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

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

發布時間:2021-03-02 23:07:01

❶ 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版利做出權了重大貢獻。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最早同法西斯軍國主義開展斗爭,中國人民獨立的與法西斯軍國主義奮戰了十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牽制了日軍大部分主力部隊,緩解了蘇聯衛國戰爭和美英在太平洋和亞洲戰場的壓力,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拖住了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期間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犧牲。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三千五百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

❷ 試論抗日戰爭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偉大的抗日戰爭及抄其勝利,在中國近襲代史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它不僅是中國革命史上最偉大、最活躍、最生動的一個新階段,而且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因此,抗戰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從衰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這種轉變,給予中國人民和中國歷史進程以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奮起的歷史轉折點,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振奮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開啟了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勝利進程,為中國走向和平發展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❸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有多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像抗日戰爭這樣的規模、性質和勝利結局的戰爭,確實為前所未有。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力量的空前壯大,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的勝利,人民的勝利。50年以後回顧那場偉大的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樣轉換祖國命運的,並增進對它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認識。
關於抗日戰爭的性質
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日本對中國的民族壓迫,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到「九一八」佔領中國東北,這里不去細說。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在中國實現「王道樂土」,也就是滅亡中國,把中國變為它的附屬國、殖民地。抗戰八年中,大半個中國土地遭到日軍佔領踐踏。中華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續絕的關頭。抗日戰爭就是中國人民用民族戰爭來掙脫日本施加的民族壓迫,收復中國領土主權,恢復自己的民族尊嚴。這是全中國人民的神聖事業。中國屬於反抗侵略的正義的一方,日本屬於施加侵略的非正義的一方。這個性質不僅僅是用種種文字、圖像記錄下來的,也是用中國人民流成河的血記錄下來的。這個性質不僅僅記載在中日雙方的文字、圖像中,也記載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為全世界所普遍承認的《聯合國憲章》中,記載在遵循聯合國大會批準的國際法原則的東京國際法庭材料中。「侵略」這個詞人們可以改成別的什麼,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卻永世也無法改變。
人們也許要問,國際和日本歷史學者怎麼看。抗日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國際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稱為「主流派」的歷史學者的大量著作都是這么寫的。日本少數人宣傳「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皇國史觀」,學術界不認為那是嚴肅的科學性研究。
事實上,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根本不需要那段歷史過去以後才能作出判斷。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戰爭進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員是怎麼說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宮崇仁擔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幕僚,在中國戰地廣泛考察以後,有感於需要對派遣軍總司令部的佐、尉級軍官進行教育所寫的題為《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文中說:「明治維新以來,伴隨歐美文化的輸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權主義的侵略壓榨思想,並與歐美諸國一起,對中國實施此等行徑,如二十一條要求」。「甲午戰爭以後滋長了侮華思想」。「滿洲獨立後,日本又對華北懷有野心」。「中國事變爆發以後,日本軍隊的殘暴行為又給中國的抗日宣傳提供了事實根據。如掠奪,強奸,殺害平民,放火等等。」「大東亞戰爭開始以後,把中國看成,『日本的軍事基地』,在中樞決策機構內還有人認為,戰爭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須戰勝,所以日本必須榨取中國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論,而現在的日本是無所不取,掠奪殆盡。這還成什麼事體!」「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顧以前高喊『聖戰』、『正義』雲雲,叫喊的聲音越高,事實越近於相反」。三笠宮至今健在。這份文書當時被沒收,後來偶然發現。他在回答《讀賣新聞》編輯部負責人采訪的提問中,接著又講了許多親眼目睹的駭人聽聞的事實。對於日本從「九一八」佔領中國東北以後的所作所為,他的斷語足:「連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構成非法侵佔罪,更何況侵佔他國的領土,這能說不是侵略嗎?」
抗日戰爭50年以後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極力否認中國抗日戰爭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極力給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翻案。他們揚言日本侵略中國、侵略亞洲鄰國不但無罪,而是有大功。這個大功是把中國和亞洲國家從英美統治下「解放出來」了,促進了亞洲國家今天的經濟發展。那些人並非不知道聯合國憲章精神、東京審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國際上一切嚴肅歷史學者的看法,不知道《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那類文件上記述的基本事實。但是他們仍然無止無休地顛倒黑白,這表明日本至今仍潛在著一股軍國主義勢力,表明日本社會中至今仍有那麼一批蔑視、輕侮中國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溫「大東亞戰爭」、「皇軍赫赫戰果」的舊夢。6月間,日本國會通過的《戰後50年國會決議》,受到東京各家大報猛烈譴責,認為「可恥,可悲,難以容忍」。這些言論鮮明地反映了廣大知識界、大多數日本人的良知,和他們要求保持民族榮音的情感,是應該受到尊敬的。但《戰後決議》大耍花招,顛倒原則,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為想要復活軍國主義勢力的所謂「法律根據」。中國人民有充分理由對此感到憤慨。日本政界一些人將把2l世紀的日本,把中日關系引向何處去,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❹ 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

