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參觀中國歷史文物

參觀中國歷史文物

發布時間:2021-03-02 22:09:12

1. 游覽歷史文化古跡的意義是什麼

1、可以了解歷史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2、對於文化的學習也可以培養自回己的文化素養答。

3、游歷本身來說就是一件放鬆心情,陶冶性情,增長閱歷的事情。

4、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自己對人生,對一些事情或人物有更深層的理解,自己變得更加成熟。

(1)參觀中國歷史文物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古跡列表編輯

1、萬里長城-—八達嶺【明.延慶】

2、十三陵【明.昌平】

3、焦庄戶地道戰遺址【抗戰時期.順義】

4、頤和園【明、清.北京】

5、真覺寺金剛寶座【明.北京】

6、盧溝橋【始建於金.北京】

7、周口店遺址【舊石器時代.房山】

8、雲居寺塔及石經【隋、唐、遼、金.房山】

9、獨樂寺【唐.薊縣】

10、平津戰役指揮部舊址【1948.楊柳青】

2. 中國古代歷史文物介紹作文300個字三年級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宗導。今天由我帶領大家到西安臨潼出土的秦兵馬俑內參觀。
秦兵馬俑容,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的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
現在已發掘出三個俑坑,每個俑坑中都有兵馬俑,共八千多個。一號坑最多,兵馬俑近六千多個。
現在一號坑上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我所說的拱形大廳。大家請隨我來到大廳上。請往下看,這些兵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
大家現在看到的兵馬俑似乎「一摸一樣」,但是,如果仔細端詳,就會發現它們神態各異。下面我就來介紹幾種兵馬俑:
這是將軍俑,他身材魁梧,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一看就是久經沙場;這是武士俑,他們身高有1.8米,體格健壯,手持兵器,整裝待發;武士俑一旁就是騎兵俑,騎兵佣上身穿短甲,下身穿著緊口褲,右手持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准備上馬沖殺。

3. 作文,參觀一個太原的歷史文物古跡100字

策,發展與其他諸侯國的經濟交流,短短幾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回下,成為當時經濟、軍事實答力最強的"千乘之國"、"五霸之首"。 淄博市的臨淄區作為齊國的都城長達638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城市。齊國是文化的隆盛之地,以其兼容並蓄,學術自由而著稱於世。孔子、孟子、荀子、屈原等諸多思想家、文學家曾多次來齊國游說講學,並在臨淄城稷門外設立了「稷下學宮」。「不治而議論」,最盛時達「數百千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之說即源於此。齊國的詩歌、音樂等藝術水準很高。孔子聞韻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話,反映了齊國音樂的幽雅盡美。
作為著名的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市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在國家級歷史名城臨淄,先後發掘出的齊故城遺址、殉馬坑、車馬坑等著名的文物古跡,充分展現出齊國昔日的強盛。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國故城,文物古跡浩繁,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這里,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990年後李春秋殉車馬坑的發掘,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94年臨淄區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

4. 參觀歷史博物館的意義

參觀歷史博物館可以深刻感悟歷史,了解各民族文化,加深對民族團結的認識,讓大家牢記中國的歷史,繼承民族團結精神,從自身做起,維護、傳承華夏文明,做民族團結的踐行者。

生活在今天,人們疲於奔走,游盪在眼花繚亂的物質世界,憧憬著應接不暇的繁華,這讓大家忘記了在城市中還有一處存儲記憶的地方,或許人們很少注意過它,但它一直在靜靜地守候著過去,守候著一份亘古未變的革命情懷。

餐館歷史博物館,可以讓人們見識了生活在中華這塊大地上勤勞的人民,風俗文化多彩的不同民族,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熱血奉獻的守國大將,奮斗不息的中華民族,從古代到今天,民族團結代代相傳,愛家愛國的精神傳播心間。

(4)參觀中國歷史文物擴展閱讀:

歷史文物存在的意義

所謂文物真正的存在價值不是用金錢衡量的數字,也不是多麼精美的雕花與材料。他們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它們本身的文化底蘊,他們不動,不說話,就作為一個旁觀者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朝代的變遷。

千百年來,法老的輝煌已經落幕,天子皇朝的統治已消亡,古希臘城邦戰爭的戰火硝煙已落定,角鬥士的廝殺吶喊已遠去,可金字塔、紫禁城、雅典衛城、羅馬角斗場、依然巍然屹立於世人面前,他們無聲地向世界證明,古建築遺址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記錄了古往今來那些時間軸上的興衰榮辱。

