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中國國畫的發展簡史
中國畫,又簡稱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泛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狹義的國畫指青綠設色畫水墨畫,而廣義的國畫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壁畫、錦畫、刺綉、重彩、水墨畫、石刻乃至年畫和陶瓷上的繪畫等的藝術,也包括近代的中國油畫和水彩畫等。
前221年至220年
早期的中國繪畫是畫在絲綢上的,直到前1世紀發明了紙張後,絲綢漸漸被較低廉的物料所取代。而到東晉時期,繪畫及書法在中國的朝廷圈子成為最受注重的藝術,而那些作品多數由貴族及學者所繪畫。當時的繪畫工具為由動物毛發製造的毛筆及由松制煤煙或動物膠(animal glue)製成的中國墨水(Chinese Ink)。名書法家的作品在中國歷史上均受到高度的重視,並會像畫作一樣掛在牆壁上。
220年至581年
在六朝時期,人們開始欣賞繪畫的原本的美,而且亦會寫下有關繪畫的著作,他們在表達儒家思想如夫婦父子之禮的同時,亦會追求圖像的美感,並有神仙氣。如顧愷之絕世遺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秀骨清像、臨風登仙,不食人間煙火。
581年至960年
在隋唐朝年間,宮廷人物畫大為發展[2],從畫家周昉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主題環繞皇宮的人物如皇帝、仕女等,無論是《虢國夫人游春圖》還是《簪花仕女圖》,都彌漫著華美堂皇之氣[1]。在南唐年間,人物畫的優美的寫實手法發展至顛峰。在此時期,有畫聖之稱的吳道子出現為中國畫的發展帶來轉變。吳道子利用稱為"蘭葉描"的線條手法去表現事物,改變了當時盛行的顧愷之畫派。自唐朝開始,山水畫的數量開始增加,並分為李昭道的"青綠山水"與王維的"水墨山水"兩派各自發展[3]。
960年至1368年
到了宋朝,對地貌的描繪開始表現得較為隱約。畫家們以模糊的輪廓去表現出遠處的景物,而山的外形則隱沒在濃霧中。繪畫的重點放在表現出道教及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期間著名的畫家有《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及以山水畫著稱的夏圭等[4]。除了以表現立體事物的手法為目標的畫家外,另一些畫家們則以另一目的去進行繪畫,宋元以降,文人時代開始崛起,北宋蘇軾提出以書法融合於繪畫當中,而他及許多大文人等開始了文人畫的風氣[5],以蘇軾、米芾為代表,逐步確定了中國畫崇尚平淡沖和的審美方式。而在此時開始很多畫家都把繪畫的重點放在如何表現物件的內在精神而不是其物質上的外表,更多關注筆墨自身的轉變與變化。例如米芾長子,南宋大畫家米友仁,發展了米芾技法,自成一家。其傳世名作《雲山圖》,不在於他畫的山像山、樹像樹,而是在於他的局部、細節,水墨橫點、連點成片,雖草草而就,卻不失天真,故自題其畫曰「墨戲」[1]。
1368年至1895年
在13世紀開始,比宋朝畫顏色更為豐富的明朝畫出現。而包含了眾多繪畫大師精髓、成為此後中國繪畫入門教科書的《芥子園畫傳》在1679年首先出現[6]。在畫派方面,則一方面有仍然保留元朝文人畫特色,以沈周為首的吳門畫派吳門畫派[2008-10-07].,另一方面則有力求把宋朝畫重生及轉化,以戴進為首的浙派。到了清朝早期,奉行個人主義的畫家開始出現,他們一反以往遵行繪畫的傳統,而追求更為自由的畫法。而到了17及18世紀,揚州及上海等大型商業城市因為商人出資資助畫家們不斷創新而令那些地點成為了藝術中心。到了18世紀後期及19世紀,中國畫家接觸到更多的西方繪畫,一些畫家完全舍棄中國畫而追求西方畫,另一些則力求融合兩者,當中最為著名的為由農民家庭出身的齊白石。
現代
自新文化運動開始,中國畫家開始嘗試西方畫法,而油畫亦在此時引入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畫家被鼓勵從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部分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不受改動下完整引入,在那時畫家會被提供主題及被要求大量生產。此規限在1953年開始放寬,而在1956-57年間的百花運動中傳統中國繪畫得到了一次重生。在此期間由表現出農村日常生活的農民藝術畫數量大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藝術學院被關閉,而有關藝術的期刊及主要藝術展覽被停止,而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中國藝術亦受到重大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後,藝術學院及專業團體再次被成立,亦設立了與外國藝術團體的交流,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家亦嘗試新的主題及技巧。
2. 中國繪畫的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3.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先秦時期,繪畫以人物肖像畫為主。例如,戰國的帛畫寓有興衰鑒戒、褒功撻過之意,為維護禮教服務。到魏晉南北朝,繪畫作品為藝術創作而獨立,並產生了第一批有歷史記載而在當時又以繪畫才能著稱的畫家。如顧愷之、陸探微、曹不興等。同時佛教繪畫的石窟壁畫也開始興起,具有代表性的有西域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和敦煌莫高窟壁畫。魏晉南北朝也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也開始出現。此時的繪畫多畫在絹素上,以長卷式為主形成了傳統。
