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有哪些能說明『嚴師出高徒』的故事和典故。
1、王羲之教子
東晉著名的書聖王羲之,他的書法堪稱我國歷史上的一絕,他調教出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我國歷史上也頗有盛名。王獻之生性好強,才智過人,因此在父親的教導下,勤練書法,即使是冰凍三尺,也不間斷,直至寫完了二十缸墨水,才真正學好書法,以此名揚天下。
2、紀昌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聽從自己師傅的教誨,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裡想著老師對他的要求,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了兩年,終成為百發百中的神箭手。
3、孔子教宰予
在封建社會里被奉為「至聖」,可算是大名人了。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懶惰成性,晝夜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後世留下了「晝寢宰予」這樣的成語,極言人之懶惰。孔子也對他了出了「朽木不可雕」的嘆息,從此對宰予嚴格要求,終於使宰予成為一代謀士。
4、鬼穀子教徒
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博學多才、但是對徒弟卻要求甚嚴。名噪天下的《孫臏兵法》的作者孫臏便出自他的門下。他的另一個弟子龐涓卻陰險毒辣,由於妒賢嫉才而陷害孫臏致殘。雖後被孫臏計殺,但仍青史留名。
5、褚遂良學師
虞世南是初唐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拜虞世南為師學書法。有名師指點,褚遂良進步很快,有不少人吹捧他。他問虞世南:「我的字能否與智永前輩相比?」虞世南說:「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你比不上他」,褚遂良深受教益,回去後埋頭苦練書法,終於成為初唐著名的書法家。
B.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事跡
1、魯迅理發店理發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
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2、魯迅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
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地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哈哈哈!」
4、蘇秦頭懸梁
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他跟隨鬼穀子學習游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游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裡。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裡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游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著落,不後悔么?」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么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發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發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
5、呂蒙讀書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
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里,如飢似渴地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C. 古代對孩子管教過於嚴格,越俎代庖,最終害了孩子的故事
在中國傳統家庭里不是沒有愛,而是愛和規矩的分離。嚴父慈母-父親是規矩的化身,母親則是愛的代表,往往一個有規矩缺乏愛,另一個只愛不做規矩。愛和規矩的分離,使得無論做規矩還是愛孩子都有困難。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悲劇反映了中國傳統教育中愛和規矩分離的惡果。
萬曆皇帝(朱翊君)是統治明朝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很有才,卻是一位矛盾重重的皇帝:他勤於朝政,儉於生活,卻是中國歷史上最貪財好色、怠政的皇帝;曾親自締造了堪稱明代最為富足強盛的王朝,卻親手將明王朝推入絕境。最讓我驚訝的是,萬曆皇帝對張居正曾尊其為父,但在其去世後不到兩年,就抄了恩師的家,甚至差點鞭屍。
萬曆從小受到的教育可以說是最好的中國傳統教育,他為什麼最終成為一位心狠手辣的昏君?這個歷史個案很值得我們當今的教育人士反省。
學校家庭教育資源最為優秀
很多史學家都認為,小萬曆的教育積集了當時最好的教育資源。
首先看師資。張居正,人們一般只注意他的改革大業---一條鞭法的實施,其實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張居正可能是歷史上最年輕的舉人(13歲便中舉),他的教學專業知識也十分了得,為了達到課程設計的明確目標----培養一代明君聖主,他甚至自己重新編寫課本。
不僅如此,考慮到學習者的年齡特點,張老師還採取了啟發教學和興趣教學。為了不到十歲的小皇帝理解古代各位皇帝的執政,張老師動手畫了一套連環畫《帝鑒圖說》。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小皇帝一見就「喜動顏色」,馬上起立,讓左右為他打開連環畫,「居正從旁直陳大義,上應如響」。