青銅鼎、唐三彩、山水畫、青花瓷……他們身上的痕跡、花紋代表了一個個朝代的審美,反映當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文物,就是我們和古人溝通的橋梁,是古人存在過的證明,是一種歷史印記。

網路-歷史博物館

5. 我國歷史文物 作文 400字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文物,就是體現古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直回觀、了答然地看到我國的發展歷程。今天,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學校的體藝館參觀歷史文物展。
「快看那個!」「看這個這個!同學們擁擁擠擠的在歷史文物展前放出驚嘆的語言,投出驚羨的目光。」我走上前一看,文物展的文物果然是形態各異,豐富多彩。看!那有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青銅古器;那有民國時期的銀幣;有毛主席時代的糧票,紙幣,還有秦朝的兵馬俑,青銅禮器;唐朝的銀錠子;宋朝的書畫……令人目不暇接!
我的目光一瞟,看見了那擺著一套糧票和舊紙幣,此時讓我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在我爸爸媽媽小時候,家裡沒得吃沒得喝,生活非常苦,更不要說什麼電腦手機了,就連電視他們還得一夥人一起看呢!而就在這短短的三十年裡,中國飛速的前進,令西方國家都刮目相看。看到這些紙幣和糧票,我又看看現在口袋裡的嶄新的人民幣,知道中國進步了!已經是正宗的超級大國了!
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驕傲!我會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夢貢獻一份力量的!

6. 求一篇參觀歷史文物古跡的報告

保護文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 (1)不可過度開發,文物遺跡所承受的參觀能力是一定的,超過了這個能力,文物肯定會有所損毀,這種損毀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等到你發現它的時候,恐怕已失去了補救的可能。 (2)在維修擴建文物古跡時,應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輕易加入現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舊如舊」,雷鋒塔前修了自動扶梯,我個人覺得就破毀了整個雷鋒塔址的味道,修建者當初也許是好意,但結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護文物不是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決的事,要靠每一個人的保護意識,當我們漫步在白堤、蘇堤,飽覽西湖美景時,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行為,比如吐痰,亂扔東西都會破毀我們身邊好不容易保護下來的文物古跡。因此,提高全民意識是關鍵。 保護文物,人人有責 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我們也應該愛護文物。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文物有這樣兩個基本特徵,一是由人類創造,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成為歷史的遺存,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製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 各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盡管有文獻記載的描述,但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形象,人們不可能真切地了解其歷史特徵。只有文物,才能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藝術形式生動地展示出來。 通過對文物的鑒賞,不僅可以體味文物本身的藝術價值,還可以聯想到文物製作者生活的歷史時期的文化風貌和時代精神。魯迅有一篇《看鏡有感》,寫到自己在鑒賞古鏡時的感想,其中「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等認識,都體現出十分透徹的歷史眼光。他由一件文物而涉及歷史,涉及時代風格的變遷,涉及近代化,涉及國民性,進行了十分深刻的文化分析。不過,他說「海馬葡萄鏡」是「漢代的鏡子」,卻是一種誤會。現在考古學者已經明確知道,這種鏡是唐代製作。「海馬葡萄鏡」又稱「海獸葡萄鏡」,也有「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和「瑞獸葡萄鏡」等稱呼。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傾向、意識風格、生活習俗等。因此,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另外,文物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也就是說,文物不僅是各個國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的文化財富。 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和損壞文物的因素顯著增長,文物保護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4年6月發起了歷時6個月的保護文物古跡的國際運動,要求各成員國充實和改進保護文物的技術和法制措施,同時要求各成員國加強文物保護的宣傳,使文物的價值觀念家喻戶曉。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8年11月,第20屆會議又通過了《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 中國原本就有保護文物的傳統。秦始皇曾經派千人打撈沉沒在泗水的周鼎。漢武帝得到出土的銅鼎,將年號改為「元鼎」。據《宋書?五行志》記載,西晉的武庫中收藏有孔子穿過的鞋子和漢高帝斬白蛇劍。 《呂氏春秋?節喪》中寫道,對於盜墓行為,要「以嚴威重罪禁之」。《淮南子?論》說,當時法律有「發墓者誅」的條文。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盜墓行為的內容,《唐律疏議》卷一九有關於對「發冢」者處以刑罰的明確規定。 明代法律還規定,不論是國有土地還是私有土地,凡地下發掘得到的古物,限期上繳國家,否則予以懲處。 不管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文物都是十分珍貴的,我們應該保護文物,保護中華上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