隋唐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更大的軍展,山水、花鳥畫也相繼獨立。著名的畫家有吳道子,閻立本等。到了五代兩宋,中國畫史又翻開了燦爛光輝的一頁。繪畫領域的許多變化是前所未有的。皇家畫院的興辦、文人畫的興起,山水、花鳥畫的成熟和地位的上升,水墨畫的發展,都反映了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狀況。由於城市的繁榮和對繪畫需求量的增加,很多畫師活躍在社會上,大批的職業畫家產生,並推動著宋代繪畫的繁榮發展。
元代的建立,全國統一,民族融合。但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再加後期的政治腐敗,不少文人處於失意境遇之中,只能寄情於書畫,在繪畫中重視主觀意趣和筆墨風格的表現,詩、書、畫進一步滲透結合,把宋金以來的文人繪畫推向了高潮。這以趙孟頫、錢選、「元四家」、「二王」為著。此外,由於統治者對宗教的利用和保護,寺觀規模不斷擴大,因而壁畫也顯示出相當的發展規模。到了明清時期,山水、花鳥、寫意人物進一步發展。人物畫在此時融入了部分西洋畫法,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民間版畫、年畫空前興盛。
清代後期,雖然社會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在科技方面的新發展、印刷術的更新、美術出版物的產生、發展等對繪畫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書籍裝幀、插圖、諷刺畫也逐漸成為新的美術種類。在不斷與西方接觸與溝通中,也推動了西方美術在中國的流行。
新中國成立以後,繪畫的發展進入了歷史新紀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穩定發展,逐漸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喜人景象。中國繪畫正在穩步發展中日益繁榮,並逐漸為西方國家所認識、學習和借鑒。
4. 中國畫的起源與發展
:「國畫」在20世紀的誕生
水天中在《「中國畫」名稱的產生和變化》一文中指出,「把我們民族的繪畫叫做『中國畫』,是近百年內才出現的事。」 其實這是不準確的。至少在明末,隨著傳教士將油畫藝術帶到中國之後,將這種「西洋畫」與本土的中國繪畫(被稱為「吾國畫」、「中國之畫」、「中國畫」等)對應比較的風氣,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興起了。如明末姜紹書《無聲詩史》中對中西繪畫進行的簡單的比較,驚嘆於西洋繪畫的嚴謹的造型,稱「中國畫工無由措手 」;崇禎八年(1635)年,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稱此為「中國畫繪事所不及」。這種簡單的類比直到20世紀初的各類筆記、文獻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國畫」的稱謂也逐漸被普遍接受。然而,這時的「中國畫」從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後來的「國畫」要大的多,可以認為基本上就是用來指代中國歷代繪畫的一個總稱。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國立北京美術學校開學式上的演說中明確指出:「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西洋畫與雕刻為緣。」 盡管有一種附和「中西二分」的對比之風尚的嫌疑,但可以認為,如此體系性的認識是建築於對中國繪畫史的總體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據筆者的調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之前,沒有任何資料支持「國畫」這一概念已產生或應用。
1、1919年:「國畫」的第一次誕生
歷史的轉折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這一年,一場關於「整理國故」的運動的爭論肇始於思想氛圍活躍的北京大學。一時間,在「保存國粹」「發揚國光」等等對這場運動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國」字風靡一時,許多「中國有,外國沒有」的東西,被創造性地與「國」字這個定語聯繫到了一起。國樂、國醫、國菜等等概念相繼問世,肩負著民族國家文化復興使命的「國畫」概念也在這一階段應運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廣東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稱國畫研究會)的宗旨是「研究國畫,振興美術 」,1926年蘇州成立「國畫學社」等等,都是比較早的「國畫」的記載。盡管遺憾的是我們已無法追查到「國畫」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據當時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鄭振鐸等人對這樣一種「言必稱『國』」的社會風氣的記載,我們可以不難看到「國畫」概念產生的必然、盲目與急切。如1923年1月顧實指出:「邇來國家觀念普及於人,……種種冠以「國」字之一類名詞,復觸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確宣告:「國畫關系一國之文化,與山川人物、歷史風俗,同為表示一國特性之徵。」 可見,「國畫」概念產生的背後動力也是「國家觀念」的普及。在強勁的西風吹襲之下,「Painting」終於在中國的傳統之中找到了它的被製造出來的對應物,從而,「國畫」這一概念初次誕生了。
