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最早發現鑽石是在清朝多少年間
我國最早的鑽石開采地湖南沅水地區 清朝道光年間(1820-1850)湖南西部農民在沅水流域淘金時先後在桃源、常德、黔陽一帶發現鑽石
② 我國金剛石/鑽石產地發現的歷史及現狀
圖2.1 重達101.4695ct的蒙山5號金剛石晶體
Figure 2.1 The No.5 Mengshan diamond crystal weighing 101.4695ct
中國出產金剛石的記載是在明朝(1488年),湖南沅水流域的農民在淘砂金時就常淘到金剛石,山東郯城地區明朝時也有金剛石的發現。20世紀20~30年代,山東膠縣七寶山地區也發現過金剛石。1917年編寫的《臨沂縣志》記載:「金剛石有明凈如水而無色者,有白黃紅綠諸色者用於寶飾,小者可劃玻璃,往往揀而得之,不恆有。」(葉寅生,1997)。其後,最重要的一些發現包括:1937年,山東農民羅振邦在郯城金雞嶺翻地時偶爾發現了重281.25ct的金剛石,淡黃色,晶形似一隻剛出殼的雛雞,結合產地其被命名為「金雞鑽石」;1939年,也是在山東的郯城,又有人拾獲了一顆重218.75ct的金剛石(白立侖,1997),後來,這兩顆金剛石據說均被日軍駐臨沂的顧問掠走,至今下落不明(塗懷奎,1998)。1965年,山東省地質局809隊在山東蒙陰常馬庄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原生金伯利岩型金剛石礦床「紅旗1號」;1971年6月,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隨後確定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1977年12月21日,山東省臨沭縣岌山公社常林大隊村民魏振芳在田裡發現一顆淡黃色,重158.786ct的天然金剛石,引起轟動。該晶體呈八面體、透明,屬寶石級鑽石,被命名為「常林鑽石」,是中國目前可見最大的鑽石(走向世界,2009)。70年代末,復州河城的金剛石砂礦發現一顆無色透明的寶石級金剛石,重10.8ct。1981年8月15日,山東臨沂縣郯城陳埠礦區發現一顆棕黃色124.27ct的巨粒金剛石,晶體呈立方體與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命名為「陳埠1號」。1983年11月14日,山東蒙陰王村礦區勝利1號金伯利岩筒中發現了一顆淡黃色透明119.01ct的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1號」。1986年,湖南沅水流域的桃園縣群眾挖到一顆不規則橢圓形,透明度較好,重43.15ct的金剛石,其後湖南的農民還挖到過一顆重62.1ct的金剛石。1991年於瓦房店發現「嵐崮1號」鑽石,這是遼寧發現最大的一顆透明寶石級鑽石,重60.15ct,呈八面體。2006年5月27日,山東蒙陰建材701礦在勝利1號岩管生產線上選出一顆呈拉長八面體晶形、重達101.4695ct特大金剛石(圖2.1)。表2.1為部分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晶體。
表2.1 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Table 2.1 Diamonds above 2g(10ct)found in China
自發現中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床「紅旗1號」,到1977年,基本探明了山東常馬庄、王村、西峪、頭寸和紅喜庄5個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原生礦床;此後數年,山東陸續發現60餘個金伯利岩。
1971年,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繼而發現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包括幾十個岩體,其中最富的品位為1.6ct/m3)。其後,至1980年又探明了30號、42號、50號、57號、68號和74號等6個具有工業價值金剛石原生礦床。1992年遼寧省地礦局地質6隊,採用金剛石重砂測量和高精度地面磁法測量新技術,在遼寧瓦房店嵐崮山地區發現了3個新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2009年,遼寧地質隊又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在瓦房店位於110號岩管東側下方找到一個金剛石儲量大約在21×104ct的中型金剛石礦(中國新聞網,2010-1-21;東北新聞網(沈陽),2010-02-05)。