7. 中國歷史文物有哪些

延安位於陝西北部,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她在中國現代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延安地處黃河中游,陝北高原南部,東隔黃河,與山西省相望,西以子午嶺為界,與甘肅省接壤;北靠本省愉林地區;南接我省渭南,銅川,咸陽三市.地理位置為東經107度41分至東經110度31分.北緯35度21分至北緯37度31分之間,市區南北直線距離239.12千米,東西間距257.85公里.本地區有很好的植被覆蓋,延安有森林2769.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2.9%,有天然草場1856.9萬畝,中草葯品種約500餘種.全市已探明 礦產10多種,其中煤炭儲量71億噸,石油4.3億噸,天然氣儲量33億立方米,紫沙陶土5000多萬噸. 延安,廣義上是指延安市所轄的13個縣(區),既寶塔區,延長縣,延川縣,子長縣,安塞縣,志丹縣,吳旗縣,甘泉縣,富縣,洛川縣,宜川縣,和黃陵縣.總面積370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9萬人,其中城市人口59.64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5人.平均海拔1000米,平均降水量500毫米,無霜期平均170天,在氣候上屬於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我們通常說的延安,就是指廣義上的延安.
狹義上的延安就是指今日的寶塔區,是延安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陝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區土地總面積3556平方公里,總人口33.19萬人(農業人口19.87萬)人均耕地面積2.48畝.1982年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2,1994,1996,2000年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延安位於」兩黃兩聖」所構築的陝西北線旅遊」金三角」的頂端.優秀文化積淀豐厚,所以延安又是一座旅遊名城,有」中國革命博物館城」之美譽.

延安古稱延州,歷來是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區處於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的位置,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延安之名,始出於隋。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同年設延安市,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稱縣,1972年,再設市至今,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延安市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163萬畝,木材蓄積量308萬立方米;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為主的中葯材近200種;有豹、狼、石雞、杜鵑等獸類、鳥類100餘種;而且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生作物品種多,具有發展種植業、畜牧業、林果業的良好條件。除小麥、玉米、穀子、蕎麥、黃豆、綠豆、紅豆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烤煙、蔬菜、花生、瓜類、薯類等經濟作物。

地處黃河中游的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為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山等12處古建築,有革命舊址6處。目前可供游覽的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年接待中外遊客70萬人次。近年來,大力開發旅遊業,恢復了摘星樓、烽火台、摩崖石刻等50多處景點,「天然公園」萬花山新增200畝牡丹,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萬花山「四山」森林覆蓋率達55.4%,被國家林業部批准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

來自紅色之路的感動

——本報「重走延安路」系列采訪活動札記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4月上旬,當《中國藝術報》重走延安路采訪組陝西分隊到達延安,寶塔山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句詩,夢想終於成真。山西分隊在太行山區、河北分隊在西柏坡、貴州分隊
在遵義,同樣感受到延安精神的無處不在。半個月時間里,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在聖地延安、在巍巍太行、在西柏坡、在遵義深入采訪,挖掘《講話》發表60周年以來的珍貴記憶,采擷在《講話》精神指引下神州大地所孕育的藝術之花,尋訪那些在民間流傳的關於藝術、關於偉人、關於革命的動人故事。從4月5日開始到6月初,我們推出了「重走延安路」系列報道,共推出通訊、消息、圖片等各類報道近40篇和專版5個。這些報道刊出後,采訪組的同事們覺得十分安慰,因為我們深入了生活,記錄了歷史,見證了馬克思主義文藝在中國與時俱進的變遷。但我們也覺得遺憾,因為篇幅的限制,采訪過程中許多生動的故事,無法容納在報道中。時間雖然過去兩個月,但是這些細節卻不斷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回放。今天,我們願意為大家講述這些深深印在我們腦海中的細節,讓我們分享感動。

