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屈辱歷史(300字)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我最近版看了一本書,名為《列強的罪權惡》,他揭露了帝國之一的罪行,剖析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遭受苦難的根源。
圓明園是列強罪惡的鐵證之一。在它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記載著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奇恥大辱。圓明園本是我們中國的奇跡,可英法聯軍侵佔了我們的圓明園,不,是掠奪了。想起這件事,心中不覺激盪起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說到圓明園,我又想起了我們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南京條約》。那是我國禁煙大臣林則徐種下的果子,但也不能說是他的錯。他是一個大忠臣,他禁煙也是為了國家的富強。只是那群強盜太可惡了,不講一點道理。《南京條約》使我們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
我,作為炎黃子孫,21世紀的主人,就應該立下用自己的雙手與血汗,使祖國繁榮昌盛的遠大志向。在這本書里,它記錄了一個個恥辱,更把思考留給了我們。然而,愛國,報國,不能只掛在嘴邊,應該落實在實際行動上,否則,就只能營造出虛無飄渺的海市蜃樓。俗話說的好,光說不練假把式。
Ⅱ 中國屈辱歷史的資料
成為第2位粉絲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我國共與列強簽訂了近條不平等 條約,每一條都是我國被欺負侵略的證據。 恥辱有哪些光列舉是沒有用的,而且也很難做到全面,以戰爭宏觀的 角度,我國在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賠償英國軍費白銀 2000萬兩,被迫開放5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賠償軍費白銀給英法各800萬兩, 開放營口、天津、大連、南京、鎮江、淡水、台灣、汕頭、瓊州等 11處為通商口岸,拆毀大沽至北京的炮台。在此期間英法聯軍攻佔 北京,掠奪並焚毀了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
1867年日本挑起戰爭侵略台灣,被台灣軍民擊退,就是這樣,腐敗 無能的清政府還是賠償了日本軍費50萬兩 1877年中法戰爭爆發,中國軍隊節節勝利,法國戰敗,而中國「不敗而敗」。簽訂中法條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佔領,允許法國將鐵路修進中國內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索取軍費白銀兩億兩,割佔中國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島。日本商船可以進入重慶。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肆屠殺,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賠償10國白銀共9億多兩,分36年還清。中國政府保證嚴厲鎮壓一切反帝活動,懲辦對鎮壓不力的官員。在這次空前的浩劫中,慈僖竟然厚顏無恥地向列強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表現了她投降賣國的奴才嘴臉。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戰場竟然設在中國,清政府表示中立,無數中國人在這樣列強爭奪中國領土的戰爭中喪生。
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侵佔東三省,並向中國內地步步侵略。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傷亡人口3500多萬人。
1950年朝鮮戰爭中國傷亡100多萬,但最後我們贏了。 朋友,這就是我國1840~1949百年國恥的梗概,南京大屠殺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富強了,才能讓這樣的悲劇不會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
Ⅲ 中國的恥辱歷史事件有哪些要按時間順序。急啊
1、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
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2、旅順大屠殺
旅順大屠殺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佔領軍於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於遼東半島的旅順。
日軍攻佔旅順後,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屠殺,死難者可能達2萬人,只有埋屍的36人倖免於難,後經考察,生還者800餘人,這就是震驚世界的旅順大屠殺。
3、八股聯軍侵華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4、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5、珠海三灶島慘案
1938年1月17日,日軍6000多人在三灶島蓮塘灣登陸。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在島上平毀村莊,修建機場,設立以騰田中將為首的海、陸、空司令部,把三灶島變成侵略華南的軍事基地,從農歷三月開始,日軍在島上進行血腥大屠殺。
農歷三月十二日,洗劫魚弄村,386人遭槍殺;十三日,燒毀了上表、定家灣等36座村莊和164艘漁船,他們強奸婦女,殺戮兒童,在全島施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
十四日,又將抓來的男女老少2000多人分別在草塘沙崗、蓮塘灣沙灘、石灣關帝廟前、魚林先鋒坑、青灣等地進行毆打和集體槍殺。
短短3天內,島上北部村落被焚為焦土,屍橫遍野。在三灶島淪陷8年中,日軍共計殺害我國同胞2891人,餓死3500多人。
日軍同時還將從朝鮮、台灣以及萬山、橫琴等地抓來修建飛機場的3000多名民工秘密處死。日本投降後,逃離的群眾陸續返島,他們將死難同胞的骨骸葬於上茅田村東,1948年由當地華僑和港澳同胞共同集資修建了萬人墳。
"萬人墳"建有"三灶島'三·一三'死難同胞紀念碑",牌坊上橫書「悲恨長天」,對聯為"日偽凶狂血灑人間千載憤,中華抗暴氣壯山河萬古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燒圓明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順大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京大屠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灶島慘案
Ⅳ 中國的屈辱歷史
1842/8/29,《南京條約》簽訂
1856/9/2,天京變亂,韋昌輝突襲東王府
1926/9/6,英國製造「萬縣慘案」
1901/9/7,《辛丑條約》簽訂
1894/9/15,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1894/9/17,黃海戰役,鄧世昌、林永升殉國
