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克思關於世界歷史的論述有哪些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
19世紀中葉,還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基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考察,就以驚人的洞察力揭示出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他們認為隨著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抽象行為,而是純粹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確定的事實,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一事實.」
在資本主義時代,世界已經並越來越是開放的世界.所謂開放的世界是說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越來越不可避免,越來越全面、深刻;每個民族和每個國家越來越成為整個世界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它的歷史越來越溶入世界史;別國的產品或它自己的產品都不再是獨立的,而是都具有了世界歷史的意義.
以上這種狀況是不可遏止的,並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日益加快其進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個互相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這里講的不僅是指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後資本主義」社會,即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因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自發發展起來的分工方才能徹底消滅.一方面,歷史越來越成為世界史,這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這個過程又必將導致共產主義的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業——共產主義一般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
B. 課後習題答案 怎樣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黑格爾歷史思想的聯系與區別
形式上一個是詩歌為主,一個是嚴肅的邏輯論述,成就上,黑格爾是真正的德國哲學的集大成者,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黑格爾以後的哲學家,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騰飛的。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
C. 試述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意義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世界歷回史思想的合理因素,答運用其創造的唯物史觀及剩餘價值理論深入研究了近代以來世界經濟與社會的運動及其發展趨勢而創立的。世界歷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分析研究許多問題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重新理解和解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對於我們總結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研究和處理全球化時代的諸多重要問題,尤其是處理好民族主體與人類主體的關系問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好中國道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D. 怎樣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黑格爾世界歷史思想的聯系與區別
世界歷史概念在黑格爾哲學的總體框架內的含義是:在邏輯層面上,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呈現過程。「世界歷史在一般上說來,便是『精神』在時間里的發展一樣,這好比『自然』便是『觀念』在空間里的發展一樣。」
[6]黑格爾把世界理性看成是世界歷史的基礎,而世界歷史則是絕對精神通過自我精神呈現的過程,普遍性是其重要的品格。在時間層面上,黑格爾用世界歷史概念特指「法國大革命」和「地理大發現」以來的歷史。這一歷史在黑格爾看來有三個重要的特徵:一是整體性,二是互動性,三是過程性。
一般說來,馬克思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世界歷史范疇的:其一,在歷史學的意義上用來指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過程,「整個所謂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7]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首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世界史不是過去一起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8]他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命題表達了這一思想,這一命題在馬克思那裡至少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內涵:一是這一轉變有深刻的生產力基礎,是生產力發展和各民族交往普遍化的產物,歸根結底是人類實踐發展的結果。二是這一轉變開始了「一體化」的歷史,它的完成標志著人類進入了一個各個民族、國家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和相互制約的全新歷史階段。其二,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歷史還是一個歷史觀范疇。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首先是從個人的解放開始,而每一個單獨個人的解放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序是一致的。共產主義是馬克思為自己和實踐的唯物主義者設定的價值理想,同時它又是那種消除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樣,世界歷史的完成也就標志著實現個人解放和產生共產主義。
E. 馬克思主義原理結論
馬列主義原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概念:
它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是一個相對真理。
它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1、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哲的建構原則。馬哲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
2、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3、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4、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機制。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而且是同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線,並由此終結了傳統哲學。
F. 歷史與邏輯的關系(馬克思原理題目)
「我在英國喝咖啡,你看著我的著作在煎熬。」
G. 如何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
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歷史觀,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包含和超越了單純歷史學意義上的世界歷史,並且為當代的世界史或全球史研究和編纂提供了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科學指南.
首先,世界歷史作為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變化和運動的過程,只有用整體和辯證的研究方法才能做出充分理解.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或國家不可避免地融合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一旦形成,各個部分就只有在整體的范圍內才能被正確理解.綜合性的研究成為一種必須.所以,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不斷地注視生成和消逝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後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這樣才能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
其次,世界歷史研究的立足點是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而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系的,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與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系不斷採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人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發展是內在統一的.人類活動地理范圍的不斷擴大與人類社會成為有機整體的辯證統一,就是「世界」歷史.
第三,世界歷史研究的內容是現實的人的能動的生活過程.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像的主體的想像活動.如何描述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的最終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世界歷史意義的人的能動的生活過程同時也就是各民族相互影響並逐漸融合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過程和趨勢.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實現之日,也就是共產主義到來之時.
第四,世界歷史研究的任務是要發現和揭示人類發展過程的運動規律.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於發現這些規律.那麼如何發現其規律?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正是由於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才能為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供充分的全球視野.使入們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一部真正的世界歷史著作的目標和作用.