毛澤東伏在這張小炕桌上寫出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

我們為前輩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這大氣磅礴的詩句,我們曾無數次地反復吟誦。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毛澤東竟然是伏在農家的小炕桌上寫就這首詞的。當我們在瓦窯堡聽人介紹了這張小炕桌,當我們終於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第二展廳「紅軍東征」部分與這張小炕桌相逢,我們永遠地記住了它。年輕的講解員介紹說,1936年2月5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東征部隊來到了清澗縣袁家溝,住在農民白育才家中。為了方便毛澤東晚上辦公,房東主動將這張小炕桌搬來。2月6日,陝北普降瑞雪,袁家溝的山山嶺嶺都籠罩在皚皚白雪中。毛澤東觸景生情,浮想聯翩,於2月7日趴在這張小炕桌上寫下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毛澤東離開袁家溝後,房東將這張小炕桌精心保管,並作為傳家寶傳給後代。 1972年6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徵集到這張小炕桌,開始將它作為重要展品陳列展出。講解員深情講述的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讓我們永遠記住了小炕桌,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沁園春·雪》的思想內涵,也讓我們為毛澤東艱苦奮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贊嘆不已。

這樣的樂觀與豪情也體現在陳毅的詩篇中。在采訪延安市文聯的藝術家時,大家不經意地提到陳毅贊美清涼山的詩篇。他們介紹說,位於延安城東北方向的清涼山,不僅是名勝古跡薈萃之地,也是延安時期新聞出版機構的集中之地。新華社、《解放日報》、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都設在這里。黨中央的聲音通過通訊社、報紙、電台迅速傳遍抗日根據地,並通過由英國友人林邁可指導建立的英語廣播部傳向世界。因此,清涼山就成了延安與外界聯系的橋梁。陳毅有感於此,賦詩一首: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作主,萬眾矚目清涼山。後來,在與當地藝術家座談時,也有不少人提到這首詩。革命前輩不畏艱辛、執著追求的精神盡在詩中。

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我們也感受到革命者在困境中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豪邁的詩情。在紀念館中,我們看到了朱德離開自己戰鬥了3年的太行前線回延安之前寫的一首詩: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經過浴血奮戰、千難萬險考驗的朱德,依然意氣風發,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

當然,並不僅僅是炮火硝煙中的革命者才有這樣的情懷。對文藝工作者來說,他們一樣面臨著艱苦環境的考驗,並且交出了優秀的答卷。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後面的山坡上,有一間低矮、促狹的平房。聽了延安市文聯的同志介紹,我們才知道,這間不起眼的小平房,就是當年冼星海為《黃河大合唱》譜曲的地方。在低矮的屋頂下,在簡陋得近乎於無的條件下,冼星海以他的靈氣、才情和熱愛,寫下了撼人心魄的《黃河大合唱》。

「我就是想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幾首歌」

我們為藝術家與延安、與人民的深情所感動。

在陝西,我們通過采訪前去采風和慰問演出的藝術家和當地文藝界人士的介紹,了解了一位位藝術家與延安的動人故事。

在北京采訪著名畫家張仃時,我們專門給他捎去了從延安帶回來的大棗和小米,這個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老人十分高興,似乎延安的生活就在眼前。

對電影藝術家於藍來說,延安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慈愛可親的母親。「延安是我的母親,1938年,我18歲那年就投向了她的懷抱。我吃過延安的小米,喝過延河的水,更重要的是,我和延安人民一起接受黨的教育。《講話》指引了我的一生,教會了我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使我的一生充滿快樂。」當一個人的青春、事業乃至愛情都與延安緊緊相連時,那將是一種怎樣刻骨銘心的記憶?從年逾80的於藍的臉上,從她那激情難捺的言語間,我們找到了答案。

同樣對延安滿懷深情的畫家李琦,則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在延安清涼山腳下的解放影劇院前,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劇場走去的李琦駐足不前,凝望著前方籠罩在暮色中的寶塔山,陷入了沉思。此情此景,站在他的身旁,我們不知道這位9歲就來到延安並在這里度過了9個年頭的老人,記憶中珍藏著多少年少的快樂與無憂。他只是輕聲告訴我們,更像在自言自語:「每次來延安,我都要好好看看寶塔山……」