1931/9/18,「九一八事變」
1898/9/21,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還有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的……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歷史終歸是歷史,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歷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歷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歷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到哪裡去」。
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面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復興的開始 ,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採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歷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游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錯誤。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在沉沒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賈國榮:《冰心的遺憾》)。
「歷史的災難無不以歷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只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歷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歷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歷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歷史認知關繫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歷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歷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歷史教育的延誤、式微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歷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吶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歷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歷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歷史教師,立志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歷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歷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歷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只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嘆,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將會給你一個制高點。歷史有兩種歷史,一種是客觀的歷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歷史。客觀歷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歷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嘗不無益處。叩問歷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歷史消失的只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歷歷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裡」,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可以說歷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兩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八國聯軍
甲午中日戰爭(二十一條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皇菇屯事件
旅順大屠殺
偽滿洲
七七事變
南京大屠殺
九一八事變
淞滬會戰
抗美援朝
越南
抗美援越
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野蠻轟炸
海南撞機事件
東海油氣爭端
釣魚島
Ⅳ 中國近百年屈辱史
1840年到1842年鴉片戰爭和1842年《南京條約》主要人物:林則徐,關天培,道光皇帝,琦善等,英國方面:義率,普鼎查等
1856年到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1858年的天津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以及1860年火燒圓明園。主要人物:中國:曾國藩,李鴻章,恭親王,咸豐皇帝,慈禧,洪秀全,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等英法方面:額爾金勛爵和戈羅等(分別為英軍和法軍統帥)
1883年到1885年中法戰爭。主要人物:中國方面:李鴻章。馮子材,劉永福,劉銘傳(台灣知府),慈禧,光緒皇帝等,法國方面:李維業,孤拔,巴德諾,費茹里等
1894年到1895年甲午戰爭,主要人物:中國方面:李鴻章,慈禧,左寶貴,葉志超,鄧世昌,林永升,林泰曾,劉步蟾,丁汝昌,徐驤,丘逢甲,劉永福,光緒等。日方: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伊東佑亨,東鄉平八郎等
1931到1945年,抗戰以及1937年南京大屠殺,主要人物,中國方面:蔣介石,溥儀,張學良,楊靖宇,馬佔山,傅作義,張治中,何應欽,佟陵閣,趙登禹,李宗仁,衛立煌,陳誠,薛岳,孫立人,戴安瀾,羅卓英,杜聿明,張自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劉伯承,左權,葉挺,項英,劉少奇,陳毅等。日方:峪仁天皇,重光葵,東條英機,松井石根(南京劊子手之一),谷壽夫(南京劊子手之一)向井敏,野田岩(南京淪陷後進行殺人比賽的劊子手),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岡村寧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