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歷史文物有哪些急!!!~~~~~~~
傳國玉抄璽(和氏璧調成,成於嬴政年間,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八字!乃宰相李斯所刻)
九州鼎(大禹定九州所用 比較像傳說)
蘭亭集序(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所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清明上河圖(成於北宋,乃大畫家張擇端所作)
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所用)
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甘肅省武威雷台墓)
素紗單衣(馬王堆出土的中國最輕的衣裳,以現代的科技力量也無法制出比它更輕的衣服)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望採納
『貳』 中國有哪些重要文物古跡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古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24代皇帝的宮殿,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宮殿的群體。
2.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古代偉大的萬里長城,它體現了我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3.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又稱熱河行宮,建於清朝是皇家別園。
4.兵馬俑,兵馬俑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皇帝的皇陵,修建了36年之久,是一座雄偉的地下皇宮。
5.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白帝城,全長204千米,稱峽江。
6.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城市。因為多玉桂樹而得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
7.蘇州園林,蘇州是我們國著名的歷史古城,有園林城市之稱。
8.黃山,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山,它有泰山之雄,峨嵋之秀,華山之險,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布等。
9.杭州西湖,杭州西湖為與杭州西部,又稱西湖子,風景秀麗,具山水之勝,園林之美。
『叄』 中國歷史古跡介紹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是指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社發起並組織全國人民於當年9月9日評選出的萬里長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台灣日月潭、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等十個風景名勝區。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登上城樓,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可以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看到碧波萬頃的大海和蜿蜒的長城,景色雄偉。
二、桂林山水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流連忘返。和風吹拂中的灕江,流雲漫漫,風中搖曳的茸茸灌木和小花,遠遠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千巒百蟑,盡人眼簾;明月之夜,群峰如洗,江波如練,若置身空靈境界,清遠無限。
三、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西湖的美在於晴天水瀲灧,雨天山空濛。無論雨雪晴陰,無論早霞晚輝,都能變幻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態。西湖不僅獨擅 西湖之景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且更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把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
四、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故宮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庭院深邃,建築緊湊,東西六宮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後苑裡有歲寒不雕的蒼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志著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五、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築,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於明代,鼎盛於清代。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 聞名遐邇的蘇州園林採用縮景的手法,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為蘇州贏得「園林之城」的美譽。
六、安徽黃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景區由市直轄)。為三山五嶽中三山的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稱。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黃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令人嘆為觀止的的立體畫面。
七、長江三峽
三峽是萬里長江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全長191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的瑰寶,古往今來,閃爍著迷人的光彩。長江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三峽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八、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是台灣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面積約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湖周長約35千米。日月潭四周群山環抱,重巒迭嶂,潭水碧波晶瑩,湖面遼闊,群峰倒映湖中,優美如畫。每當夕陽西下,新月東升之際,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優雅寧靜,富有詩情畫意。
九、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於一七零三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八十九年建成。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熱河行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十、秦陵兵馬俑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件事震動了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陵兵馬俑。這些都顯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寶庫。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詳細http://www.csw333.com/news/bencandy.php?fid=141&id=11688。望採納!