令我們難忘的,還有歌唱家郭蘭英在楊家嶺與延安老鄉一起扭秧歌的情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郭蘭英和一位頭扎白羊肚手巾、挎著腰鼓的當地農民扭起了秧歌。在大家的掌聲中,郭蘭英深情地唱起了《綉金匾》,當唱到「三綉周總理……」時,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哽咽得唱不下去。郭蘭英邊擦著臉上的淚水邊說:「我就是想為延安的老百姓多唱幾首歌。」

當中國文聯黨組書記李樹文、副書記覃志剛與赴延安采風的老文藝家來到延安文藝座談會舊址時,大家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在《講話》發源地照張相吧。這一張合影,大家的感情非常投入,因為大家要把它當做永遠的珍藏。

陝西省文聯主席、從延安走來的著名作家李若冰說起延安,臉上浮起的是少年般開心的笑容。他始終心懷延安,稱延安是自己的母親,是他的生命之泉。「寫那些關於延安的詩,我投入了很深的感情。」歷經種種生活磨難的著名作家胡征,在西安的家中接受我們采訪時,說得最多的是對延安的深情和對藝術的熱愛,而絕口不提生活對他的不公。延安時期的音樂家曾剛也時常惦念著延安。他在一首名為《念延安》的詩中寫道:陝北山河秀,延安同志親。離家常惦念,夢里也牽情。並將這首詩置於詩集《心聲錄》的開篇,對延安的深情躍然紙上。聽說采訪與《講話》有關,延安時期的藝術家張炎手、汪素華夫婦,馬上打車趕到我們正在采訪的韓維琴、常美容夫婦家中,兩對延安時期的藝術家,給我們講起延安的故事時,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期。有意思的是,退休後的韓維琴和其他一些老戰友,把當年由兩個人演出的《兄妹開荒》改為由十男十女來表演,很受歡迎,並一舉奪得首屆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賽一等獎——「蘭花獎」。老人們說,雖然節目形式變了,但《兄妹開荒》所蘊涵的延安精神沒有變。

在河北石家莊,當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員、如今已經85歲高齡並卧病在床的著名作曲家張魯一說起延安就打開了話匣子,采訪時間由原定的半個小時延長為兩個小時,讓我們采訪能否順利進行的擔心顯得多餘。而張魯已經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並且在我們到達石家莊前一天不慎摔傷了腿。面對後輩關於延安、關於《講話》的提問,張魯顯得十分興奮,如見故人。我們知道,我們的采訪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應該感謝的是革命聖地延安,以及張魯對延安的深情。

在貴州習水三岔河,幾個苗族小朋友唱著動聽的山歌、跳著苗族的舞蹈,為我們獻上美酒。遵義舞協副主席王瑚玫在與其中一個小女孩的交談中,得知她家境貧寒,當場決定捐助她。本報記者深受感動,也認捐了一個女孩。但是,當地民政部門的同志建議本報記者換一個捐贈對象,因為這兩個女孩是姐妹,如果換一個,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幫助。本報記者馬上表示,不用換,我認捐兩個!有關部門當即決定現場搞一個儀式,儀式上,本報記者認捐的那個女孩一直不說話。但當記者將捐助款交到她手中,她突然跪在記者的面前。記者被震驚了,趕緊將她扶起,勉勵她好好學習,爭取將來成為棟梁之材。此時記者發現,同行的一些文藝家已經落淚。後來同行的人們笑談,年輕的本報記者還沒結婚居然有了 兩個孩子,可謂「拉家帶口」矣。

老人以畢生精力收集關於延安的資料

我們為延安精神和優良傳統在人們心中形成一種天然的自覺傳承而感動。

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我們經過種種努力,終於找到了曾經給毛澤東鬧過秧歌拜過年的兩個老漢。當68歲的賈宜策老漢和88歲的馮志成老漢出現在我們面前,為我們講述當年給毛主席鬧秧歌拜年的情景時,我們感到歷史如在眼前。據說,賈宜策老漢經常到魯迅藝術學院舊址來,給遊人講述當年的故事。正是這種講述,讓我們感到了活生生的歷史,讓延安精神和優良傳統在不知不覺中傳承下來。而當賈宜策老漢唱起他自己創作的兩首《送給江主席的歌》時,我們發現,哪怕就是在最普通的這些老漢中間,延安精神也注入了新鮮的時代內容。

