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說中國扶貧開發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
中國的扶貧開發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扶貧攻堅階段和新時期開放式扶貧開發階段。中國20年扶貧開發取得的成就主要有:
第一,從扶貧開發解決溫飽人口的數字來看,1978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2.5億人減少到3000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中國政府確定的到20世紀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中國政府實現了用僅有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第二,從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的情況來看,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已修建基本農田9915萬畝,解決了7725萬多人和8398萬多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00年底,貧困地區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5%、89%、69%和67.7%。
第三,從貧困地區人均純收入顯著提高來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了5.8%,比全國平均增幅高出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882元的貧困人口減少了128萬。
第四,從貧困地區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情況來看,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兩基」工作成績顯著,衛生、醫療等基礎設施得以建立,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五,從解決了一些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來看,革命老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些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狀況大為緩解。
第六,從社會各界開展的扶貧開發活動來看,形式多樣,效果明顯。如「希望工程」、「幸福工程」、「光彩事業」、「文化扶貧」、「春蕾計劃」、「青年志願者支教扶貧接力計劃」、「貧困農戶自立工程」等扶貧活動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七,從中國扶貧開發所引起海外人士的關注來看,世界銀行發起的首屆全球扶貧大會在上海召開。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秘書長魯本斯·里庫佩羅指出:「中國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方面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它的成功將推動全球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世界銀行副行長弗朗妮·萊奧捷說:「中國和亞洲地區的減貧成就為提升世界反貧困事業提供了希望。世行之所以選擇在上海舉行全球扶貧大會,主要是因為在過去20多年裡,中國通過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以上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扶貧開發取得的成就顯著,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跡。
㈡ 建國七十年扶貧歷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中國取得脫貧攻堅的歷史成就,離不開中國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的執政使命和責任擔當,更離不開全國人民堅持不懈的奮斗與付出,是中國國家治理與經濟社會建設的總體成果。
面向未來,雖然絕對貧困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但是相對貧困問題依然將長期存在,並且對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產生重要影響,扶貧開發戰略工作的進一步展開要與時俱進。
及時將重心調整為日常性的相對貧困幫扶,並且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為國家長治久安夯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每年都保持了千萬以上的減貧人數,貧困群眾從吃不飽飯到住上了磚瓦房、用起了互聯網,這是新時代中國最溫暖的印記。
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規模減貧同步的雙贏局面,經濟增長直接惠及貧困人口,使之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世界經驗表明,貧窮從來都是社會動盪、民族分裂等不安定因素的禍根。
可以想像,在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如果一邊是經濟強國的繁榮與雄起,一邊是數以千萬計衣食不保的貧困群眾,那麼社會的公平正義、社會主義的榮光將無從言及,也難有社會的長期穩定。應該說,擺脫貧困是新時代中國所演繹的最出彩的時代樂章。
㈢ 中國扶貧新觀察觀後感300字,急
去搜索引擎查,這里誰也沒有現成的。
㈣ 結合自身感受談談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扶貧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保持批判性思維,懷疑精神,自我意識,不卑不亢。
㈤ 中國社會救助的歷史和現狀是什麼
一、原始社會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
五帝時期,當時還處在原始社會時期,便有「塞爭端、通貨財、存亡更守、有無相貨、疾病相救」的社會救助的思想萌芽。夏朝出現了「慈幼」思想。到了商朝,《尚書》中記載:「商代伊尹輔佐商湯,年老告退到致仕」,這種致仕制度可以說是最早的退休制度。
周朝,從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對災荒、孤寡、老幼等實行救助的相應的政策制度,當時的社會救助制度主要有:荒政、養老、恤幼、倉儲、賑災,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的思想主要是提出保障人民的生活,是再分配的理論來源;首先提出風險的客觀存在,提醒統者社會保障機制的必要。
三、秦朝到隋朝的社會救助思想
秦朝受法家思想控制治國,雖然有社會保障制度,但涉及的很窄,使得這一制度施行起來效果不是很大。
西漢社會救助方面力度加大,制度化逐漸形成,道德教化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的政策化使得社會保障提高到了治本為目的的層次。
東漢時期救助措施更加固定化操作性更強,貧民成為了社會保障的對象,並首先提了婦女保障。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六疾館和孤獨園之類的專門救助機構出現於此時。六疾館與孤獨園的創立,開了國家設立專門機構集中救助鰥寡孤獨和貧病無依之人的先例。
