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現在大概有多少公務員哪
1000多萬
,「官民比」為1:256,按寬義公務員(指行政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數量為1053萬人)計算。
http://www.economicdaily.com.cn/no2/newsmore/200505/26/t20050526_62906.shtml
我國公務員規模是否適度 ———訪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健
--------------------------------------------------------------------------------
2005年05月26日
薛小和:最近,媒體上關於我國公務員規模的褒貶之詞不少。以我國1:26的廣義「官民比」指標為據,進行橫向比較者得出「官民比」低於國際水平的結論;進行縱向比較者則得出目前「官民比」是歷史最高的結論。你認為我國的公務員數量究竟是多還是少?
王健:「官民比」指標是指政府公務員與總人口的比例。依據幾個主要國家公務員定義的范圍進行統計,他們的「官民比」分別為:美國1:12,法國1:12,日本1:28,英國1:125。我國分兩種情況:按狹義公務員(指各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數量為500萬人)的數量計算,「官民比」為1:256,按寬義公務員(指行政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數量為1053萬人)計算,「官民比」為1:122。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公務員占總人口比例是相當低的。但是由於各國對公務員的定義不同,因而這種比較可比性較差。而若以財政供養人員進行國際比較,則可比性較強。
財政供養人員可以視為廣義公務員,或稱為政府公職人員、公務人員。美國、法國的政府公務員與財政供養人員數量相同;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包括行政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及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總數為4000多萬人;日本財政供養人員包括政府系統的公職人員、國會、法院、國立學校與醫院、國營單位所有人員等,總數為553萬人,比政府公務員多105萬人;英國包括非經選舉產生和非政治任命的常任文官及各類政府官員246萬人,比常任文官多200萬人。
財政供養人員或曰廣義公務員占總人口的比例:美國為1:12,法國為1:12,日本為1:23,英國為1:24,我國為1:26。這一比例考慮了財政支出和民眾真實負擔,因而是最具實際價值的「官民比例」我國財政供養人員占總人口比例雖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在國家財力和經濟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薛小和:由此看來,我國公務員絕對數量不算多,依據各種定義的公務員和財政供養人員分別計算的「官民比」都不高。這是否意味著我國的公務員規模還可以繼續擴大呢?
王健:雖然我們的「官民比」並不高,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公共產品數量與質量的需求逐步提高,公務員乃至政府規模一定程度的膨脹帶有必然性,但這並不意味著現有公務員規模就是適度的。適度規模不僅要考慮「官民比」,還要考慮公務員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及行政效率,即考慮經濟因素。
薛小和:那麼,用哪個經濟指標可以判定公務員規模是否合適?
王健:我認為,判定公務員適度規模的經濟指標應該是————公務員人數與本國GDP的比例。公務員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單位GDP的公務員人數來衡量。
根據各國定義計算的公務員與GDP之比: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我國狹義為3.96人/百萬美元、寬義為8.31人/百萬美元;法國為3.46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14人/百萬美元;英國為0.303人/百萬美元。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法國為3.46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38人/百萬美元;英國為1.58人/百萬美元;我國為39人/百萬美元。
上面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明顯差距。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是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達國家經濟總量大於發展中國家,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遠多於發展中國家,其「官民比」理應比發展中國家高一些。而我國經濟總量低於幾個主要發達國家,人均GDP更是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官民比」卻與發達國家相當,以至公務員佔GDP的比例大大高於發達國家。這表明,我國公務員數量相對國民經濟發展而言確實太多了。過多的公務員不僅佔用了大量資源、影響了經濟建設,而且限制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薛小和:多年來,我國政府幾次精簡機構,近5年就裁減了百萬政府工作人員,但是按財政供養人員與本國GDP之比衡量,公務員規模還是過於龐大。那麼,我國公務員的適度規模該是多大呢?
王健:政府和公務員的適度規模取決於政府處理公共事務和政策制定的能力以及市場的成熟程度,這一規模既要能保證政府有效處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需要,同時要避免行政成本過度提高。政府公務員的適度規模,應該是一個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規模,是政府能力和市場成熟度的總體均衡。
我國政府公務員規模適度化是個漸進的過程。我們正處於經濟轉軌時期,種種因素制約著公務員隊伍的壓縮,如我國市場成熟度低於發達國家,政府培育市場和加強市場管理需要新的機構和人員;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政府管理更多的新事務,需要增加新的公務員(如網路管理和征稅需要掌握信息技術的新公務員);現行政府公務員制度尚未完全排除傳統體制的弊端,這使政府機構增加、公務員規模擴張還有一定的慣性等等。因此,我國達到公務員規模的適度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Ⅱ 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對我國現代公務員制度有什麼影響。(回答請詳細)最好是對相關制度上的影響。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政府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我國在推行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同時幹部體制依然存在,黨政不分、黨管幹部、幹部決定一切的蘇聯模式依然我故,這就很難說有什麼實質性變化。幹部雖不能說個個都是公務員,但公務員卻人人可稱幹部,當幹部是當官人們不再存異議,但當官的太多幹部龐雜且分類不明,有老幹部、領導幹部、技術幹部、基層幹部、街道幹部、村幹部、後備幹部、聘任制幹部、任命制幹部、離退休幹部、企業幹部、工會幹部、機關幹部等等,幹部冗散多如牛毛,人浮於事,再沒有能力的幹部只要佔有幹部編制也難以辭退成一介平民,素質低下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幹部充斥於各地機關,政府機關普遍效率低下,越往基層越甚。公務員制度改革就是要明確政府雇員身分引入競爭機制並清理龐雜的幹部隊伍,精兵簡政,設官分職,各就各位,充分發揮官僚制理性治國的正面功能,革除官僚冗散官場病腐敗等負面弊政。公務員制度改革首先就是要把國務事務分類搞清楚,因事設官,無關國務者不應列入公務員,黨務工作者才叫幹部,幹部也不應再包括公務員。然而,無論是公務員還是幹部,在當代中國都是官,而且因其數不減仍然是世界最龐大的官僚體系,需要改革的問題仍然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正視現實,正視官僚制治理的現狀,突破意識形態教條框框,切切實實地解決「澄清吏治」這個老大難問題。官僚制治理維系著我們十三億人口的國家,具有無可替代的正面功能,官僚主義腐敗也在侵蝕著官場,在損耗行政資源和效益,扭曲政府治理政府形象。