1990年10月,湖南寧鄉縣雲影窩地區含金剛石的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至今,該區已發現了25個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脈)。經對6個岩管進行采樣選礦試驗,在4個岩管中發現了65顆微粒金剛石,這些發現雖然不具經濟意義,但為揚子地台金剛石的找礦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表明我國南方原生金剛石的成礦條件良好並具備較為廣闊的找礦前景(王仲會,1998;梅厚鈞等,1998;張培元,2001)。
圖2.2 中國三個主要金剛石 / 鑽石產地的大地構造區位及金剛石 / 鑽石發現情況
( 據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等修改 )
Figure 2.2 Geotectonic locations and diamond exploration situ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diamond fields in China
(After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至今,我國目前已基本查明了遼寧、山東、湖南、江蘇等省金剛石原生礦床與砂礦金剛石礦產資源的儲量(金剛石/鑽石產地及分布見圖2.2)。截至2000年年底,中國保有金剛石儲量2295×104ct,在世界上30多個鑽石產出國中大約居第10位。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我國年產金剛石約(10~15)×104ct,但在2002年前後,遼寧50號岩筒的金剛石開采基本結束,2009年以後山東蒙陰勝利1號岩金剛石的產量和質量也開始下降。實際上,最近兩年國內金剛石的產量已經很難統計,較為重要的可能是湖南省沅水流域間歇性的金剛石砂礦開采,農閑期間,有大小規模不等的淘砂機在4~5個地區進行鑽石砂礦的開采,有些開采點一個點的淘砂機就可達5台(圖版Ⅰ),每天可以有上百克拉的產量,但總體上估計年產量不會超過10×104ct。
③ 鑽石最早出現在我國的那個朝代
中國的鑽石歷史不知從何時開始的,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定論。在中國最古老的詩歌《詩經》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記載,許多學者認為這「他山之石」就是金剛石。此後在《列子》、《海內十洲記》中都曾記載過「刀長有咫,切玉如泥」的昆吾刀劍,如果記載詳實的話,那麼這昆吾刀劍很可能就是以金剛石製成的。但以上記載和由此而得到的認識均只是人們的猜想,無法得到明確的定論。有史可查的明確有關鑽石記載最早是晉的《起居注》:「咸寧三年,敦煌上送金剛,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此後在《魏書》、《隋書》和《北史》等典籍中也都提及波斯擁有較多的鑽石。可以看出,中國最早的鑽石不是來自中國,而是來源於印度。
目前,我國遼寧的瓦房店、山東的蒙陰及湖南的沅水流域,都是鑽石的重要產地。1983年,我國探明的鑽石儲量已居世界第六位,目前我國的鑽石產量佔世界前十位。1977年12月21日,山東臨沂縣常林村的一位農村婦女在耕地時發現了我國現今最大的「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比一般核桃稍大),現今儲存在中國人民銀行的國庫中。我國發現的100克拉以上的鑽石共有4顆,均是在山東發現的。我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1.4兩,摺合218.65克拉,1936年產出於山東沂沭河畔。鑽石晶瑩無暇、色澤金黃,取名為「金雞」鑽石。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侵華日軍搶走,至今下落不明。1981年8月發現「陳埠一號」重124.27克拉。
④ 鑽石何時在中國發展的
世界上首枚鑽石大約是產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是在印度的一條叫克里希納的河谷內發現的。直到十八世紀之前,巨富的印度歷代君王是世界上唯一的供應者。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印度一共生產了約300萬克拉的原鑽。這也是鑽石為什麼以"克拉"作為計量單位的原因。古印度生長一種奇特的樹, 這種樹每顆樹籽的重量基本相同,每粒正好是0.2克。 由於鑽石稀世罕見、重量有限,聰明的印度人便用這種樹的樹籽"克拉"作為鑽石的重量單位。鑽石的重量計量單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克拉=100分。