義倉立於隋代。
四、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救助思想
唐朝社會保障制度開始以律令的形式出現了。唐朝還建立了專門的醫院。唐朝的計會救助的范圍覆蓋了老人、婦女、兒童、鰥、寡、孤、獨、皇族、官居、士兵、學者、病人、貧困人群等等,唐朝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內容完善,覆蓋全面,而且形成一整套體系,開始以法律的形式對社會救助進行規定。社會保障發展到唐代已經正式制度化、政策化,機制更加健全,覆蓋了近代社會保障范圍的大部分,成為了我國封建社會官方社會保障機制的雛形。
宋朝的保障內容涉及災害保障、弱勢群體保障、醫療保障等方面,幾乎涵蓋了以救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的全部內容。《救荒活命書》、《救荒全書》是宋朝時關於救災和荒政的典集。當時的官辦社會保障機構有:常平倉、惠民倉、福田院、居養院、慈幼院、惠民局、養濟院、漏澤園。
明朝初年政治清明,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完善。延續了宋朝的做法。
清朝的《清實錄》中記載:由皇帝主持的盛大的「千叟宴」,予宴臣民(年70歲以上):康熙五十一年為1900餘人(年70以上);乾隆五十年3900餘人;嘉慶元年5900餘人(年60歲以上),其中百歲以上老人以十數計。康雍乾盛世期間,不只大利發展社會救濟,也有了社會福利的雛形。
現代: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發展由最初的救急型舉措經由道義性扶貧,最後達到制度性救助,由片面的城市低保制度向農村低保制度轉變進而實現全社會的最低保障。
㈥ 求《這就是中國》第37期中國脫貧惠及世界觀後感400字左右~
這就是中國第三世紀中期中國貧民拖會籍士官後,還是讓我們大家非常感
㈦ 中國貧困現狀及其問題發言稿1000字
中國問題實質上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是中國問題。在「13億人口,9億農民」的國度里,無論怎樣強調農民問題都不為之過分。相反,對農民問題視而不見或漠然處之,那就是貽誤了中國最大的問題。正視農民問題、分析農民問題、解決農民問題,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農民貧困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結果、責任和解決方法都來自於社會、依賴於社會。論文研究是以分析農民貧困為核心,以農民貧困的外在表現——經濟上的貧困群體,文化上的落後群體,政治上的弱勢群體為基礎,以自組織方法論為理論依據,以自組織的耗散結構環境條件方法論、協同學的動力方法論和超循環結合方法論為視角,分別從農民貧困問題產生的環境條件因素——「城鄉分治,一國兩策」和「戶籍制度」及自然條件等方面,從農民追求發展的動力機制——競爭與合作方面,從超循環結合——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我們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減少,競爭與合作不足,資源低效利用是農民貧困問題產生的根源。
我們找到的對策是:
1、改善環境資源條件——結束城鄉分治,廢除戶籍制度;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民就業政策,真正落實農民的「國民待遇」;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策略,向農業投資,優化農村自然環境。
2、完善動力機制——優化競爭與合作,創建農民合作組織,走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
3、超循環利用資源——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超循環利用農村人力資源,必須減少農民,走城市化發展的道路。 論文的突出之處,是運用了二十世紀最前沿科學技術方法論——自組織方法論對當前我國農民貧困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和論證,為解決我國農民貧困問題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論依據。
㈧ 結合自身感受,談談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看待中國精準扶貧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這個精準扶貧的偉大歷史成就還是很好的,至少幫助了一部分人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㈨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看待中國精準扶貧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當代大學生看待中國的一個扶貧的偉大的歷史性的成就,應該看到他的一個人數的。眾多。
㈩ 扶貧於當今中國的意義
中國由於歷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各地區之間和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和中、西部經濟技術水平有很大差別,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所以當今中國進行扶貧的意義極其重要:
一、扶貧有利於加強社會安定和社會團結,加速社會主義建設;
二、扶貧可正確處理和增進民族關系,發揚革命傳統精神;
三、扶貧在構架和諧社會,增進城鄉居民親情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更為突出。
許多貧困地區的地下礦產資源和地表生物資源都比較豐富,有些還是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急需的資源,有計劃地開發這些地方的經濟,可以帶動社區的發展;從全國整體考慮,開發這些地區可為將來國家經濟建設戰略重點轉移,有計劃地大規模地建設大西北、大西南打下基礎。
(10)中國扶貧歷史與現狀觀後感擴展閱讀:
扶貧是保護貧困戶的合法權益,取消貧困負擔。政府幫助貧困地區加大人才開發、完善農民工人才市場。臨時工基本待遇,建立發展工農業企業、促進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對貧困農村實施規劃,旨在幫扶改善貧困戶生活生存條件和扶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
扶貧方式:
一、因地制宜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合理地開發礦業,有計劃地進行能源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
二、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把貧困地區開發和發達地區發展結合起來,引進信息、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三、組織發達地區和城市的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和中等專業學校、高等院校等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對口支援;組織能工巧匠和技術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培訓科技人才。
四、國家在資金、稅收等方面採取特殊的優惠政策。分別情況減免一定的稅收,資金適當集中,統籌安排,配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