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人口特點

中國歷史上人口特點

發布時間:2021-03-02 22:45:04

❶ 中國從古代到現在人口遷移的特點

1.地主階級、封建官吏的橫征暴斂和盤剝,土地的兼並,使農民紛紛破產,無以回為答生,只得離鄉背井,到處流亡。
2.頻繁的各種戰爭,導致該地區人口的大量遷移。
3.為加強邊防,歷代政府組織大規模的居民向邊境地區遷移。
4.經濟重心南移,人口也相應向南流動。
5.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古代黃河流域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古代黃河多次決口泛多次改道,導致該地區人口向災害較少的地區遷移。
6.對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一方面。在內地犯罪被判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邊疆後很少能回來的。

❷ 歷史時期中國人口變化的特點

由於戰爭中國人口經常大量的下降,和平後大量增長。

❸ 中國的人口特徵是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

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

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❹ 中國古代人口分布,變化狀況(最好有地圖表示)

中國人口的歷史發展,源遠流長。盡管古往今來棲息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作為整體的中國人口本身,卻往往因為資料的殘缺或失真,而難以被准確地描述。值得欣慰的是,近幾年來,相關研究已累累碩果。依據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大致描繪出中國人口歷史發展的基本概貌。

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

縱觀數千年來中國人口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中最明顯的特徵。如果形象地來說明的話,新中國建立之時,中國人口已經爬過了四個坡。

第一個坡,從夏至西漢末年(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初),大約2000多年時間,人口沿著一條緩升的總量線波動,直至接近6000萬。

第二個坡,從東漢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紀初)大約1600多年時間,人口圍繞著一條水平的總量線(6000萬至7000萬)上下波動。對於宋時期和明時期的人口總量,有學者認為已經達到或突破了1億。

第三個坡,從明末至清後期(17世紀初到1850年),大約200年時間,人口沿著一條向上傾斜的總量線波動,歷經1億、2億、3億,最終達到4億3千萬左右。

第四個坡,從清後期至新中國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約100年時間,人口總量在動盪中繼續增長。到新中國建立之初,人口已超過5億4千萬。

我國人口的波浪型變化,在整體上,形成了中國人口歷史發展的軌跡

雖然我們用爬坡來描述中國歷史人口總量的變化軌跡,但實際上人口總量的變化並不是直線型持續增長,而是表現為一種波浪型增長。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在某個時期增長很快,在另個時期卻增長很慢,甚至減少。一般來說,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時期,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人口平均年增長率可以達到0.5%至0.7%,有時達到1%甚至更高。如西漢前期、盛唐時期、清時期等。而在社會動盪時期,人口總量就會減少,乃至出現人口負增長。如兩漢之交、三國時期、明末清初等。這種波浪型的變化,在整體上,形成了中國人口歷史發展的波浪型軌跡,谷連著峰,峰接著谷;在局部上,則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間人口發展的「單駝峰」或「雙駝峰」型軌跡。

從長時段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人口自然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近6000萬到1850年的4.3億,人口平均年增長率僅為0.10%。如果算到1949年,人口平均年增長率也不過0.11%。但是從短時段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人口呈現出加速增長的態勢。這可以通過兩個指標來證明。一是突破人口億關的時間。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2億用了幾百年或近百年,達到3億用了大約40年,達到4億用了30年左右。二是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有加快的趨勢。清時期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大約為1.2%,比唐時期高出0.6個百分點,比宋時期高出0.3個百分點等。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中國歷史人口總量變化的特徵,我們可以說,中國人口呈現出波浪式加速增長的態勢。

