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

發布時間:2021-03-02 19:10:47

『壹』 一生只進諫兩次,歷史上的諫臣的典範是什麼呢

諫臣,在歷史上都是直言勸諫君王,剛正不阿之人,他們勸諫君王之時就常常不顧君王的臉面,直言不諱,讓很多的君王都大呼“吃不消”。比如歷史上有名的諫臣魏徵,強勢到連唐太宗李世民都害怕,甚至李世民一度想殺了這個“田舍漢”。

但在春秋時期,就有這么一個諫臣(yù)拳,強勢起來連魏徵也要甘拜下風,他第一次諫楚文王,就直接用刀架在文王的脖子上,強逼著文王改變了主意;隨後,又立刻拔劍將自己的腳砍下來,文王攔都來不及。

就是這么一個剛硬的鬻拳,一生只有兩次進諫,《左傳》中稱他是忠君愛國的第一人,“鬻拳可謂愛君矣,諫以自納於刑,刑猶不忘納君於善”。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還,鬻拳弗納。送伐黃,敗黃師於(jí)陵。還,及湫(jiǎo),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亦自殺也,而葬於絰。——《左傳》

周曇為此專門寫詩贊嘆他的忠誠“強諫懼威刑,退省懷慚不顧生。忍行留痛恨?唯君適足見忠誠”。拳作為諫臣,雖然名聲不如魏徵響亮,但是鬻拳所做之事絕對要比魏徵更加剛烈,以刀劍對著楚文王卻受兩代君王的尊敬,而魏徵雖有名聲卻在死後不得善終,可見拳在剛烈的同時要更加的聰慧。

『貳』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諫臣,有哪些敢於進諫的,最後遇到什麼樣的君主,最後有什麼下

很負責地告訴你,只要不是因為做戲,而是因為忠直敢於進諫的都沒好下場,魏徵夠有名了吧,死後哀榮沒持續多久就被李世民給掘了他的墳。。。。

『叄』 歷史上有名的諫臣有誰

歷史上面有名的諫臣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唐朝的魏徵。

『肆』 古今有名的諫臣的故事

魏徵/唐太宗納諫

原文:
魏徵唐太宗納諫
武德末,魏徵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即太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為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卧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大宗嘗謂曰:「卿罪重於中鉤①,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守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太宗曰:「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
唐太宗曰:「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魏徵對曰:「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臣又聞古語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選自《貞觀政要》)
【注】①中鉤:春秋時,齊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管仲輔佐公子糾。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齊公子小白的衣帶鉤。後齊公子小白獲勝即位,是為齊桓公,他以管仲為相。

譯文:

武德末年,魏徵擔任太子洗馬,見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傾軋奪權,常常勸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殺了太子以後,召見魏徵責備他說:「你離間我們兄弟,為什麼?」旁人都為他擔心恐懼,魏徵慷慨自如,從容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從我的話,必定沒有現在的災禍。」太宗聽了很受震動,對他厚加禮遇,提升他為諫議大夫。多次讓他進入卧室請教為政之道。魏徵平素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剛強正直,不屈不撓。太宗每次與他談論,都很高興。魏徵也很高興遇到知已之主,用盡全力為太宗謀劃。太宗又慰勞他說:「你所諫諍的事情前後有兩百多件,都很稱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誠為國,哪裡能夠這樣?」貞觀三年,升為秘書監,參與朝政。他深謀遠慮,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太宗曾對他說:「你的罪過比管仲射中齊桓公的衣帶鉤更重,我任用你卻超過齊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裡有像你我這樣的?」貞觀六年,太宗駕幸九成宮,宴請近臣。長孫無忌說:「王珪、魏徵,從前侍奉太子,我見了他們就好像見了仇人,沒想到現在卻同在宴會上。」太宗說:「魏徵從前確實是我的仇人,但他盡心為國,應當嘉獎。魏徵常常犯顏直諫,不容許我做錯事,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徵拜了兩拜說:「陛下引導我讓我說話,我才敢直諫。如果陛下不採納我的直言,我又怎麼敢冒犯龍顏、觸犯忌諱呢?」太宗很高興,每人賞賜錢財十五萬。貞觀七年,魏徵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為鄭國公,不久因為生病請求辭職,太宗說:「我把你從囚虜之中選拔出來,委任你要職。你見我的過錯,沒有不諫諍的。你難道不知道金子在礦石中,有什麼珍貴嗎?經過良匠的反復錘煉就成為寶器,就為人珍視。我自比為金,把你當做好的工匠。你雖然有病,還不衰老,怎能讓你就這樣辭職呢?」魏徵於是不辭職了。
唐太宗說:「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麼百姓就會推他做國君;如果是無道之人,就會被百姓拋棄,(百姓)確實值得敬畏啊。」魏徵說:「自古喪失了天下的國君,都是在天下安定之後忘記了危難,處於天下大治的景況中而忘記了天下大亂的可能,這就是不能長久地統治國家的緣故。……我又聽古語說:「『國君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陛下以為(民心)可畏,確實像您說的那樣啊!」