『肆』 國內有哪些著名的文物古跡
1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附)
2 明清皇宮 1987.12 文化遺產(附7)
3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4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5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6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7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1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附2、附3)
12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3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4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5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16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7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8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附4)
20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1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2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3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4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5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6 明清皇家陵寢 2000.11 文化遺產(附5、附6、附8)
27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8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30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31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32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 自然遺產
33 安陽殷墟 2006.7 文化遺產
34 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 自然遺產
35 開平碉樓與村落 2007.6 文化遺產
36 福建土樓 2008.7 文化遺產
37 江西三清山 2008.7 自然遺產
38 山西五台山 2009.6 文化景觀
3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築群 2010.8 文化遺產
40 中國丹霞 2010.8 自然遺產
附1: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附2:2000年11月拉薩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世界遺產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3:2001年12月西藏拉薩羅布林卡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4: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我國世界遺址分布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5、附6: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蘇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7:2004年7月,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8: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伍』 中國有名的歷史文物古跡有多少
中國七大古都
(zhongguo qida gu)通常稱西安、開封、洛陽、北京、南京、杭州為六大古都。1988年4月,「中國古都學會」又決定將河南安陽列入與上述古都並稱的七大古都。
『陸』 急~~中國歷史名勝古跡
中國的名勝古跡很多,隨便找一個地方多多觀察就行了。比如:長城、故宮、頤和園等等。
『柒』 中國有哪些文物古跡
中國文物古跡
長城
名氣最大的自然是長城。這一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防禦工事,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的山海關,全長1.27萬華里(6350公里),故稱「萬里長城」。若將公元前7世紀到16世紀2000餘年間各個朝代先後修築的長城「連」起來,總長度超過10萬華里(5公里),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以上。
如同金字塔之於埃及,長城是中國標志性的歷史古跡。中國有句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周遊世界的旅遊者說,不看金字塔等於沒去過埃及,不登長城就好像沒有看到過中國。
故宮
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一座雄偉的古代帝王宮殿建築群。它周圍城牆高10米,東西寬760米,南北長960米,呈長方形,總面積72萬多平方米,有大小宮室殿堂9999間半,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
500多年間,明(1368—1644)、清(1616—1911)兩代共24位皇帝先後居住在紫禁城中。這里殿宇巍巍,宮闕幽深,紅牆黃瓦,雕梁畫棟;四個城角建有精巧玲瓏、九梁十八柱的角樓。故宮四周環繞著護城河。
進天安門,北行一段路,便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宮內前半部的高大宮殿群是皇帝治理朝政、接見文武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後宮是一個連一個的小套院,皇後和妃子們住在那裡;最後是布局精緻的御花園。
今天,各個宮室內陳列著當年帝後辦公、生活的各種設施、用具,另有專辟的宮室陳列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奇珍異寶。大量的珍寶文物連同建築群本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博物院。
在這紅色高牆內的龐大皇宮里,數百年間不知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的宮廷故事。在故宮實景拍攝的獲奧斯卡獎的電影《末代皇帝》,就是取材於清末歷史。