❺ 中國歷史人口變化的特點及影響

兩千多年來我國的人口數量的衍變,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點。
1、增長緩慢。從公元2年的6000萬增加到1850年的4.3億,總數僅增長了7倍,年平均增長率僅約1‰。
2、大起大落。某些時期的持續增長和某些年代的急劇下降交替出現。如西漢前期、8世紀前期的唐朝、11世紀的北宋、18世紀的清朝,數十年至百餘年間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7‰-10‰。其中的恢復階段還可能出現更高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在人口銳減時,一二十年間可以形成高達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負增長率可以高達50‰-100‰。
3、人口發展呈現階段性。第一階段,自商、周至公元初,達到6000萬。第二階段,自東漢至8世紀中葉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萬。第三階段,從中唐經五代,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突破1億,至13世紀初達到1.2億。第四階段,從宋末元初至17世紀初的明代,總數超過2億。第五階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紀初得到恢復,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的新高峰。第六階段,經過近百年的下降和低增長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增長,70年代後雖速度減緩,近年仍已突破了12億大關。二、三階段翻番的時間為1300年,第四階段為500年,第五階段不到250年,而第六階段只有40年。
4、人口增長的階級不平衡性。由於享有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權和更好的生活條件,地主階級人口總是以比農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長,因而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會隨著王朝的延續而越來越高。
5、人口增長的民族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漢族和農業民族的增長一般高於非漢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漢族和農業民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漢族以外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增長的不平衡。

❻ 中國人口變化歷史

中國人口變化分三個階段:在近代之前;近代到現代;現代至今。且人口變版化與歷史進程權有很大的關系:近代前處於清朝統治,1840年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佔34%;近代後由於歷史原因,人口增長緩慢;直到近代後人口開始增長迅速。

1、近代之前

中國從歷史上,就已經在世界人口中占很大的比重。近代之前是在1840年之前,那時候的中國還是處於清朝政府的統治,人口正常增長,那時候的中國人口就已經有4.3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4%,已經算是很高的比例了。

2、近代到現代

近代到現代的時間為1840年~1949年建國前,中間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辛酸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大量人口死於戰亂、毒品、疾病、飢餓等等,人口緩慢增長,到1949年末,中國大陸的人口僅有5.4167億,在世界人口比重中下降了11%。

3、現代至今

現代至今的時間就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那時候國家穩定,人民生產發展,經濟也慢慢增長,科技技術到現在也慢慢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也延長了人均壽命。到2018年末,中國人口已經達到13.95億人。

❼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人口數量與人口變遷的特點是什麼

一、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後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後,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後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後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三、影響中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東部廣闊的平原、眾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容納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當稠密的地區。中部也有相當數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開發條件。中國的人口無論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國內生產的糧食供養的。

2、農業生產。糧食產量與人口數量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農業生產不是人口增長的唯一原因,但中國人口史上幾次大的突破,都是糧食增產的直接結果。天災、動亂、戰爭等因素可以破壞農業生產,從而推遲人口高峰的到來,而任何人口奇跡的出現,只能建立在農業生產大發展的基礎之上。

3、戰爭。戰爭對人口最明顯的影響是直接殺傷,造成人員的死亡或殘疾。士兵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青壯年從軍,農業生產必定受到影響。士兵從糧食的生產者變為消耗者,使本來就有限的商品糧更加緊張。軍人和運糧民工大多是青壯年男子,他們長期離家必然會使配偶減少生育機會,同時使他們的老人、兒童家屬因缺少贍養、撫養而縮短壽命,甚至死亡。

❽ 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特點和原因

一是由於北方常年戰亂,所以大部分北方人遷到南方。二是由於戰爭和賦稅、徭役,人內們背井離鄉,戶籍對不上,造容成人口大量減少,等戰亂平息,賦稅、徭役減輕,人口又成爆發式增長,其實就是那些以前躲避戰亂的那些人又重歸家園而已。

❾ 中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特點這兩者一樣嗎(九年級《歷史與社會》)

當然不一樣啦!
基本國情: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社會版主義初級階段的重權要國情之一。
特點: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質偏低,是我國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此外,我國人口現狀的特點還表現為農村人口多,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別比失衡等。

❿ 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總體上是北民南遷。只是到了清朝後期,才出現『闖關東』即南民北遷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人口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