但我們需要注意到,這一時期所說的「國畫」,從外延上更接近於此前使用的「中國畫」,與今天的所說的「國畫」仍然有很大不同。在發表於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國畫漫談》一文中,同光(署名)寫道:
年月日,我說不清,總之有所謂「國畫」在中國學校中成為一種科目之日起,「洋畫」也和其他科學一樣,為中國人士所學習並且被歡迎起來了,因此「國畫」之名,遂應運而生。原這名之所由立,本系別於「洋畫」而言,譬如有洋貨而後又國貨之名,由洋文而後有國文之名,初固無軒輊於其間也。
可見,在「國畫」概念產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濃郁的民族色彩而外,這個概念的所指基本上與「中國畫」是等同的,史實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國畫」與「中國畫」兩個概念在美術界認識內部往往都沒有明確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國畫會」的出版物名為《國畫月刊》即是一例,當然,也有諸如潘天壽等「傳統型」畫家堅持使用「中國畫」這一名稱。但盡管是作為「國故」即中國傳統文化的身份登場,但畢竟在西方藝術大潮的沖擊之下「國畫」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Painting」這樣一個代表油畫的英文對等名稱。從而,在「藝術」這樣一個來自於西方的新視角下,傳統中國繪畫的面貌難免發生各種各樣的誤讀與西化。同時也正是因為這種命名的曖昧性,宣告了中國繪畫在1920年代以後將要繼續面臨著被動而痛苦的發展之路。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5. 上海中國畫院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畫院古已有之。歷代畫院是帝王個人所好的產物,盡管有其存在價值,但往往因以帝王私阿為取向,每每為迎合其口味而創作,故其雖有千古不磨的功績與成國,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在藝術史上本應取得的更燦爛的輝煌。
新中國成立後,鑒於當時不少中國畫家生計發生困難,以及中國畫藝術的繼承發展等問題,1956年最高國務會議通過了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北京和上海兩地各成立一家「中國畫院」的建議,組成了「上海中國畫院籌備委員會」。主任賴少其,委員唐雲、潘天壽、王個簃 、謝稚柳、劉海粟、伍蠡甫、吳湖帆、傅抱石、賀天健、陳秋草、白蕉、汪東、沈尹默。後進經四年蹉跎,於1960年6月畫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為豐子愷,現任院長施大畏。
40年來,畫院先後匯集了一百幾十位書畫篆刻藝術家,目前具有高級職稱的書畫家五十餘位。這個高層次的藝術群體,幾十年來為中國畫事業的振興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畫院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了適應新形勢,近一步發展中國畫事業,將上海中國畫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畫院高標准地建造了新的硬體設施。與此同時,加強內外學術交流,開展全面藝術活動,發現引進優秀人才,充實壯大創作陣容,把握藝術市場走向,更新藝術經營模式,重視自身藝術評品味與社會實際需要的有機統一,樹立當代中國書畫藝術最高水準代表形象,努力使中國書畫藝術事業不斷地向前邁進,畫院一直全力做好這方面地工作。
弘揚發展中華藝術使上海中國畫院的歷史使命,更是她肩頭不可推卸的重擔。在新世紀里,上海中國畫院的事業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6. 誰能介紹一下中國畫的發展史
中國畫發展史概述
這里所指的中國畫,就是卷軸畫。也就是在紙或絹製成的手卷或立軸上,用毛筆和水墨或水墨淡彩畫成的繪畫作品。中國畫發展史,在這里即卷軸畫的風格演變歷史。中國畫自戰國以來,發展到清朝鴉片戰爭之前,已經過約2000年的發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的,風格也經歷了多次的變化。
《人物御龍圖》和《龍鳳仕女圖》是出土的戰國楚國帛畫,筆墨簡潔,人物神情生動。雖然不能叫卷軸畫,但可以窺見當時的繪畫水平。隨後出土的漢代長沙馬王堆的西漢初馱俁家族墓的帛畫和導引圖,構造復雜仍井然有序,造型更為完美。令人以想像當時繪畫水平達到如此高的藝術境地。
魏晉南北朝是卷軸畫的濫觴期,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出現了。此時人物肖像畫是主要的創作主題。顧愷之"傳神寫照"理論提出,要求繪畫作品應重表現人物的風貌、氣質。這和後來的繪畫理論家謝赫"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對當時繪畫風格有很大的影響,也為中國畫重氣韻的特點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隋唐的中國畫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唐代在隋代承前啟後過渡的基礎上,獲得了全面的發展。一代巨匠吳道子在人物(含宗教畫)畫和山水畫領域里都有重大貢獻。他的人物畫,尤其是宗教人物,被譽為"六法俱全",人物衣帶如風吹波動,人稱"吳帶當風"。代表了人物畫發展的成熟。他和王維共創的"水墨山水"畫法和當時的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的青綠山水畫風,分別被明文人畫"南北宗論"尊為南北二宗。唐代韓滉作《五牛圖》是傳世的最早作品,代表當時流行的牛馬畫的高超水平。
