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古代中國歷史三次民族遷移

古代中國歷史三次民族遷移

發布時間:2021-03-02 21:25:54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遷移是什麼

今天就與大家一起簡單回顧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看看當年我們的家族祖先的遷徙軌跡。

第一次: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裡。

中國歷史上這六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對促進民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發展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發展影響巨大,也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Ⅱ 人口遷移中國歷史上有哪三次大規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分分合合之間,必然伴隨著人口的大遷移。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因政治需要、戰亂逃難、經濟謀生等三種主要原因,產生了大大小小數十次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對民族種族融合、調整人口分布、促進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發展等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對姓氏源流、譜志文化的影響更是深遠。

Ⅲ 中國古代史上三次人口遷移是哪三次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Ⅳ 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南遷的歷程 原因 影響 啟示

我國歷史上曾進行過三次人口遷移,這三次大遷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人口遷移。所謂「人口遷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動,這種變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變動。黃河流域是中國最早的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中國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這一片地區。引起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戰亂、移民支邊和自然災害等,但戰亂往往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人們為逃避戰亂地區而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下面分別對三次人口南遷情況進行介紹: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第一次人口南遷高峰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特別是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西晉的「永嘉之亂」,黃河流域戰火連綿,長時間的戰亂對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災難,嚴重的破壞了人們經濟生產,北方人民為逃避戰亂不得舉族南遷,對於第一次的南遷描述,史稱「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第二次人口南遷高峰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國力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後達到鼎盛,在這段鼎盛時期內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軍事制度——府兵制逐漸遭到破壞,由於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逐漸被日益盛行的募兵製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軍隊開始變為私人武裝,很快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節度使,致使唐朝的軍事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形成條件,「安史之亂」致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被迫南遷,對於戰亂後的人口遷移的描述,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亂時期——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亂」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混戰,南方相對安定,人們紛紛南遷,但這一時期的南遷規模不及「靖康之亂」後的人口遷移規模。由於宋代統治者實行的是「守內虛外」的政策,同時宋朝國內的冗官、冗兵、冗費,以及由此帶來的積貧、積弱,是構成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亂」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亂」後,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戰亂又起,隨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對於這次南遷的描述,史稱「高宗南渡,民從之者如歸市」。

人口南遷對於南方地區的影響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不僅增加了勞動力,有利於開墾荒地,而且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刺激的南方經濟的增長,為南方農、工、商各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伴隨著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所帶來的是中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自東漢末年,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兩宋最終完成。由於北方較南方戰亂較多,所以北方的經濟特點一般是反復的破壞和恢復,而南方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其經濟特點是持續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民為避戰亂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遷的歷程,北方人民的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地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繼續發展,「安史之亂」後伴隨著第二次人口南遷,南方經濟迎來了第二次飛躍,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史稱「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愈加明顯。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靖康之亂」後,隨著第三次的人口南遷的高峰出現,南方的糧食產量、農業技術、手工業技術與規模、商業貿易、城鎮數量都超過了北方,江浙一帶已經成為全國糧倉地帶和最大的紡織中心和商業中心,同時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進程也終於完成。
北方人口南遷者絕大多數為勞動人民,他們來自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黃河流域,擁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經驗。從《呂氏春秋》、《管子》、《汜勝之書》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獻資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戰國秦漢至兩宋時期,黃河流域的生產技術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相比同一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區則要落後的多,北方人口南遷將黃河流域的先進生產技術與工具帶到長江流域,必然推動這一地區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不論在質或量上方面均發生顯著的變化。有些南方地區開始實行區種法,並開始採取輪作復種制。這些進步雖不能完全歸功於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帶來的文化影響的突出作用,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的。
勞動是財富生產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大量的生產力。在南遷過程中,能夠順利到達南方地區並且能生存下來的,多為一些青壯年,他們能夠承受一路南遷的顛簸與艱辛,同時他們也是廉價的勞動力。當時南方的士族地主階級具有從事土地開發的強烈沖動和積極表現,他們迫切要求開發江南,建立強大的經濟基礎,以增強南方的軍事力量。北方南遷人民來到南方地區後,兩手空空,一無所有,而政府無法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所以士族有需要勞動力來尋覓開發山川澤林的積極性,南遷人民有需要解決生計問題的積極性,在這兩個積極性的推動下,經過長期艱苦卓越的奮斗,終於使南方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人口南遷的意義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和其所帶來的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是南方地區逐步開發、發展的歷程,它改變了黃河流域「一枝獨秀」的歷史現象,使南方擺脫了「荊榛遍野,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經濟得到飛躍發展,進而後來居上,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對中國經濟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向南傳播,進而向邊疆地區滲透,使各地經濟的發展趨於平衡,並且南方經濟的發展也拉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同時,人口的南遷,促進了我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別是中原地區漢族人民遷居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少數民族內遷到內地,使各族人民交錯雜居,接觸頻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豐富了各族經濟文化生活,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人口的南遷使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趨於平衡、合理,改變了古代人口布局,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建設。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對於當代我國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格局產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大意義。

