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古字
先有繁體,再有簡體,50年代開始的變革
簡體字的演化有一個歷史原因,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盲,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但是遇到困難,繁體字筆畫多,難寫難認,掃盲的對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年人,為了這一需要才根據群眾中的一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這為全社會的掃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目前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布廢除。
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方舟子《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復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並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里」和「裡面」的「里」合並,「面孔」的「面」和「面條」的「面」合並,「皇後」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並,「憂郁」的「郁」和「鬱郁蔥蔥」的「郁」合並。這些合並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後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郁」的「郁」,繁體多達二十九筆!寫法極其復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後以「蔥郁」的「郁」代替,僅八筆。「吁」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後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後僅十一筆。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計算機用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體,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體卻什麼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❷ 古代字體有哪些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范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范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梁。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在激盪著戰國諸子奔肆思想和飄散著魏晉儒士藻雪風骨的翰墨中,簡書無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簡書
什麽是簡書?簡單說,簡書就是寫在「簡」上的文字。戰國至魏晉時代有種書法,是寫在形狀狹而長的竹、木書寫材料上的。竹製的稱簡;木製的稱牘,或札,二者統稱為「簡」。簡書一般用漢隸或漢隸的變體書寫;又由於簡書盛行於秦漢和魏晉時期,因此,簡書也稱漢簡。李商隱《籌筆驛》有「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的句子。可見簡書高古不群、神聖凜然,是一種不輕易使用和很講究的古老書寫形式。
前人說,簡書是征役時,臨行告誡的文書;又說,簡書是國家有急難,用以求救的文書。其實,前人的這兩種解釋都不大准確,他們說的都是簡書的用途,及書寫內容上的區別,與書寫形式無關。實際,所謂簡書,就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一種,只是比較古老罷了。
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有清先生以擅簡書著稱當今書壇。他的簡書,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敦實,又有現代文化的開張、爽快;既有秦鍾漢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詩經楚辭的飄逸、靈動。欣賞他的簡書,真得能讀出「縮將百尺蒼鱗鬣,石破濤飛紙上來」(郭風惠《題秦仲文畫松》)的雋永韻味。
6.隸書
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關於隸書的定義,近人吳伯陶先生一篇《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的文章中說道:「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後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恆傳〉、〈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
其次究竟什麼樣子才叫隸,隸與篆又有什麼樣的嚴格區別,吳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訂定,這里再節錄吳文中值得考慮的幾小段。吳雲∶
「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舉例,可參閱原文)。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7.章草
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8.行書
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更加縱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後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造像題記;一類是民間的墓誌銘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11.楷書
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
狂草,書法中的表現主義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書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現。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在中國古代書論中,不論是對篆、隸、行、楷,還是對草書的論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觀或某些現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讀者要靠一種生活感受、生活經驗去領悟,才能欣賞和理解。書法實在是一種很玄奧的藝術,尤其狂草,書寫者往往是充滿激情,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下完成的,讀者從墨跡中隱隱地感受到某種情緒。
13.行草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❸ 中國古代字體有哪幾種
宋體、楷書、草書、隸書、行書等。
1、宋體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erif),常用於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興盛,印刷業有了巨大發展,從南宋時期,在臨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開始出現了類似印刷體的字體,後世稱之為仿宋體。
明朝時期,文人追捧宋刻本書籍,於是刻匠們加粗仿宋體的豎線和筆畫的端點以抵抗刻版磨損,卻依舊稱之「宋體」。現代的所謂宋體基本上就是這樣成型的。
2、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
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劃,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3、草書
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4、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
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辟廣闊的天地。
5、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的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字體
❹ 中國從古至今有幾種字體
中國從古至今字體演變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內楷書、草書、行書8種。
1、甲骨文容: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❺ 中國古代法的古體字怎麼寫
中國古代法
古文字字體
為您推薦
❻ 中國古代文字
象形文字:最早出現於埃及。不過中國也是。 楔形文字:最早出現於古代西亞,今天已經失傳。 字母文字:主要是從腓尼基人那裡開始出現的。 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 定義 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起源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距今約5000年,古埃及人創造了一種象形文字——聖書字。相比起來,聖書字還遠遠不及我國距今約6000年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宜昌楊家灣等古文化遺址的陶文字來得成熟。但它的特別意義在於——原分布在我國伊犁河流域的閃族(賽種)因大月氏(我國古族)西進而被迫西遷到地中海沿岸,約於公元前15世紀,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這種象形文字創造了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只有輔音,沒有母音,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如阿拉伯、印加、猶太字母等。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字母在亞洲廣為流傳。 人類在大約6000年前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後來巴比倫和蘇美爾人又發明了楔形文字。這兩種文字元號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現。大約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現了腓尼基文字,現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語、希臘語、拉丁文、希伯來語、英語等,都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從腓尼基文字發展而來的 圖片在下面引用出處的鏈接中有參考資料: http://bk..com/view/104404.htm
❼ 中國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1、中國古代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
2、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具體為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草書→ 楷書 → 行書。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
拓展資料: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❽ 中國古代繁體字
簡化漢字是現代中國建國之後才推行的,所以確切說古代中國的繁體字這個說法內是不對的。容
但是中國古代由於地域和書寫的差別,有些漢字已經出現了相應的一些簡化跡象。
你的問題沒有表述清楚,所以不知道你要問什麼,如果你要問繁體字為什麼那麼繁難,那麼這涉及到造字法的問題,建議你找相關的專業書籍看看,這里也順便有簡化漢字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