「小小紡車吱扭扭轉,搖起了那個紡車紡線線;別看這紡車小呀,力量大無邊,邊區鬧生產,打碎敵人封鎖線……」在棗園,在楊家嶺,年輕的講解員為我們唱起了反映邊區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紡線謠》。大家也跟著唱起來。唱起來的是歌謠,留下來的是精神。在山西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身著軍服的講解員田悅慧也為我們唱起了《武鄉開花調》。在隨後的講解中,她多次哽咽。講到左權在做父親不久就犧牲了時,她禁不住潸然淚下。而我們當中,多數人也早已經眼圈發紅,噙滿淚水。我們隨機采訪了一位年輕遊客:你感動嗎?他說,這樣的時候感動是很蒼白的詞語,我內心的感受無法用語言表達。畢業於山西忻州師范學校的田悅慧如今是該館最優秀的講解員,為了提高講解質量,她到全國各地采訪老將軍、老戰士,購買有關書籍。當一個年輕人以講解革命傳統為職業,並將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講解中去時,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延續。

劉偉華是延安市延川縣一個以自己的畢生精力收集跟延安有關的一切資料的老人。當我們慕名來到劉偉華的家中,才發現這根本不能算是一個家。幾平方米的一個傳達室里,除了一張床,就是滿牆、滿地的資料,各種有關延安的專題資料,擠在破舊的書櫃里,等待著人們來發掘。近年來,不少延安時期的著名藝術家都來找他幫忙,復印資料,而他也是有求必應。雖然經濟困難,家裡人也不熱心,住房也沒有著落,但是劉偉華依然投入全部心血繼續收集整理延安資料。當記者贊嘆他的資料是一個寶庫時,他說,我就是喜歡這個,希望延安時期的資料不要越來越少。

而在貴州紅軍一渡赤水河渡口所在地土城鎮,當地六七十歲的老阿婆自發地組織起來,穿上紅軍軍服,又唱又跳,給外來的遊客義務講述紅軍的故事。她們把這當作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從她們略顯蒼老的歌聲中,我們聽出了巨大的生命力。

這就是後來者對傳統的理解,和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上的自覺的傳承。

「什麼都可以被淘汰,民間文化不能被淘汰」

我們為民間深厚的藝術底蘊而感動。

當老伴用驢拉的地排車,趕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將66歲的延川剪紙大師高鳳蓮送到縣城接受我們的采訪時,我們被深深打動了。當她一邊說話一邊剪出一匹匹活生生的馬時,我們只有驚嘆。當她用一句「就是喜歡剪,拉著牲口就剪牲口,下著雪花就剪雪花」來回答我們的提問,當延川著名的布堆畫家馮山雲發表「為什麼剪得好?就是因為用心剪,沒成名之前用心剪,成名之後還用心剪」、「什麼都可以被淘汰,民間文化不能被淘汰」、「畫完了之後你最好跟農民探討,農民的評論那叫一個精彩」、「女人剪紙是生命的藝術,男人剪紙是生存的藝術」等評論,我們禁不住感嘆:與這些地地道道的民間藝術家相比,我們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還差得很遠。這些其貌不揚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大師。

更加讓人稱奇的,是由延川縣文聯主辦的一張小報《山花》。這張小報自20世紀70年代創辦以來,已經連續出版近200期。「文革」之後,由《山花》報編輯的詩集《延安山花》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後,發行達到28萬冊,並由香港三聯出版社重印,向海外發行。幾十年來,《山花》共採用稿件近5000篇,海內外不少報刊曾轉載《山花》的作品。《山花》不僅為文學愛好者提供了發表作品的園地,而且還將路遙、聞頻、陶正等一大批後來的著名作家團結在《山花》的周圍,創造了「山花奇跡」。這是黃河與黃土地所孕育的一朵民間的文藝山花,正是因為它紮根生活,所以才常開不敗。

在赤水四洞溝,陪伴我們的30多歲農民王德華,一路不停地為我們唱山歌,青山綠水間,他的歌聲打動人心。同時,他還隨手拾起路邊倒伏的竹子,根本不藉助其他工具,而是用手把竹子撕成細細的篾條,給我們編出了各種充滿想像力的竹編工藝品。

生活,真的是藝術的源泉;藝術,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而生長在民間的藝術,永遠值得我們用生命去體會。

