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史上功勞最大的十位宰相
中國十大名相 一,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二,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三,西漢的蕭何。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四,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五,蜀漢的諸葛亮。「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眾所周知的人物,不作評論。
六,唐朝的房玄齡。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七,唐朝的杜如晦。(同上)
八,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個名相。
九,明朝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
十,新中國的周恩來。周是中國近代人物,離我們很近,不作評論。我們都知道他的才華。但是我還是把他作為「相」。這並非是倒退,我認為這樣能夠更好的理解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十大名相
1 西周的周公
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不僅協助武王伐紂,而且國輔助成王,平定諸候國之亂,教化國民,以禮治國。
2 齊桓公之相管仲
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3 秦朝的李斯
李斯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個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擠,但他寫下了反逐客令,為秦朝吸引外來人才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為一寸土的一統六國。他用各種手斷對六國進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當然他也是個罪人,後人有對他作了「死有餘辜」的評論。
4 西漢的蕭何
劉邦的評功大會,十分熱鬧,諸將「拔劍擊柱」。但是劉邦還是作出了蕭何功為第一的評價,把別的將領比作狗。事實就是如此,蕭何相中了韓信人為將,使以後漢軍很少敗過。漢建後,蕭何治賦後方支持前方作戰。楚滅後,蕭即為了丞相,與民休養,出謀平定諸將的叛亂。
5 東漢末年的曹操
當然了也有人把他作為一個皇帝即魏武。事實上他並未稱帝,故作為一名大臣來看。有人說曹操是個奸臣,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治國之能臣,亂世這奸雄」這句話的評論還是公允的。一個建安時代,沒有曹操是很難想像的。
附: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國演義》吹棒而成。而其真正的能力,從蜀國的國力應可看一二。別說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魯肅恐怕也難以超過。《三國志》有雲:「魯肅者,不遜於諸葛亮也」。可見諸葛亮與魯肅是同一水平左右。
6 唐朝的房玄齡
提到唐朝,很多人會想起魏徵,其實魏徵沒有當過相,他是個諫官,當然是個名臣,但不是個名相了。我們也許聽說過「房謀杜斷」吧,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齡、杜如晦。他們都是宰相。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們在位時制定的,中國的封建制度的完善,並走向鼎盛。他們是出了不少力的.
7 宋朝的王安石
宋朝是個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圖變法,但阻力很大,他失敗了。但不能否認他的確是一個有見識名相。
8 元朝的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公元119——244年)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因住在玉泉山一帶,所以又稱玉泉居士,契丹人。耶律楚材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他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燕京被蒙兵破後,他應召會見成吉思汗,並作為顧問留在朝中。元太宗窩闊台當政後,他任中書令(宰相),協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貢獻。也為蒙元的漢化,文明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耶律楚材(1189~1242)生於燕京(今北京),為契丹貴族的後裔。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自幼讀書用功,弱冠便博覽群書,又善作漢文。他先後受到成吉思汗和窩闊台的信任,官至中書令。
耶律楚材所處的時代,正是蒙古國的初期。蒙古貴族經常向外進行掠奪戰爭,奪取土地、人口和財富,肆無忌憚地對被征服者進行屠殺。面對這種情況,耶律楚材利用成吉思汗和窩闊台對他的信任,盡力規勸,限制掠奪政策,並根據中原傳統的封建制度,提出一些適於漢地的統治措施。
耶律楚材反對「裂土分民」的做法,幫助蒙古統治者建立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窩闊台採納了他的意見。從此,蒙古國便以「五戶絲」等賦稅制度代替了過去的「裂土分民」制度。耶律楚材還為蒙古國確立法制,設置科舉。他認為,要使蒙古統治者適應中原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必須使他們接受儒家思想,重視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作用。他一再對窩闊台說:「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並從容進說周孔之教,謂天下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之。他的這些主張受到窩闊台的重視,於是漢族的儒士得到了漸漸重用。此後,耶律楚材便在窩闊台的支持下,動手「興儒術,釋經傳,設科舉」,從此,各族更多的知識分子參加了蒙古國的各級政權。
耶律楚材的這些措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助於緩和緊張的民族關系,促進了蒙古社會向封建制轉變,對蒙古族的歷史發展,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奠定了元朝立國規模。
9 明朝的劉基
明朝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生於元末,自幼聰敏,長大後博覽群書,因而才幹、學識大大長進。他胸懷救時濟世之志,於23歲考中進士,投身仕途。後棄官歸家。受朱元璋應邀而復出。劉基在統一中國創建明王朝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10 明朝的張居正
張居正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對他貶也很多,甚至褒大於貶。可想而知在明朝那個走向末落的王朝,當官的確很難,當好官更是很難。張居正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當官的。他給明朝後期的政治的確帶來了活力,他提出了一條鞕法,也是中國賦治一大大的進步。使得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才有發揮之地!!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中國歷史上宰相排名,誰能當屬前三甲
中國歷史上宰相排名,前三甲應該是管夷吾,蕭何,李斯。
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很多人都想位極人臣,武官最大的理想是拜為大將軍,文官的大多數理想就是做宰相,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俗稱,大將軍則是掌握天下兵馬的職位。
中國歷史上宰相的排名,我以為第一應當是管夷吾管仲,後世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宰相,諸葛亮自比管仲,由此可見,管仲管夷吾在我國歷史文人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斯非常有才幹,幫助秦始皇統一文字,制定法律,統一貨幣,可以說是智慧過人,而且他政治眼光也十分出色,只不過後期被利益蒙住了雙眼,最終落得腰斬。
㈢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10為丞相