Ⅲ 公務員的發展歷史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 1300餘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科舉制度根植於中國的土壤,是中國古代一部篩選人才的機器,它在清代光緒31年(1905年)被廢除,但在現代的考試制度中,我們仍然能觸摸到科舉的強脈餘音。目前我國的高考、中考和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在形式上也與科舉有一定的關系,而且繼承了科舉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科舉制度不僅是「科舉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人們認識今天全國統一高考制度、堅持考試選才的意義所在。
中國公務員制度是在市場經濟的建立及社會政治、經濟改革的推動下產生的,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一個環節。20世紀末中國開始了國家公務員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歷程,到目前為止,經歷了調研准備、試點試驗和全面實施三個階段,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建立起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基本框架,基本完成了由傳統的人事制度向現代公務員制度的轉變等。但是,從根本上講,中國對於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借鑒與運用只是一種制度模仿或移植,並不是中國社會自然演進而「內生」的制度。它的建立是簡政放權的政策性結果,呈現出自上而下、被動性、保守性的特點。而且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忠孝、仁義」的為官准則、三綱五常和宗法儒禮的致仕之道等理念與現代公務員制度內涵的對立與沖突,使得中國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與運作所依賴的社會基礎顯得相對薄弱。因此,中國在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過程中,制度變異性較大。
中國的法律相當程度上具有重視成文法的大陸法系的特徵。從開始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探索之初就致力於國家公務員制度法規體系的建設。1985年,《國家工作人員法》草擬出台,次年更名為《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暫行條例》。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頒布,標志著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迄今,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為主導,由40個左右的單項法規和實施細則為配套的公務員管理的法規體系。中國國家公務員制度法規體系已基本建立。這使中國公務員管理的各主要環節基本達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國公務員的責權利也受到更有效的保障。
德才兼備」是中國國家公務員制度選拔人才的首要標准。所謂德才兼備,是「德」與「才」的統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既要堅持政治立場、思想品質標准,又要重視公務員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國家公務員錄用要公開考試、嚴格考核,對思想政治方面要求嚴格。在晉升時注重思想政治表現和工作實績。因此堅持德才兼備標準是中國國家公務員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
四、所謂公務員管理體制,是指對公務員管理權利的配置和劃分,及其相應的管理機構的設置,並由此而構成的公務員管理系統。公務員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必然取決並服務於本國根本的政治經濟制度。
與中央集權的強政府傳統相適應,中國公務員管理體制是在中國***的領導下,在中央設立國家最高公務員管理機構「人事部」統一指導監督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人事管理工作,各部門、各地區分別建立人事部門,貫徹、實施黨的方針、政策、路線和具體辦理本部門、本地區的國家公務員的管理事務⑥。地方人事部門既受同級政府的直接領導,又同時受上級政府人事部門的業務指導和監督。這種人事制度的格局是由中央統一領導,又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積極性,符合中國國情,對推動中國的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務員制度建設中涉及許多具有共性與規律性的問題,英國文官制度改革中的許多方法與措施值得思考與借鑒,關鍵是立足於中國實際的行政環境,探索促進中國政治文明與經濟文明共同發展的公務員建設道路
Ⅳ 歷史上哪個朝代公務員工資水平最低
歷史上公務員待遇最差的朝代是明朝,以至後人在修《明史》時竟得出了「自古官俸內之薄,未有若容此者」。
歷史上公務員待遇最好的朝代是宋朝,不但每月有固定的工資,還有一份減免賦稅的職田。
歷史上公務員人數最少的朝代是唐朝,貞觀年間,中央機構中的文武官員最少時只有643人,全國僅7000餘人。
Ⅳ 中國古代人事制度對公務員制度發展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在總結歷史
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與改革,推動了中專國古
代文明的屬發展。世界文明史上率先建立了文官考試
錄用制度,孕育了近現代的文官制度。但是,隨著
中國封建社會腐朽性的逐步加深,包括科舉制在內
的古代文官選拔制度最終走向了衰落。今天我們用
歷史的辯證的目光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
觀其擅變,評其利弊,對於當今人事制度的改革、
公務員制度的推行與完善有著歷史的借鑒意義。
Ⅵ 求中國公務員的歷史發展
想想八股就知道了吧~
Ⅶ 中國現在有多少公務員,會不會裁員
有可能裁員,2015年中國公務員數量是710萬,加上「參公」(參照公務員待遇的事業編制人員)97萬,共800多萬。公務員占人口比例是160分之一,只算公務員的話這個比例十分之低,低於絕大部分國家。同時各級政府對公務員指標掌控極其嚴格,數量是中央統籌層層分配的,隨便找一個你認識的公務員問問,他都會告訴你在其所在的部門增加一個公務員指標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Ⅷ 為什麼中國的公務員只招聘不裁員
你可能有所不知道,每年公務員都有自然裁員,比如說退休、辭職、辭退等
Ⅸ 明朝真的是中國歷史上公務員工資最低的朝代嗎
應該是,當時的明朝政府發的工資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