天壇
天壇是一處巨大的皇家園林,是明清皇帝祭天的場所,建於500多年前。中國皇帝自稱「天子」,每年一次的付清在儀式由他親自主持。天壇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比故宮還大兩倍多,園內樹林茂密蔥蘢,建築物並不多,最核心的建築物便是基辛格所贊嘆不已的祈年殿。他回憶道,第一次見到祈年殿時,他簡直驚呆了,以至許久都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種美感對他心靈的震撼。這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潔白 圓形台基,深藍色琉璃瓦頂,朱紅圓柱環列,金碧彩繪,還有殿頂巨大的鎏金寶頂,真是絢麗奪目。它的神來之筆,便是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檐殿頂,由28根巨大木柱和許多互相銜接的木構件所支撐著。這是中國獨特的木結構體系柱樑式構架的典型建築。
天壇吸引遊客的又一名勝是迴音壁。正圓形的圍牆內,兩人分別站在東西兩側牆根,一人對一牆輕聲說話,聲波沿牆連續反射傳遞,另一人貼著牆能很清楚地聽到。這是500年前中國人對聲學原理的巧妙運用。
兵馬俑
70年代,在西安的秦始皇陵附近,發現了埋在地下距今2200年的大規模的兵馬俑,當即轟動了世界,被國際輿論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前221—前209在位)是中國第一個掌握中央集權的皇帝。在他的陵墓旁,陪葬著數千尊與真人真馬一般大的陶制彩繪兵馬俑,還有當時實戰使用的各種兵器。以後又陸續發現銅車馬和模擬戰時指揮部的兵馬俑坑,先後出土文物上萬件。造型各異、表情生動的兵馬俑按軍陣排列,宛如大軍整裝待發,氣勢雄壯。
布達拉宮
在中國,最具神秘色彩的古建築要數西藏的布達拉宮。它坐落在拉薩市西北隅的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始建於公元7世紀。它高13層,佔地41公頃,全部用花崗岩砌築,有1000間宮室。歷代的達賴喇嘛生活起居、辦公、做佛事,都在布達拉宮內。達賴寢室在最高處,陽光終日照射,被稱為「日光殿」。安放歷代達賴遺體的靈塔,也放置在宮內。經堂、佛像、雕塑、壁畫以及宮內收藏的大量的佛經典籍和無數的珍寶,都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政府投資5300萬元全面維修布達拉宮,使這座著名的古建築重現輝煌。
『捌』 中國歷史悠久,名勝古跡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是指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發起並組織全國人民經過半年多的評比回,於當答年9月9日評選出的萬里長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宮、杭州西湖、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台灣日月潭、承德避暑山莊、西安秦兵馬俑十個風景名勝區。這十個景區分布於祖國的東西南北各個區域,包括自然景觀,歷史建築,人文景觀和文物古跡等,
『玖』 中國歷史遺跡有哪些
1、隆興寺,在清河古貝州城西南,始建於隋朝。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曾在舍利塔下困卧,「塔影周回蔭之,老僧知其異,獻茶啜飲。」太祖即位後,建隆二年(962年)勑令重修隆興寺,並賜御匾。後幾經戰亂,整座寺院已毀損無存。 2014年10月20日,有1千多年歷史的清河縣隆興寺經過近2年的重建後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
2、岳陽樓主樓高19.42米,進深14.54米,寬17.42米,為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岳陽樓作為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其獨特的盔頂結構,更是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
3、布達拉宮最初為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達拉宮之後,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儀式舉辦地,也是供奉歷世達賴喇嘛靈塔之地,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
4、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5、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擴展材料: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拾』 中國歷史文物有哪些
延安位於陝西北部,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她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處黃河中游,陝北高原南部,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嶺為界,與甘肅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區;南接我省渭南,銅川,咸陽三市.地理位置為東經107度41分至東經110度31分.北緯35度21分至北緯37度31分之間,市區南北直線距離239.12千米,東西間距257.85公里.本地區有很好的植被覆蓋,延安有森林2769.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2.9%,有天然草場1856.9萬畝,中草葯品種約500餘種.全市已探明 礦產1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71億噸,石油4.3億噸,天然氣儲量33億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萬噸. 延安,廣義上是指延安市所轄的13個縣(區),既寶塔區,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旗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和黃陵縣.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無霜期平均170天,在氣候上屬於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我們通常說的延安,就是指廣義上的延安.
狹義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寶塔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陝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區土地總面積3556平方公里,總人口33.19萬人(農業人口19.87萬)人均耕地面積2.48畝.1982年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延安位於」兩黃兩聖」所構築的陝西北線旅遊」金三角」的頂端.優秀文化積淀豐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遊名城,有」中國革命博物館城」之美譽.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餘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