第一個丞相為「蕭何」曾還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歷史典故!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少讀兵書,好帶刀劍,然而貧窮不能自養,曾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當項梁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便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韓信又歸項羽領導,也僅為「郎中」小官而已。當時他屢屢進策,項羽都沒有採納。 西漢元年,漢王劉邦率部隊入漢中,韓信棄楚歸漢。本想出人頭地,但歸漢以後也僅為「連敖」這種有職無權的小官。後來韓信又因與十三人犯法被判斬首。非常幸運的是,在行刑時,被滕公夏侯嬰保釋。經滕公推薦,劉邦讓韓信當管理糧草的軍官,這樣便有了接觸總後勤官蕭何的機會。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贊賞。到了漢中首府南鄭,韓信見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由於蕭何極力推薦,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此後三年,韓信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因此,韓信被加封為齊王、楚王。後來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就把他降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劉邦還在前線討伐陳希,有人密告韓信與陳希通謀,要殺呂後和太子。隨後,呂後與蕭何相謀,由蕭何出面對韓信說,陳希已被擊敗,讓韓信立即入朝相賀。韓信相信蕭何,便入了宮。呂後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訊,就斬首了。 韓信受蕭何推薦而拜為大將,又因蕭何設計而掉了腦袋。人們哀嘆韓信之死,並且偏重於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一「成」一「敗」系於一人,看起來扯平了,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況且,韓信的「成」與「敗」,根本原因還是主觀因素,個人行為。 江蘇省沛縣漢城裡,漢初三傑的塑像同立於劉邦像旁邊。張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蕭何,忠厚,功高馴良,於是終老天年;韓信,雄傑,失職殃殃,這才招致大禍。漢代的中央政府它實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三個宰相,九個部長,三公:首先第一個是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第二個叫太尉,相當於現在的三軍總司令,最高軍事長官;第三個叫做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管監察,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兼監察部長。根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其中有「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等!而根據歷史記載:丞相起源在秦朝,而後隨朝代的更替丞相的權力被一點點地分走,雖在元朝時迴光返照,但最終在明洪武十三年,就是1380年,讓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了。以後雖有類似的官職,但再無宰相丞相之說了……開始在秦朝,李斯為丞相.在明朝結束,朱元璋殺宰相胡惟庸後,從此不設丞相
㈣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宰相(丞相)是誰
張居正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回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答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麗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㈤ 中國歷史上十大丞相!
陳平:復
西漢人。他足智多謀,制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狄仁傑:
盛唐早期的剛正不阿,政績卓著,極具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寇準:
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為相,景德三年知大名府。
李斯:
大秦丞相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王導:
王導東晉的開國元勛。連續輔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國君,無人能出其右。
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從成吉思汗到窩闊台時期的重臣與名臣,對當時的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代最重要的政治家、王者師、及教育改革家,梁啟超將之列為「中國六大政治家。
趙普:
從宋太祖取得政權開始,到平定南方,趙普是主要的謀士,立了不少大功。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㈥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丞相
十大宰相
陳平:
西漢人。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狄仁傑:
盛唐早期的剛正不阿,政績卓著,極具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寇準:
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為相,景德三年知大名府。
李斯:
大秦丞相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王導:
王導東晉的開國元勛。連續輔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國君,無人能出其右。
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從成吉思汗到窩闊台時期的重臣與名臣,對當時的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代最重要的政治家、王者師、及教育改革家,梁啟超將之列為「中國六大政治家。
趙普:
從宋太祖取得政權開始,到平定南方,趙普是主要的謀士,立了不少大功。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㈦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大丞相」,你最佩服誰
有丞相身份的。最佩服應該是是諸葛亮吧。
㈧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古代名相有哪
1、才高抄其天謀深如海襲--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齣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後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閑游。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㈨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古代名相有哪些
1、才高其天謀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齣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後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閑游。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4、一語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齡
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5、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系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6、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後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台」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8、北國卧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時宰相--明朝宰相張居正
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謚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10、文膽武略官場楷模--清朝名相曾國藩
一代名相,更是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希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