生活,永遠值得我們感恩。

大家都願為宣傳延安精神和《講話》精神做一點事

我們為大家的鼎力相助而感動。

中國文聯黨組領導對我們「重走延安路」整個采訪方案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多向地方的同志們學習。陝西省委副書記張保慶對我們深入一線采訪的做法十分肯定;陝西省文聯黨組對我們的采訪給予了大力支持;陝西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本報陝西記者站站長蕭雲儒不僅事先幫我們策劃選題、聯系采訪對象、落實采訪用車,而且還一路陪同我們到延安采訪;陝西省文聯辦公室主任、本報駐陝西記者黃道峻全程陪同采訪,為我們做了大量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延安市委副書記張勛倉、忽培元在接待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依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張勛倉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圖片;延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曹振乾、延安市文聯主席艾生以及一大批延安的藝術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延川縣委副書記高鳳蘭在很短的時間里就為我們組織了當地各門類藝術家的座談會;延安歷史資料收集者劉偉華無償給我們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延安電視台的同行對我們的采訪活動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並於「5·23」前夕播放了專題片。本報河北記者站站長張從海和西柏坡紀念館副館長陳宋良等也為我們的采訪提供了重要幫助。山西焦煤集團黨委書記薛山、副書記李瑞林,山西靈石縣煤運公司總經理張建新、辦公室主任王洪亮,山西長治農行行長牛子良等給本報記者的山西之行提供了大量幫助。而山西武鄉農行副行長孫晉剛始終陪伴我們顛簸在太行山區的崎嶇山路中,不辭辛勞,讓我們深深感動。

所有這一切,我們不會忘記。而我們之所以得到這么多關心和幫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采訪的主題:重走延安路。大家都希望我們的采訪獲得成功,都願意為宣傳延安精神和《講話》精神做一點事情。

「這是我記者生涯中一段難忘的經歷,在我的生命中也有重要意義。」采訪組一位剛剛畢業一年的年輕記者這樣說。她的話也代表了我們采訪組所有同事的心聲。我們在那些用一生去追求理想的前輩身上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真誠、對信仰的執著。毛主席要求文藝工作者「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走向廣闊的生活。本報所在地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的「文苑」。我們從采風中得到的啟示是:作為從事文藝新聞報道的記者,也應該「走出小文苑,走向大文苑」,去捕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文藝事業的精彩和文藝家在實踐「三個代表」、發展先進文化過程中的身影,為傳播先進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8. 古物的發掘,就是生命字典的編寫,請你參觀當地的歷史文物陳列館(博物館),然後把你感興趣的一件文物介紹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台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但囿於展覽面積有限,一次只能展出3000多件文物,以三個月一次輪換,要全部展完目前台北故宮典藏的文物需要28年時間。除了在台北外雙溪的主院區,故宮現另於台灣南部的嘉義縣太保市籌建南部院區。

台北故宮的翡翠白菜又稱翠玉白菜,是在清朝時期雕刻的一個玉器,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關於翠玉白菜的文獻很少,只知道這件玉器原本置於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是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之妃—瑾妃的嫁妝。玉器的雕刻一體成形,以翠玉自然的色澤刻飾出綠色的菜葉與白色的葉柄;白菜的造型象徵女子清清白白,而菜葉上還塑有兩只昆蟲,一隻是螽斯、一隻是蝗蟲,都是象徵多子多孫之意。這塊翠玉的原料,天然含有白,綠,黃三種顏色,而雕刻時,頗具巧思的工匠,並沒有迴避黃色的翠質,而是大膽的將其留在了菜幫上,逼真地表現出白菜被霜凍後的質感,反而透露出一股濃郁的生活氣息,讓這棵白菜更具韻味。
1)翠玉白菜之尺寸為何?
長18.7公分,寬9.1公分,厚5.07公分
2)是甚麼時代之文物?
是在清朝時期雕刻的一個玉器所以是清朝
3)主產於緬甸之翡翠,英文名稱為何?
翡翠的英文名是 JADEITE或JADE,如果單指緬甸翡翠的話是BURMA JADEITE,主要成分硬玉之分子式為NaAlSi2O6
翠玉白菜=Jadeite Cabbage with Insects

4)其上所雕之昆蟲有2隻,1隻為蝗蟲,請問另1隻昆蟲是何名稱?
一隻是螽斯、一隻是蝗蟲,都是象徵多子多孫之意。

閱讀全文

與參觀中國歷史文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