Ⅳ 中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1、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是從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人口遷移到南方,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為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礎。

2、發生在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造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被大量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地區,到五代時南方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3、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是從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兩宋時期,北民的進一步南遷,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

(5)古代中國歷史三次民族遷移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三股最大的移民浪潮

1、闖關東

關東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也稱關外。清軍入關後,長期對東北實行封鎖,嚴禁漢人進入,使得土地肥沃的東北人丁零落,甚至形成大量的無人區。

19世紀,黃河下游災難頻發,成千上萬逃荒的農民為了生存,冒險進入東北,這成為「闖關東」的開始。1860年,沙俄侵入東北,清政府被迫開禁放墾以增強防衛,河北、山東等地的農民大量湧入東北墾荒。到1931年,闖關東的山東人就已達1000多萬。

2、走西口

走西口的主要是河北、陝西、山西人,而山西人所佔的比例最高。清代以來,土地貧瘠加上天災不斷,使得成千上萬的晉北貧民與商人背井離鄉。他們或向西遷移,經殺虎口進入蒙古,或向東進發,過大同後經張家口進入蒙古。

走西口直接導致晉文化傳播到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使得當地單一的游牧文化變成了農耕並舉的多元文化。

3、下南洋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從漢朝到明清時期,每當新老政權交替之時,不堪戰亂的百姓與沒落的權貴都會紛紛移居海外,東南亞因為易於到達而成為中國移民出國的首選之地。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人下南洋則是為了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當時英荷殖民統治下的南洋諸國為吸引華工,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