再來看看學校以外的環境。小皇帝的主要監護人是李太後,她是深諳傳統教育方法的母親,同時又非常尊敬張居正(用現在的話說是粉絲),所以非常配合學校教育。一個人學習未免太寂寞了,於是,李太後派了一位知識淵博,書法出色的太監馮保,天天陪太子讀書,並且增加家校聯系。這樣皇帝的家校與家庭教育得到空前統一。
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頗有悟性的學生進步飛快。小皇帝很小便對書法興趣濃厚,寫了兩個大字居然得到張居正的誇獎。要知道颰到這么嚴厲的老師當堂表揚可是不容易的。
規矩和愛嚴重分離
可是,如此教育怎麼會產生糟糕的結果呢?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傳統教育規矩和愛的嚴重分離。
我在很多的場合都說過,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規矩和愛的分離。注意,在中國傳統家庭里不是沒有愛,而是愛和規矩的分離。嚴父慈母----父親是規矩缺乏愛,另一個只愛不做規矩。愛和規矩的分離,使得無論做規矩還是愛孩子都有困難。
正如陶行知先生總結的那樣:「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為父母所示方法之寬嚴不同,子女竟至無所適從,不能了解事理之當然,並且方法過嚴,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這都是父母主張不一出風頭的弊病。」
顯然,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職能是由父親擔當(教不嚴父之過),而父親的特點就是嚴格,嚴格到甚至惟恐讓孩子感受到愛。所以我總感慨,中國像樣的愛太深沉,以至於父愛在子女心理太過沉重。
這一點我自己也有深切體會。在成長過程中,我很長時間感受不到父愛,至今我的父親都沒有當面表揚過我。年少時我有一個夢:在這個世界上,我還有一個親生父親。搶非常愛我,到處尋找我。考上大學時我最興奮的是可以離開父親了,但隨著漸漸成熟,我越來越體會到父親深沉的愛----這恐怕是中國多數孩子對於父親的愛的印象。
父親愛,或者說傳統教育在塑造選行為上有一定效果,但往往以心理損傷為代價。造成的結果是,孩子是出於對家長個人的害怕而做事,而非出於對規矩本身的理解和敬畏。所以,在這種傳統教育下,順從的孩子遇到能夠反叛的機會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破壞力----張居正的悲劇正在於此。
嚴父慈母的悲劇
張居正對待小萬曆就像傳統的父親對待孩子。在教小萬曆的一段時間里,張居正全家都在湖北老家,他獨自在京城,可以說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這個學生。有一次小萬曆出麻疹,張居正很長時間看不到他而思念萬分。當萬曆大病初癒第一次上朝時,張居正竟不顧君臣之禮,在眾目睽睽之下徑直跑到了龍座下,覺悟仰望小萬曆。只是,這樣的真情流露太少了。在更多的場合,張居正發布克制情感,以嚴歷表達愛。
有一則故事是說,張居正給小皇帝講課,小皇帝把《論語》中的「色勃如也」,誤讀成「色背如也」,張居正厲聲說「應當讀『勃』!」孩子驚恐萬分,可想而知,在如此的氣氛下,小萬曆很少享受到同年齡孩子應享的樂趣。小萬曆最喜歡一年一度的花燈節,但是張居正說太鋪張了,一聲令下取消了王宮的花燈節。小萬曆心裡不願意,但還是唯唯諾諾地接受了。
中國的傳統家庭中有嚴父還有慈母,不過李太後是張居正的粉絲,深信只有嚴格要求才能培養一代明君,所以小萬曆在家中也無法體會到母愛。他偶爾調皮,就被太後長時間罰跪,有一次還差一點被剝奪王一位的繼承權。而那位陪讀的太監常常擔當「告密者」的角色,所以萬曆是非常孤單的。
若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壓抑也就壓抑了,身心成熟一點會慢慢體會到深藏於嚴厲之下的父愛,但小萬曆是皇帝。當意識到自己大權在握時,他備感挫傷的自尊心便爆發出巨大的破壞力。
我時常想,如果張居正和李太後能夠把愛和規矩處理得不那麼對立,適當滿足孩子的需要,那麼萬曆的心不至於扭曲到這個地步。例如,既便取消花燈節,自己也可以買幾個煙花陪小萬曆玩玩;當小萬曆把「色勃如也」誤讀成「色背如也」時,不妨先肯定他,「這個字有確實念背,但在這個地方讀勃」。不過,張居正幾乎不可能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小萬曆,因為他也從傳統教育中而來,他就是這樣長大的。
小萬曆和張居正的悲劇反映了中國傳統教育中愛和規矩分離的惡果。這個案例給我的另一個啟發是---當孩子沒有心智成熟時,不要給予過多權利。張居正沒有辦法,萬曆本來就是小皇帝。可是如今,許多孩子明明不是小皇帝,家長卻偏要培養成小皇帝,結果可想而知。
D. 中國古代尊師重教的人物有哪些都有什麼事跡
1、楊時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程頤為師。時值冬季的一天,楊時因與學友游酢在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師家請教。他們頂著凜冽寒風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2、魯迅
魯迅十二歲時到三味書屋師從壽鏡吾先生讀書。魯迅對壽鏡吾老師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
3、岳飛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4、毛澤東
毛宇居,毛澤東小時的私塾老師。1959年, 已是黨和國家主席的毛澤東重回故鄉韶山,毛澤東親自向毛宇居老師敬酒,毛宇居老人說:「主席敬酒, 豈敢豈敢!」毛澤東卻說:「尊老敬賢, 我應該應該的」
5、魏昭
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
E. 古代歷史中有哪些有著良好家訓的事例
一、司馬光《家范》