五代卷軸畫風格之變是由唐入宋的過渡。北方,荊浩和關仝開創了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南方則有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畫派,善於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景。董巨畫風在元後流行起來,對中國畫風格發展產生罕見的影響。花鳥畫壇上出現了黃荃的精工富麗畫風和徐熙的天然逸趣畫風的分野。這兩種畫風一直存在於以後幾個朝代的花鳥畫風格發展中。 在整個卷軸畫風格發展中,宋代是一個極為重要和關鍵的時代。就傳說的作品而言,宋代的遺存遠勝過以往任何時代。
宋代的人物畫創作成就,不及唐代的發展,但在山水和花鳥畫領域內,經過長期蘊釀,唐和五代的漸趨密切,逐漸興起的文人畫創作高潮,關鍵也在宋代形成。文人畫帶來的審美觀念變化是導致中國畫風格演變的重要原因。宋代山水創作一度繁榮。北宋崇"北宗",上承唐之青綠山水和荊關的全景山水。
至南宋李劉馬夏②山水畫風為之一變。出現"一角半邊"式的構圖及所謂"院體"畫風。對後世山水創作有極為重要意義。黃荃與黃居寀父子的"黃家富貴"已經占據畫院主流並為宮庭所推崇。徐熙的"野逸"只好於民間發展,其孫徐宗嗣繼其祖業,創"沒骨法"③。別具一格,另外,徽宗趙佶的精筆水墨花鳥就是一種新的創造。宋代畫家不拘成法,以寫生為基礎,創造出大量生動多樣的藝術精品。 元代帶來的審美意識的變異,這給中國畫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深刻地影響。元代卷軸畫風格總的發展趨勢是重視對古代傳統的繼承上,創新立意。突出表現就是文人畫開始占據畫壇的主導地位。所以適合於表現文人畫家意識的山水畫和枯木竹石、梅、蘭以及墨筆花鳥大量涌現,人物故事畫的相對減少。隨著文人畫的繁榮,繪畫作品中詩、書、畫進一步密切結合而且成為普遍的風尚。這加強了中國畫的文學趣味,更好地體現了中國畫的民族特色。
同時,繪畫理論和創作實踐中,特別強調了筆墨技巧的運用,講究繪畫作品要具書法韻味,要求繪畫體現書法性用筆,反對刻意求工,求似,主張神似,逸為上。追求作品的古意和"士氣",重視畫家主觀意興和思想感情抒發。趙孟頫和"元四家"④是上述理論的實踐者。他們的藝術成就又體現了中國畫的一次創造性發展,對明清繪畫理論、創作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畫在明代產生了許多流派,各派又在創作和理論上自成體系。吳門畫派⑤為代表的文人寫意水墨畫,在元傳統基礎上形成了新風尚。山水題材,重意趣和文雅淡逸。寫意花鳥繼元後大膽創新,變化突出,對後世影響深遠。"白陽青藤"⑥是新風格的領導。晚明又有董其昌提出文人畫的"南北宗論"之說,將文人畫推為至尊,對清一代山水畫風格起了深遠影響。 清代的繪畫藝術,繼續著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山水畫的創作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更多的畫家在文人畫創作思想影響下,追求筆墨情趣。清初"四王"⑦受皇室扶植,成為畫壇正統派,他們以摹古為主旨,崇尚董其昌和元四家,講求筆黑之韻,技巧功力頗深,影響整個清一代山水畫壇。同時"四僧"⑧和龔賢領導的"金陵派"等反傳統畫家在江南興起,他們的藝術主張抒發個性,因此作品風格新穎獨特,感情真摯"四僧"貢獻最為突出,對後世影響也最大。"康、乾"盛世時期,宮庭繪畫在皇室扶持下活躍一時,"揚州畫派"興起於揚州地區,接過石濤、朱耷的"反傳統"旗幟,以革新的面貌現於畫壇。他們鍾愛梅、蘭、竹、菊等題 材和潑墨大寫意手法,他們的藝術對近現代花鳥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中國畫風格發展大致如此。這些僅能紀錄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一個極小的部分。歷代流傳下來的卷軸畫很多已遭戰爭和人為破壞,我們只有從這些流傳下來的不完全的寶貴作品中,來感愛我們偉大的民族傳統文化。
註:
①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影、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②李列馬夏:指南宋畫院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青四位畫家。
③沒骨法:不用墨線,用色彩深淺變化來表現物象的表現手法,只適用於中國畫。
④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位元代文人畫家。
⑤吳門畫派:中國明代中期的蘇州地區的文人畫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美四家為代表。
⑥白陽青藤:指明代的陳道復(號白陽)和徐謂(號青藤)兩位寫意花鳥畫家。
⑦四王:清初的王明敏、王鑒、王原初四位山水畫家。
⑧四僧:清初的弘仁、殘、朱耷、石濤四位遣民僧人畫家。
參考書目:中國大網路全書、美術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會1991 中央美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楊仁愷等編著,中國書畫,上海古藉出版社1990。
7.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國畫歷史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以漢族為主、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獨具中國意味的繪畫語言體系,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