比如給移民免費土地、臨時住所、交通工具,甚至免費的食物,許多中國人,尤其是華南各省的老百姓,或拖家帶口,或單身一人,滿懷著希望與夢想來到南洋。

Ⅵ 中國古代三次移民的影響

一 中國古代移民的方向及原因
(一)從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區遷往人口稀少的邊疆地區。
在古代歷史上,伴隨中原地區每一次戰亂,黃河流域的人民就開始遷徙,他們中大部分遷向南方,但也有少部分向北方遷去,比較有影響的有唐末和元初。前者在安史之亂後一直持續到北宋初期,在唐朝的北部邊境的居民為躲避戰亂,紛紛北遷,這些人帶去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特別是契丹族的發展;後者是從南宋到元朝初期,中原人大量遷徙邊疆,這次遷徙,形成了我國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另一種情況,為了鞏固邊疆,封建政府有組織地移民邊地。最有代表性的是秦朝向河套地區的大量移民,比如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這些措施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既鞏固了西北邊疆,也帶去了中原的先進技術,促進了河套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明初,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也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從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遷往人口稀少的江南地區。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黃河故道中、下游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代中國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漢之際,此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大體保持在80%左右。東漢末年至三國末年前後九十年間,中原地區戰亂頻多,此地區人民紛紛向相對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戶口,十不存一。
發生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這次戰亂雖僅持續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南遷的中原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的狀況。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再次導致中原人民南遷,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可與歷史上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相伯仲,其結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最終完成了中國人口、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從此中國社會便進入南盛北衰的階段。
這一類型的移民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移民,主體是漢族。其遷徙的原因主要有:
① 逃避戰亂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如東漢到兩晉時期、唐末安史之亂後以及南宋到元初的北民南遷,都主要是這一原因。
② 自然環境的變化
北方黃河流域長期開墾,生態破壞較嚴重,而當時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較好,氣候適宜。以關中為例,據《中國古代史》載:渭水上游的隴山山脈,在秦漢時代一遍蔥籠。秦嶺及其北麓被人稱「陸海」。然而,由於對森林的大量砍伐,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唐代以後,渭水的流量明顯減少,航運不見記載,森林蹤跡全無。關中如此,其他中原地區的環境問題同樣十分突出。所以南方相對好的自然環境就吸引諸多北方人民南遷至長江流域。
③ 人民心理。
擁護正統的王朝,是中國古代人民的特別的心理,在中原王朝南遷後,北方人民也會抱定正統心理追隨到南方,最明顯的是東晉時期和南宋時期的北民南移高潮。
(三)從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遷往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
漢族政權為壯大己方實力,經常招募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入內地。比如三國鼎立時期,為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
北方少數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穩定性,黃河流域先進文化對北方民族的強烈誘惑力,使北方民族經常南下,特別在天災人禍的時候,大量少數民族南下西北和華北地區,迅速與當地漢族融合,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當北方民族政權在黃河流域建立了統治後,也往往會出現一個邊疆民族南遷黃河流域的高潮。比如北魏遷都洛陽、契丹奪取幽雲十六洲、金滅北宋、元朝定都北京以及滿清入關等這些重大事件後,往往出現一次大的民族遷移高潮。
二 中國古代典型的移民
1 北民南移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最早是北方的黃河流域,直到秦朝,南方廣大地區仍然十分落後,很多地方在農業上採取刀耕火種,生產力極低,即使是西漢初年的文獻,也有大量的南方落後的記載。《淮南子.主術訓》有「夫民之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鹽鐵論》有「百姓木耕手薅,衣食不足。」這些記載,與當時繁華的北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移民改變了這個狀況。
中國古代向南方大規模的移民,有三次特別重要。第一次是秦朝,這次的移民,揭開了開發南方的序幕。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滅掉六國後,繼續向南方用兵,征服了越族地區,打到南海邊上,在那裡設置郡縣,歷史上第一次對珠江流域實行了有效的統治。為了加強對這里的管理,秦始皇還遷徙了50萬中原人到這些地區,與越族雜居,中原的鐵器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隨之傳入珠江流域,這些措施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不過,這次遷徙是政府的主觀行為,加之秦朝的暴政和很快的滅亡,所以對南方經濟影響不是很大。
第二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次移民,促進了南方經濟的極大發展。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軍閥混戰,一遍狼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當時中國北方的真實寫照。而江南地區則相對比較安定,因此,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北方人民的南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為南方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三國的吳國,致力於對南方的開發,南遷人民和當地山越族人民一道,共同開發江南地區,到三國後期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三國志.陸遜傳》載:江南地區「膏腴兼倍,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棉」。隨著經濟的發展,世家豪族勢力也壯大起來,對中國4--6世紀的政治局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晉後期開始,北方再次大亂,先是十六國紛爭,後是北朝不斷的更迭,北方各族人民受到少數民族貴族的殘暴統治。於是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從而進一步帶來了北方農業的最新技術,也充實了當時南方迫切需要的勞動力。
南方政府對北來的人民最初採取僑立州郡的政策,後來統治者為了擴大剝削范圍,推行「土斷」政策,即把北方流民和當地居民的戶口編在一起,不管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要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這在事實上就承認了北方移民的合法地位。
在南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南方經濟有了飛躍的發展,《宋書》載:姑蘇「良田美跖,哇畝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綉」;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收,則數歲忘飢」。東晉財政收入主要靠三吳(吳郡、吳興、會稽)地區提供。
在南方進一步開發的過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學習,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於是,一向落後的江南經濟逐漸追上了北方的水平,南貧北富的局面開始扭轉。正因如此,隋滅陳統一南北後,才有必要開鑿大運河,把南北經濟聯系起來,在這個基礎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封建經濟齊頭並進,使全國范圍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普遍發展,這樣,才產生出了比兩漢更為強大的封建王朝--唐朝。不過,此時的南方,經濟實力仍然沒有超過北方,北方仍然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第三次是南宋時期,這次移民,使南方經濟完全超過了北方。
宋室南遷後,金政權統治黃河流域,北方人民再次飽受戰亂的痛苦,加上擁趙興宋的正統心理,人們又紛紛南遷,據記載,1159年時,南方人口為1684萬,到1179年,人口達2950多萬,在短短二十年內,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南北人民共同努力,進一步發展了南方經濟。
農業有了更大的發展。「蘇湖熟、天下足」。棉花開始在南方大量種植,梯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大大提高。
手工業進一步發展。棉紡織業興起,造船技術明顯進步,海船有較大的抗風力,而且還裝有指南針。
海外貿易繁盛。有泉州、廣州、明州等三大港口,海外貿易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發展起來。
 到這個時候,終於完成了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從此,我國南方的經濟超過了北方,直到現在。
2 移民入川
秦滅蜀國、巴國之後,將六國的工商富豪和工匠等「秦民萬家」遷入四川,以一戶四、五丁口計,約四、五萬人,此次移民促進了巴蜀冶鐵工業的發展,這是第一次移民入川。
從西晉末年開始,全國性的北方人口南遷,在這個時期,鄰近四川的陝西、甘肅等移民多因逃荒從秦嶺大量進入四川,這是第二次移民入川。
至北宋初年,因北方有強大的遼朝,又發生了全國性的北民南遷,在這個時期,陝甘移民大量入川,至北宋後期,四川人口已經超過了以前的漢代和唐代,也超過了以後的元代和明代,這是第三次移民入川。
到了元末明初,由於數十年的戰亂,大批湖廣(即今湖北、湖南和廣西的一部份)鄉民和部份安徽、陝西軍民留寓四川,標志著移民來源發生了首次以南方人口居多的變化,這是第四次移民入川。
清代前期有十餘個省的移民入川,因為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湖北、湖南在當時又歸湖廣省管轄,故稱為「湖廣填四川」,移民人口達100多萬人,這是第五次移民入川。
清代移民入川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移民活動。開始於順治末年,高潮迭起自康熙中葉至康熙年間,嘉慶年間是尾聲。四川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的特點均是遷入,無大遷出,這種人口遷移的特點對四川文化的影響意義特別深遠,四川文化呈現出以會館為依託的多元化的特點。大量的外省移民,不僅使四川人口迅速增長,而且使四川成了「五方雜處」的移民省,徹底改變了四川社會的生存主體結構。
三、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影響
(1) 促進了中華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
北魏時期,在幾百年民族交流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元朝初期,大量內地人遷往邊疆,邊疆居民遷往內地,由「漢人」取代了「契丹人」、「女真人」。中華民族的融合再一次形成高潮。
(2) 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族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以移民入川為例。明末清初的大戰亂,四川大部分地區十室九空,十不存一,土地荒蕪,民生凋敝,大量的移民奉旨或者逃荒,或者自願(經商、遊宦、習醫等)入川,改變了整個四川的人口經濟、風俗民情諸方面,其影響勝過歷史上多次的移民四川的大活動,奠定了現代四川諸生活的由來與根基。比如,川劇發展至今日的局面,就是移民文化與當地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的結果。明代四川土戲與昆劇入川形成的昆川混雜,秦腔入川及彈戲的形成,徽調入川及川胡琴的誕生,都給川劇形成空、高、胡、彈、燈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礎;移民們還從故土攜來優良的物種和先進的耕作方式,比如甘蔗、辣椒、番薯等的引進,就極大地推進了四川農業經濟的發展。由於優良物種的成批種植和引進,一些地區甚至形成了特色經濟與產業。最著名的例子是內江因甘蔗和蔗糖技術的引進而號稱「甜城」,攀枝花也因木棉的引進而名噪四川。戲迷們知道,川劇的形成也跟其它省份的地方劇種有著親密的關系。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如上文所述,今天的江南,繁華錦秀,物產豐饒。但在秦朝以前,這里卻是中國最落後的地方之一。中國南方的繁榮,是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與南方各民族人民辛勤勞動二者相結合的產物。南北人民共同的努力,描繪出了今天的的魚米之鄉。
(4)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從表中看出,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口分布逐漸合理。