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是中國開始走向自強的重要轉折.抗戰史實:台兒庄戰役.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喜峰口大捷.

❺ 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什麼樣的歷史地位

抗日戰爭勝利抄的偉大歷史意義在於:
1、這是中國人民百餘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全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勝利和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2、抗日戰爭中人民武裝力量得到空前的發展壯大,從而奠定了新民主義革命最後勝利的基礎;
3、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的主戰場,牽制和消耗了日本總兵力的范,打亂了其侵略計劃,支援了同盟國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作戰.
(1)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的復興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4)對世界各國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❻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簡易;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無法奔赴太平洋戰場,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軍事力量,為美軍的太平洋戰爭創造先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復雜來說是: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❼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與地位

回答:20034218lll
級別:學者
2007年1月22日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日戰爭由中國軍民獨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開始,發展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始終把日本陸軍主力牢牢地牽制在中國戰場,造成了日軍的重大傷亡。中國抗日戰爭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民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七七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一開始就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在戰爭形態上,它起初表現為一系列弱小國家反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接連不斷的局部戰爭,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面戰爭,其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形成法西斯侵略戰爭策源地的國家。早在19世紀末,日本由資本主義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國家時,即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日本通過發動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發動以爭奪我國東北為目標的日俄戰爭,先後從中國攫取了台灣、澎湖和旅順、大連等,並勒索了巨額戰爭賠款,從而增強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世界列強中新崛起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1927年7月,日本內閣提出所謂解決「滿蒙政策」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表明了日本先奪「滿蒙」、後取整個中國,進而吞並亞洲、稱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和侵略步驟。同時,它也表明日本由一般帝國主義向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的轉變。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戰火是日本點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侵略我國東北的戰爭,打響了打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第一炮,從而在遠東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這比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早兩年多。「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華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從「七七事變」全面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摺」所確定的侵略計劃來實施,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日本軍國主義者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因此,我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看作中日兩國地區性的一般軍事沖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軍國主義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獨佔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在東北興起的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人民和東北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影響下,激於民族義憤,沖破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抵抗,組成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游擊戰爭。抗日武裝遍布遼寧、吉林、黑龍江省的70多個縣,到1933年發展到30多萬人。我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到全國抗戰爆發前發展到11個聯軍共4.5萬餘人,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東北三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14年裡,東北抗日聯軍等部共殲滅日軍25萬餘人。「九一八事變」後興起的東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1948年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戰後,日本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滿洲』(九一八事變)為導火線而開始升起的」。(日本歷史學研究會編:《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150頁)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開端。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也加入了這個協定。「柏林—羅馬—東京」,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蘇的共同目標下終於緊密勾結到了一起,一個世界范圍的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盟正式組成,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一個重要標志。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把局部侵華戰爭發展為全面侵華戰爭,它表明日本法西斯首先將局部戰爭推向世界性規模,因為征服中國是日本實行「北進」或「南進」、稱霸亞太地區的世界戰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德、意、日結成法西斯侵略同盟之後,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挑起的全面侵華戰爭,既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政策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全球侵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七七事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起點,中國開始全國性抗戰,首先在世界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舉國動員,奮起抗擊,實行全民族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廣闊的敵後戰場和游擊戰爭的迅猛發展,加之正面戰場的正規戰,在戰略上對日軍構成戰略夾擊的態勢,陷敵於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全國性抗戰第一年,中國軍隊先後進行了平型關、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殲滅日軍44萬餘人,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以弱克強的有效作戰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企圖。到1938年10月,日本速戰速決戰略破產,被迫停止戰略進攻。此時,日本侵華兵力已達32個師、海軍2個艦隊和28個航空中隊,分別占其陸軍總數的94%、海軍的2/3和航空兵力量的60%。

