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事例有哪些
中華名族的精神是「團結統一,勤勞勇敢,愛好和平,自強不息」
從春秋以來形成專的文化傳統以固定模式影響屬的歷史進程的事件數不勝數。我主要講一些歷史上的軍政大事。
代表團結統一的:從秦國建立封建專制算起,我們是
四大古國
中唯一沒有斷代的國家,原因就是在於王朝更迭之時總能團結統一。
代表勤勞勇敢的:修建都江堰和
鄭國渠
以及築建長城和開通大運河這些歷史上的
大型工程
動輒上十萬的勞動力參與
代表愛好和平的:西漢和匈奴通婚以避免刀戈戟劍;唐朝和吐蕃通婚著名的
文成公主
下藏以及安撫少數民族;
鄭和下西洋
和平的跟爪哇政府和議殺我士兵的事件;清朝領土達到了鞏固,在勝利的情況下主動放棄
尼布楚
為了和約,枚不勝舉。
代表自強不息的:智囊子刺趙,
聶政
殺
俠累
,豫讓
專諸
和
荊軻
。
蘇秦
苦讀十五年,這些例子也枚不勝舉,他們的精神是中華精神的一部分
㈡ 中國精神起源
自信於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就是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結晶。比如我們講傳統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它從哪裡來?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從民間、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風、俗、習慣中來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就是時尚、風尚,流傳很快,變化也很快,風行一時;俗,則是在風的基礎上沉澱下來,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文化。
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文化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傳承、弘揚、復興文化,依然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團結奮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一個完整的理念。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他們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文化的創造、傳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先賢們把這種創造性勞動歸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㈢ 哪些歷史人物故事弘揚了中國精神
1、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裡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2、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
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3、徐悲鴻承認畫鴨筆誤
徐悲鴻早年留學法國,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尤其精於素描。對於中國畫,他是主張改革的:「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中西技法的融合,構成了他的前無古人的現實主義畫風。
聽某老人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對畫評議,一鄉下土老倌忽然上前對他說:「先生,你這幅畫里的鴨子畫錯了,你畫的是麻鴨,麻鴨尾巴哪有恁(這樣)長的」
眾人一看,原先是徐氏新作「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內中有麻鴨尾羽捲曲如環。鄉人說雄鴨羽毛鮮艷,尾巴捲曲是有的;麻鴨雌性羽毛麻褐色尾短,畫錯了。
徐氏承認疏於寫生,深深致謝而退。
4、彭德懷不相信能夠畝產幾千斤
在盛行「浮誇風」的年代,彭德懷不相信能夠畝產幾千斤。於是,他親自種了一分試驗地。他精心播種、澆水、施肥、除草,直到收割。
他將收獲的小麥一過秤,共90來斤,他對眾人說:「就算我照料不好,翻一倍,畝產200斤,頂天了,絕對不可能到達幾千斤!」我們的革命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實事求是」做了最好的注腳。
5、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
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㈣ 簡要概述中國精神的發展歷程
《中國歷史精神(新校本)》內容簡介: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其間治亂更巷,波譎雲詭,常令內治史者望容洋興嘆,有無從下手之憾,而初讀史者,亦每苦於重點之難以把握,以故望而卻步。錢先生以其淵博之史學涵養、敏銳之剖析能力分別講述史學精神和史學方法、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國防、教育、地理與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塊內容,讓讀者得窺中國歷史文化之堂奧,深入了解五千年來歷史精神之所在,從而認清此一代中國人所背負之歷史使命及應當努力之方向。
㈤ 中國精神有哪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精神貫穿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於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迸發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民族集聚、動員與感召效應的精神及其氣象,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顯示。具體如下:
1、五四運動精神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
2、井岡山精神是指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過程中所培育和發揚的革命精神。它是具有原創意義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優良革命精神傳統的源頭。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它的精髓;堅定信念、敢闖新路是它的靈魂;依靠群眾、勇於勝利是它的本質;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是它的根本。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井岡山精神仍具時代價值。堅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奮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其中堅定的革命信念是這一精神的主題,體現了井岡山精神的最顯著特徵。江總書記將井岡山精神高度概括為24個字: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
3、長征精神就是胸懷目標、矢志不移的堅定信念,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革命風格,心繫群眾、患難與共的高尚情懷。長征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4、南泥灣精神:1941年前後,日本帝國主義的"掃盪"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包圍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抗日根據地出現了極端困難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八路軍359旅開進南泥灣屯墾。經過艱苦奮斗,南泥灣成了陝北的"江南"。
5、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1942年12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內涵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敢於勝利,艱苦創業。其核心和主題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中國共產黨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我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6、抗戰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救亡圖存、民族解放為主題,以自強、團結、犧牲、堅韌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抗戰精神。
7、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時期產生的,是一種體現中國革命偉大歷史性轉折時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內涵是:"兩個敢於"(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革命進取精神;"兩個堅持"(堅持團結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精神;"兩個善於"(善於破壞舊世界,善於建設新世界 )的科學精神;"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毛澤東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繼續創業精神。(周恩來同志曾經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指揮三大戰役在此,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此。"三大戰役和七屆二中全會都是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件,在西柏坡這個農村指揮所里,黨中央、毛主席運籌帷喔,決勝千里,吹響了徹底埋葬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的號角。)
㈥ 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人物故事
屈原投江,匡衡鑿壁,有哪些口口相傳的富含愛國精神的故事?各位,看這題目,應該問的是中國古代有哪些愛國故事。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小編就選取幾個比較經典的講一下吧。先說第一個,《婦好》——戎馬易針黹,朱袖伐千軍。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
據史料記載,譚嗣同曾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譚公臨刑之前抒發的絕唱。意謂是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那樣高聳,譚公生如昆侖,死如昆侖。「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
㈦ 中華民族歷史與精神(人文) 怎樣
中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實體,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精答神風貌的體現,是世界上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文化。
(一) 中國文化
由中華民族在東亞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創造的文化。
1、中華民族: 是現今中國境內由華夏民族演衍而來的漢族及55個少數民族的總稱。是中國文化的創造主體。
2、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 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 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 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
(二) 中國傳統文化
1、科學合理地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的開掘所應遵循的原則
3、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
四、學習中國文化概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一) 目的和意義
(二) 方法
思考題
1、什麼是文化?
2、什麼是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
3、廣義文化是由哪幾個層次構成的?
4、結合實際談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