Ⅶ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移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Ⅷ 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的起因、意義

1、永嘉之亂:包括五胡亂華、八王之亂、五代十六國。北方地區連年戰亂造成這期間造成大量漢人南遷。

意義:這次南遷使北方的漢文化和南方的少數民族融合,也促進南方經濟發展。

2、唐末藩鎮割據:地方勢力過大,造成了北方的連年征戰,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

意義: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3、靖康之難:靖康二年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變。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的統治被迫舉族遷移。

意義: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各地人民,南方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發展水平,空前提高。

(8)古代中國歷史三次民族遷移擴展閱讀:

宏觀的講,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古代史跨越幾個朝代,持續數百年的重要歷史現象。當然,這個發展過程主要分幾個階段。

秦漢以前,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唐代安史之亂後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經濟得到穩定發展。

到了兩宋時期,南方最終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到了兩宋之際,經濟重心南移全面實現。南宋能夠在臨安建都,說明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已經確立。

實際上南方經濟重心的確立,取決於由北方遷徙而來的掌握比較先進生產技術的勞動者的大量增加、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條件的相對優越性。

Ⅸ 中國古代三次民族融合的時間

第一次:春秋戰國抄時期。
黃河流域的蠻、夷、戎、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融合。並於秦漢華夏族發展成為漢族,這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第二次:魏晉南北朝。
我國北部、西部的匈奴、氐、羌、鮮卑、羯、烏桓等民族遷入內地,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第三次:五代十國、遼、宋、金、元。
北方的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加強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加速封建化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古代中國歷史三次民族遷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