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秦漢王朝是中國早期歷史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大國,疆域遼闊,國勢強盛,絲綢之路溝通中外藝術交流,繪畫藝術空前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漢代盛行厚葬之風,其墓室壁畫及畫像磚畫像石以及隨葬帛畫,生動塑造了現實、歷史、神話人物形象,具有動態性、情節性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畫風往往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又有細密瑰麗,內容豐富博雜,形式多姿多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民生疾苦,但是繪畫仍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苦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起。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該時期壁畫,藝術造詣極高。由於上層社會對繪事的愛好和參與,除了工匠,還涌現出一批有文化教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這一時期玄學流行,文人崇尚飄逸通脫,畫史畫論等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這個時期的繪畫注重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日趨流行。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給繪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機運,在人物畫方面雖然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在流行,但吳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優勢,民族風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訓、王維、張繰等人的山水畫、花鳥畫己工整富麗,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五代兩宋之後,中國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完備一,出現了一個鼎盛時期,朝廷設置畫院,擴充機構編制,延攬人才,並授以職銜,宮廷繪畫盛極一時,文人學士亦把繪畫視作雅事並提出了鮮明的審美標准,故畫家輩出,佳作紛呈,而且在理論上和創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獨的體系,其內容、形式、技法都出現了豐富精彩、多頭發展的繁榮局面。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在題材上,山水畫、花鳥畫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緒,「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趨附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示高雅,表現閑情逸趣,倡導「師造化」、「法心源」,強調人品畫品的統一,並且注重將筆墨情趣與詩、書、印有機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繪畫樣式,涌現了眾多的傑出畫家、畫派,以及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單純拘泥於外表形似,更強調神似。它以毛筆、水墨、宣紙為特殊材料,建構了獨特的透視理論,大膽而自由地打破時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與想像力,這種出色的技巧與手段,不僅使中國傳統繪畫獨具藝術魄力,而且日益為世界現代藝術所借鑒吸收。
8.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畫院
最早的畫院產生來在西蜀源,公元935年後蜀孟昶任命黃筌「待詔」翰林圖畫院院長一職,即西蜀畫院始。
西蜀畫院在歷史上和我們今天狹隘意義的畫院不同,西蜀畫院之西蜀既是朝代名也是地域的概稱,地域角度理解一般意義上指以成都為中心的地理空間。在現在看來,當時的畫院取名也是極其理智的。例如宋徽宗時期的「宣和畫院」,以年號宣和命名,指其為這個年號間的翰林圖畫院。所以從國家層面設立畫院這個角度講,西蜀畫院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所畫院。
9. 那個朝代不設畫院
元代
中國古復代宮廷中掌管繪畫的官署制。它除為皇家繪制各種圖畫外,還承擔皇家藏畫的鑒定和整理及繪畫生徒的培養。後來也指中國現代美術的創作和研究機構。宮廷畫院始於五代,盛於兩宋。後蜀蜀主孟昶創立的翰林圖畫院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畫院。宋時徽宗富繪畫才能,為畫院定立了一套完整制度,以自己的鑒賞趣味和創作方法要求畫院畫家的創作,宣和畫院遂成後代畫院的典範,對兩宋繪畫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至元,畫院傳統中斷。20世紀50年代後,北京畫院等畫院設立,各省、市、自治區陸續建立畫院,但其創作畫種已超出了中國畫的范圍,而包括油畫、版畫、雕塑等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