中國的抗日戰爭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雙方投入兵力400餘萬人,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面積約60餘萬平方公里。抗日戰爭成為當時世界基本矛盾在亞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態。首先強烈譴責日本法西斯侵華行徑,同情和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等各國共產黨、共產國際、各階層進步人士和勞動人民。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於1937年8月21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更是對中國抗戰的有力支持。隨後,蘇聯又向中國政府提供4筆貸款,並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與中國空軍並肩對日作戰。朝鮮、蘇聯、印度、加拿大、美國等10餘國志願援華友人陸續來到中國戰場,投入到抗日斗爭的洪流中。緬甸、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各國人民通過捐款、捐物和拒購、拒運日貨等手段,支援中國抗戰。美、英、法在1938年後為防日本「南進」,逐漸改變抗日戰爭之初的兩面政策,也以貸款形式給予中國抗戰一定的援助。總之,隨著「七七事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起點,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亞洲、遠東。美國二戰史委員會主席、國際二戰史委員會副主席戴德華教授和以色列教授夏阿龍等人撰文提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的持久抗戰,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展開後,由於中國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軍需要戰略配合之時採取必要的軍事行動,進而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劃無法達成。

中國的持久抗戰打破了日本的「北進」計劃,保障了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關東軍先後在中國境內挑起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與蘇軍發生武裝沖突,企圖以此推動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並以武力試探蘇聯的虛實,結果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使日軍在兵力懸殊之下均遭失敗。日本為什麼甘心吃啞巴虧而不擴大武裝沖突,最後採取外交談判加以解決?當時任關東軍副參謀長的石原莞爾說了實話:「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第122頁)可見,蘇聯能夠在1938—1939年擺脫東線威脅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國抗戰對日本陸軍主力的打擊和牽制。

中國抗日戰爭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憂,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德國入侵蘇聯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日本外相松岡曾力主對蘇開戰,以與德國法西斯配合,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但從中國關內抽調5個師加強關東軍的計劃卻遭到軍方的堅決反對。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現在中國使用的兵力很大,北進對蘇開戰實際上辦不到」。(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53頁)日軍大本營最後只好無可奈何地決定:「帝國政府將繼續努力解決中國事變……暫不介入德蘇戰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228頁)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里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希特勒企圖在嚴冬到來之前,聯合日本打垮蘇聯。但此時的日本正集中兵力強化侵華戰爭。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5個師用於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69%。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使其無力「北進」發動侵蘇戰爭。當時日軍大本營統帥部決定:「不管德蘇戰爭如何演變,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內放棄解決北方的企圖」。(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1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62頁)正因為如此,蘇聯才大膽地從遠東地區把兵力不斷西調,集中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僅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就從遠東方面軍調出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及部分坦克、航空兵部隊,加強了蘇聯西線對德作戰的實力。中國的持久抗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德國企圖勾結日本夾擊蘇聯的陰謀破產。對此,蘇聯元帥崔可夫曾感激地說過:「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通訊社,1980年版,第38頁)

