接,交料之散滿人間者,無處無之,昏軟者不復行用,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註:《元史》,卷97《食貨志》。)。元政府自壞鈔法,也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設立寶鈔提舉司。翌年,詔命中書省主持造"大明寶鈔",同時禁止民間金銀買賣,只許向政府換紙鈔。大明寶鈔不分界,不限時間,不定發行限額,也無准備金。這樣發行後不久,由於投放太多,導致紙幣貶值。如洪武十八年(1385 年)2月至12月10個月中,發行寶鈔6949599錠,每錠5貫,共34747995貫,合銀3000多萬兩,而當時政府每年收入僅幾萬兩,發行額相當於銀的收入1000倍左右。從鈔錢比值看,洪武八年(1375年)鈔1貫值錢1000文,以後不斷貶值,到宣德七年(1432年)值錢5文;弘治元年(1488 年)值錢1文;而到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僅值錢0.1文。實際上弘治以後,人民只用銀和銅錢,不再用鈔票了。明政府雖然多次下令禁金銀交易,但用處不大。最後,政府不得不放棄禁用銅錢和金銀的法令。

(六)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發生,軍費激增,國庫枯竭,為"濟國用之不足",決定發行紙幣。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兩種紙幣:一是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又稱銀票,以銀兩為單位;二為大清寶鈔,又叫錢票、錢鈔,以制錢為單位。清政府本意是紙幣"與銀錢並重",並規定出納皆以五成搭用,但實際上政府自壞成法,收款時少收或拒收鈔票,支付時多付鈔票,造成鈔價大跌。百姓持鈔購物,商店不是漲價,就是匿貨不賣。外國人則趁機以低價收購鈔票,按五成去交關稅。咸豐五年(1855年)官票一兩,寶鈔一千文都只能換京錢四、五百文,合制錢二、三百文。此後官票繼續貶值,福建強制推行票鈔,激起民變。至此,清政府下令課稅停止收鈔,只收實銀,各項開支也不用鈔。不久,隨著咸豐帝去世,官票官鈔也"壽終正寢"了。

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有些統治者也懂得發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即"鈔本",並認識到鈔本的重要性。但到後來,由於軍費、奢糜等造成的財政困難,統治者最終還是乞憐於發行紙幣,使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

三、近現代紙幣的通貨膨脹

比起古代來,中國近現代紙幣的通貨膨脹發展更大,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鈔風潮"。北洋軍閥統治開始後,各省均可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作為籌款辦法,但由於缺乏兌換准備,故信用低下,幣值日跌。當時北洋軍閥籌款主要由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1915年袁世凱要恢復帝制,又加雲南起義後軍費大增,就強迫動用這兩行的現銀准備,遂使國庫空虛,引起商民爭兌。1916年5月12日, 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鈔票停止兌現,出現市面騷動,物價上漲,現銀絕跡。一般商界怕承擔損失,紛紛拒收京鈔,而銀行對北洋政府的墊款卻日漸增多。5月份停兌時,京鈔流通及存款數合計2600萬元,10月達4600萬元, 第二年12 月增到9700萬元。於是京鈔幣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間。但這次通貨膨膨脹風潮只限於京、津地區。後來中、交二行通過供款和發行公債,用了六、七年時間陸續收回京鈔,才穩定住幣值。

(二)法幣。1935年11月4日, 國民黨政府為擺脫美國白銀政策引起的白銀上漲給採用銀本位制的中國帶來的嚴重影響,因而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後又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法幣匯價為一元等於英鎊一先令二便士。法幣是一種以外匯為本位的貨幣制度,它藉助無限制買賣英鎊來維持幣值,後來又投靠美元,從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貨幣制度的烙印。

1942年7月,法幣的發行集中到中央銀行。 由於國民黨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業,其發行法幣又沒有限制,這就為法幣不斷出現通貨膨脹鋪平了道路。在法幣改革前,1934年底全國主要銀行發行的兌換券總計約5.6億元。到1936年1月,即法幣改革後2個月,已增至7.8億,此後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達6636946億。與此同時,物價上漲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慶物價指數為1,1948年8月21日上漲至1551000。 而上海物價比重慶更高,如以1937 年6 月為1 , 則1948 年8 月21 日為4927000。當時有人說,戰前能買一頭牛,這時只能買1/3包火柴。

(三)金圓券。在法幣已走到了絕境時,國民黨政府為了作垂死掙扎,於1948年8月20 日發行了金圓券。 此券由中央銀行發行, 法幣按300元合金圓券1元收兌。企業及個人持有的金銀外幣限期兌換金圓券,違者沒收。金圓券發行限額為20億,發行准備必須有40%為金、銀、外匯。

金圓券表現上是金匯兌本位制,實際上是一個騙局,因為黃金收歸國有,外匯不能買賣。相反,國民黨政府借發行金圓券大規模掠奪了人民手中的金銀外匯。據統計,從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 中央銀行收兌的金銀外匯約合2億美元。

金圓券原定限額發行,但不到3個月,即1948 年11 月底已發行33.94億。於是宣布取消限額,此後發行額直線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達51612.40億。與此同時,金圓券面額從一元一直發到五十萬、一百萬。物價也一日數漲。上海當時一商店曾一日改換商品標價達16次之多。各地發生搶購風潮,暗地則以銀元交易。1948年8 月到1949年5 月, 金圓券的發行增長了307124. 3 倍, 同期上海物價上漲了6441361.5倍。金圓券僅發行9個月,就變成了廢紙,這在世界貨幣史上是罕見的。國民黨政府12年中發行法幣和金圓券,從全國人民手中掠奪去了150億銀元。隨著金圓券的垮台, 國民黨也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趕出了大陸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的通貨膨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