在13世紀的歐洲,鑽石是皇室貴族的專利品,佩帶鑽石是皇後、公主們的特權。法國國王查理十七世的情婦愛麗絲·蘇慧是第一位打破這種傳統的女子,她從國王那裡獲贈一顆鑽石,並在公共場合佩帶,鑽石從此進入民間。
15世紀是鑽石與愛情結緣的里程碑。巴根地公爵查爾斯愛鑽如命,喜好收集鑽石,他女兒瑪麗與奧地利大公訂婚時獲贈一枚鑽戒,成為歷史上第一枚訂婚鑽戒。其後,鑽石便成美麗及永恆愛情的象徵,也因此而俘獲了無數女人的心。
16和17世紀,浪漫的法國人獨領鑽石新潮流。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項鏈鑲有11顆大鑽石,他的王後嘉芙蓮除喜歡鑽石首飾外,還將鑽石粉末摻入食物中將政敵毒死。歐洲歷史上相傳的"篡位粉"可能指的就是鑽石粉末。鑽石粉是否有毒仍未被考證,極有可能是古人故意編造謊言,以防礦工將鑽石吞入體內行竊。路易十四執政期間,鑽石在法國的流行達到頂鋒。他的皇宮內擺滿珠寶玉石,全身上下鑽石閃閃。 據說他以國家名義購買了109顆重達10克拉以上的鑽石、273顆重量為4至10克拉的鑽石。最著名的要數從寶石巨商手中購回的44顆大鑽石,其中包括一顆112克拉的法國藍鑽。
受法國影響,俄羅斯沙皇將鑽石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彼得大帝1724年為皇後加冕時, 皇後冠上鑲有2500顆鑽石。
英國王室與鑽石也有一段難解之緣。享利八世是鑽石收藏家,1558年至1603年, 用鑽石原石鑲成的八角結晶體戒指時髦一時,頓成風尚。同時又掀起用鑽石在玻璃窗上刻情書的熱潮,鑽戒一度被稱為刻字戒指,甚至伊麗莎白一世本人也在一塊玻璃上與沃爾特爵士詠詩談心, 傾訴哀腸。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當時王室擁有2500顆鑽石供她使用。
美國人對鑽石的興趣比歐洲人晚多了,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才時興鑽石首飾, 並將它作為愛的永恆信息。這一切完全是由鑽石大王哈里·弗雷德里克·奧本海默創造的,他是把戴比爾斯公司從19世紀帶到20世紀的歐內斯特·奧本海默爵士的兒子。美國人後來居上,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發起的以"鑽石是永恆的"這句廣告語聞名於世的促銷運動。據說鑽石巨商布雷迪擁有2萬顆鑽石;出版業巨子普利策在一次法國皇室珠寶拍賣會上買到一條鑲有222顆鑽石的項鏈送給他的妻子; 著名影星瑪麗蓮·夢露、伊麗莎白·泰勒都與鑽石有一段美麗的故事,而美國老百姓對鑽石也是感情深厚,當世界名鑽在紐約展出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在雨中排隊,等候參觀。
在日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佩戴婚戒的人還不到人口的1%,後來,戴比爾斯發起的一場朴實無華然而持之以恆的促銷運動,使日本近70%的新娘佩戴了鑽戒。
西德人是另一個容易受廣告宣傳影響的消費群體。1967年以前,西德的新娘大多喜歡佩戴由兩個金環重合而成的婚戒,於是戴比爾斯推出了"三環鑽戒"的新概念,即給"雙環戒"增添一個鑲鑽石的第三環。這一新概念使西德變成世界上第三個最大的鑽石消費國。
中國最早關於鑽石的記載是西晉時的作品,《列子·湯問》提到輥鉻之劍,和漢代「十洲記」提到的切玉刀。這些刀劍都鑲有鑽石。
訂了婚的女士們將戒指戴在左手無名指上的傳統,可追溯到早期的埃及人,他們相信愛情之脈從心臟直接通到左手無名指的指尖。透過一隻簡單的單粒鑽戒,鑽石為世上無數男女傳達了心中的情愫,散發出永恆的愛火。從結婚,到結婚周年紀念日,相愛的男女都用鑽石來表達情意,一隻鑲滿鑽石的圓形戒指,說的是"我倆的愛情沒有盡頭",代表永恆之愛(這個源自西方的傳統亦為東方人所接納),時至今日,人們以鑽戒作為愛的獻禮已蔚然成風。人們還將結婚60周年或75周年稱為鑽石婚,也將鑽石作為四月的生辰石。