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山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
來自紅色之路的感動
——本報「重走延安路」系列采訪活動札記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4月上旬,當《中國藝術報》重走延安路采訪組陝西分隊到達延安,寶塔山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詩,夢想終於成真。山西分隊在太行山區、河北分隊在西柏坡、貴州分隊
在遵義,同樣感受到延安精神的無處不在。半個月時間里,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在聖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義深入采訪,挖掘《講話》發表60周年以來的珍貴記憶,采擷在《講話》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藝術之花,尋訪那些在民間流傳的關於藝術、關於偉人、關於革命的動人故事。從4月5日開始到6月初,我們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報道,共推出通訊、消息、圖片等各類報道近40篇和專版5個。這些報道刊出後,采訪組的同事們覺得十分安慰,因為我們深入了生活,記錄了歷史,見證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在中國與時俱進的變遷。但我們也覺得遺憾,因為篇幅的限制,采訪過程中許多生動的故事,無法容納在報道中。時間雖然過去兩個月,但是這些細節卻不斷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回放。今天,我們願意為大家講述這些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的細節,讓我們分享感動。
毛澤東伏在這張小炕桌上寫出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
我們為前輩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這大氣磅礴的詩句,我們曾無數次地反復吟誦。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毛澤東竟然是伏在農家的小炕桌上寫就這首詞的。當我們在瓦窯堡聽人介紹了這張小炕桌,當我們終於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第二展廳「紅軍東征」部分與這張小炕桌相逢,我們永遠地記住了它。年輕的講解員介紹說,1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東征部隊來到了清澗縣袁家溝,住在農民白育才家中。為了方便毛澤東晚上辦公,房東主動將這張小炕桌搬來。2月6日,陝北普降瑞雪,袁家溝的山山嶺嶺都籠罩在皚皚白雪中。毛澤東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於2月7日趴在這張小炕桌上寫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毛澤東離開袁家溝後,房東將這張小炕桌精心保管,並作為傳家寶傳給後代。 1972年6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徵集到這張小炕桌,開始將它作為重要展品陳列展出。講解員深情講述的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讓我們永遠記住了小炕桌,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園春·雪》的思想內涵,也讓我們為毛澤東艱苦奮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贊嘆不已。
這樣的樂觀與豪情也體現在陳毅的詩篇中。在采訪延安市文聯的藝術家時,大家不經意地提到陳毅贊美清涼山的詩篇。他們介紹說,位於延安城東北方向的清涼山,不僅是名勝古跡薈萃之地,也是延安時期新聞出版機構的集中之地。新華社、《解放日報》、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都設在這里。黨中央的聲音通過通訊社、報紙、電台迅速傳遍抗日根據地,並通過由英國友人林邁可指導建立的英語廣播部傳向世界。因此,清涼山就成了延安與外界聯系的橋梁。陳毅有感於此,賦詩一首: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後來,在與當地藝術家座談時,也有不少人提到這首詩。革命前輩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的精神盡在詩中。
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我們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豪邁的詩情。在紀念館中,我們看到了朱德離開自己戰鬥了3年的太行前線回延安之前寫的一首詩: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經過浴血奮戰、千難萬險考驗的朱德,依然意氣風發,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
當然,並不僅僅是炮火硝煙中的革命者才有這樣的情懷。對文藝工作者來說,他們一樣面臨著艱苦環境的考驗,並且交出了優秀的答卷。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後面的山坡上,有一間低矮、促狹的平房。聽了延安市文聯的同志介紹,我們才知道,這間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當年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譜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頂下,在簡陋得近乎於無的條件下,冼星海以他的靈氣、才情和熱愛,寫下了撼人心魄的《黃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幾首歌」
我們為藝術家與延安、與人民的深情所感動。
在陝西,我們通過采訪前去采風和慰問演出的藝術家和當地文藝界人士的介紹,了解了一位位藝術家與延安的動人故事。
在北京采訪著名畫家張仃時,我們專門給他捎去了從延安帶回來的大棗和小米,這個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老人十分高興,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對電影藝術家於藍來說,延安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慈愛可親的母親。「延安是我的母親,1938年,我18歲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懷抱。我吃過延安的小米,喝過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黨的教育。《講話》指引了我的一生,教會了我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使我的一生充滿快樂。」當一個人的青春、事業乃至愛情都與延安緊緊相連時,那將是一種怎樣刻骨銘心的記憶?從年逾80的於藍的臉上,從她那激情難捺的言語間,我們找到了答案。