原文:長樂公主將出降,上以公主皇後所生,特愛之,敕有司資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諫曰;「昔漢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豈得與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陽。今資送公主,倍於長主,得無異於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後。後嘆曰:「妾亟聞陛下稱重魏徵,不知其故,今觀其引禮義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曲承恩禮,每言必先候顏色,不敢輕犯威嚴;況以人臣之疏遠,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從也。」因請遣中使齎錢四百緡、絹四百匹以賜征,且語之曰:「聞公正直,乃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勿轉移也。」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譯文
長樂公主將要出嫁長孫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後親生,特別疼愛,敕令有關部門所給陪送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勸諫說:「過去漢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均令分給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長公主多一倍,豈不是與漢明帝的意思相差太遠嗎?」太宗覺得有理,進宮中告知皇後,皇後感慨系之:「我總是聽得陛下稱贊魏徵,不知是什麼緣故,如今見其引征禮義來抑制君王的私情,這真是輔佑陛下的棟梁大臣呀!我與陛下是多年的結發夫妻,多蒙恩寵禮遇,每次講話還都要察言觀色,不敢輕易冒犯您的威嚴。何況大臣與陛下較為疏遠,還能如此直言強諫,陛下不能不聽從其意見。」於是皇後請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賞賜給四百緡錢,四百匹絹。並且對他說:「聽說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親見,所以賞賜這些。希望您經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遷移。」有一次太宗曾罷朝回到宮中,怒氣沖沖地說:「以後找機會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後問是誰惹怒陛下,太宗說:「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後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內,太宗驚奇地問這是何故。皇後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才轉怒為喜。

『伍』 歷史上有名的諫臣和所諫的君主

這個最著名的就是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了。

『陸』 唐代時最著名的諫臣是

魏徵(580~643)唐朝貞觀時名相
字玄成,唐朝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直不阿、敢於進諫聞名,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有才乾的諫臣。對於「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柒』 簡明列舉歷史上一位諫臣的故事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魏徽就是魏徵,古代徽通征,字玄成。漢專族,鉅鹿郡人(一說邢台市屬巨鹿縣人,一說是河北省邯鄲市館陶人[1-2] ),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宰相、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捌』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諫臣

比干,海瑞,魏徵,楊漣,張居正,耶律楚才,李綱,王叔文,王伓,很多人的,你數都數不清

『玖』 歷史上有名的諫臣

實在是太多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唐代的魏徵房玄領杜如梅.漢代的主父晏.

『拾』 我國歷史上有幾位很有名的所謂「死諫、直諫」的諫臣而且又能活到老死的

1、魏徵

魏徵,現作「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2、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諭,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

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

3、袁可立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 『』四朝元老」之臣,誥 『』五世恩榮」之賞。

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18]曾策反努爾哈赤姻婿劉愛塔。

清興「文字獄」,其傳記和著作遭禁毀乾。

隆四十二年,有關袁可立的《節寰袁公行狀》和宋岳飛的《岳鄂王精忠祠記》同時遭滿清封殺令。

相距五百年,兩位抗金名臣在此不期而遇。

(10)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擴展閱讀

其他著名諫臣

一、忠諫文化始祖比干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淇縣)人,以王子身份位列朝班,是我國歷史上以死諫君之忠臣典範,孔子稱「殷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而比干為「三仁之首」,有「天下第一仁」之譽。

比干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忠諫之士,但是比干作為人們眼中的聖人,他的事跡對後世影響深遠,以致於人們一提到大忠大義之臣,立刻將之與比干聯系在一起,就連對比干剖心挖腹的紂王;

也成為無道昏君的典型,臭名卓著,為歷代君王所警戒,生怕步其後塵,遺臭萬年。

2、殷商賢大夫彭咸

彭咸,也稱巫咸,殷商大夫,輔佐商王大戊,整飭政事,治國有績,使商朝一度中興,但是後來因為屢諫君王無效,帶著遺憾投水而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