第五,世界歷史研究的內容決定了其研究層次的雙重性,即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才能獲得對人類歷史的整體認識.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樣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換言之.現實的人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世界歷史研究的起點,這一層面的研究即人類的日常生活史當屬微觀性的世界歷史研究,展示的是人類社會的現實和具體的發展史.在此基礎上對人類歷史進行較長時段或整體性的抽象分析則屬宏觀性的世界歷史研究,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這兩個層面的研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世界觀念,它具體闡發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曾經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現代意義正是蘊涵在理論與實踐的契合之中.它為我們深入理解人類歷史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論支持,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積極的實踐意義.
H.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
關於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研究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建立在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考察之上。這一理論為我們深刻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在整體上洞察和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今天,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認真解讀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挖掘和研究這一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對於正確認識和積極應對全球化條件下的現實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有學者指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在方法論意義上主要有三點:一是使世界歷史的研究達到一種新境界,即注意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來研究世界歷史,注意世界歷史的制度分析和整體把握;二是為觀察社會歷史演進開拓了新視野,即在考察社會歷史問題時,不能僅僅從一國的視野來考慮,必須同時具有「世界歷史」的眼光;三是為推動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自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潮流,以此來審視和進行我們的工作。
為了正確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一些學者主張以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進行挖掘和整理。他們認為,馬克思從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入手,以超地域性和超民族性為特點,對世界歷史進行了界定,並以此為依據,探索了世界歷史形成和發展的宏觀規律及微觀機制。在馬克思那裡,世界歷史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類的普遍交往以及兩者之間的能動關系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機制。世界歷史發展道路的選擇並非是完全自然的歷史進程,人們可以在尊重客觀歷史演化規律的前提下能動地選擇自身發展道路。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現代化進程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因此,社會主義的發展應當融入全球化,但同時更應該在全球化進程中「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
學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正確理解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現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梳理馬克思的這一基本思想,是回應全球化浪潮的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馬克思關於「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論述是其世界歷史理論的核心,也是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的關鍵。這一論述有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一是指歷史向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一個階段。二是指人類普遍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這是「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因此,資本全球化既有給作為世界歷史性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因素的一面,又有為其發展造就有利條件和機遇的一面。對於當代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關鍵在於在實踐中正確把握機遇和風險的辯證法,不失時機地推進作為世界歷史性事業的社會主義的發展。
也有學者結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中有關全球化的論斷,從理論剖析和實證考察等層面論證了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趕超型發展的意義。他們認為,後發國家應當以積極態度應對全球化,抓住機遇,趨利避害,推進民族經濟的發展,這對全球向更為公正、更為和諧的秩序演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處於大體相當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發展中大國與西方發達國家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時,世界大同的美好前景,亦即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存在將可能會變為現實。
就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西方全球化理論的關系,學者們也進行了比較研究。普遍的觀點是,西方全球化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明顯區別。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全球化進程中「兩極分化」原因認識的區別;二是對世界未來發展途徑認識的區別。因此,要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基礎辯證地看待西方的全球化理論,正確認識和把握全球化的進程和趨勢。這就要求堅持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所蘊含的批判精神,反對全盤吸收西方全球化理論的觀點;堅持世界歷史結構理論的正確觀點,批判「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確立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性事業的觀點,批判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但是,也有學者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的關系提出不同看法。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確與當今的全球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存在可能的聯系;然而,簡單地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有待商榷。因為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像,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所能設想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並不以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地是指由於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民族間的發展道路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所以,不能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於全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做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I. 請陳述你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意義的理解,請從實踐、辨證、和人文角度回答。 請高手賜教!