中國持久抗戰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迅速轉入反攻贏得了時間。日本「北進」侵蘇被迫放棄,「南進」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同樣因其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不能自拔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稱霸西歐。日本本來可以在英、法遭受德國襲擊、無暇東顧,美國又尚未直接捲入同德、意、日沖突的情況下,趁機南下,向太平洋地區擴張,以攫取英、法、荷、葡在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既得利益。德國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進,以期望它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與其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此時的中國戰場正進行百團大戰,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對此,日本訪德特使寺內壽一解釋說:「中日戰爭不結束,南進是辦不到的。」1940年,日本陸軍共49個師,其中38個師陷於侵華戰爭中,占陸軍總兵力的78%。

中國抗日戰爭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使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成為泡影。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攻擊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及「反擊」號兩艘巨艦成功,暫時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後,曾制訂了一個用5個師攻打澳大利亞、奪取錫蘭,與希特勒在印度洋上會師的狂妄計劃。是時,德國也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1942年3月23日,里賓特羅甫和日本駐德大使大島商討軸心國的戰略問題時,要求日本佔領錫蘭和馬達加斯加等地,以配合德軍向中東和高加索的進軍。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使日本陸軍主力深陷於中國戰場,力不從心。1942年春,羅斯福曾慶幸地對自己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區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突擊,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割吞埃及,斬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羅斯福見聞秘錄》,新群出版社,1949年版,第49頁)

中國戰場牽制和斃傷日軍主力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

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主力最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中國戰場始終牢牢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據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所資料載,1937年,日本陸軍共24個師,其中21個師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8%以上,還有50%的空軍和40%的海軍力量用於侵華戰爭。1938年,日本陸軍共34個師,其中32個師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陸軍共41個師,其中投入侵華戰爭34個師,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3%。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共51個師,其中34個師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於侵華,占其陸軍總兵力的80%,而用於南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只有10個師,不及侵華兵力的20%。

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一直到1945年,擁有100餘萬兵力的日本陸軍最大戰略集團中國派遣軍,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消耗和最後的全面反攻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戰場和日本本土「決戰」,又無力在大陸進行決戰,最後不得不在中國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美、英盟軍沒有直接參加對日本中國派遣軍的作戰,相反,中國遠征軍卻以10—20多個師的兵力兩次入緬,參加印緬戰區對日南方軍和緬甸方面軍的作戰,並擔任了緬南防禦和緬北、滇西反攻的主力,為緬甸人民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日軍向中國戰區投降的兵力128萬餘人,這個數目超過了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各島的日軍總和,大約相當於全部海外日軍(不含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數)的50%以上。

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後達14年之久,它是蘇聯、美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三倍半,是英國進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兩倍半。中國戰場斃傷俘日軍155萬餘人,占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隊傷亡人數的75%以上。同時,中國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其中軍人傷亡413萬餘人,民眾傷亡2249.9萬餘人,被侵華日軍強擄的中國勞工800餘萬人,香港同胞10萬餘人、台灣同胞115餘萬人被日軍致死、致病殘等。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因外敵入侵而割地、賠款、出讓國家主權的屈辱歷史;使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極大弘揚;光復了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失地,台灣、澎湖列島等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長達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四大國之一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贏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燦爛篇章,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它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響。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說明:中國人民能夠在「滅種亡國」的最危險時刻開辟救亡圖存的新出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是無限的。

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必將永垂青史!

《人民日報》 (2005年08月15日 第九版)
《人民日報》的權威分析。

❽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1: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回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抗日答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3: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4: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5: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❾ 談談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偉大的抗日戰爭及其勝利,在中國近代史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版史地位.它不僅是中國權革命史上最偉大、最活躍、最生動的一個新階段,而且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因此,抗戰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從衰亡走向振興的轉折點.這種轉變,給予中國人民和中國歷史進程以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奮起的歷史轉折點,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振奮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開啟了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勝利進程,為中國走向和平發展道路創造了重要條件,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