同樣對延安滿懷深情的畫家李琦,則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涼山腳下的解放影劇院前,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劇場走去的李琦駐足不前,凝望著前方籠罩在暮色中的寶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們不知道這位9歲就來到延安並在這里度過了9個年頭的老人,記憶中珍藏著多少年少的快樂與無憂。他只是輕聲告訴我們,更像在自言自語:「每次來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寶塔山……」
令我們難忘的,還有歌唱家郭蘭英在楊家嶺與延安老鄉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郭蘭英和一位頭扎白羊肚手巾、挎著腰鼓的當地農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聲中,郭蘭英深情地唱起了《綉金匾》,當唱到「三綉周總理……」時,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蘭英邊擦著臉上的淚水邊說:「我就是想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幾首歌。」
當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李樹文、副書記覃志剛與赴延安采風的老文藝家來到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在《講話》發源地照張相吧。這一張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為大家要把它當做永遠的珍藏。
陝西省文聯主席、從延安走來的著名作家李若冰說起延安,臉上浮起的是少年般開心的笑容。他始終心懷延安,稱延安是自己的母親,是他的生命之泉。「寫那些關於延安的詩,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歷經種種生活磨難的著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們采訪時,說得最多的是對延安的深情和對藝術的熱愛,而絕口不提生活對他的不公。延安時期的音樂家曾剛也時常惦念著延安。他在一首名為《念延安》的詩中寫道:陝北山河秀,延安同志親。離家常惦念,夢里也牽情。並將這首詩置於詩集《心聲錄》的開篇,對延安的深情躍然紙上。聽說采訪與《講話》有關,延安時期的藝術家張炎手、汪素華夫婦,馬上打車趕到我們正在采訪的韓維琴、常美容夫婦家中,兩對延安時期的藝術家,給我們講起延安的故事時,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後的韓維琴和其他一些老戰友,把當年由兩個人演出的《兄妹開荒》改為由十男十女來表演,很受歡迎,並一舉奪得首屆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賽一等獎——「蘭花獎」。老人們說,雖然節目形式變了,但《兄妹開荒》所蘊涵的延安精神沒有變。
在河北石家莊,當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員、如今已經85歲高齡並卧病在床的著名作曲家張魯一說起延安就打開了話匣子,采訪時間由原定的半個小時延長為兩個小時,讓我們采訪能否順利進行的擔心顯得多餘。而張魯已經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並且在我們到達石家莊前一天不慎摔傷了腿。面對後輩關於延安、關於《講話》的提問,張魯顯得十分興奮,如見故人。我們知道,我們的采訪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應該感謝的是革命聖地延安,以及張魯對延安的深情。
在貴州習水三岔河,幾個苗族小朋友唱著動聽的山歌、跳著苗族的舞蹈,為我們獻上美酒。遵義舞協副主席王瑚玫在與其中一個小女孩的交談中,得知她家境貧寒,當場決定捐助她。本報記者深受感動,也認捐了一個女孩。但是,當地民政部門的同志建議本報記者換一個捐贈對象,因為這兩個女孩是姐妹,如果換一個,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幫助。本報記者馬上表示,不用換,我認捐兩個!有關部門當即決定現場搞一個儀式,儀式上,本報記者認捐的那個女孩一直不說話。但當記者將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記者的面前。記者被震驚了,趕緊將她扶起,勉勵她好好學習,爭取將來成為棟梁之材。此時記者發現,同行的一些文藝家已經落淚。後來同行的人們笑談,年輕的本報記者還沒結婚居然有了 兩個孩子,可謂「拉家帶口」矣。
老人以畢生精力收集關於延安的資料
我們為延安精神和優良傳統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天然的自覺傳承而感動。
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我們經過種種努力,終於找到了曾經給毛澤東鬧過秧歌拜過年的兩個老漢。當68歲的賈宜策老漢和88歲的馮志成老漢出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講述當年給毛主席鬧秧歌拜年的情景時,我們感到歷史如在眼前。據說,賈宜策老漢經常到魯迅藝術學院舊址來,給遊人講述當年的故事。正是這種講述,讓我們感到了活生生的歷史,讓延安精神和優良傳統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下來。而當賈宜策老漢唱起他自己創作的兩首《送給江主席的歌》時,我們發現,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這些老漢中間,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鮮的時代內容。
「小小紡車吱扭扭轉,搖起了那個紡車紡線線;別看這紡車小呀,力量大無邊,邊區鬧生產,打碎敵人封鎖線……」在棗園,在楊家嶺,年輕的講解員為我們唱起了反映邊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紡線謠》。大家也跟著唱起來。唱起來的是歌謠,留下來的是精神。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身著軍服的講解員田悅慧也為我們唱起了《武鄉開花調》。在隨後的講解中,她多次哽咽。講到左權在做父親不久就犧牲了時,她禁不住潸然淚下。而我們當中,多數人也早已經眼圈發紅,噙滿淚水。我們隨機采訪了一位年輕遊客:你感動嗎?他說,這樣的時候感動是很蒼白的詞語,我內心的感受無法用語言表達。畢業於山西忻州師范學校的田悅慧如今是該館最優秀的講解員,為了提高講解質量,她到全國各地采訪老將軍、老戰士,購買有關書籍。當一個年輕人以講解革命傳統為職業,並將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講解中去時,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延續。
劉偉華是延安市延川縣一個以自己的畢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關的一切資料的老人。當我們慕名來到劉偉華的家中,才發現這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家。幾平方米的一個傳達室里,除了一張床,就是滿牆、滿地的資料,各種有關延安的專題資料,擠在破舊的書櫃里,等待著人們來發掘。近年來,不少延安時期的著名藝術家都來找他幫忙,復印資料,而他也是有求必應。雖然經濟困難,家裡人也不熱心,住房也沒有著落,但是劉偉華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繼續收集整理延安資料。當記者贊嘆他的資料是一個寶庫時,他說,我就是喜歡這個,希望延安時期的資料不要越來越少。