一
歷史問題是馬克思早期研究中的一個中心問題。這部分源於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批判 態度,也同是與鮑威爾、施蒂納等青年黑格爾派成員論戰的需要。青年黑格爾派試圖用 批判的詞句將人們從觀念的束縛之下解放出來,最終,他們的歷史只是由「自我意識」 、「唯一者」、「類」等概念構造出來的歷史。作為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馬克思從 現實的人,即處在現實生活中從事生產、交往中的人出發對歷史進行思考,從而提出一 種嶄新的歷史觀。
早期馬克思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遍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 》、《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在同鮑威爾、施蒂納等人 的論戰中出現的世界歷史性。黑格爾哲學瓦解後,德國哲學「從施特勞斯開始的黑格爾 體系的解體過程發展為一種席捲一切過去力量的世界性騷動」。(註:《馬克思恩格斯 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2在德國,一種體系迅速地被另一種 體系所取代,哲學成為屍橫遍野的戰場。然而,馬克思看到了這些戰斗無非是用一種概 念代替另一種概念的斗爭,這些「批判的」哲學家們,包括鮑威爾、施蒂納等人,無疑 都是在進行著同樣的工作,也就是說,他們在不斷地「發明」著概念,並從自己的角度 宣傳其概念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意義,可以用來將人不斷地從舊的概念之下解放出來。 如馬克思指出鮑威爾「認為自我意識對象對實體的關系問題並不是黑格爾思辨范圍之內 的爭論問題,而是世界歷史的問題,甚至是絕對的問題」。(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2最終德國哲學演化為諸種概念之間的競 爭和斗爭,「競爭變成了激烈的斗爭,而這個斗爭現在卻被吹噓和構想成一種具有世界 歷史意義的變革,一種產生了十分重大結果和成就的因素」。(註:《馬克思恩格斯選 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3然而,這些概念均掩飾不住其內容的 貧乏,如對其核心概念展開需要一些實質性說明,而這些說明在青年黑格爾派那裡又無 一例外地是在宗教領域內展開的,在宗教領域展開的爭論又進一步顯示出其概念的空乏 性,因此馬克思諷刺地指出,「至今他們的全部其他論斷,只不過是進一步修飾他們的 需要,想用這樣一些微不足道的說明作出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發現」。(註:《馬克思 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66馬克思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 世界歷史無疑是對青年黑格爾派所謂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概念的諷刺,青年黑格爾派所 用的概念,如:「自我意識」、「唯一者」、「類」都被宣稱具有世界歷史的革命意義 ,而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僅僅在思想和宗教領域發生的概念變革是狹隘的,不可能真正 具備世界歷史意義,從根本上說,人從未受到任何「詞語」的束縛,觀念的變革對人的 解放作用是有限的,他們所謂具有「世界歷史」性的概念不具備真正的普遍性,與真正 的世界歷史性是相違背的。因而,他們只能蜷曲在思想和宗教的天國中唱著「自我意識 」的贊歌,無法理解真正的此岸的生活世界——一個真正需要用世界歷史來解釋和改造 的世界,這個工作只有真正意識到現實的人來完成。
二
當馬克思從觀念世界切入到現實世界,使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具有了第二層意義。 馬克思將人轉化為現實的個人,而這些現實的個人無疑是從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及其生 活方式來考察的具體的人。在這里,馬克思的眼界開始轉向生產性的力量,而新的世界 歷史的理解只有在物質生產與人們的交往方式之中才是可理解的。在馬克思的語境中, 被推崇的首先是物質生產的力量,尤其是在機器大工業下的生產力量,而正是機器大工 業被馬克思定義為「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實質性力量。因此,馬克思對歷史及世 界歷史的劃分對我們理解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前工業社會,無論是 原始部落,還是封建王朝或者行會式的工場手工業都沒有真正擺脫地域局限性或民族局 限性的藩籬。在這種具有局限性的聯合體中,社會分工及交往大致上是在共同體內部進 行的,共同體外的個體間交往是極為偶然的現象,更毋庸說世界意義上的交往與分工。 故基於共同體所發生的歷史只能是該共同體的歷史,從整個宏觀世界領域所看到的歷史 無非是零散的共同體歷史的集合,並非有機的世界歷史。然而,各共同體的交往不是固 步自封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並在相互影響的作用下,個體間的交往范圍及其生產力量 逐步擴大,馬克思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 族的原始封閉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 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8隨著交往的進一步擴大,世界市場也隨之形 成。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之中起決定作用的並非某種「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 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抽象作用,而是由完全物質的,每個實際生活中的人的作用。在馬克 思的語境中,這種物質的作用顯然指的是大工業的力量,「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 級間的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114隨著大工業消滅各種民族特殊性的過程,「各 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許多種 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76可見,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日益擴大的交往 行為,乃至逐漸喪失地域局限性的分工,促使了馬克思意義上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過程。