1、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2、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於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對於母輩,司馬光認為: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於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於做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入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3、司馬光自己說,《家范》比《資治通鑒》更重要。他說;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復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范》確實重要且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
F. 中國歷史名人及經典事例,,十個
希望對你有幫助:《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裡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司馬光警枕勵志》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事業
G. 嚴格教育下的成功人士有哪些事例
在美國,有兩個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孫。一個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學家嘉納塞·愛德華。由於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並代代相傳,在他的八代子孫中共出了1位副總統、1位外交官、13位大學院長、103位大學教授、60位醫生、20多個議員……。在長達兩個世紀中,競沒有一人被關、被捕、被判刑的。另一個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紐約州的馬克斯·菜克,他是個臭名昭著的賭棍加酒鬼,開設賭館,對子女教育不聞不問。在他們八代子孫中有7個殺人犯、65個盜竊犯、324個乞丐,因狂飲夭亡或成為殘廢者的多達400多人。
這兩個家族的八代發家史,告訴我們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響,將會直接關繫到子女的道德品質、法紀觀念、人生觀等的形成。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給予人們的啟示。
H. 中國歷史上宗教寬容的史實有哪些
「我有信奉七種宗教的子民,只要不是反對我大蒙古帝國宗教我一律予以保護。」這是一段翻內譯成漢文的蒙文。容
好象只有唐朝的盛唐時期。
當時除了有道教、佛教,還有由西域遠來的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異端派別-聶斯脫利派)等都被允許在長安和其他重要城市建立自己的禮拜祭祀場所。而後由大食(阿拉伯)和波斯(伊朗)等地來的商人們也被允許在中國居住,並保留和自由地進行自己的宗教傳統。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富裕和文明、開放的世界都市
I. 嚴格教育下的成功人士有那些事例
在美國,有兩個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孫。一個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學家嘉納塞·愛德華。由於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並代代相傳,在他的八代子孫中共出了1位副總統、1位外交官、13位大學院長、103位大學教授、60位醫生、20多個議員……。在長達兩個世紀中,競沒有一人被關、被捕、被判刑的。另一個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紐約州的馬克斯·菜克,他是個臭名昭著的賭棍加酒鬼,開設賭館,對子女教育不聞不問。在他們八代子孫中有7個殺人犯、65個盜竊犯、324個乞丐,因狂飲夭亡或成為殘廢者的多達400多人。
這兩個家族的八代發家史,告訴我們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響,將會直接關繫到子女的道德品質、法紀觀念、人生觀等的形成。我們特別要探討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給予人們的啟示。
一、注重教子做人。
中國傳統家教的精華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國歷代關於家教的家規、家訓、家范無一不把教子做人作為重點內容;歷史上的慈父良母也無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為世人稱頌。
北宋中期包拯針對當時社會腐敗的狀況,特別重視後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請石匠將他立下的家訓「後世子孫仕宦,在犯贓濫者,不得入歸本這家,亡死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刻在碑上,將碑鑲立於堂屋的東壁,令子孫時時觀瞻,嚴格奉行。
唐太宗晚年預感余日無多,便認真總結歷史上各朝特別是隋朝的統治經驗,作《帝范》十二篇,傳授給太子李治。他對李治說:「修身之法,治國之道都說在這本書里,我死時不用再作其他遺言了。」太宗還告誡說:「要建立一個國家,成功是很艱難的,破敗卻很容易;要保持一個穩固的帝位則更難,而要失去它卻是很容易。你要千萬愛惜,千萬謹慎!」
古人不僅把立德作為家教的重點,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說:「子孫當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清朝畫家關板橋52歲始得子,但他嚴格要求兒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的家教原則。他臨終時給兒子留下遺書:「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事業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哲人柏拉圖有句名言:「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裡走。」他主張通過故事、詩歌、戲劇、歷史、演說、技藝音樂來教充青少年,「陶冶心靈」。他認為故事與詩歌的內容應該能夠培養青少年「既溫文又勇敢」、能養成「自成克制的美德」。17世紀英國思想家約翰·洛克(1632——1704)主張對青少年進行「紳士教育」,他最重視道德教育。他說:「我認為在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由引可見,古今中外家教都把教子做人作為重點,它也是成功家教的一條最重要的經驗。