數十億年前即誕生在地殼深處的鑽石,一直是無可比疑、不容超越的代表,並因為它的堅硬和美麗而價值不凡。鑽石是經得起時代變遷的古老寶藏,幾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永恆之愛的象徵。傳說中,邱比特的箭端鑲了鑽石,所以具有神奇的魔力!正因為它的光芒凌駕超越於任何寶石之上,古希臘人相信鑽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鑽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在梵文中鑽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藉以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現代科學的發展才告知人們鑽石並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
⑤ 中國最大的鑽石最早發現在哪裡
金雞鑽石是中國發現的最大鑽石,重281.25克拉,於1937年在山東省郯城縣李庄鎮發現,後被侵華回日軍駐臨沂縣的顧答問掠去,至今下落不明。
第二大是常林鑽石(ChangLin diamonds),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顆天然鑽石,於1977年12月由農民魏振芳於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常林村發掘
⑥ 中國古代有鑽石嗎
有的但不如今日鑽石如此絢麗,因為鑽石的光彩奪目需要很高的切割技術,古代的切割技術不行吧
⑦ 中國最大的鑽石最早發現在哪裡
我國最早的鑽石開采地湖南沅水地區
清朝道光年間(1820-1850)湖南西部農民在沅水流域淘金時先後在桃源、常德、黔陽一帶發現鑽石,當時鑽石主要用作補瓷器用的鑽頭。
湖南省於1952年成立金剛石找礦勘探隊,1958年在湖南常德建立中國第一家金剛石開采企業601礦。湖南金剛石儲量、產量都不大,年產量2-3萬克拉,最高達5萬克拉,寶石級佔60-80%,發現最大鑽石重62。10克拉,1992年銷往國外。
9、 我國大鑽石的產地山東
1936年1月在山東郯城金雞嶺發現重281.25克拉黃金色大鑽,命名"金雞鑽石",抗日戰爭時期下落不明。1977年12月在山東臨沐縣常林村發現重157.786克拉,淡黃色鑽石,命名"常林鑽石"現存中國人民銀行。1981年8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重124.27克拉鑽石,命名"陳埠一號"。1983年11月在山東蒙陰發現重119.01克拉鑽石,命名"蒙山一號"。
10、 我國最大的鑽石礦,遼寧瓦房店
1971年地質工作者在遼寧南部復縣瓦房店的嵐崮山發現天然鑽石原生礦。在我國是發現最晚,儲量最大的鑽石產地,該礦於1990年10月24日建成投產,鑽石儲量占當時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0%以上。產出的金剛石有70%左右達到寶石級。
目前成立"瓦房店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年產量幾萬克拉,並開采出大顆粒金剛石。嵐崮一號,重60.15克拉,嵐崮二號,重38.26克拉,嵐崮三號,重37.97克拉。
⑧ 話說中國建國後最大一顆鑽石哪去了
建國後中國最大的鑽石是金雞鑽石,重達281.25克拉。在山東郯城縣李庄鎮被發現,後回來被侵華日軍掠去下落答不明。發現者是個普通的農民,當時他只知是個寶貝不知道竟然是價值連城的鑽石,當時周圍群眾都知道這個消息。後來人們為了這個寶貝引起爭奪,後來被日軍掠奪不知動向。
⑨ 鑽石的起源哪裡
鑽石居世界五大珍貴高檔寶石之首,素有「寶石之王」、「無價之寶」的美譽。國際寶石界定鑽石為「四月誕生石」。鑽石是大自然的傑作。天然鑽石原產於超過200公里深的地下,它們的形成年代通常為24億到32億年以前,但是也有短至6千萬年的。鑽石是地殼中碳元素在經歷了劇烈的熱量和壓力作用下形成的,然後被埋在地殼幾乎最深的地方。這種地殼深處的鑽石有時會隨著地殼深處熔岩的上升而被帶到地殼表面。攜帶鑽石的熔岩凝固時會形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狀岩柱,岩柱中往往含有鑽石。這種岩柱十分獨特,只生成於古老穩定的地殼中,全世界只有在印度、南非、巴西、俄羅斯、中國和澳洲曾發現過這種岩柱。露出地表的岩柱風化以後,其中含有的鑽石會被雨水沖刷而沉積在河床里。當山洪暴發時,這些鑽石也會隨著洪水來到入海口,沉積在海邊的沙灘上。最早被發現的鑽石就是這些被水沖刷的「漂漬鑽石」。「漂漬鑽石」很快被開采完了,現在,全世界所有的鑽石都是從岩柱中開采出來的。但是即便是在岩柱中,所含有的鑽石也十分稀少。根據比利時安特衛普鑽石高級委員會所述,要將250噸的岩石、沙和礫石處理之後才可能得到一克拉的鑽石胚,一克拉鑽石胚經切磨,只能保留40%~50%的重量。一克拉等於0.2克,250噸等於2億5千萬克。另外,開采出來的鑽石大部分品質不佳,只能用作工業使用的磨料或鑽頭。能用作寶石的鑽石往往不到鑽石原礦的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