與這個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相對應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全球化的問題。一種可能的相關理 解是將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視為馬克思意義上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過程的延續和強 化,即在物質產品生產以及交往活動范圍的進一步擴大,諸特殊性的歷史日益趨向於世 界歷史,亦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尚未完結的過程, 它在形式上類似於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但在內容上,其與全球化仍有區別,現代 意義上的全球化在內容上已經大大超出了馬克思時代的想像,諸如跨國公司、國際競爭 、國際金融風險等體現出來的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復雜性決非馬克思時代的生產性力量所 能夠解釋的。更重要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是多元視域的競爭行為,它並不以 排斥民族特殊性為最終目的,經濟全球化是有機的多種特殊的經濟活動范域的契合型共 存方式。而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更多的是指由於大工業的發展,促使諸民族 獨特性的分工的消滅。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單一的分工、交往和生產模式,世界諸 民族間的發展道路越來越趨於一致,而馬克思在這個意義上的世界歷史是建立在對特殊 性從消滅基礎上的。因此,現代經濟全球化只是在形式上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 轉變過程具有相似性,不能由此庸俗地將馬克思的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等同於全 球化,更不能斷章取義地作出全球化就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庸俗理解。
三
第三種「世界歷史」的意義——即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用黑體標識出來的 「世界歷史」——是前兩個世界歷史意義的合題。一方面,它是對黑格爾以及青年黑格 爾派所宣稱的世界歷史含義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也是從現實的生產理解的歷史向世界 歷史轉化的物質性力量。進一步說,這種黑體的「世界歷史」是馬克思新的歷史觀的表 達,是作為唯物史觀的「世界歷史」性。有些學者否認黑體的「世界歷史」與唯物史觀 的內在一致性,將所謂的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視為獨立於唯物史觀之外的某種特 殊理論。馬克思用黑體標識出的「世界歷史」顯然是有其特殊用意的。對馬克思這樣的 苦心只能通過對原文的解讀獲得,決不可妄加揣測。馬克思用黑體表示出的「世界歷史 」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之中,《德意志意識形態》完成於馬克思《關於費爾 巴哈的提綱》之後,後者是被恩格斯譽為馬克思「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文獻。可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新世界觀」已經萌芽,馬克思對之亦有詳盡的闡述,但 是,馬克思尚未將「新世界觀」命名為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後來的著 作中才出現的詞彙,因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新世界觀」不僅在內容上得到 了闡述,而且在名稱上也得到了表達,而用以表達馬克思的「新世界觀」的詞彙正是「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與唯物史觀的內在一致性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得到充分體現。首先 ,「世界歷史」是一種普遍的從現實的經驗的生活中的人出發的歷史觀,而不是從所謂 的思想觀念、「自我意識」、絕對精神等抽象物出發的歷史觀,即「世界歷史」具有明 確的實踐性。馬克思指出:「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 的存在了」。(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 6可見,「世界歷史」的實踐性是在兩個維度上展開的。從空間維度上看,「世界歷史 」是「世界的」而非地域性的存在,而在這里的「世界的」意義更多的是指現實的物質 生活世界,而不是抽象的觀念世界或精神的世界。由此,世界必然與人們的物質生產活 動及交往實踐密切聯系在一起,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地域性存在越來越被納入 到一個整體的世界意義的空間中來。現實中的人不再為枯乏的玄想所左右,真正人是在 「世界」意義上的存在,即人的實踐活動在空間上已從狹小的活動區域拓展到整個世界 的領域,人的交往與生產不再局限於一個孤立的狹小范圍,而是在整個物質生活世界中 的展開。另外,從時間維度上看,「世界歷史」亦是經驗的或歷史的,是對現實生活世 界不斷的革命性的創造,實踐的歷史維度符合馬克思所說的哲學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 於改造世界的斷言。在歷史中,單個的人才能通過實踐活動逐漸拓展為「世界歷史」的 個人。
其次,「世界歷史」的發展與消除人的異化狀態,實現人的解放是聯系在一起的,即 「世界歷史」的發展是個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和必然要求,其與唯物史觀在內容具 有一致性。馬克思指出:「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 程度一致的。」(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89馬克思認為,隨著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打破了原生經濟形態——如行會式的工場手工 業——的地域局限性,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更為細致的普遍的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和 同質化的社會分工的直接結果就是異化勞動,異化勞動不僅使勞動產品外在於勞動者自 身,而且使勞動外在於勞動者,勞動成為勞動者的苦不堪言的重負,並且勞動者必然承 擔起由此而產生的貧窮與痛苦,在世界范圍內,人類普遍地分化為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 的對立,這種分化被大工業生產推到全球領域,任何特殊的萬里長城乃至最野蠻的民族 都擋不住這個趨勢。因而,人的異化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具有普遍意義。「單個人隨著 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已的力量的支配」, (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9因此,對於 個人的解放,不可能在單純的思想領域內完成,它必然涉及相應的工業狀況、商業狀況 、農業狀況、交往狀況,是對異己力量的消滅,向真正自我的復歸。而欲消滅人的異化 ,必然要求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消滅私有制,消滅社會分工,消滅種種地域局限性, 使人向真正的全面的普遍的人過渡。