二、注重言傳身教。
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條件。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位塾師,當時過著「半飢半寒,遷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對貧窮的鄉親和鄰里,卻能「視人之急猶已家,雖至貧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為屢空也」。少年時的林則徐就親眼看見父親把家裡僅有的一點點米,全都送給了貧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飢挨餓。父親還事先囑咐他說:「伯父來,不得說我們沒米吃了。」林賓日「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有一次一個土豪想用金錢賄賂林賓日,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絕。還有一次一個富戶人家想重金聘林賓日去當家庭教師,林賓日一想到此人在鄉里的劣跡,便一口回絕了。父親的言行舉止,給林則徐以深刻的影響。後來他在官場上注意了解民間疾苦,作風廉潔剛直,不與貪官污吏為伍,這當然不是偶然的。
托樂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說得十分透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響的結果。」
三、注意教育方法。
國外流傳著這樣一首《育兒歌》:「挑剔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苛責;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譏笑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疚;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信。」這首育兒歌,含有豐富的哲理,說明家長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等,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都有密切的關系。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詹姆斯·畢伯庫克曾對1300多位稱職的父母做了調查研究,他歸納出了要做一個稱職的父母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喜歡且經常與孩子親近,愛而有度,嚴而有格;
2、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樂於幫助孩子解決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困難;
3、善於和孩子交流和溝通思想感情;
4、家庭在有明確的「公約」,使孩子有規可循;
5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6、按照孩子的程度,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和要求;
7、致力於創造一個和諧、歡樂的家庭氛圍。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視教育方法。魯迅先生曾指出:「倘有人作一歷史,將中國歷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用書作一個明確的記錄,給人明白我們的古人以至我們,是怎樣的被熏陶下來的,則其功德,當不在禹下。」
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例如,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這里提出了「慈而有度,嚴而有格」的教育原則與方法。蔡衍晃說:「更可恨者,凡子有過,母輒蔽之,父不得而知也。業已知之,則又曲為之解,此慈母之所以多敗子也。」這里指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不一致,會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家中就會出敗子。
成功家教給予我們的啟示決不止上述三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巨大變革給家庭教育又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家長光靠老經驗不能勝任對子女的教育,要學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方面的知識。 教育部、全國婦聯和團中央聯合舉辦的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會就如何真正教育好孩子,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解決家庭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和矛盾,幫助家長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家庭教育新觀念,是當務之急。成功培養了孩子的家長們的科學教子經驗也許能對您有所啟發,找到您所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