而在貴州紅軍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鎮,當地六七十歲的老阿婆自發地組織起來,穿上紅軍軍服,又唱又跳,給外來的遊客義務講述紅軍的故事。她們把這當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從她們略顯蒼老的歌聲中,我們聽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這就是後來者對傳統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上的自覺的傳承。
「什麼都可以被淘汰,民間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們為民間深厚的藝術底蘊而感動。
當老伴用驢拉的地排車,趕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將66歲的延川剪紙大師高鳳蓮送到縣城接受我們的采訪時,我們被深深打動了。當她一邊說話一邊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馬時,我們只有驚嘆。當她用一句「就是喜歡剪,拉著牲口就剪牲口,下著雪花就剪雪花」來回答我們的提問,當延川著名的布堆畫家馮山雲發表「為什麼剪得好?就是因為用心剪,沒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後還用心剪」、「什麼都可以被淘汰,民間文化不能被淘汰」、「畫完了之後你最好跟農民探討,農民的評論那叫一個精彩」、「女人剪紙是生命的藝術,男人剪紙是生存的藝術」等評論,我們禁不住感嘆:與這些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家相比,我們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還差得很遠。這些其貌不揚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大師。
更加讓人稱奇的,是由延川縣文聯主辦的一張小報《山花》。這張小報自20世紀70年代創辦以來,已經連續出版近200期。「文革」之後,由《山花》報編輯的詩集《延安山花》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後,發行達到28萬冊,並由香港三聯出版社重印,向海外發行。幾十年來,《山花》共採用稿件近5000篇,海內外不少報刊曾轉載《山花》的作品。《山花》不僅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了發表作品的園地,而且還將路遙、聞頻、陶正等一大批後來的著名作家團結在《山花》的周圍,創造了「山花奇跡」。這是黃河與黃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間的文藝山花,正是因為它紮根生活,所以才常開不敗。
在赤水四洞溝,陪伴我們的30多歲農民王德華,一路不停地為我們唱山歌,青山綠水間,他的歌聲打動人心。同時,他還隨手拾起路邊倒伏的竹子,根本不藉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細細的篾條,給我們編出了各種充滿想像力的竹編工藝品。
生活,真的是藝術的源泉;藝術,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而生長在民間的藝術,永遠值得我們用生命去體會。
生活,永遠值得我們感恩。
大家都願為宣傳延安精神和《講話》精神做一點事
我們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動。
中國文聯黨組領導對我們「重走延安路」整個采訪方案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們學習。陝西省委副書記張保慶對我們深入一線采訪的做法十分肯定;陝西省文聯黨組對我們的采訪給予了大力支持;陝西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本報陝西記者站站長蕭雲儒不僅事先幫我們策劃選題、聯系采訪對象、落實采訪用車,而且還一路陪同我們到延安采訪;陝西省文聯辦公室主任、本報駐陝西記者黃道峻全程陪同采訪,為我們做了大量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延安市委副書記張勛倉、忽培元在接待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依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張勛倉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圖片;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振乾、延安市文聯主席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藝術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延川縣委副書記高鳳蘭在很短的時間里就為我們組織了當地各門類藝術家的座談會;延安歷史資料收集者劉偉華無償給我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延安電視台的同行對我們的采訪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並於「5·23」前夕播放了專題片。本報河北記者站站長張從海和西柏坡紀念館副館長陳宋良等也為我們的采訪提供了重要幫助。山西焦煤集團黨委書記薛山、副書記李瑞林,山西靈石縣煤運公司總經理張建新、辦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長治農行行長牛子良等給本報記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幫助。而山西武鄉農行副行長孫晉剛始終陪伴我們顛簸在太行山區的崎嶇山路中,不辭辛勞,讓我們深深感動。
所有這一切,我們不會忘記。而我們之所以得到這么多關心和幫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采訪的主題: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們的采訪獲得成功,都願意為宣傳延安精神和《講話》精神做一點事情。
「這是我記者生涯中一段難忘的經歷,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義。」采訪組一位剛剛畢業一年的年輕記者這樣說。她的話也代表了我們采訪組所有同事的心聲。我們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輩身上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真誠、對信仰的執著。毛主席要求文藝工作者「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走向廣闊的生活。本報所在地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文苑」。我們從采風中得到的啟示是:作為從事文藝新聞報道的記者,也應該「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文藝事業的精彩和文藝家在實踐「三個代表」、發展先進文化過程中的身影,為傳播先進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