因此,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 義上才能存在。」(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版)P87最後,「世界歷史」也是共產主義實現的條件。馬克思用「世界歷史」性的、經 驗上普遍的個人代替「地域性」的個人,最終旨在為共產主義社會做好理論上的鋪墊。 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個人性存在的聯合體,共產主義排斥任何地域局 限性,它冀望於「世界歷史」意義上無產階級。此外,馬克思似乎不太相信地域性的共 產主義,「交往的任何擴大都會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只有作為占統治地位 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為,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86馬克思意義上的共產主義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是可行 的,共產主義必須以充分擴大的世界范圍的生產交往的發展為前提,否則,共產主義就 會喪失普遍有效性。如果共產主義仍囿於地域局限性,其中個人的生產與交往的實踐也 會受到地域的限制,人的全面發展亦不可能,因而,共產主義也喪失了其作為共產主義 的意義。所以只有將「世界歷史」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前提,共產主義才能具有普遍 的邏輯合理性。
由此可見,「世界歷史」與唯物史觀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馬克 思在早期應用「世界歷史」來表達他的「新世界觀」,並同青年黑格爾派劃清了界限。 可以說,這個層次上所使用的「世界歷史」實際上就是唯物史觀的早期表達,而並不是 相對唯物史觀的一種獨立的理論形態,它雖與當今的全球化具有形式上的聯系,但是, 決不可簡單地「世界歷史」思想歸為全球化的思想,這兩者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別。
四
馬克思一直致力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剖析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思考,但其在晚 年再一次將注意力轉移到歷史領域。馬克思晚年暫時擱下龐大的《資本論》的寫作工作 ,開始將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人類歷史的研究之上,其間,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人類學 和歷史學著作,最終為我們留下了著名的《人類學筆記》和《歷史學筆記》。馬克思晚 年再次將興趣轉向歷史領域與其說是偶然,不如說是在長期反思之後對作為唯物史觀的 「世界歷史」思想的必然回歸。
一方面,馬克思從具有共性的「世界歷史」思想向承認「特殊性」的世界歷史思想的 轉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會成為具有 「世界歷史」性的普遍現象,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的分化與對立也是「世界歷史」 性的,基於此,馬克思作出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可能存在,以及共產 主義必須以「世界歷史」的發展為前提等結論。不僅對於共產主義,馬克思還認為資本 主義的發展亦是同質化的「世界歷史」的發展,如馬克思曾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 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顯示的只是後者未來的景象。」(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06馬克思晚年已經意識到這種同質化的「世界 歷史」的局限性,此間,馬克思閱讀了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所有制》以及菲爾的 《印度和錫蘭的雅利安人村社》等人類學著作,認識到東方村社制度相對西方社會的特 殊性及重要性,因此,馬克思不再堅持從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出發的「世界歷史」模 式,馬克思還「明確地將這種『歷史必然性』限於『西歐各國』」(註:《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P442。晚年馬克思開始注意在世界 歷史發展中的特殊性存在的意義,從而在空間上放棄了單一模式的「世界歷史」性的共 產主義和人的全面發展模式,為後來的「東方社會發展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另一方面,馬克思在時間上也對世界歷史問題進行了反思。《人類學筆記》和《歷史 學筆記》在時間上正好與《資本論》構成一個連續序列,《人類學筆記》探討的是史前 社會,研究人類的原始文化及其發展,《歷史學筆記》以時間順序為基準,涵括了自公 元前1世紀至17世紀中葉長達1700餘年的歷史,《歷史學筆記》正好以歐洲三十年戰爭 和威斯特伐利亞公約為終點,而這個終點正是資本主義開始的地方,是《資本論》研究 的起點。從這個事實可以看出,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的思考並不滿足於對現時的資本主義 的剖析與思考,還需要追溯到對史前社會和前資本主義社會的相關分析,將「世界歷史 」的思考推廣到以往諸時代,使「世界歷史」的思想真正在時間上成為為經驗所實證的 世界歷史性。
晚年馬克思的工作是對其早期的「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要補充,從而使作為唯物史觀 的「世界歷史」具有真正的普遍性與現實性,這也同時回應了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 指責為「經濟決定論」和「歷史哲學」等曲解與歪曲,使作為唯物史觀的「世界歷史」 立足於科學的經驗實證之上,鞏固了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基石。因此,馬克思晚年的世 界歷史研究,構成了其「世界歷史」思想的第四重意義。由此可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 性是四重涵義的有機綜合,只有全面理解四個層次的世界歷史意義,才能正確把握馬克 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真正含義,使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研究返回到正確的航向上來。
J. 運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分析如何為人類求解放
為人類求解放,一是要解放人類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解放人類受壓迫的地位,解放思想就是使人類的思想覺悟空前提高解放受壓迫的地位,指的是消除各種不平等的政治經制度,使社會產品極大豐富,實現按需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